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年修訂)》中“學業水平考試與命題建議”處將“以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為重心”作為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主要原則之一;同樣,作為指導高考命題的另一綱領性文件——《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也有將“情境”作為“高考評價體系中的考查載體”的規定。因此,我們需要立足歷史教科書,設計情境進行引導教學。 以問題引領作為教學的切入點,設置具有開放性的核心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擺脫思維定式,實現深度學習。本課進行設計時,依托教材,創設真實問題情境來突破知識重點、難點;同時將文獻史料與實物史料相結合,使學生了解一些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則,實現對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的培育。 本課借鑒了2023年吳華軍和段立強在《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上發表的《基于實物史料的歷史教學實踐與反思——以國寶“論語玉燭”為例》一文進行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標分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對本課的要求是:“認識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本唧w來說,掌握這一時期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理解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科技發展的新成就,進一步體會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掌握這一時期中外交流情況,體會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教材分析 本課為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中的第8課。包括四個子目: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文學藝術;科技;中外文化交流。自秦漢大一統后,中國進入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時期和隋唐大一統時期的歷史,這段歷史大體經歷了從分裂走向統一的過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 本課屬于文化史的內容,時間跨度長,從公元3世紀到10世紀。主要介紹了三國至隋唐時的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突出這一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第一子目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講述西漢至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的發展與交流,尤其是儒學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吸收佛道思想謀求發展的努力。教學中需要厘清西漢至隋唐時期儒學、道教與佛教發展融合的變化關系。第二、三子目講述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教學中需要列舉歸納新成就的具體內容。第四子目,講述魏晉至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教學中引導學生開放討論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有關三國至隋唐時期相關史實知識,對于此時期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已有了解。本單元前3課介紹了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政政治經濟設社會特征,為本課文化方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思維能力、史料閱讀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但是,他們對與歷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還不夠全面和深入,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透過文化新成就的表現去認識新成就產生的原因、特點和價值,系統把握知識,形成對這一時期文化特征的整體概覽,進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培養文化自信心。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梳理三國至隋唐時期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脈絡,總結文學藝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新成就,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2.通過閱讀文字史料并結合實物史料,分析唐朝思想文化領域發展的特征;通過閱讀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和科技發展的相關材料,認識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新成就產生的原因和特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通過問題探究、鑒賞和分析文學藝術作品,了解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的變化特征,認識社會變遷對思想文化的影響,體會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培養唯物史觀素養。(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4.通過研讀中外文化交流的相關材料,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心,涵養家國情壞。(家國情壞)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思想文化領域的新城就;儒學、道教與佛教關系的發展歷程 (二)教學難點 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化的特點及其社會條件;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化繁榮的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法、歷史圖示教學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讀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 視頻導入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介紹文物“唐銀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酒籌筒及酒令籌”一集中,丹丘生與岑夫子對話的內容:“好東西,銀鎏金,鏨刻技藝,纏枝紋、飛鳥時隱時現,這上面的蓋子形似蓮花,頗具禪意,可是這下邊的金龜?”“金龜是道教的神物,四靈之長?!? 引導學生思考,蓮花和金龜分別是哪兩個教派的代表和象征?(佛教和道教) 提問:為何道教和佛教的典型形象會出現在唐朝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酒具上呢?這件國寶對我們研究隋唐文化又有那些價值呢?教師進而引導學生走進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的學習。 學生觀看視頻,思考問題。 以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的片段導入,通過“論語玉燭”這一文物啟發學生思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1、信仰危機——儒學獨尊地位的動搖 回顧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的脈絡。提問:你覺得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一個怎樣的時代?(亂世)教師進一步指出這一“亂世”的具體特征:政權更迭;戰亂頻發……那么在這樣一個亂世生存的人們,他們過得如何?(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亂世這下,這群苦難的人們該如何支撐自己活下去呢? 由此導入“儒學危機”。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一書中說到,苦難的人們只有兩條路,除了極少數人的反抗,絕大多數人選擇借助宗教信仰尋求心靈安慰。那當時那個時代,人們普遍的信仰是什么?(儒學,漢武帝時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從此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 提問:傳統的儒家信仰還能否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呢?(儒學不再能滿足亂世中人們的需要) 材料二:傳統儒學充斥著倫理說教,卻不能對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釋和安慰。漢唐儒學簡單的思想體系,已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傳統儒家信仰體系出現危機,身處水深火熱中的人們迫 切需要尋找新的精神寄托,佛教和道教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由此導入佛教與道家的發展。 2、信仰沖突——佛教與道教的大發展 先梳理佛教的發展線索。佛教在兩漢之際開始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盛行,并漸趨本土化。武則天時期佛教傳播日廣,在社會上有很大發展,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禪宗。 接著,梳理道教的發展線索。道教在東漢末年興起,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民間廣為傳播,并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此外。魏晉之際,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殘殺非常頻繁,社會上出現了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的玄學。玄學家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周易》等儒家經典,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他們認為,政治上應當“無為”,生活作風上要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 【探究】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魏晉時期,佛教、道教為何會盛行? 