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教案--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教案--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簡介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分析傳統選官制度與當代公務員制度、西方 文官制度與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差異,全面認識中國當前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特征, 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 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3.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理解晚清科舉制度廢除的必然性,探究 晚清選官制度改革的歷史意義,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近代以來中國官員選拔、管 理制度的嬗變歷程,明確官員選拔與管理的具體舉措,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 的能力。
5.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中國近代選官制度發展的漸進性、傳承性、創新性,關注中西方文 明間的相互借鑒。
(
重點難點
)
重點:近代中國選官制度變革的原因、內容,認識社會變遷對選官制度的影響。
難點:中國現代公務員制度的特點與意義。
(
知識概覽
)
本課是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二單元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 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本課通過三個子目(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講述了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發展 演變歷程。
(
教學準備
)
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
(
教學過程
)
【導入新課】
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
請同學們觀察公務員考試圖片,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現代很多人會爭相報考公務員 現
代公務員制度與科舉制度有何關系 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演變。那么,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 選拔與管理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
【講授新課】
知識點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問題情境]
材料 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 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 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我不虞之詭謀,所關甚宏, 收效甚巨。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 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
——袁世凱等《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1905年) 閱讀材料,指出袁世凱主張廢除科舉制、發展學堂的原因.
[自主學習]
1.科舉制度的變化
(1)背景
①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開展;②維新變法運動和清末新政的推動。
(2)表現
①戊戌變法期間
A.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世。
B.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C.戊戌變法失敗后,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②清末新政期間
A.1901年,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
B.多設蒙養學堂。
C.1905 年,廢除科舉制,頒發各種教科書,于城鄉各處遍設學堂,將育人、取才合于學 校一途。至此,科舉制最終被廢除。
[圖片情境]
百日維新期 間,光緒帝 下詔改革科 舉制度,廢 除八股文 改試策論, 廣設學堂, 創辦京師大 學堂。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有何措施 影響如何 [自主學習]
2.選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科舉制度被廢除,急需要新的官制體系。
(2)官制改革:裁減冗署冗官,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陸續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 等部門,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
(3)選官制度
①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癸卯學制),學堂選官制度 由此正式設立。
材料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即把學校教育分成初、中、 高三級,最高一級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學畢業生被授予進士功名,高等學堂畢業生授予舉人 功名,中學堂和高等小學堂的畢業生則可以取得生員(秀才)的功名。新學制頒布前后,國內 各類新式學堂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
——章開沅、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
【提示】學制特點:A.學制系統完善;B.學制設置制度化;C.重視對實業教育的發展;D. 指導思想仍是“中體西用”。
②不久,清政府又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依考 試結果分配相應官職。
