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教案【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是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下的第二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的第一課。本 課囊括內容非常復雜,包括歐洲中古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并且在教學中有著承前啟 后的作用,總結上一單元的古代文明,開啟之后中古時期歐亞文明的教學。并且老師在授課時, 授課難度不宜過大,在導入時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內容并且在教學時輔以相關的圖片等,引導 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 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教學目標】(1)通過時間軸和地圖,對中世紀的歐洲面貌有整體認知,通過閱讀材料,觀察圖片, 知道中世紀混亂一面。通過觀察示意圖,提取信息,具體說明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 形成的條件與特征,理解其構成了封建社會的基礎。(唯物史觀、歷史解釋)(2)通過分析材料,理解封君封臣制和農奴制展現的契約之光,人性之光。簡要說明西 歐城市的興起與王權國家的形成,并且認識到城市自治的特色和大學興起。通過教會與王權的 對比關系,理解教會和王權有對立也有妥協合作。綜合探究中世紀歐洲社會所隱藏的生機與活 力。(歷史解釋、史料實證)(3)通過觀察地圖,了解拜占庭帝國的地理位置及其文明影響,知道《查士丁尼民法大 全》,并通過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的比較,理解文明之間的交流,彰顯中古時期世界文明發展 的多元特性。(史料實證,時空觀念)(4)學會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 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并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 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 人生理想。 (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生和發展;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以及城市和王權 的關系,說明西歐封建社會發展的過程。難點:西歐封建社會的特征,中古時期歐洲的多元文明面貌。【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史料分析法、講述法、討論法。【教學過程】一、導入視頻《中古時期的社會狀況》。設計意圖:情景導入,拉近中古時期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新課講授 展示空間地圖:中古時期的歐洲中古時期的亞洲古代美洲與非洲展示時間軸:(東羅馬(拜占庭帝國395-1453)500早期西羅馬(395-476)13001500晚期羅馬帝國中世紀中期1000)中世紀概念:“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西方史學家一 般認為“中世紀”是從公元476年至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于蠻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羅馬 帝國的崩潰,幾乎造成當時歐洲文化的完全毀滅。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亳無希望的痛苦中, 加之人文主義者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己任,因此,他們將中世紀稱為“黑暗時代”(dark ages)。把中世紀看作“黑暗”時代的觀念,特別是把這時期整個世界都看得——團漆黑的偏見, 早已受到史學家們的質疑和訂正。首先,從世界范圍看,在西歐以外地區,文明還是在發展。其次,就是從西歐本身來說,中古時期的歐洲既是歐洲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承 接歐洲古典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橋梁。因此將中世紀稱為“黑暗時代”是有一定偏見的,所以我 將黑暗加個雙引號。設計意圖:適當引入史學爭論和史學研究的新觀點新成果,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問題設計:假如回到中古時期的歐洲,你會選擇哪種身份生活 為什么 設計意圖:以人物情境為線索,讓學生暢所欲言,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回答)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帝王效忠和提供軍隊大封建主效忠和服兵役小封建主服勞役和耕種農民帝王給予土地和保護大封建主給予土地和保護小封建主提供農耕土地農民◎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圖)師:指導學生觀看:強調“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屆”。問題設計:從中同學們看出封君封臣制度有哪些特點 生:多名學生回答、補充、完善。特點:以土地為紐帶、層層分封;等級森嚴、依次主臣關系。師 :封君封臣制度產生的影響:一方面國王僅僅是名義上的全國最高土地所有者,實際權 力有限;另一方面封建領主各自為政,分裂割據。(二)莊園經濟、農奴制度材料一 封建主在莊園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馬廄、倉庫等設施,而且備有耕畜和各 種生產工具。有的大莊園還有一些手工業作坊和專職手工業者。莊園生產主要為生產者自家和 領主提供生活資料,莊園的產品很少拿出去賣,除非萬不得已,莊園很少出去采購。——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材料二(莊園制下)封建領主不但通過各種地租形態對農民進行剝削,同時也對農民施行 “超經濟的強制(政治、社會附屬)”,有統治、懲罰農民的權力。——齊思和《西歐中世紀的莊園制度》 問題設計:結合圖片和史料,從中總結西歐封建莊園有那些特點 (學生活動)多名學生回答、補充、完善。 特點: (1)經濟上:自給自足(2)政治上:擁有自己的法庭,維持社會秩序。(3)莊園是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也是基本的社會政治單位。 視頻展示:中世紀西歐的騎士生活和農民生活。中西方對比:西周分封制與西歐封君封臣制度的異同點。