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A版高中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2.3.2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課件+學案+分層作業)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A版高中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2.3.2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課件+學案+分層作業)

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作業(十八)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一、選擇題
1.已知A(-1,0),B(5,6),C(3,4),則=(  )
A.   B.   C.3   D.2
2.在△ABC中,已知A(4,1),B(7,5),C(-4,7),則BC邊的中線AD的長是(  )
A.2   B.3   C.   D.
3.兩直線3ax-y-2=0和(2a-1)x+5ay-1=0分別過定點A,B,則|AB|的值為(  )
A.   B.   C.   D.
4.已知點A(5,2a-1),B(a+1,a-4),當|AB|取最小值時,實數a的值是(  )
A.-   B.-   C.   D.
5.(多選)直線x+y-1=0上與點P(-2,3)的距離等于的點的坐標是(  )
A.(-4,5) B.(-1,2)
C.(-3,4) D.(1,-5)
二、填空題
6.過點A(4,a)和B(5,b)的直線和直線y=x+m平行,則|AB|=________.
7.若動點P的坐標為(x,1-x),x∈R,則動點P到原點距離的最小值是________.
8.點M到x軸和到點N(-4,2)的距離都等于10,則點M的坐標是________.
三、解答題
9.已知直線ax+2y-1=0和x軸、y軸分別交于A,B兩點,且線段AB的中點到原點的距離為,求a的值.
10.已知x,y∈R,S=,則S的最小值是(  )
A.0   B.2   C.4   D.
11.點D(-2,-2)到直線l:2x-y+mx-m=0(m∈R)距離的最大值為(  )
A.5   B.   C.2   D.3
12.在Rt△ABC中,點D是斜邊AB的中點,點P為線段CD的中點,則=________.
13.設A(-3,1),B(2,4),點P在x軸上,使得|PA|+|PB|取到的最小值為________,此時的點P坐標為________.
14.如圖所示,已知BD是△ABC的邊AC上的中線,建立適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證明:2=2|BD|2.
15.費馬點是指三角形內到三角形三個頂點距離之和最小的點.當三角形三個內角均小于120°時,費馬點與三個頂點連線正好三等分費馬點所在的周角,即該點所對的三角形三邊的張角相等且均為120°.根據以上性質,則F(x,y)=的最小值為(  )
A.4 B.2+2
C.3+2 D.4+2
2/22.3.2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學習目標] 1.探索并掌握平面上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數學抽象)
2.會用坐標法證明簡單的平面幾何問題.(邏輯推理)
(教師用書)
在一條筆直的公路同側有兩個大型小區,現計劃在公路上某處建一個公共站點C,以方便居住在兩個小區的住戶出行.如何選址能使站點到兩個小區的距離之和最小?
[討論交流] 
問題1.兩點間距離公式是如何推導的?
問題2.“坐標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基本步驟是什么?
[自我感知] 經過認真的預習,結合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認識,請畫出本節課的知識邏輯體系.
探究1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探究問題1 在數軸上已知兩點M,N,如何求M,N兩點之間的距離?
[提示] |MN|=|xM-xN|.
探究問題2 已知平面內的兩點P1(x1,y1),P2(x2,y2),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計算|P1P2|?
[提示] (1)當P1P2與x軸平行時,|P1P2|=|x2-x1|;
(2)當P1P2與y軸平行時,|P1P2|=|y2-y1|;
(3)當P1P2與坐標軸不平行時,如圖,在Rt△P1QP2中,|P1P2|2=|P1Q|2+|QP2|2,
所以|P1P2|=.
即兩點P1(x1,y1),P2(x2,y2)間的距離|P1P2|=.
[新知生成]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1)平面上的兩點P1(x1,y1),P2(x2,y2)間的距離公式|P1P2|=.
(2)兩點間距離的特殊情況
①原點O(0,0)與任一點P(x,y)間的距離|OP|=.
②當P1P2∥x軸(y1=y2)時,|P1P2|=|x2-x1|.
③當P1P2∥y軸(x1=x2)時,|P1P2|=|y2-y1|.
注:P1(x1,y1),P2(x2,y2).
【教用·微提醒】 此公式與兩點的先后順序無關.
【鏈接·教材例題】
例3 已知點A(-1,2),B(2,),在x軸上求一點P,使|PA|=|PB|,并求|PA|的值.
