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跨學科實踐活動2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學家探索物質組成與結構的歷程課前準備教學分析1.通過科學史實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道爾頓、湯姆孫、盧瑟福和玻爾等科學家對物質組成與結構研究的重要貢獻。學習目標2.通過模型探索,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3.通過制作模型和展示科學家的探索歷程,進一步認識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進一步體會用元素和分子、原子觀點認識物質組成與結構的思路和方法。4.通過對物質組成與結構的認識,幫助學生構建微粒觀、元素觀、結構觀等化學概念。課前準備學習重點 構建原子模型,認識物質組成規律。學習難點 探討原子模型的發展歷程,構建原子模型。學習方法 通過查閱資料、交流合作和動手實踐,分組自主探索物質組成與結構的發展歷程教具準備 視頻素材、多媒體課件。教學內容01情境引入02互動新授03拓展提高04課堂小結點我喔情境引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從早期的道爾頓的原子論到現代的量子力學,科學家們通過不斷地建立和完善模型,逐步揭示了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物質是由什么組成的呢?道爾頓模型(1808)“原子不可分”觀點湯姆孫模型(1904)“棗糕模型”盧瑟福模型(1911)原子核式結構玻爾模型(1913)電子在特定軌道繞核運動電子云模型(1935)“電子云”模型互動新授(基于元素視角探究物質)【提出問題】化學家是如何基于“元素說”探究物質的組成的?【學生展示】1~3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有了自己對“元素說”的看法,分組展示并講解對元素的理解。互動新授(基于元素視角探究物質)【小結】(1)四元素說(土、水、氣、火),陰陽八卦說(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五行說(金、木、水、火、土)。(2)拉瓦錫1789年列出世界上第一張正確的元素表格。(3)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并制定元素周期表。(4)在天然條件下發現最后一種元素鈁。(5)人工合成元素。互動新授【提問】化學家是如何基于“原子說”探究物質的構成的?【學生展示】4~6組的同學們展示“原子說”相關的資料。(基于原子視角探究物質)互動新授【小結】(1)英國化學家道爾頓(1766-1844)認為物質由原子構成,原子是一個實心球不可再分。(2)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1903年提出“棗糕模型”(“葡萄干模型”)。由于原子不顯電性,原子是一種正電荷平均分布著的粒子,電子嵌在原子中,如同“棗糕模型”。(3)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1909年提出“行星模型”(“核式結構模型”)。每個原子中心有一個極小的原子核,電子繞核如同行星繞太陽運動。(4)丹麥玻爾1913年提出玻爾“分層模型”。(基于原子視角探究物質)互動新授【評價交流】通過不同組別的“原子”模型的對比,請同學們對自制“原子”模型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學生活動】限時五分鐘小組任選下面兩組用彩泥做分子模型。(1)氧氣、氫氣;(2)二氧化碳、一氧化碳;(3)水、過氧化氫。(基于原子視角探究物質)互動新授宏觀概念 元素 物質微觀概念 原子 分子(建立物質組成與構成的聯系)具有相同質子數構成構成構成構成互動新授(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認識物質)【材料】屠呦呦是中國著名的藥學家和寄生蟲學家,也是中國現代中草藥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她在抗擊瘧疾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她從中醫藥典籍和中草藥入手,經過多年的試驗研究,研發出了“青蒿素”——一種有效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世界多國數百萬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2019年又榮獲“共和國勛章”。青蒿素分子式為C15H22O5,你能從分子式中獲得哪些信息呢?拓展提高科學理論在傳承中不斷發展,科學家們傳承前人的正確觀點,糾正錯誤觀點,形成科學理論。(1)湯姆孫發現了電子,他根據原子為電中性,推測 。(2)人們為了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以下是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的探究。【過程與現象】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帶正電)轟擊金箔實驗。結果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原子內還有帶正電的物質拓展提高【解釋與結論】通過上述實驗,可推出的原子的結構模型為 (填圖1中的字母序號)。【分析與應用】當α粒子轟擊金箔時,如圖2所示的運動軌跡不可能是(填圖2中的字母序號)。(3)原子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粒,為了幫助人們理解原子的結構,這兩位科學家都運用了 來表達他們的理論成果。CB模型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內容?從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到現代量子力學理論體系的建立,科學家們對物質組成和結構的探索歷程充滿了艱辛與奮斗。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對物質組成和結構的深入理解將帶來更多的顛覆性突破,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