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本課分析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屈辱與抗爭的代表,本課是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五 次大規模侵略戰爭中的一次,引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和侵略方式的變化。本課主要包括 三目內容:“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的簽訂”“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三目內容之間因 果相連,《馬關條約》的簽訂是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瓜分中國狂潮則是甲午中日戰爭引發 的后果。甲午中日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下啟瓜分中國狂潮和維新運動的興起。 學情分析 ·……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學習態度和興趣上較差,學習效果較 差,學生需要輕松的學習環境才能逐漸提高,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播放《甲午風云》),引 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感受愛國情懷。整體設計 教學目標1.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重要戰役、《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了解帝國主義強 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史實和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的內容、影響。2.思考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和從歷史事件中總結 經驗教訓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感受中國人民的斗爭精神。3.加深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中國失敗的原因以及《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的認 識,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增強歷史責任感;學習英雄們的愛國精神。教學重點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的內容。 教學難點1.《馬關條約》的危害。可通過對比《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危害。第 一,日本占領臺灣,既掠奪了臺灣資源,又為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建立了基地。第二,賠 款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使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強國。第三,開放商埠,便利了日本 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第四,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2.“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影響。實質可從美國本身思考,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是本國利益的根本體現。“門戶開放”政策是 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開始的標志。影響可從內容上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國主義宰割 中國的同盟。這進一步加重了近代中國經濟的落后和人民的貧困,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 災難。課前準備1.教師:依據學情及對上節的反思設計好教案、學案及相應的教學課件。2.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學案中“自主預習、自我檢測”部分);收集與甲午中日戰爭有關 的資料(包括視頻)。教學方法創設情景法;對比法;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展示材料]聞一多的《七子之歌 · 臺灣》:“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氮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提出問題]這里的“夏日”是指哪個國家 臺灣又是怎樣離開母親的呢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學生1:日本。學生2:《馬關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的、涉湖列島給日本。 [教師過渡](馬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門戶開放”又是怎么回事 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愉景,層層設回,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導入新課。)二、講授新課第一目甲午中日戰爭 [展示材料]材料一日本在19世紀晚期濟身世界強國主要依靠兩個這徑:對內實行維新改革,對外實行 侵略擴張。改革和擴張都得到明治天皇的支付。在對外擴張期間,日本的政治家醞釀出一個 大陸政策,該政策分為五步,侵占臺灣、征服劃蚪、侵略中國東北和蒙古、占領全中國、稱 霸世界。該政策在明治初期確立,到19世紀90年代初最終形成。材料二 1894年,朝鮮爆發由東學黨領導的反對朝鮮王朝封建統治和帝囚主義侵略的農民起 義。清政府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派兵鎮壓,同時日本借口保護僑民和使館出兵朝鮮。最終,起 義被清軍和朝鮮反動勢力絞殺,日本卻不斷增兵,蓄意達起中日之間的戰爭。[提出問題]據材料一、二說說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與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學生1:背景:日本對外實行侵略擴張;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 學生2:目的:侵略中國、稱霸世界。(設計意圖:讓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然后歸納總結,從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補充]自12世紀后期開始,日本天皇大權旁落,幕府成為權力的中樞。19世紀50年代,美國迫 使德川幕府簽訂《神奈川條約》,日本的國門被歐美列強叩開,腐朽的幕府面臨統治危機, 此后日本出現“尊王攘夷”派。1867年睦仁即位,宜布廢除幕府統治,后來又通過戰爭剿 除了幕府殘余。1868年改元明治,明治天皇頒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明治維新,從此日本從封建社會向 資本主義社會邁進。然而,在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同時,日本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19世紀70年代,日本出兵臺灣、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到19世紀90年代,日本已 將侵略目標對準腐朽的清朝。(設計意圖:開闊學生視野,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提出問題]自主研習教材第24頁至第26頁完成下列表格戰役(地點) 時間 重要史實豐島海面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遼東半島之戰威海衛戰役學生活動預期效果:戰役(地點) 時間 重要史實豐島海面 1894年7月 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被迫對日 宜戰平壤戰役 1894年9月 左寶貴犧牲,平壤陷落黃海海戰 1894年9月 鄧世呂殉國,日本取得黃海制海 權遼東半島之戰 1894年9月 徐邦道戰敗,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 1895年初 丁汝呂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 覆沒(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展示圖片]見多媒體。[教師總結]豐島之戰:1894年7月,日本艦隊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挑起戰端。平壤戰役:由于清軍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和臨陣脫逃,導致清軍失敗。清軍平壤陸戰失利, 退回國內。日軍一路高歌猛進,占領朝鮮全境。黃海海戰:鄧世昌率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壯烈犧牲。遼東半島之戰:日軍占領大連、旅順等地。日軍攻陷旅順后,即制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四天 之內連續屠殺中國居民2萬余人。威海衛戰役: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甲午中日戰爭以清軍慘敗告終。 [提出問題]合作探究: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點撥]決定戰爭最終勝負的主要因素有:參戰雙方的軍事、經濟、政治、戰略戰術等因素。因此可 以從以上幾方面總結。學生活動預期效果:(1)主觀方面:清政府統治腐朽,造成中國軍隊在甲午戰爭中失敗。①戰前,清政府不作 認真準備,戰爭爆發后極力奉行“避戰自保”的方針,貽誤戰機,如平壤之戰、威海衛之戰 的慘敗。②慈禧太后在國家危難之際,大搞萬壽慶典,不惜挪用軍費,置國家利益于不顧。(2)客觀方面:日本蓄謀已久,準備充分,實力較強,中國相對落后。