[解] 設所求點為P(x,0),則
|PA|==,
|PB|==.
由|PA|=|PB|,得
x2+2x+5=x2-4x+11.
解得x=1.
所以,所求點為P(1,0),且
|PA|==2.
[典例講評] 1.(源自北師大版教材)如圖所示,已知△ABC的三個頂點分別為A(4,3),B(1,2),C(3,-4).
(1)試判斷△ABC的形狀;
(2)設點D為BC的中點,求BC邊上中線的長.
[解] (1)根據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得
|AB|==,
|BC|==2,
|CA|==5.
因為()2+(2)2==|CA|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2)因為BC的中點D的橫坐標x==2,縱坐標y==-1,
所以BC邊上中線的長|AD|==2.
 1.對于任意兩點P1(x1,y1)和P2(x2,y2),|P1P2|==·=(k為直線P1P2的斜率).
2.若已知兩點間的距離及兩點的坐標,并且坐標中含有參數,則可利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列方程求出參數.
[學以致用] 1.已知點A(a,3)和B(3,3a+3)間的距離為5,求a的值.
[解] ∵點A(a,3)和B(3,3a+3)間的距離為5,
∴=5,
即5a2-3a-8=0,解得a=-1或a=.
探究2 坐標法的應用
【鏈接·教材例題】
例4 用坐標法證明:平行四邊形兩條對角線的平方和等于兩條鄰邊的平方和的兩倍.
[分析] 首先要建立適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用坐標表示有關的量,然后進行代數運算,最后把代數運算的結果“翻譯”成幾何關系.
證明 如圖2.3-4,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以頂點A為原點,邊AB所在直線為x軸,建立如圖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標系.
在 ABCD中,點A的坐標是(0,0),設點B的坐標為(a,0),點D的坐標為(b,c),由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得點C的坐標為(a+b,c).
由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得
|AC|2=(a+b)2+c2,|BD|2=(b-a)2+c2,|AB|2=a2,|AD|2=b2+c2.
所以|AC|2+|BD|2=2(a2+b2+c2),
|AB|2+|AD|2=a2+b2+c2.
所以|AC|2+|BD|2=2(|AB|2+|AD|2),
即平行四邊形兩條對角線的平方和等于兩條鄰邊的平方和的兩倍.
[典例講評] 2.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對角線為AC和BD.求證:|AC|=|BD|.
[證明] 如圖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則A(0,0),設B(a,0),C(b,c),
則點D的坐標是(a-b,c).
∴|AC|==,
|BD|==.
故|AC|=|BD|.
 坐標法及其應用
(1)坐標法解決幾何問題時,關鍵要結合圖形的特征,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坐標系建立的是否合適,會直接影響問題能否方便解決.建系的原則主要有兩點:
①讓盡可能多的點落在坐標軸上,這樣便于運算.
②如果條件中有互相垂直的兩條線,要考慮將它們作為坐標軸;如果圖形為中心對稱圖形,可考慮將中心作為原點;如果有軸對稱性,可考慮將對稱軸作為坐標軸.
(2)利用坐標法解平面幾何問題常見的步驟:
①建立坐標系,盡可能將有關元素放在坐標軸上.
②用坐標表示有關的量.
③將幾何關系轉化為坐標運算.
④把代數運算結果“翻譯”成幾何關系.
[學以致用] 2.求證:三角形的中位線長度等于第三邊長度的一半.
[證明] 如圖,以A為原點,邊AB所在直線為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其中D,E分別為邊AC和BC的中點.
設A(0,0),B(c,0),C(m,n),
則|AB|=|c|.
又由中點坐標公式,得D,E,
∴|DE|==,
∴|DE|=,
即三角形的中位線長度等于第三邊長度的一半.
【教用·備選題】 如圖,△ABD和△BCE是在直線AC同側的兩個等邊三角形.試用坐標法證明|AE|=|CD|.
[證明] 如圖所示,以B點為坐標原點,取AC所在直線為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Oxy.
設△ABD和△BCE的邊長分別為a和c.
則A(-a,0),C(c,0),E,D,由距離公式,得
|AE|==,
|CD|==,
所以|AE|=|CD|.