材料 光 緒三十年(1904年),晚清政府責令學務大臣制訂《考驗游學畢業生章程》,要 旨是:今后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分兩場,第一場在學務處,按學科門類考試, 第二場在保和殿,以經史命題,“觀其學識,以宗旨純正,文筆明暢為合格”。考試分最優、優、 中等三級,分別賜予進士、舉人、拔貢等出身,再分配官職。
結果:標志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階段。
[問題探究1]
材料一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選派學生到西洋各國求習專門學 業。二十九年(1903年)頒布了學生章程。這時,已經實行了對各級學堂畢業的人授予貢生、 舉人、進士等名銜的辦法,而且規定按照科舉考試制度通過會試的人還必須去京師大學堂分門 肄業。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材料二 (清政府)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成立學部,同時,在京師設立仁學院、進士 館,各省設立課吏館。
——鄭師渠《中國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義。
【提示】措施:派遣留學生;改革選官制度;對科舉考試獲得功名的學子進行培訓。 意義:選官制度開始向近代轉型;有助于培養近代人才。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選官制度變革的原因。
【提示】大勢所趨:國家發展需要專門人才,而科舉制不再適應社會需要;20世紀初,
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為挽救統治危機;教育、選官制的調整為廢除科舉制奠定了一定基礎。
[問題探究2]晚清科舉制與教育制度
材料 近數年來,各國盼我維新、勸我變法,未改輕侮之意。轉瞬日俄合議一定,中國大 局益危……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 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 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虞之詭謀,所關甚宏, 收效甚鉅。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具有 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也。
——袁世凱等《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
袁世凱等人在《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中提出了什么主張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提 出該主張的背景及其目的。
【提示】主張:廢科舉,設學堂,興新學。
背景:舊式教育和科舉制落后、閉塞,頗受詬病;西學傳播,近代新式學堂紛紛出現;民 族危機不斷加深;“新政”開展,改革傳統官制成為時人共識目的:推廣新式學校,培養新政 人才;開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維護清王朝統治,換取列強信任和支持。
知識點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有何內 容。如何評價
[自主學習]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1)依據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2)孫中山文官考試思想的內容
①官員選拔:以考試制度為主,也就是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 拔和任用。
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
(3)評價
①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②對于提高文官素質,建立公平的用人機制有積極意義;
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紙面上。 2.北洋政府時期
(1)方式
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
(2)考試
1913年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
報考條件 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
負責機構 政事堂銓敘局
考試類型 文官高等考試、普通考試,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 業生甄拔考試
(3)甄別制度
①內容: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 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
②評價: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 性與穩定性。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有何內容,如何評價。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
(1)建立
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
(2)基礎
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 精華。
(3)內容
①機構:公務員的選任由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
②法律:《考試法》等一系列法規的頒布。
③意義:A. 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幾乎全部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在這一時期得到 了確立;B.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4)特點
①文官制度發展到公務員制度。
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備。
③考試內容和形式更加專業化和標準化。
④政黨官僚主義色彩濃厚。
⑤更具有開放性和平等性。
⑥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幾乎全部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得到確立。
(5)評價
制度規定嚴密,但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思考]概括民國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特點。
