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7張PPT)微專題七 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圖像的綜合應用第七章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專題精講](一)速率平衡圖像的解題步驟(二)速率平衡圖像的類型及特點1.速率—時間圖像(v-t 圖像)解題關鍵:“三步分析法”。即一看反應速率是增大還是減小;二看v正、v逆的相對大小;三看化學平衡的移動方向。分清正反應速率、逆反應速率的相對大小,分清“突變”和“漸變”;熟記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規(guī)律;正確判斷化學平衡的移動方向。Ⅰ.正反應速率突變,逆反應速率漸變,v正′>v逆′,說明是增大了反應物的濃度,使正反應速率突變,且平衡正向移動。Ⅱ.v正、v逆都是突然減小的,v正′>v逆′,平衡正向移動,說明該反應的正反應可能是放熱反應或氣體總體積增大的反應,改變的條件是降低溫度或減小壓強。Ⅲ.v正、v逆都是突然增大的,并且 v正、v逆增大程度相同,說明該化學平衡沒有發(fā)生移動,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劑,也可能是對反應前后氣體總體積不發(fā)生變化的反應增大壓強(壓縮體積)所致。【注意】判斷平衡移動方向,根據(jù) v正′、v逆′的相對大小,判斷改變的是哪種外界條件。即看改變條件的那一時刻 v正′、v逆′的變化,若 v正′或 v逆′有一個在原平衡未變則為改變濃度;若兩個都發(fā)生了“突變”,則為改變溫度或壓強;若兩個都發(fā)生了“突變”且仍然相等,則為加入催化劑或等體積反應改變壓強。2.百分含量(或轉化率)—時間—溫度(或壓強)圖像解題關鍵:“先拐先平數(shù)值大”,即先出現(xiàn)拐點的反應先達到平衡,先出現(xiàn)拐點的曲線表示的溫度較高、壓強較大或使用了催化劑。Ⅰ.T2>T1,溫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動,正反應是放熱反應。Ⅱ.p2>p1,壓強增大,A(反應物)的轉化率減小,說明正反應是氣體總體積增大的反應。Ⅲ.生成物 C 的百分含量不變,說明平衡不發(fā)生移動,但反應速率 a>b,故 a 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劑;若該反應是反應前后氣體總體積不變的可逆反應,a 也可能是增大了壓強(壓縮體積)。3.恒壓(或恒溫)線(α表示反應物的轉化率,n 表示反應物的平衡物質的量)解題關鍵:“定一議二”,即化學平衡圖像包括縱坐標、橫坐標和曲線所表示的三個變量,分析時先把自變量(溫度、壓強)之一設為定量,再討論另外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再依據(jù)外界條件對平衡的影響規(guī)律判斷反應的熱效應及反應前后氣體體積的變化。Ⅰ.若 p1>p2>p3,壓強增大,反應物的轉化率增大,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故正反應為氣體體積減小的反應;溫度升高,反應物的轉化率減小,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故正反應為放熱反應。Ⅱ.若 T1>T2,溫度升高,反應物的物質的量增大,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故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壓強增大,反應物的物質的量增大,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故正反應為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4.物質的量(濃度)—時間圖像[n(c)-t 圖像]解題關鍵:各物質的 n 或 c 不隨時間變化時達到平衡狀態(tài),根據(jù)起始量和平衡量求出轉化量,各物質的轉化量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可以得出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shù)。