一 、西歐的封建社會 (◎西周分封制示意圖卿大夫平民諸侯奴隸天子)(0帝王給予土地和保護大封建主給予土地和保護小封建主提供農耕土地農民提供軍隊大封建主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圖服勞役和耕種效忠和服兵役小封建主農民帝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西歐的封建社會比較項目 西周分封制 ( BC1046—BC771) 西歐封君封臣制 (5—15世紀)相同點 形成背景 戰爭頻繁、社會秩序混亂、需要生存與發展等級結構 等級秩序森嚴,金字塔結構內容 既有權利又有義務,兩者相互交織不同點 側重點 側重于政治性 側重于軍事性統治紐帶 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宗法制 以土地為核心的契約關系統治方式 天子為最高統治者 國王為最高統治者,但無 法越級統治(英格蘭除外)設計意圖:中外對比,加強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對中西方文明的宏觀認識。師:中古西歐封建社會是二元社會。以國王為代表的王權和與以基督教教會為代表的教權 互相依存,共同維護封建秩序。王權與教權既依存又斗爭。這一切在中世紀后期發生了變化。問題設計:中世紀后期西歐社會出現了哪些新趨勢 生:王權強化、城市重新興起、基督教會勢大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趨勢 趨勢一:西歐新興的王 權集中國家“市民們向君主們提供財政上的支持。他們還充當國王的內侍、監工、賬目保管人和皇家 造幣廠經理,等等,來提供管理才能。作為回報,新君主向市民提供保護,反對封建領主和主 教的頻繁戰爭和不合情理的要求。”——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從史前史到21世紀》趨勢二:師:工商業經濟發展為君主世俗權力與教權的斗爭提供條件材 料 一 :鄉村意味著“隔絕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 求的集中”……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商人和銀 行家作為市民階層的上層,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摘編自《世界中古史》問題設計:城市重新興起有和影響 參考答案:經濟:促進工商業發展,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形成;材料二: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反對領主特權,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而建立新城市符 合國王們削弱諸侯勢力的政治考慮,因而國王成為城市的長期盟友。國家出現了不與封土相聯 系的官吏;市民階級開始參與政治。——摘編自《世界中古史》參考答案:政治: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家統一。 材料三:意大利、法國等出現各大名校。參考答案:文化:打破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促使大學興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師 :城市經濟的發展,推動莊園農奴制經濟的衰敗,促進市民階層的壯大(富有的商人們 成為早期資產階級),帶動理性、世俗的文化發展,教育振興,從而沖擊封建主的力量,市民 支持國王,有利于王權加強,國家統一,對瓦解西歐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現代西方文明起著重要 作用。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實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城市重新興起帶來的影響。 趨勢三:材料四:教會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庭,可以對任何教徒,甚至包括皇帝和國王進行審判(有 權廢立國王、凌駕各國君主之上任意干涉各國內政)。羅馬教廷成為中歐和西歐一切宗教事務 和教義問題的最高裁判機構。教會占用大量土地和資產,還征收什一稅,是西歐最大封建主。教會控制西歐的思想文化,壟斷教育,禁絕“異端”思想,天主教神學思想在整個西歐中 古社會占統治地位。——摘編自《世界歷史(中古部分)》 問題設計:概括中古時期西歐基督教會擁有哪些方面的權力 政治上:教權高于王權,教階制度。 經濟上:西歐最大封建主。思想上:教會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神權凌駕于一切。師:一方面,王權希望依靠基督教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會也希望依靠強大 的蠻族國王來壯大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在最高權力的擁有問題上,教皇與封建君主不斷發 生碰撞和摩擦,明爭暗斗。所以國王也不可能為所欲為。過渡: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基督教會就一無是處,應該全面否定呢 材料一:蠻族用戰火銷毀古羅馬最后殘跡的時候,基督教在西羅馬滅亡之后的西歐大混亂 中充當了秩序的代表,在無政府狀態中行使了政府的職能。如維修公共建筑,開鑿新運河,保 障供水,移民荒地,給窮人發放糧食,安置和救濟災民。——《論基督教的崛起對西歐社會的影響》材料二:在大學的發展過程中,教會的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功不可沒,正是由于 教會的大力扶持,大學才得以逐漸羽毛豐滿,形成規模。雖然大學后來回過頭反對教會,但它 的根基還是深深扎在基督教文化里,這是毋庸置疑的。———《基督教與西方文化》 生:一方面威脅皇權,造成經濟剝削,思想限制,單頁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穩定和教育發展;師:凡事都有兩面性,要全面辯證的看待問題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性看待歷史現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過渡:西歐的發展有其獨特的魅力,那么東歐的局面又如何呢 我們一起走進其中的代表 拜占庭帝國與俄羅斯自主學習:請閱讀課本P18—20, 繪制拜占庭與俄羅斯大事時間軸。二、東歐:拜占庭帝國與俄羅斯1 . 拜 占 庭 帝 國 6世紀中期之后 帝國陷入混亂。 1 2 0 5 年 7世紀中后期 阿拉伯人入侵 與領了從敘利 亞到北非的大 片土地。9世紀之后 拜占庭帝國又面臨 外部多個軍事勢力 進攻,11世紀時 仗剩希臘半島和愛 琴海地區。13世紀初 十字軍東征, 占領了若士坦 丁堡和拜占庭 的大部分領土1265年 1355年 1453年 1453年,拜占庭 帝國最終被奧斯 曼土耳其滅亡。 1444年設計意圖:通過梳理時間軸,培養學生的時序觀念。引導學生用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襲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襲古希臘,而它的政府結構則大致源于羅馬。 ——(美)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師: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繼續發展。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古希臘殖民城邦 拜占庭舊址,又稱拜占庭帝國。