資源簡介 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教學設計 課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節人口遷移授課人: 授課班級:一、課標分析(一)課標要求運用資料,描述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二)課標分析該標準中的行為動詞是“描述”,要求學生利用圖文材料描述導致人口遷移 的因素及機制,理解人口遷移是各種因素下綜合作用的結果,注重強化學生的區 域認知能力及綜合思維。本節課選取中國脫貧攻堅專題電視劇《山海情》,利用 寧夏西海固人民吊莊的具體案例,分析影響西海固人口遷移的因素。二、教材分析本節內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第二節“人口遷 移”。包括人口遷移的概念、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以及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本 章是由三節組成,本節內容的學習對本章節的知識學習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 教材知識特點上,人口遷移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并對遷出地、遷入地和遷移 者存在社會、經濟、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根據“推拉理論”,可以將影響人口 遷移的因素分為推力和拉力。“推拉理論”的知識較為簡潔抽象,對學生信息提 取能力、歸納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的考查比例更重。三、學情分析學習本節課為高一的學生,抽象思維水平在發展,形象思維也較為成熟,且 本節課的知識難度較小,因此本節課對于高一學生而言學習起來并不困難。學生 對此缺乏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要注意為學生提供與生活相關的案例,給學生較為 充分的感性認知。四、教學目標1、通過寧夏西海固地區產生的生態移民現象的探究,學生能夠從區域視 角綜合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區域認知)2、通過比較分析閩寧與西海固的自然環境特點,辯證地分析影響人口遷 移的理論——“推拉理論”中遷入地與遷出地“推力”、“拉力”的差異。(綜合思維)五、教學重難點(一)重點:運用資料,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二)難點:運用資料,分析推拉理論的理解及運用。六、課型與課時分配(一)課型:新授課(二)課時分配:1課時七、教學方法與教學媒體(一)教學方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二)教學媒體:多媒體八、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以《山海情》西海固居民 吊莊為案例,分析寧夏人口遷移的原因。 【問題一】西海固,到底發生了什么 【情境代入】閱 讀材料,進入教 學情境。 引導學生 通過圖文 材料思考 移民考慮 的因素新課講授 【活動一】展示材料1991年的寧夏西 海固地區正在進行“吊莊移民”。 【問題一】為什么西海固的人需要集體 【閱讀教材,做 出判斷】寧夏西 海固地區不能 就地改造、不適 宜人類居住的 原因。 提高學生 獲取關鍵 信息的能 力進行吊莊移民而不能進行就地改造 呢 【問題二】作為吊莊辦公室助理,我們 又應該怎么動員居民移民呢 (【活動二】小組進行探究,分析閩寧鎮和西海固在居住上的優勢和劣勢。浙江衛視關好中國1情) 【思考問題】 學 生 小 組 探 究,根據視頻材 料及圖片,辯證 分析西海固地 區與閩寧鎮自 然環境、區域發 展對人口遷移 的影響。 鍛煉學生 分析素材 以及提取 關鍵信息 的能力, 培養學生 形成科學 的思維分 析方法。【活動三】結合材料2,在1997年,福 建省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對口幫 扶,大量的人才涌入寧夏。我們能否抓 住這個機會,將移民工作進行到底 【思考問題】學 生思考人類活 動對閩寧鎮經 濟發展與自然 環境的影響。 閱讀資 料,獲取 信息,解 答問題的 能力。【總結】在西海固的這個案例中,我們 發現:人口遷移受到遷出地的推力、遷 入地的拉力及遷移阻力的影響。其中,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 人文因素。 【總結】學生在 教師總結的同 時梳理思路,形 成對人口遷移 的因素知識點(山海情) 的認知,樹立人 地協調觀。小結 【作業布置】請同學們課下了解家鄉人 口遷移狀況(如時間、路徑、數量、原 因、特點及影響), 學生多渠道搜 集信息,選擇信 息、運用信息并 在文中準確表 達思想。 指導學生 掌握信息 搜集的方 法九、板書設計氣候自然環境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推拉理論)自然災害資源(水、礦產、土壤.)十、參考資料[1]高中地理新課標[2]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十一、設計(教學)反思人文因素經濟因素(主導原因) 戰爭國家政策交通文化教育教學反思:本節課“探究式學習”為核心,圍繞“人口遷移”主題展開,通 過問題引導、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然而。也存在 不足,如部分教學環節設計不夠緊湊,導致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