例如:在 2 L 密閉容器中,某一反應有關物質 A(g)、B(g)、C(g)的物質的量變化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①橫坐標表示反應過程中時間變化,縱坐標表示反應過程中物質的物質的量的變化。②在反應達2 min時,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③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A(g)+B(g)2C(g)。④若用 A 物質的量濃度的變化表示反應達平衡(2 min)時的正反應速率是 0.15 mol·L-1·min-1。5.反應過程中特定組分含量變化圖像(1)對于化學反應 mA(g)+nB(g)pC(g)+qD(g),解題關鍵:平衡點前看反應速率大小,平衡點后看平衡受溫度的影響情況。①M 點前,表示化學反應從反應物開始到建立平衡的過程,v正>v逆;②M 點為剛達到平衡點,v正=v逆;③M 點后為平衡受溫度的影響情況,即升高溫度,A 的百分含量增加或 C 的百分含量減少,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故正反應為放熱反應。(2)對于化學反應 mA(g)+nB(g)pC(g)+qD(g),解題關鍵:根據(jù)點與平衡點的相對位置判斷正、逆反應速率大小。①L 線上所有的點都是平衡點,v正=v逆;②L 線的左上方(E 點),A 的百分含量大于此壓強時平衡體系中 A 的百分含量,E 點必須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才能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 E 點:v正>v逆;③L 線的右下方(F 點),A 的百分含量小于此壓強時平衡體系中 A 的百分含量,F(xiàn) 點必須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才能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 F 點:v正[典例精析]角度1 速率—時間圖像【典例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了踐行這一理念,國家加大了對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力度。用活性炭還原處理氮氧化物的有關反應為 C(s)+2NO(g)CO2(g)+N2(g)ΔH<0。向容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加入(足量的)活性炭和 NO,在 t2 時刻改變某一條件,其反應的速率—時間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給該反應升溫,v正減小,v逆增大B.t2 時刻改變的條件是向密閉容器中加 NOC.t1 時刻的 v逆大于 t2 時刻的 v正D.若氣體的密度不變,不能說明該反應達到平衡解析:升高溫度,任何反應的反應速率均增大,故給該反應升溫,v正增大,v逆增大,A 錯誤;由圖像可知,壓強一定條件下,t2 時刻改變條件以后,逆反應速率突然減小,達到新平衡時,與原反應速率相同,故改變的條件是向密閉容器中加NO,B 正確;由B 項分析可知,t2 時刻改變的條件是向密閉容器中加NO,正反應速率增大,逆反應速率減小,則 t1 時刻的 v逆小于 t2 時刻的 v正,C 錯誤;由題干反應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后氣體的物質的量保持不變,即恒溫下容器的體積保持不變,反應正向氣體質量增加,故若氣體的密度不變,則氣體質量不變,說明該反應達到平衡,D 錯誤。答案:B[思維建模]捕捉圖像中的五個關鍵點[變式訓練 1]對于達到平衡的可逆反應:X+YW+Z,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大壓強,正、逆反應速率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下列對 X、Y、W、Z 四種物質狀態(tài)的描述正確的是(A.W、Z 均為氣體,X、Y 中只有一種為氣體B.X、Y 均為氣體,W、Z 中只有一種為氣體C.X、Y 或 W、Z 中均只有一種為氣體D.X、Y 均為氣體,W、Z 均為液體或固體解析:由圖像可知,增大壓強,正、逆反應速率都加快,但正反應速率增大的程度大于逆反應速率增大的程度,可見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即正反應是一個氣體體積縮小的反應。