1.已知兩點M(0,3),N(4,0),則|MN|=(  )
A.3 B.5 C.9 D.25
B [因為M(0,3),N(4,0),則|MN|==5.
故選B.]
2.以點A(-3,0),B(3,-2),C(-1,2)為頂點的三角形是(  )
A.等腰三角形 B.等邊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是
C [因為|AB|====2,
|BC|===
=4===2,
所以|AC|2+|BC|2=|AB|2,
所以△ABC為直角三角形.故選C.]
3.已知△ABC的頂點坐標為A(-1,5),B(-2,-1),C(2,3),則BC邊上的中線長為________.
 [BC的中點坐標為(0,1),則BC邊上的中線長為=.]
1.知識鏈:(1)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2)坐標法證明平面幾何問題.
2.方法鏈:待定系數法、坐標法.
3.警示牌:(1)已知距離求參數易漏解.
(2)用坐標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時,坐標系建立不恰當,造成坐標確定困難,線段長度計算煩瑣.
回顧本節知識,自主完成以下問題:
1.試寫出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提示] P1(x1,y1),P2(x2,y2)兩點間的距離公式|P1P2|=.
2.試寫出利用坐標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常見步驟.
[提示] (1)建立坐標系,用坐標表示有關的量.
(2)進行有關代數運算.
(3)把代數運算的結果“翻譯”成幾何結論.
笛卡兒與解析幾何
解析幾何的創立適應了17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迫切需要.法國數學家笛卡兒(Descartes,1596-1650)是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之一.笛卡兒的中心思想是使代數和幾何結合起來.把一切問題歸結為數學問題,把一切數學問題歸結為代數問題,把一切代數問題歸結為方程,最后得到關于一個未知數的方程.
解析幾何的創立在數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數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促進了微積分的創立,從此數學進入了變量數學的新時期.
解析幾何的創立提供了研究幾何問題的一種新方法,借助于坐標系,把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來研究.這種方法具有一般性,它溝通了數學內部數與形、代數與幾何兩大學科之間的聯系.從此代數和幾何互相汲取新鮮的活力,得到迅速的發展.
課時分層作業(十八)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一、選擇題
1.已知A(-1,0),B(5,6),C(3,4),則=(  )
A. B. C.3 D.2
D [∵A(-1,0),B(5,6),C(3,4),∴|AC|==4,
|CB|==2,∴==2.故選D.]
2.在△ABC中,已知A(4,1),B(7,5),C(-4,7),則BC邊的中線AD的長是(  )
A.2 B.3 C. D.
C [由中點坐標公式可得:BC邊的中點D,即.
由兩點之間的距離公式可得|AD|==.
故選C.]
3.兩直線3ax-y-2=0和(2a-1)x+5ay-1=0分別過定點A,B,則|AB|的值為(  )
A. B. C. D.
C [直線3ax-y-2=0過定點A(0,-2),直線(2a-1)x+5ay-1=0過定點B=.]
4.已知點A(5,2a-1),B(a+1,a-4),當|AB|取最小值時,實數a的值是(  )
A.- B.- C. D.
C [因為A(5,2a-1),B(a+1,a-4),所以|AB|=
==
=,
所以當a=取得最小值.]
5.(多選)直線x+y-1=0上與點P(-2,3)的距離等于的點的坐標是(  )
A.(-4,5) B.(-1,2)
C.(-3,4) D.(1,-5)
BC [設所求點的坐標為(x0,y0),有x0+y0-1=0,且=,兩式聯立解得或故選BC.]
二、填空題
6.過點A(4,a)和B(5,b)的直線和直線y=x+m平行,則|AB|=________.
 [由題意知kAB==b-a=1,
所以|AB|==.]
7.若動點P的坐標為(x,1-x),x∈R,則動點P到原點距離的最小值是________.
 [由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得P到原點的距離為==,所以最小值為=.]
8.點M到x軸和到點N(-4,2)的距離都等于10,則點M的坐標是________.
(2,10)或(-10,10) [∵點M到x軸和到點N(-4,2)的距離都等于10,
∴設點M的坐標為(x,10),或(x,-10),
由距離公式可得(x+4)2+(10-2)2=100,①
或(x+4)2+(-10-2)2=100,②
由①解得x=2或x=-10,方程②無實數解,
∴點M的坐標是(2,10)或(-10,10).]