(1)選拔方式上,考試和甄別的方式是官員選拔制度的主體。
(2)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對民國官員選拔制度影響深遠。
(3)繼承發展,漸進變革。
(4)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或開始)建立了公務員制度。
[合作探究3]結合所學,分析民國中后期(1937—1949年)公務員制度施行艱難,流于 形式的原因。
【提示】專制集權的傳統;工業化水平較低;公民文化和政治素養相對較低;國民政府一 黨專政,官僚主義嚴重;中央與地方矛盾尖銳;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相對較弱;國內政局長期 動蕩。
[問題探究4]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
材料一 國民政府公布的《考試法》規定了考試的具體辦法和操作規程。考試分為普通考 試、高等考試、特種考試。高等考試,甄拔各項薦任職公務員,分為三試,第一試科目為國文、 本國史地、國民黨黨義;第二試為專業科目;第三試為面試和成績審查。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 《公務員任用條例》《公務員任用法》。1931年6月,國民政府公布了《公務員懲戒法》和《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組織法》,但是得不到嚴格執行。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注:1946年3月召開) 不得不指出,“多年來官僚主義已構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責、假公濟私為尤甚”。
——摘編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考試院,著手推行公務員制度。1933年3月,公布 《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近代公務員制度初步確定。但是國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務員制度,另一 面限制非國民黨員進入政府;一些地方實力派也把公務員制度視為中央政府對地方進行人事滲 透、瓦解其統治基礎的陰謀,堅決阻撓公務員法的制定和推行。總的來看,公務員制度在抗戰 之前推行效果相對較好,而到了抗戰時期及至解放戰爭時期則步履維艱,流于形式,甚至是連 形式都沒有。
——摘編自楊學為《中國考試制度通史》、張創新《中國政治制度史》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概括南京國民政府文官制度的特點。
(2)根據一、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民國中后期(1937—1949年)公務員制度施行艱難, 流于形式的原因。
【提示】(1)特點:文官制度發展到公務員制度;法律制度更加完備;考試內容和形式更
加專業化和標準化;政黨官僚主義色彩濃厚;具有開放性和平等性。
(2)原因:專制集權的傳統;工業化水平較低;公民文化和政治素養相對較低;國民政 府一黨專政,官僚主義嚴重;中央與地方矛盾尖銳;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相對較弱;國內政局 長期動蕩。
知識點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改革開放前1949—1978的干部制度是如何形成 與發展的。
[自主學習]
1.改革開放前(1949—1978)
(1)背景
①建立新中國。
②社會主義建立和發展,需要新的干部制度服務新中國各項事業建設。
③繼承民主革命時的經驗。
(2)措施
①沿用舊制: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 干部制度。
(3)內容
包含國家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原則、機構,以及干部選拔、任用、考核、交流、培訓等內 容。
(4)發展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開放后(1978—)
(1)背景
①經濟體制改革對舊的干部制度帶來巨大沖擊。
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家需要一批專業化、高素質的干部隊伍。
③建立公開、公平、科學的干部選拔制度,成為改革進一步前進的要求。
(2)干部制度
①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
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在堅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根本原 則下,我國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特別是在干部管理制度 上不斷加強法制建設。
(3)公務員制度確立
①開始: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
②正式形成: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國家公 務員制度正式形成。
(4)改善
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在不斷擴大,錄用過程的透明化、公開化和平等化也在逐漸完善。
(5)影響
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合作探究5】為什么說“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點”
材料 此時,經濟領域的改革已經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商品經濟的思維模式不僅沖 擊著傳統的干部管理方式,還直接將經濟領域的不正之風帶到了官場。
徐頌陶就聽到過時任環保局局長曲格平的抱怨,環保局要招6個人,結果寫條子的就30 多個。
“社會轉型期的權力擁有巨大的真空,既可以服務人民,也可以為自己謀利。在這些權力 中,最大的權力就是選人用人權。”中央黨校教授李民說。
當商品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實際改變了中國干部制度的生存土壤時,打破干部管理大一 統的局面,探索建立公開、公平、科學的干部選用制度,成為改革進一步前進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三大報告,呼應了這種改革的需要。報告明確指出,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是干部 人事改革的重點。
—— 《30年人事制度改革:從干部到公務員的嬗變》京華日報2008年11月03日