即X、Y 均為氣體,W、Z 中只有一種是氣體,B 正確。答案:B角度2 物質的量(或濃度)、百分含量(或轉化率)變化圖像【典例2】(2023年張家口模擬)某實驗探究小組研究 25 ℃時N2O5 的分解反應:2N2O5(g)===4NO2(g)+O2(g)。該小組根據(jù)表格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 c-t 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t/min 0 1 2 3 4c(N2O5)/(mol·L-1) 0.160 0.114 0.080 0.056 0.040c(O2)/(mol·L-1) 0 0.023 0.040 0.052 0.060A.曲線Ⅰ是 N2O5 的濃度變化曲線B.曲線Ⅱ是 O2 的濃度變化曲線C.在 0~1 min、1~2 min 兩個時間段里,化學反應速率最快的是 0~1 minD.只增大容器體積,化學反應速率增大解析:曲線Ⅰ的初始濃度為 0,是 O2 的濃度變化曲線,A 錯誤;曲線Ⅱ的初始濃度為 0.160 mol·L-1,是 N2O5 的濃度變化曲線,B 錯誤;在 0~1 min、1~2 min 兩個時間段里,氧氣濃度的變化量分別是0.023 mol·L-1、0.04 mol·L-1-0.023 mol·L-1=0.017 mol·L-1,化學反應速率最快的是 0~1 min,C 正確;只增大容器體積,壓強減小,化學反應速率減小,D 錯誤。答案:C[變式訓練 2]恒容密閉容器中存在下列平衡:CO(g)+H2O(g)CO2(g)+H2(g)。CO2(g)的平衡物質的量濃度 c(CO2)與溫度 T 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在 T2 ℃時,若反應進行到狀態(tài) D,則一定有 v正B.平衡狀態(tài) A 與 C 相比,平衡狀態(tài) A 的 c(CO)小C.若 T1 ℃、T2 ℃時的平衡常數(shù)分別為 K1、K2,則 K1D.反應 CO(g)+H2O(g)CO2(g)+H2(g)的ΔH>0解析:由圖可知,曲線上的點為平衡點,T2 ℃時,D→B減少二氧化碳的濃度可達到平衡濃度,則平衡逆向移動,v 正A 正確;由圖可知,溫度越高,二氧化碳的含量越大,則正反應為吸熱反應,平衡狀態(tài) A 與 C 相比,溫度不同,升高溫度平衡正向移動,c(CO)減小,則平衡狀態(tài) C 的 c(CO)小,B 錯誤;溫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動,K 增大,可知若 T1、T2 時的平衡常數(shù)分別為K1、K2,則K1ΔH>0,D 正確。答案:B角度 3 含量—時間—溫度(壓強)【典例3】已知可逆反應:4NH3(g)+5O2(g)4NO(g) +6H2O(g)ΔH=-1025 kJ·mol-1。若反應物起始物質的量相同,下列關于該反應的示意圖不正確的是()ABCD解析: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平衡時一氧化氮的含量小,且達到平衡時需要的時間短,A 正確,D 錯誤;增大壓強,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平衡時一氧化氮的含量小,且達到平衡時需要的時間短,B 正確;有無催化劑只影響到達平衡狀態(tài)的時間,不影響平衡移動,C 正確。答案:D[變式訓練 3]已知某可逆反應 mA(g)+nB(g)pC(g)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如圖表示在不同反應時間(t)時,溫度(T)和壓強(p)與反應物 B 在混合氣體中的體積分數(shù)[φ(B)]的關系曲線,由曲線分析,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T1p2,m+n>p,放熱反應B.T1>T2,p1p,吸熱反應C.T1p2,m+nD.T1>T2,p1解析:由圖可知,壓強一定時,溫度T1先達到平衡,故T1>T2,升高溫度,B 在混合氣體中的體積分數(shù)減小,說明平衡正向移動,正反應為吸熱反應;溫度一定時,壓強 p2 先達到平衡,故 p1增大壓強,B 在混合氣體中的體積分數(shù)增大,說明平衡逆向移動,正反應為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則 m+n答案:D角度4 恒壓(或恒溫)線【典例4】反應 mA(g)+nB(g)eC(g)+fD(s)ΔH。