三、解答題
9.已知直線ax+2y-1=0和x軸、y軸分別交于A,B兩點,且線段AB的中點到原點的距離為,求a的值.
[解] 由題易知a≠0,直線ax+2y-1=0中,令y=0,有x=,則A,令x=0,有y=,
則B,故AB的中點為,
∵線段AB的中點到原點的距離為,
∴=,解得a=±2.
10.已知x,y∈R,S=+,則S的最小值是(  )
A.0 B.2 C.4 D.
B [S=+可以看作是點(x,y)到點(-1,0)與點(1,0)的距離之和,數形結合(圖略)易知最小值為2.]
11.點D(-2,-2)到直線l:2x-y+mx-m=0(m∈R)距離的最大值為(  )
A.5 B. C.2 D.3
A [直線l:2x-y+m(x-1)=0,
令解得
所以直線l過定點A(1,2),
所以直線l表示過定點(1,2)的直線,如圖,當DA⊥l時,|DA|表示點到直線的距離,
當DA不垂直于l時,|DB|表示點到直線的距離,顯然|DB|<|DA|,
所以點D到直線l距離的最大值為|DA|==5,所以點D到直線l距離的最大值為|DA|=5.故選A.]
12.在Rt△ABC中,點D是斜邊AB的中點,點P為線段CD的中點,則=________.
10 [以C為原點,AC,BC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圖略),
設A(4a,0),B(0,4b),則D(2a,2b),P(a,b),
所以|PA|2=9a2+b2,|PB|2=a2+9b2,|PC|2=a2+b2,
于是|PA|2+|PB|2=10(a2+b2)=10=10.]
13.設A(-3,1),B(2,4),點P在x軸上,使得|PA|+|PB|取到的最小值為________,此時的點P坐標為________.
5 (-2,0) [由題意得,點A(-3,1)關于x軸的對稱點為A′(-3,-1),
|PA|+|PB|=|PA′|+|PB|≥|A′B|(當且僅當A′,P,B三點共線時取等號),
又B(2,4),
則|A′B|==5,
∴直線A′B的方程為=,
即x-y+2=0,
∴當|PA|+|PB|取最小值時,
點P為直線x-y+2=0與x軸的交點,∴P(-2,0).]
14.如圖所示,已知BD是△ABC的邊AC上的中線,建立適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證明:2=2|BD|2.
[證明] 如圖所示,以AC所在的直線為x軸,點D為坐標原點,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設B(b,c),C(a,0),
依題意得A(-a,0).
2
=(a+b)2+c2+(a-b)2+c2-(2a)2
=2a2+2b2+2c2-2a2=2b2+2c2,
2|BD|2=2(b2+c2)=2b2+2c2,
所以2=2|BD|2.
15.費馬點是指三角形內到三角形三個頂點距離之和最小的點.當三角形三個內角均小于120°時,費馬點與三個頂點連線正好三等分費馬點所在的周角,即該點所對的三角形三邊的張角相等且均為120°.根據以上性質,則F(x,y)=++的最小值為(  )
A.4 B.2+2
C.3+2 D.4+2
B [由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得,
F(x,y)=+
+是點P(x,y)到點B(2,0),A(-1+,1-),C(0,2)的距離之和,
即求點P(x,y)到點(2,0),(-1+,1-),(0,2)的距離之和的最小值,取最小值時的這個點即為這三個點構成的三角形的費馬點,
如圖所示,在△ABC中,AB=AC=2,BC=4,M為BC的中點.∠APB=∠APC=∠BPC=120°,
所以∠BPM=∠CPM=60°,
所以BP=CP===,
PM=BPsin 30°=,AP=AM-PM=2-,
所以最小值為BP+CP+AP=++2-=2+2.
故選B.]
1/2(共31張PPT)
2.3.2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第二章 直線和圓的方程
2.3 直線的交點坐標與距離公式
[學習目標] 1.探索并掌握平面上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數學抽象)
2.會用坐標法證明簡單的平面幾何問題.(邏輯推理)
整體感知
(教師用書)
在一條筆直的公路同側有兩個大型小區,現計劃在公路上某處建一個公共站點C,以方便居住在兩個小區的住戶出行.如何選址能使站點到兩個小區的距離之和最小?
[討論交流] 
問題1.兩點間距離公式是如何推導的?