【提示】商品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對舊的干部制度帶來巨大沖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 制改革的展開,國家需要一批專業化、高素質的文職隊伍;隨著我國民主、法制的向前發展, 廣大人民呼吁透明化、公開化和平等化的公務人才選拔機制;“建立公開、公平、科學的干部 選用制度,成為改革進一步前進的必然要求”。
【課堂總結】
(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
廢除科舉制度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學堂選官制度
留學生選官制度 南京臨時政府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北洋政府時期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官制改革
學堂選官制
選官制度的意義及其局限性
改革開放前
干部制度
改革開放后
公務員制度
【拓展探究】
[問題探究6]中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的區別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國公務員制度
法定范圍 多數國家公務員僅指中央一級,不包 含地方政府公職人員 我國公務員不僅包含中央一級,還包括 地方各級
選用標準 西方各國在文官的選用上注重通才或 專才(基本把業務知識和工作能力作 為用人的主要條件) 我國明確提出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這 一標準貫穿公務員的考試、錄用、管理、 晉升、獎懲等各個環節
兩官分途 西方文官實行“兩官分途”,有“政務 官”與“事務官”之分,政務官隨政 黨選舉成敗而進退(政治化),事務官 則保持穩定(職業化),相互之間不能 轉任 不搞“兩官分途”,我國公務員沒有“政 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各級各類 公務員根據需要可以相互轉任
政治原則 堅持“政治中立”,不受黨派干預,不 得參加黨派政治活動,在公務活動中 不得帶有黨派的政治傾向性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不搞“政治中立”, 公務員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 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服務對象 服務政府:西方國家的文官則是一個 獨立的利益集團,它受雇于政府,是 政府的雇員, 一切服從政府需要,為 政府利益服務 服務人民: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 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這是我國公 務員最根本的行為準則
【典題練習】
1.1898年,“梁啟超等聯合舉人百余人,連署上書,請……”“當時會試舉人集輦轂下者
將及萬人”“聞啟超等此舉,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謠言,幾被毆擊”。梁啟超等人所“請” 的 是 ( )
A.裁汰冗員 B.裁撤舊軍隊
C.廢除八股取士 D.設立京師大學堂
【答案】C。【解析】“1898年”“會試舉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從會試舉人對梁啟 超所“請”的反應判斷,梁啟超所“請”應與科舉制有關,故C 正 確 ;A、B、D 都是戊戌變法 的措施,但都不符合題意。
2.1898年,光緒帝下詔創立京師大學堂,1902年頒布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中規定: “京師大學堂之設,所以激發忠愛,開通智慧,振興實業;謹遵此次諭旨,端正趨向,造就通 才,為全學之綱領。”從中可以看出( )
A.傳統教育得到穩定的發展 B.新式學堂教育得到普及
C.辦學以培養西學人才為主 D.教育制度處于轉型時期
【答案】D。【解析】據材料“所以激發忠愛,開通智慧,振興實業”“造就通才,為全學 之綱領”可知,清末所謂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倫理道德觀和掌握并熟練運用西學藝能之 人,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處于轉型時期,故選D 項;材料體現的是新式學堂教育的內容,并 未體現傳統教育的發展情況,排除A項;此時期新式學堂教育剛剛起步,尚未得到普及,排除 B項;清政府意圖培養的“通才”,并非只是精通西學的人才,還要具備封建倫理道德觀,排 除C項。
3.清末有奏折稱:“自新政改官制添設各部,而該堂官誤會破格用人之義,流品之雜,名 器之濫,亙古未有……乃市儈胥吏,彈冠相慶,皮毛新學,一歲三遷。”材料反映出官制改革 ( )
A.改變了傳統選官標準 B.加速了政體改革步伐
C.效果與初衷不盡一致 D.加劇了官僚隊伍腐敗
【答案】C。【解析】新政要破格用人,但由材料“堂官誤會破格用人之義,流品之雜,名 器之濫,亙古未有……乃市儈胥吏,彈冠相慶,皮毛新學,一歲三遷”可知,新政的效果與初 衷不盡相同,故選C 項;材料強調的是官員任用出現的問題而非選官標準的改變,排除A 項; 清末官制改革加速了封建政體的瓦解,排除B 項;清末官制改革暴露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加劇 了封建政治體制的瓦解,排除D項。
4.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試分為行政職和技術職兩大類,其中技術職又細分為商業、農業、
林學、蠶業、化學、土木工、物理、機械、醫學、電工、機織、地質、鐵道、數學、染色、采 礦、圖案、金丁、制絲、郵電等30個專業。這一劃分()
A.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 B.表明北洋時期官僚機構膨脹
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學化 D.說明實踐經驗是考試的重點
【答案】C。【解析】文官普通考試分類并細分專業,能夠適應相應的技術工作需求,有利 于提升施政的專業化、科學化程度,故選C 項;從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到1933 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項;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機構膨 脹,只能說明官僚機構的專業化,故排除B項;劃分專業不等于實踐經驗,故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岐山县| 临颍县| 临安市| 星子县| 江城| 翼城县| 苏尼特右旗| 保靖县| 苍溪县| 张家港市| 盐山县| 来凤县| 萨嘎县| 延庆县| 保康县| 那坡县| 白银市| 桦南县| 喀什市| 黄骅市| 唐海县| 若羌县| 华阴市| 会泽县| 通山县| 岳普湖县| 泸西县| 安阳县| 望奎县| 镇巴县| 中超| 上思县| 平山县| 福建省| 宾川县| 乌兰县| 康乐县| 彭州市| 蓬溪县| 北流市|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