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鑒往知來,讀史明知——2024版七上歷史創新教學設計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歷史學習資料】2024版1-6課,重點背誦這些內容吧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重點精簡版:343字(1)知道所學的幾個遠古人類代表起源于何時何地: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發現于云南元謀;藍田人距今約160萬年,發現于陜西藍田;鄖縣人距今約100萬年,發現于湖北鄖陽;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發現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發現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中。(2)大致了解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遠古人類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作打制石器,已經學會使用火;山頂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可能已經知道人工取火。(3)知道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4)考古發掘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化石是研究古人類歷史和古環境變遷的重要證據。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重點精簡版:346字(1)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都發現于我國,這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2)原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3)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約7000年。河姆渡人主要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4)半坡遺址位于黃河中游地區的陜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屬于仰韶文化。半坡人主要種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在。(5)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距今約7000—5000年,處于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逐漸出現了貧富分化跡象。(6)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距今約5900—4400年。考古表明,大汶口文化時期,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7)舊石器時代指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指主要使用磨制時期的時代。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重點精簡版:270字(1)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原始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2)良渚、陶寺等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歷史,我們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3)通過阪泉之戰,炎帝歸順黃帝,二者結成部落聯盟,通過涿鹿之戰,蚩尤敗給了炎黃,炎黃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后來的華夏族,這反映了華夏族形成過程的顯著特點是多民族融合。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我們都是炎黃子孫。(4)堯舜禹是黃帝之后的部落首領,他們之間實行禪讓制,把首領傳給賢德之人,大禹治水體現了大禹的奉獻精神。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重點精簡版:463字(1)夏商西周都是奴隸制王朝,其中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夏朝,其起止時間為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亡國之君是夏桀。大禹死后,他的兒啟繼位,從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2)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湯,起止時間為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創造了以青銅器、甲骨文為顯著標志的文明成就。與商朝有關的重大事件有盤庚遷殷。商朝的亡國之君是商紂王。(3)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發,起止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實行分封制,鞏固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擴大了統治范圍。西周時期的重大事件有周厲王與民爭利引發國人暴動,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滅亡。(4)大禹治水,拯救萬民,深得民心,最終建立夏朝,夏桀殘暴失去民心,夏朝滅亡;商湯任用賢能,得到了民心,建立了商朝,商紂王暴虐失去民心,商朝滅亡;周文王周武王賢明,深得民心,周厲王周幽王荒唐失去民心,西周滅亡:夏商西周的興衰更替告訴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與唯物史觀中的“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相符合。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重點精簡版:553字(1)公元前771年,定都鎬京的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以洛邑為都城的東周開始。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之中。(2)春秋時期的動蕩主要體現在周王室經濟、軍事實力削弱之后的王室衰微和諸侯國強大之后的諸侯爭霸方面。在王室衰微、政由方伯的政治新局面中,一些大的諸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爭霸,最終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霸主。(3)春秋爭霸,一方面使少數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的趨勢,一方面一方面又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周邊少數民族也在與中原的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這有利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共同發展。(4)春秋爭霸,為了應對戰爭,贏得霸主地位,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不斷改革,任用賢才,設置縣、郡,直接委派官員管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頻繁的戰爭造成了動蕩,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出現了弭兵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比較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5)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的出現與推廣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手工業的繁榮;進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為了順應商業的發展,金屬貨幣在當時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重點精簡版:727字(1)戰國七雄及方位: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2)戰國時期,爭霸戰爭轉變為兼并戰爭,著名的戰役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3)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為鞏固統治、對外擴張積極創造條件,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紛紛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代表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等。其中成效最大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4)公元前356年,秦國國君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其主要內容可以用“耕戰”二字概括,即廢除舊的土地制度,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與之相配的其他措施還有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此外,還有在經濟方面的統一度量衡,在政治方面的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1-6課最重要的內容之一)(5)商鞅變法的影響,也可以用“耕戰”二字來延申,即“耕以富國,戰以強兵,富國強兵,一統天下”,即商鞅變法提高了秦國的綜合國力(耕以富國),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戰以強兵),使秦國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富國強兵),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一統天下)。(1-6課最重要的內容之一)(6)戰國時期,冶鐵技術迅速發展,使得鐵器的使用日趨普遍,與此同時,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耕作技術明顯進步,使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為商鞅變法等封建性質的改革奠定了經濟基礎,推動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7)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的岷江之上,是一座綜合性水利工程,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杰出智慧與勤勞精神的集中體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