問題2.“坐標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基本步驟是什么?
[自我感知] 經過認真的預習,結合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認識,請畫出本節課的知識邏輯體系.
探究1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探究問題1 在數軸上已知兩點M,N,如何求M,N兩點之間的距離?
探究建構
[提示] |MN|=|xM-xN|.
探究問題2 已知平面內的兩點P1(x1,y1),P2(x2,y2),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計算|P1P2|?
[提示] (1)當P1P2與x軸平行時,|P1P2|=|x2-x1|;
(2)當P1P2與y軸平行時,|P1P2|=|y2-y1|;
(3)當P1P2與坐標軸不平行時,如圖,
在Rt△P1QP2中,|P1P2|2=|P1Q|2+|QP2|2,
所以|P1P2|=.
即兩點P1(x1,y1),P2(x2,y2)間的距離
|P1P2|=.
[新知生成]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1)平面上的兩點P1(x1,y1),P2(x2,y2)間的距離公式|P1P2|=.
(2)兩點間距離的特殊情況
①原點O(0,0)與任一點P(x,y)間的距離|OP|=.
②當P1P2∥x軸(y1=y2)時,|P1P2|=_______.
③當P1P2∥y軸(x1=x2)時,|P1P2|=_______.
注:P1(x1,y1),P2(x2,y2).
【教用·微提醒】 此公式與兩點的先后順序無關.
|x2-x1|
|y2-y1|
【鏈接·教材例題】
例3 已知點A(-1,2),B(2,),在x軸上求一點P,使|PA|=|PB|,并求|PA|的值.
[解] 設所求點為P(x,0),則|PA|==,|PB|==.
由|PA|=|PB|,得x2+2x+5=x2-4x+11.解得x=1.
所以,所求點為P(1,0),且|PA|==2.
[典例講評] 1.(源自北師大版教材)如圖所示,已知△ABC的三個頂點分別為A(4,3),B(1,2),C(3,-4).
(1)試判斷△ABC的形狀;
(2)設點D為BC的中點,求BC邊上中線的長.
[解] (1)根據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得
|AB|==,
|BC|==2,
|CA|==5.
因為()2+(2)2=()2=|CA|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2)因為BC的中點D的橫坐標x==2,縱坐標y==-1,
所以BC邊上中線的長|AD|==2.
反思領悟 1.對于任意兩點P1(x1,y1)和P2(x2,y2),|P1P2|=
=·=
(k為直線P1P2的斜率).
2.若已知兩點間的距離及兩點的坐標,并且坐標中含有參數,則可利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列方程求出參數.
[學以致用] 1.已知點A(a,3)和B(3,3a+3)間的距離為5,求a的值.
[解] ∵點A(a,3)和B(3,3a+3)間的距離為5,
∴=5,
即5a2-3a-8=0,解得a=-1或a=.
探究2 坐標法的應用
【鏈接·教材例題】
例4 用坐標法證明:平行四邊形兩條對角線的平方和等于兩條鄰邊的平方和的兩倍.
[分析] 首先要建立適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用坐標表示有關的量,然后進行代數運算,最后把代數運算的結果“翻譯”成幾何關系.
證明 如圖2.3-4,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以頂點A為原點,邊AB所在直線為x軸,建立如圖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標系.
在 ABCD中,點A的坐標是(0,0),設點B的坐標為(a,0),點D的坐標為(b,c),由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得點C的坐標為(a+b,c).
由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得
|AC|2=(a+b)2+c2,|BD|2=(b-a)2+c2,|AB|2=a2,|AD|2=b2+c2.
所以|AC|2+|BD|2=2(a2+b2+c2),|AB|2+|AD|2=a2+b2+c2.
所以|AC|2+|BD|2=2(|AB|2+|AD|2),
即平行四邊形兩條對角線的平方和等于兩條鄰邊的平方和的兩倍.
[典例講評] 2.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對角線為AC和BD.求證:|AC|=|BD|.
[證明] 如圖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則A(0,0),設B(a,0),C(b,c),則點D的坐標是(a-b,c).
∴|AC|==,
|BD|==.
故|AC|=|BD|.
反思領悟 坐標法及其應用
(1)坐標法解決幾何問題時,關鍵要結合圖形的特征,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坐標系建立的是否合適,會直接影響問題能否方便解決.建系的原則主要有兩點:
①讓盡可能多的點落在坐標軸上,這樣便于運算.
