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課題1燃燒與滅火從鉆燧取火到冶煉金屬,從工業革命時代蒸汽推動的滾滾車輪,到信息時代新型燃料推動的飛天神舟,人類從認識火、利用火,到控制火、改造火,每前進一步都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只有不斷深化和拓展對火的認識,才能有力地駕馭和利用火,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課堂導入探究燃燒的條件01探究燃燒的條件1. 如圖Ⅰ所示,在 500 mL 燒杯中加入 300 mL 80℃左右的熱水,在水底放入一小塊白磷。然后在燒杯上蓋一片薄銅片,銅片上一側放少量的紅磷,另一側放一小塊已用吸水紙吸過水的白磷,分別用倒置的小燒杯罩住,觀察現象。2. 如圖Ⅱ所示,在燒杯中的白磷上方通入氧氣,觀察現象由于紅磷和白磷燃燒都會產生對空氣造成污染的五氧化二磷,所以本實驗需要在通風的條件下進行探究燃燒的條件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推論實驗Ⅰ 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紅磷不燃燒;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 紅磷,白磷都是可燃物,薄銅片上的白磷與氧氣接觸,同時溫度達到了白磷的著火點,故白磷能燃燒;銅片上的紅磷與氧氣接觸,但溫度未達到紅磷的著火點,故紅磷不燃燒;熱水中的白磷的溫度達到了著火點,但沒有與氧氣接觸,故不燃燒。實驗Ⅱ 通入氧氣后,熱水中的白磷燃燒起來 熱水中的白磷溫度達到了著火點,通入氧氣后,與氧氣接觸,也燃燒起來。探究燃燒的條件實驗結論:燃燒的條件是 可燃物需要達到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且必須與氧氣接觸反思交流:為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合理,上述實驗過程采取了哪些措施?控制變量法科學實驗中,如果發現某個事物或問題有多個影響因素(即多個變量),常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把對多因素的研究分解成對多個單一因素的研究。即每次實驗只改變其中一個因素(稱為自變量),而控制其他因素始終保持不變,從而可知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該事物(稱為因變量)的影響,然后綜合分析所有實驗結果,得出最終結論。燃燒條件的定量探究上述關于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如果用數字化儀器來進行,是否會有驚喜呢?以下是借助氧氣傳感器做的兩組實驗:1. 用氧氣傳感器測量木條在密閉容器內燃燒至熄滅過程中,容器內氧氣含量的變化。發現當容器內氧氣的體積分數降到 11.7% 時,木條燃燒停止了。2. 用蠟燭代替木條進行上述實驗,發現當容器內氧氣的體積分數降為 15.8% 時,蠟燭熄滅了。思考:上述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對你有何啟示?燃燒條件的定量探究容器內氧氣的體積分數降到11.7%時,木條停止燃燒;容器內氧氣的體積分數降為15.8%時,蠟燭熄滅,這說明可燃物燃燒過程中不能將氧氣耗盡,也說明氧氣達到一定濃度才能使可燃物燃燒,且不同的可燃物燃燒氧氣的濃度也不同。燃燒條件的定量探究通過探究我們知道,物質跟氧氣發生的燃燒反應必須同時滿足如下三個條件才能發生:(1)物質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2)可燃物與充足的氧氣接觸;(3)達到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燃燒的條件通常所說的燃燒,都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劇烈的氧化反應。雖然不同可燃物的著火點各不相同,燃燒時產生的現象也不完全一樣,但都有氧氣參加,并且反應都會伴有發光、放熱的現象。燃燒的定義某些可燃物在通常狀況下的著火點 可燃物 白磷 紅磷 木材 木炭 無煙煤著火點/℃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認識滅火的原理02尋找滅火的方法下列著火的場景,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滅火?采用這些方法滅火的原理是什么?著火的場景 可以采用的滅火方法 分析與解釋酒精灑在桌面上引起著火 用濕布覆蓋 濕布可以隔斷酒精和空氣的接觸,使之缺乏氧氣的支持;此外,濕布上的水分蒸發還可以帶走一部分熱量,起到降低可燃物溫度的作用炒菜時油鍋著火 蓋上鍋蓋 蓋上鍋蓋起到隔絕氧氣的作用森林著火 開辟隔離帶 開辟隔離帶起到移走可燃物的作用滅火的原理上述各種滅火方法,其目的歸結起來,無外乎下列三種:(1)移走可燃物;(2)使可燃物隔絕空氣(或氧氣);(3)降低可燃物的溫度(降至其著火點以下)。可見,滅火就是破壞燃燒所需的條件。同樣的,預防火災的措施也是提前破壞能引發燃燒的條件促進燃燒的方法03促進燃燒的方法隨著“西氣東輸”工程的全面實施,我國許多家庭都使用上了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你觀察過天然氣在燃氣灶上燃燒的情況嗎?通常,當燃燒很旺時,甲烷充分燃燒,火焰呈藍色;當調小空氣進口時,甲烷就會不充分燃燒,火焰變為黃色滅火的原理請解釋下列現象,并據此歸納促進可燃物燃燒的方法。1. 工廠燒鍋爐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狀。2. 化油器將汽油噴成霧狀,進入內燃機汽缸。3. 用煤炭燒鍋爐時,要用鼓風機不斷往爐膛中吹入空氣。4. 在空氣中加熱鐵絲時,鐵絲不會燃燒;如果在純氧中加熱鐵絲,就會劇烈燃燒,火星四射。促進可燃物燃燒的方法生活啟示 結論分析1. 