帝國境內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 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拜占庭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 意大利等地。【課堂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評價《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材料一:……最完備的法律最終集大成于查士丁尼一世的《國法大全》(即《羅馬民法大 全》)中,它標志著羅馬法學的起點……——米健《略論羅馬萬民法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思想淵源》材料二:“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時或 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查士丁尼法典》序言材料三:羅馬法具有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現成法律形式,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 聲。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羅馬法的復興密不可分。自19世紀以來,歐洲大多數國家皆以羅 馬法為法制基礎,制定本國的法律制度。——摘編自沈芝《古代羅馬法的內容和影響述評》 材 料 四:“沒有東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貴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羅馬皇帝哈德良 奴隸和隸農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主人,服從“命運”的安排,對逃亡的奴隸和隸農必須嚴加懲治。婦女不得參與任何公務。——《民法大全》學生總結討論后回答積極: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成文法典;調節社會關系,穩定秩序、鞏固統治;對 近代歐洲各國資產階級立法、司法產生了重大影響,是歐洲民法的基礎。實 質:維護奴隸制貴族(少數人)的利益。(階級和時代局限性)過渡:拜占庭的征服活動帶來了嚴重后果,連年戰爭嚴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資源。6世紀中 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沖擊和內部矛盾,帝國陷入混亂。7世紀中后期,拜占庭帝國喪失了從 敘利亞到北非的大片土地,僅保有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區。9世紀之后一度復興,但再 也未能恢復鼎盛時期的疆域。14世紀30年代奧斯曼土耳其興起后,逐步蠶食小亞細亞和巴爾 干地區。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2.俄羅斯帝國的興起伊凡四世IvanV汗國臣屬(1530—1584)伊凡四世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繼續擴張13世紀中期在反擊蒙古統治過程中逐漸興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已經將疆界推進到太平洋,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莫斯科公國地跨歐亞俄羅斯發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被蒙古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17世紀末16世紀初基輔羅斯9世紀1547)生:1480年,蒙古聯合立陶宛進攻莫斯科公國未果,被迫撤退,莫斯科公國贏得完全獨 立。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莫斯科公國變成沙皇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師:伊凡四世有哪些改革措施 生: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沙皇擁有了最高決策權,不再受縉紳會議制約),鎮壓 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中央集權。師:補充說明伊凡四世擴張:對外擴張。征服喀山汗國(1552)和阿斯特拉罕汗國(1556)、立窩尼亞戰爭(1558—1583)▲俄國在歐洲和亞洲的領土擴張(至18世紀初)設計意圖:通過伊凡四世來了解俄羅斯的發展及擴張,全面認識他所處的時代,有利于培 養唯物史觀的意識。過渡:封建社會是個外來的專有名詞,前期講過中國的封建社會,那么中西方之間有何區別呢 三、中西封建社會的對比項目 西歐封建社會 中國封建社會時間跨度 約5世紀——1453年 公元前221年———1840年形成背景 希臘羅馬文明,日耳曼入侵, 基督教影響 小農經濟,地大物博,法家思想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階級矛盾 領主與農奴 地主與農民經濟制度 莊園制 土地私有,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發展 自治傳統,起步較晚 無自治權,類型多,發展早思想文化 基督教壟斷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設計意圖:對比教學,加強中外聯系,深化學生對于“封建社會”的辯證認識。總結升華:雖然此時的西歐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人身束縛 廣泛存在,基督教是思想的主宰。但中世紀社會仍在持續發生變化,而且變化甚大,1300年的歐洲已大大不同于公元600 年的歐洲了,中世紀歐洲具有巨大的創造力。——霍萊斯特師:中世紀的歐洲,確實有諸多讓后人覺得黑暗與蒙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審判異端和 火刑殺人。但同時,中世紀歐洲不僅僅只有“黑暗”“蒙昧”這些關鍵詞。其黑暗迷糊中也有 自己的光亮點,其蒙昧無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覺醒。他們在昏庸無道中也有創造和累積了近代歐洲文明的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知識積累、大學創立、宗教信仰、城市擴張、草 坪文化、建筑雕刻、圖畫藝術、行會商業、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師:歷史絕對不是非黑即白,必須基于客觀史實才能做到理性認知。三、課堂小結/板書設計(一)西歐的封建社會1.基本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經濟——莊園與農奴制度 2.新趨勢:王權強化、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基督教會勢大(二)東歐:拜占庭帝國與俄羅斯1.拜占庭帝國:發展歷程、法律建設及其影響 2.俄羅斯:發展概況、伊凡四世改革(三)中西封建社會的對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