②如果條件中有互相垂直的兩條線,要考慮將它們作為坐標軸;如果圖形為中心對稱圖形,可考慮將中心作為原點;如果有軸對稱性,可考慮將對稱軸作為坐標軸.
(2)利用坐標法解平面幾何問題常見的步驟:
①建立坐標系,盡可能將有關元素放在坐標軸上.
②用坐標表示有關的量.
③將幾何關系轉化為坐標運算.
④把代數運算結果“翻譯”成幾何關系.
[學以致用] 2.求證:三角形的中位線長度等于第三邊長度的一半.
[證明] 如圖,以A為原點,邊AB所在直線為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其中D,E分別為邊AC和BC的中點.
設A(0,0),B(c,0),C(m,n),則|AB|=|c|.
又由中點坐標公式,得D,E,
∴|DE|==,∴|DE|=,
即三角形的中位線長度等于第三邊長度的一半.
【教用·備選題】 如圖,△ABD和△BCE是在直線AC同側的兩個等邊三角形.試用坐標法證明|AE|=|CD|.
[證明] 如圖所示,以B點為坐標原點,取AC所在直線為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Oxy.
設△ABD和△BCE的邊長分別為a和c.
則A(-a,0),C(c,0),E,D,由距離公式,得|AE|==,
|CD|==,
所以|AE|=|CD|.
1.已知兩點M(0,3),N(4,0),則|MN|=(  )
A.3 B.5 C.9 D.25
應用遷移

B [因為M(0,3),N(4,0),則|MN|==5.
故選B.]
2.以點A(-3,0),B(3,-2),C(-1,2)為頂點的三角形是(  )
A.等腰三角形 B.等邊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是

C [因為|AB|====2,
|BC|====4
===2,
所以|AC|2+|BC|2=|AB|2,所以△ABC為直角三角形.故選C.]
3.已知△ABC的頂點坐標為A(-1,5),B(-2,-1),C(2,3),則BC邊上的中線長為________.
 [BC的中點坐標為(0,1),則BC邊上的中線長為=.]
 
1.知識鏈:(1)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2)坐標法證明平面幾何問題.
2.方法鏈:待定系數法、坐標法.
3.警示牌:(1)已知距離求參數易漏解.
(2)用坐標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時,坐標系建立不恰當,造成坐標確定困難,線段長度計算煩瑣.
回顧本節知識,自主完成以下問題:
1.試寫出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提示] P1(x1,y1),P2(x2,y2)兩點間的距離公式|P1P2|=.
2.試寫出利用坐標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常見步驟.
[提示] (1)建立坐標系,用坐標表示有關的量.
(2)進行有關代數運算.
(3)把代數運算的結果“翻譯”成幾何結論.
笛卡兒與解析幾何
解析幾何的創立適應了17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迫切需要.法國數學家笛卡兒(Descartes,1596-1650)是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之一.笛卡兒的中心思想是使代數和幾何結合起來.把一切問題歸結為數學問題,把一切數學問題歸結為代數問題,把一切代數問題歸結為方程,最后得到關于一個未知數的方程.
閱讀材料
解析幾何的創立在數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數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促進了微積分的創立,從此數學進入了變量數學的新時期.
解析幾何的創立提供了研究幾何問題的一種新方法,借助于坐標系,把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來研究.這種方法具有一般性,它溝通了數學內部數與形、代數與幾何兩大學科之間的聯系.從此代數和幾何互相汲取新鮮的活力,得到迅速的發展.
課時分層作業(十八)
點擊頁面進入…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WORD版)
鞏固課堂所學 · 激發學習思維
夯實基礎知識 · 熟悉命題方式
自我檢測提能 · 及時矯正不足
本節課掌握了哪些考點?
本節課還有什么疑問點?
課后訓練
學習反思
課時小結
w
THANKS2.3.2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學習目標] 1.探索并掌握平面上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數學抽象)
2.會用坐標法證明簡單的平面幾何問題.(邏輯推理)
[討論交流] 
問題1.兩點間距離公式是如何推導的?
問題2.“坐標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基本步驟是什么?
[自我感知] 經過認真的預習,結合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認識,請畫出本節課的知識邏輯體系.