材料三: 道教強調人生的哀樂、現實的縱情,且備有長生之方、登仙之術……人們可由此來超凡脫俗,逍遙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實和超越?!鸾讨铝τ诮鉀Q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 ——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社會:魏晉時期政權更迭,社會動蕩,人們缺乏精神寄托。(2)佛、道:佛教和道教注重解決人生的現實問題,關注人的精神需求。(3)儒學:儒學自我倫理體系缺陷不完備,不能適應社會現實需要。(4)統治者:統治者借助宗教鞏固自身統治。 種種因素促成下,佛教發展逐漸達到鼎盛,但是,佛教的大肆盛行也給社會帶來了一些問題。 材料四: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則皆畜養女,皆不貫人籍,天下戶口,幾亡其半?!赌鲜贰す嫔顐鳌?佛教獲得了大發展之后,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錢財,很多勞動力不從事生產,嚴重影響到了政府財政收入,危及現實統治。這時,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反佛的聲音。 經過反佛,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 3、信仰重構——此消彼長與三教合流 雖然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君主由于不同的原因在三教之中各有偏重,但就總體趨勢而言,三教基本上并行不悖。并且隨著社會局面趨于統一穩定,儒道佛主逐漸由鼎立走向融合,三教相互吸收,共同發展,促進了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的開放、多元與繁榮發展。 回到課程開始的問題:為何道教和佛教的典型形象會出現在唐朝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酒具上呢?(唐代思想領域多元并存,儒道佛三教融合,共同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影響) 提問:這件國寶,在我們研究儒學、道教和佛教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史料價值呢?(作為一件出土文物史料,它與文獻史料相互印證,最終使我們得出這一時期儒道佛走向融合的觀點,也更能讓我們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回顧舊知,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脈絡,歸納時代特征,思考問題。 學生閱讀史料,回答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儒學危機出現的原因。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教師講授,掌握佛教、道教的發展,了解這一時期魏晉玄學的產生。 學生材料,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從社會、佛道、儒學、統治者等方面思考、總結原因。認識到思想文化是特定時代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構建儒學、道教與佛教此消彼長并逐步走向融合的發展框架,體會這一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多元繁榮,得出問題答案。 通過歸納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 提升學生分析史料、提煉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培育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素養。 使學生掌握魏晉時期佛道盛行的原因,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滲透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的素養培育。 解答課程開始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國寶“論語玉燭”作為出土實物史料,對研究唐朝的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文學藝術與科技 的繁榮 1、文學 梳理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學方面的發展成就:建安文學、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以及田園詩。 唐朝,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兩千多位詩人創作的近五萬首詩歌。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 提問:為什么同樣生活在唐朝,他們的詩風卻截然不同 (詩歌反映詩人的個人際遇和主觀認識,更折射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時代變遷) 書法 書法在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隋唐時期的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最為有名。 繪畫 魏晉南北朝的繪畫,成就斐然。東晉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他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隋唐的繪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 雕塑 魏晉至隋唐時期,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科技 梳理教材內容,完成表格。 【探究】三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學藝術與科技繁榮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為文藝與科技繁榮提供物質基礎;(2)選官制度的發展與官僚制度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礎;(3)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文藝和科技發展提供社會條件;(4)民族交融和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為文藝和科技的發展提供文化基因。 結合時代背景,思考問題,感受詩歌的史料價值。 閱讀教材,結合教師講授,梳理這一時期文學、書法、繪畫、雕塑等領域的發展成就。 結合所學,從經濟、社會、人才、文化等方面思考問題。 學生掌握必備知識,知道文學、書法、繪畫、雕塑領域的典型代表和發展成就。 認識到社會政治、經濟等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三、中外文化交流 與佛教相關的文化交流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當時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國名僧西行取經。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貞觀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伴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佛教的發展也影響到周邊國家。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歷盡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日本、新羅 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 一位高僧,他回國時攜帶了許多佛經和詩文集。 介紹“唐招提寺”。 2、其他文化交流 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 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新羅、日本兩國文化都受到 唐朝的巨大影響。它們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 有的留學生還在唐朝考中進士。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 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結合地圖,了解這一時期與佛教相關的中外文化交流。 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狀況,感受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文化發展的貢獻。 通過中外交流的歷史意義,感受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文化發展的貢獻,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深化家國情懷素養。課堂小結 縱觀本節課,文化始終是時代的反映。“從魏晉至盛唐,文化運動具有一種整體性特質:魏晉南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種開拓性,即在掙脫兩漢儒學獨尊的文化模式后,多元發展,不斷地創立文化新念、開辟文化新領域。而盛唐文化則具有一種“集大成”性,即在淘汰、吸收、再創的機制中,將魏晉南北朝的文化開拓推入成熟、豐艷的境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燦爛輝煌,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值得我們自豪! 傾聽教師講述,思考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化發展的特征。 總結全課,感受文化始終是時代的反映,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教學反思本課緊以問題引領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創設情境,設置具有開放性的問題,重視對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育,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核心素養的滲透。 此外,本課頗具新意,以文物“唐銀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酒籌筒及酒令籌”為線索,兼顧各種文字史料,通過史料分析,帶領學生探究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文化發展,使學生體會史料價值,掌握史料使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但由于本節課時間跨度較長,且涉及的史實較多,具體知識點也存在講解不夠深入、具體的情況。此外,在問題設置、邏輯關聯上仍有上升空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