若按反應物的化學計量數(shù)比投料,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反應,該反應達到平衡時 C 的體積分數(shù)與溫度、壓強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A.該反應的ΔH>0B.該化學方程式中 m+nC.加入催化劑可增大正反應速率,逆反應速率不變D.向平衡后的恒壓容器中再充入一定量 C,達到新平衡時,C的濃度與原平衡時的相同解析:當壓強不變時,溫度越高,平衡時 C 的體積分數(shù)越小,故ΔH<0,A 錯誤;當溫度不變時,增大壓強,平衡向氣體分子數(shù)減小的方向進行,由圖可知,當溫度不變時,壓強越大,平衡時C的體積分數(shù)越大,又因為 D 是固體,故該化學方程式中 m+n>e,B 錯誤;加入催化劑,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大,并且增大的倍數(shù)相同,C 錯誤;恒壓條件下開始按反應物的化學計量數(shù)比投料,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反應,平衡后向恒壓容器中再充入一定量 C,再次達到新平衡時,這兩次平衡等效,故 C 的濃度與原平衡時的相同,D 正確。答案:D[思維建模]圖像信息加工處理的角度[變式訓練 4]氮、碳氧化物的無害化處理是研究的熱點。一定條件下 N2O 發(fā)生如下反應:Ⅰ.2N2O(g)2N2(g)+O2(g)Ⅱ.N2O(g)+CO(g)N2(g)+CO2(g)在不同壓強的密閉容器中,分別充入 1 mol N2O 和 1 mol CO,發(fā)生反應Ⅰ和反應Ⅱ,測得 N2O 的平衡轉化率與溫度的關系如圖所示。p1、p2、p3 由小到大的順序為__________;溫度高于 T0 ℃時,容器內發(fā)生的主要反應為____________( 填“Ⅰ”“Ⅱ”或“Ⅰ和Ⅱ”)。解析:反應Ⅰ是正反應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當溫度一定時,增大壓強,反應Ⅰ平衡向逆反應方向即氣體體積減小的方向移動,N2O 的轉化率降低,因此三者壓強由小到大的順序是 p1溫度高于 T0 ℃時,壓強改變對N2O的平衡轉化率基本無影響,反應Ⅱ是反應前后氣體體積不變的反應,因此溫度高于T0 ℃時,容器內主要發(fā)生的是反應Ⅱ。答案:p1角度5 特殊圖像【典例5】(2023 年德州模擬)CH4—CO2 重整反應能夠有效去除大氣中的 CO2,是實現(xiàn)“碳中和”的重要途徑之一,發(fā)生的反應如下:重整反應 CH4(g)+CO2(g)===2CO(g)+2H2(g) ΔH積碳反應Ⅰ 2CO(g)===CO2(g)+C(s) ΔHⅠ=-172 kJ·mol-1積碳反應Ⅱ CH4(g)===C(s)+2H2(g) ΔHⅡ=+75 kJ·mol-1在恒壓、起始投料比=1的條件下,體系中含碳組分平衡時的物質的量隨溫度變化關系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重整反應的反應熱ΔH=-247 kJ·mol-1B.曲線 B 表示 CH4 平衡時物質的量隨溫度的變化C.積碳會導致催化劑失活,降低 CH4 的平衡轉化率D.低于 600 ℃時,降低溫度有利于減少積碳的量并去除 CO2氣體解析:重整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Ⅱ-Ⅰ,對應的ΔH=ΔHⅡ-ΔHⅠ=+247 kJ·mol-1,所以重整反應和積碳反應Ⅱ均為吸熱反應,升高溫度CH4參與的反應平衡均正向移動,所以CH4平衡時物質的量隨溫度升高而降低,積碳反應Ⅰ生成CO2,積碳反應Ⅱ消耗CH4,所以平衡時CH4物質的量小于CO2,所以曲線B表示CH4,曲線A表示CO2,CO、C均作為生成物,所以曲線D表示C,則曲線C表示CO。