探究1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探究問題1 在數軸上已知兩點M,N,如何求M,N兩點之間的距離?
探究問題2 已知平面內的兩點P1(x1,y1),P2(x2,y2),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計算|P1P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生成]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1)平面上的兩點P1(x1,y1),P2(x2,y2)間的距離公式|P1P2|=.
(2)兩點間距離的特殊情況
①原點O(0,0)與任一點P(x,y)間的距離|OP|=.
②當P1P2∥x軸(y1=y2)時,|P1P2|=______.
③當P1P2∥y軸(x1=x2)時,|P1P2|=______.
注:P1(x1,y1),P2(x2,y2).
[典例講評] 1.(源自北師大版教材)如圖所示,已知△ABC的三個頂點分別為A(4,3),B(1,2),C(3,-4).
(1)試判斷△ABC的形狀;
(2)設點D為BC的中點,求BC邊上中線的長.
[嘗試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對于任意兩點P1(x1,y1)和P2(x2,y2),|P1P2|=·=(k為直線P1P2的斜率).
2.若已知兩點間的距離及兩點的坐標,并且坐標中含有參數,則可利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列方程求出參數.
[學以致用] 1.已知點A(a,3)和B(3,3a+3)間的距離為5,求a的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 坐標法的應用
[典例講評] 2.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對角線為AC和BD.求證:|AC|=|BD|.
[嘗試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坐標法及其應用
(1)坐標法解決幾何問題時,關鍵要結合圖形的特征,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坐標系建立的是否合適,會直接影響問題能否方便解決.建系的原則主要有兩點:
①讓盡可能多的點落在坐標軸上,這樣便于運算.
②如果條件中有互相垂直的兩條線,要考慮將它們作為坐標軸;如果圖形為中心對稱圖形,可考慮將中心作為原點;如果有軸對稱性,可考慮將對稱軸作為坐標軸.
(2)利用坐標法解平面幾何問題常見的步驟:
①建立坐標系,盡可能將有關元素放在坐標軸上.
②用坐標表示有關的量.
③將幾何關系轉化為坐標運算.
④把代數運算結果“翻譯”成幾何關系.
[學以致用] 2.求證:三角形的中位線長度等于第三邊長度的一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已知兩點M(0,3),N(4,0),則|MN|=(  )
A.3 B.5 C.9 D.25
2.以點A(-3,0),B(3,-2),C(-1,2)為頂點的三角形是(  )
A.等腰三角形 B.等邊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是
3.已知△ABC的頂點坐標為A(-1,5),B(-2,-1),C(2,3),則BC邊上的中線長為________.
1.知識鏈:(1)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2)坐標法證明平面幾何問題.
2.方法鏈:待定系數法、坐標法.
3.警示牌:(1)已知距離求參數易漏解.
(2)用坐標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時,坐標系建立不恰當,造成坐標確定困難,線段長度計算煩瑣.
笛卡兒與解析幾何
解析幾何的創立適應了17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迫切需要.法國數學家笛卡兒(Descartes,1596-1650)是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之一.笛卡兒的中心思想是使代數和幾何結合起來.把一切問題歸結為數學問題,把一切數學問題歸結為代數問題,把一切代數問題歸結為方程,最后得到關于一個未知數的方程.
解析幾何的創立在數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數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促進了微積分的創立,從此數學進入了變量數學的新時期.
解析幾何的創立提供了研究幾何問題的一種新方法,借助于坐標系,把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來研究.這種方法具有一般性,它溝通了數學內部數與形、代數與幾何兩大學科之間的聯系.從此代數和幾何互相汲取新鮮的活力,得到迅速的發展.
5/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城县| 上思县| 鄂州市| 会宁县| 柘城县| 邵东县| 阳泉市| 天门市| 白沙| 乌兰浩特市| 峨山| 雷波县| 兴山县| 镇安县| 乐昌市| 罗定市| 怀宁县| 叙永县| 五寨县| 余庆县| 乌苏市| 廊坊市| 磐石市| 丹江口市| 横山县| 九江市| 阜南县| 嘉鱼县| 乐平市| 乌兰察布市| 榆中县| 江安县| 新邵县| 故城县| 贺兰县| 登封市| 平罗县| 准格尔旗| 黄陵县| 西城区| 南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