(設計意圖: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為背景,分析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對問題實質的把握和 分析歸納的能力。)[教師過渡]縱觀中國的社會狀況,與日本相比不僅在軍事、經濟和科技上落后,還在于政治制度腐朽。 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第二目《馬關條約》的簽訂[展示圖片]見多媒體。[提出問題]《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人物分別是什么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1895年,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簽訂。 [展示圖片]見多媒體。[提出問題]結合所學知識總結《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完成下表。割地賠款設廠通商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割地 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 給日本賠款 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設廠 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通商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同時培養學生動手總結知識的能力。 [提出問題]依據條約內容分析其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學生1: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完整;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增強了日本的勢力。 學生2: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標志著列強的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嚴 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開埠通商使列強的侵略勢力從沿海深入到內陸。[教師總結]商品輸出指資本主義國家把工業品傾銷到外國市場,獲取利潤。資本輸出指帝國主義為獲取 高額利潤向外國進行貸款和投資,主要方式有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設廠等。 [提出問題]《馬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展示圖片]見多媒體。[教師總結]臺灣歷史回顧:三國時期,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多人抵達夷洲;隋煬帝三次派 人前往流求;元世祖在澎湖設立澎湖巡檢司,首次在臺灣地區設置官署;明朝末年,臺灣被 荷蘭人占據,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初年,鄭克塊歸順清朝,康熙帝在臺灣設立臺灣 府,1885年,臺灣建省。1895年,依據《馬關條約》,臺灣被日本強占。[提出問題]合作探究,與《南京條約》相比,《馬關條約》有哪些危害 [教師點撥]《馬關條約》的內容,可概括為割領土、賠巨款、開四埠、設工廠四個方面,可以從四個方 面分析。《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苛刻,對中國危害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學生活動預期效果:(1)割地: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列強對中國的侵略。(2)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債,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國主 義.(3)通商: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4)開設工廠:直接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設計意圖:通過比較使學生明白《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師過渡]《馬關條約》也反映了帝國主義對中國輸出資本的要求。而資本輸出必然導致在中國劃分“勢 力范圍”和強租“租借地”。第三目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提出問題]結合教材說說瓜分中國狂潮的背景、表現。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學生1:背景:《馬關條約》的簽訂,極大地刺激了帝國主義國家,三 國干涉還遼成為瓜分 中國的爆發點。學生2:表現: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 [展示圖片]見多媒體。[教師總結]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國認為日本割占遼東半島對自己不利,于是拉攏法 國與德國,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在外交壓力之下,伊藤博文同意歸還遼東半島, 但要求清廷付3000萬兩白銀作為賠償。搶奪利權:爭做中國債主,趁清政府無力籌付對日 戰爭賠款之機,列強三次強迫清政府向外國銀行借債;競相修鐵路、辦工廠;通過強租海港、 劃分“勢力范圍”,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展示資料]見多媒體。 [提出問題]合作探究:結合教材第27頁圖片說說你對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認識。學生活動預期效果: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中國的領土、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獨立自主的地位進一步喪失。 [教師總結]甲午中日戰爭刺激了列強的侵華野心,隨后帝國主義列強就發出了“干凈利落地解決中國問 題,由歐洲有關的幾個主要國家加以瓜分”的聲明。他們不僅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強 占租借地,而且還以爭做中國債主,奪取路權、礦權和開辦工廠等方式,在中國投資,擴大 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勢力。中國的領土、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獨立自主的地位進一步喪失。(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明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失敗和隨后出現的列強瓜分狂潮的內在聯 系。)[展示材料]材料一對于在中國的所謂利益范圍或租借地內的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 干涉。材料二 中國現行條約稅則適用于所有勢力范圍內一切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裝卸的貨物, 不論其屬何國籍。此種稅款由中國政府征收。材料三 在各自勢力范圍內任何口岸,對他國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費,不得高于對本國船 舶所征收的入港費;在各自勢力范圍內修筑、管理或經營的鐵路,對他國臣民運輸的貨物、 應與對本國臣民運輸同樣貨物、經過同等距離所征收的鐵路運費相等。[提出問題]上述材料的內容是哪國的什么政策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19世紀末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提出問題]合作探究:該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內容、影響是什么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學生1:目的:使美國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學生2: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的租借地和“勢力范 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學生3:影響:緩和了列強之間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并沒有降低中國被瓜分的危險,中國 的民族危機更加嚴重了。(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師總結]自鴉片戰爭以來,美國多次參與侵華活動;但是,由于當時美國實力比英國等國弱,難以單 獨對中國進行侵略活動。南北戰爭后,美國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到19世紀90年代,一 躍成 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但其軍事力量還較弱。1898年美西戰爭之時,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 地,劃分“勢力范圍”之時,美國正與西班牙爭奪殖民地,無暇東顧。為改變這種局面,分 享西方列強在華的侵略權益,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門戶開放”政策使帝國主義 對中國的侵略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門戶開放”政策并 沒有降低中國被瓜分的危險,中國的民族危機更加嚴重了。課堂小結日本為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經過黃海海戰、遼東半島戰役、威海衛戰 役,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列強 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著嚴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