綜上,曲線A表示CO2,曲線B表示CH4,曲線C表示CO,曲線D表示C。由上述分析可知,A錯誤,B 正確;催化劑失活會導致反應速率降低,不會影響平衡轉化率,C 錯誤;根據(jù)曲線 C,低于 600 ℃時,溫度升高,CO 增大,說明反應以重整反應為主,消耗 CO2,生成 CO,而增多的 CO 會使積碳反應Ⅰ正向移動,導致 C 增多,反之,降低溫度會導致積碳的量減少,同時 CO2 增多,不利于去除 CO2 氣體,D 錯誤。答案:B[思維建模]1.特殊圖像類型的解題步驟(1)看清坐標所代表的意義,如反應時間、投料比值、催化劑的選擇、轉化率等;(2)抓住圖像中的關鍵點(常為最高點、最低點、拐點)、看清曲線的變化趨勢;(3)將特殊圖像轉化為常規(guī)圖像;(4)運用化學平衡知識進行解答。2.特殊平衡圖像題解題角度(1)曲線上的每個點是否都到達平衡往往需要通過曲線的升降趨勢或斜率變化來判斷,如果還未達到平衡則不能使用平衡移動原理,只有達到平衡以后的點才能應用平衡移動原理。(2)催化劑的活性是否受溫度的影響不同的催化劑因選擇性不同受溫度的影響也會不同。一般來說,催化劑的活性在一定溫度下最高,低于或高于這個溫度都會下降。(3)不同的投料比對產(chǎn)率造成的影響可以根據(jù)“定一議二”的方法,根據(jù)相同投料比下溫度或壓強的改變對產(chǎn)率的影響或相同溫度或壓強下改變投料比時平衡移動的方向進行判斷,確定反應熱或反應前后氣體體積的變化。[變式訓練 5](2023 年煙臺模擬)工業(yè)上用 C6H5Cl 和 H2S 的高溫氣相反應制備苯硫酚(C6H5SH),同時有副產(chǎn)物 C6H6 生成:Ⅰ.C6H5Cl(g)+H2S(g)C6H5SH(g)+HCl(g) ΔH1使 C6H5Cl 和 H2S 按物質的量比 1∶1 進入反應器,定時測定反應器尾端出來的混合氣體中各產(chǎn)物的量,得到單程收率與溫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ΔH1<0 ΔH2<0B.反應Ⅰ的活化能較大C.590 ℃以上,隨溫度升高,反應Ⅰ消耗 H2S 減少解析:溫度大于 590 ℃時,隨溫度升高,苯硫酚的單程收率降低,說明ΔH1<0,隨溫度升高,苯的單程收率增大,說明ΔH2>0,A 錯誤;溫度較低時,苯的單程收率小,說明Ⅱ反應速率小,Ⅱ的活化能較大,B錯誤;590 ℃以上,隨溫度升高,苯硫酚的單程收率降低,反應Ⅰ消耗 H2S 減少,C 正確;設通入氯苯、H2S 的物質的量各為 1 mol,645 ℃時,苯硫酚的單程收率為 20%、苯的單程收率為 20%,則反應Ⅰ消耗 0.2 mol氯苯、0.2 mol H2S,生成答案:C苯硫酚0.2 mol、氯化氫0.2 mol;反應Ⅱ消耗0.2 mol氯苯、0.2 mol H2S,生成苯0.2 mol、氯化氫0.2 mol、S8 0.025 mol,容器中含有0.6 mol氯苯、0.6 mol H2S、苯硫酚0.2 mol、氯化氫0.4 mol;反應[變式訓練 6]CO2 的回收和資源化對于實現(xiàn)“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CO2 催化加氫合成二甲醚是一種 CO2 轉化方法,其過程中主要發(fā)生下列反應:反應Ⅰ:CO2(g)+H2(g)===CO(g)+H2O(g) ΔH=+41.2 kJ·mol-1反應Ⅱ:2CO2(g)+6H2(g)===CH3OCH3(g)+3H2O(g) ΔH=-12.25 kJ·mol-1(1)圖中表示 CO2 平衡轉化率的是曲線________(填“M”或“N”)。(2)溫度高于 300 ℃,曲線 N 隨溫度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反應Ⅰ是吸熱反應,溫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動;反應Ⅱ是放熱反應,溫度升高,該反應逆向移動,二甲醚的選擇性降低,圖中表示 CO2 平衡轉化率的是曲線 N。(2)溫度高于 300 ℃,二氧化碳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以吸熱反應Ⅰ為主,溫度升高,反應Ⅰ正向移動,二氧化碳轉化率升高。答案:(1)N(2)溫度高于 300 ℃,以吸熱反應Ⅰ為主,溫度升高,反應Ⅰ正向移動,二氧化碳轉化率升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