工廠燒鍋爐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狀。 2. 化油器將汽油噴成霧狀,進入內燃機汽缸。 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有利于可燃物燃燒3. 用煤炭燒鍋爐時,要用鼓風機不斷往爐膛中吹入空氣。 4. 在空氣中加熱鐵絲時,鐵絲不會燃燒;如果在純氧中加熱鐵絲,就會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可燃物燃燒的劇烈程度與氧氣的濃度有關,氧氣濃度越大,可燃物燃燒越劇烈一氧化碳04一氧化碳的產生常用燃料的主要組成元素是碳。在氧氣供給充足時,燃料中的碳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若氧氣供給不足,碳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C + O2(充足) CO22C + O2(不充足) 2CO此外,在高溫下,熾熱的木炭也可使二氧化碳轉變成一氧化碳。C + CO2 2CO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它的存在不容易被覺察。當一氧化碳隨呼吸進入人體血液后,便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液失去了輸送氧氣的能力,導致一氧化碳中毒。人吸入少量的一氧化碳就會頭痛,吸入較多量時,就可能導致死亡。煤爐、煤氣灶及燃氣熱水器中的燃料不充分燃燒時會產生一氧化碳氣體,使用時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風和有效的排氣,確保安全。爆炸05氫氣的燃燒和爆炸將一個塑料瓶的瓶底剪下,在瓶塞處插入一根帶有止水夾的尖嘴玻璃管。用排水法集滿純凈的氫氣后,將塑料瓶移出水面,固定在鐵架臺上。打開止水夾,在尖嘴處點燃氫氣。觀察現象。思考:為什么剛開始時氫氣能夠在導管的尖嘴處安靜地燃燒,而片刻后卻發生爆炸了呢?氫氣的燃燒和爆炸上述實驗中,當氫氣剛開始燃燒時,只有少量氫氣在玻璃管口跟氧氣接觸發生反應,產生的熱量不多,很快就散失到空氣中。隨著燃燒的進行,空氣從瓶底涌入,在瓶子中與氫氣相互混合后,大量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同時接觸,反應瞬間釋放出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在有限的空間里急劇膨脹,就發生了爆炸。可燃氣體的爆炸極限可燃氣體與空氣形成混合氣體,遇明火發生爆炸的濃度范圍(即可燃氣體占混合氣體的體積分數范圍),稱為該可燃氣體的爆炸極限。可燃氣體的濃度低到不能發生爆炸的限度,稱為爆炸下限;可燃氣體的濃度高到不能發生爆炸的限度,稱為爆炸上限。注:表中數據為通常狀況(20℃、1.01×105 Pa)下的測量值。燃氣類別 爆 炸 極 限 ( % ) 燃氣類別 爆 炸 極 限 ( % )氫氣 4.0~75.0 天 然 氣 ( 甲 烷 ) 5.0~15.0一氧化碳 12.0~75.0 丁烷 1.8~8.5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標志家庭使用的天然氣、煤氣或液化氣等可燃性氣體一旦泄漏,且在通風不良的廚房等有限空間里遇到明火,就有可能發生爆炸。在加油站、化工廠、煤礦的礦井和面粉廠等場所,空氣中會含有較多的可燃性氣體或粉塵,一定要嚴禁煙火,嚴格遵守安全規程,防止發生火災和爆炸事故。與燃燒一樣,任何化學反應都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因此,通過控制反應條件可以促進或抑制化學反應,使之滿足人們的需要。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標志當心火災禁止帶火種當心爆炸禁止吸煙禁止煙火禁止放易燃物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概念1. 通常所說的燃燒是指可燃物跟氧氣發生的發光放熱的劇烈氧化反應。2. 控制燃燒條件可以達到防火、滅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3. 增大氧氣的濃度或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能促進可燃物燃燒。4. 可燃性氣體或粉塵在空氣中的含量達到爆炸極限時,遇到明火就會劇烈燃燒,導致氣體的體積在有限的空間里急劇膨脹,從而引起爆炸。課堂小結06燃燒滅火促進燃燒爆炸物質本身是可燃的,與充足的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條件(同時滿足)移走可燃物,隔絕氧氣,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條件(滿足其一即可)增大氧氣的濃度,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方法原因:氣體的體積在有限的空間里急劇膨脹實質上是劇烈燃燒課堂練習071 .如圖所示是探究“物質燃燒條件”的三個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一中熱水的作用僅是提供熱量B.實驗二說明物質燃燒需要可燃物C.實驗三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D.實驗一中的現象也能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A2.下列有關爆炸的說法正確的是( )A.爆炸一定是化學變化B.只有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點燃,才可能發生爆炸C.空氣與可燃性氣體或粉塵混合,在有限空間內遇明火很有可能發生爆炸D.可燃物爆炸是一種劇烈的燃燒,所以燃燒一定會爆炸 。CThanks感謝您的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