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基本信息授課內容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材 《中外歷史綱要》(上)課程類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40分鐘)一、錄制內容本視頻選取了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的第二子目全部、第三子目部分內容。首先,通過瑯琊刻石導入本課。其次,通過瑯琊刻石中的三則刻辭與歷史事實間的差異引導學生對刻辭內容的質疑,由此展開“秦為何速亡”的探究。再次,通過多種史料互證得出結論,并進行方法論的總結。最后,通過一首詩歌結課,布置課后作業。二、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三、教材分析1.宏觀:從早期文明國家到清王朝的建立發展,展現了古代中國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過程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鞏固、發展的歷史面貌。 2.中觀: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由四節單課構成;階段性展示中國自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大一統封建國家建立的過程。 3.微觀: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第3課。教材一共設置“秦的統一”、“秦朝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與速亡”三個子目,主要講述了秦統一六國后,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偉大功績。但是由于國家治理中的不合理舉措,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最終爆發農民起義,走向滅亡。四、學情分析1. 已有(智力、非智力):高一學生經過七年級上冊第9課《秦統一中國》和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學習,高一學生對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以及秦的滅亡有初步了解,能夠嘗試用全面、聯系的方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2. 未有(智力、非智力):本課內容涉及到制度史,抽象度較高,學生難以從長時段上把確立秦朝歷史坐標,深刻解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五、教學目標認知層次 具體目標素養達成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知識通過秦刻辭,了解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治理措施。√√分析通過刻石內容,分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結合秦朝施政之得失,分析秦朝興亡之緣由。√√√√運用通過對秦朝建立和治理大一統國家的努力,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感,感受多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六、教學重難點1.重點: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2.難點: 秦王朝創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原因和內容。七、教學方法以主題為引領,結合材料研析法,問題探究法、情境教學法等多種方法開展教學。八、設計理念本課主要采用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以學生原有知識為基礎,在主題引領下展開探究。同時,通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建構并深化知識體系,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展。 石在中華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呂氏春秋·求人》載:“夏禹‘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秦人素有刻石傳統,秦始皇五次東巡,刻石七塊,刻辭中有其歷史功業的真實記錄,也有不足信的獻媚諛詞。本課以“大一統帝國的創制與治理”為立意,以秦刻石為線索,辯證分析刻辭內容,以觀秦朝之功過。九、教學環節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 意圖導 入 新 課 2 mins 【教師提問】刻石的主人是誰? (左瑯琊刻石、右刻石殘辭) 過渡:秦始皇共留下七塊刻石。本節課通過解碼秦刻石了解秦之興衰。 跟隨教師提問,思考并回答。 展示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講 授 新 課 33 mins 一、初識刻石——你為何誕生? 【教師提問】秦始皇刻石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皇帝臨位…本原事業,祗誦功德。 ——《泰山刻石》 材料二 群臣誦功,本原事跡,追首高明。 ——《會稽刻石》 【教師歸納】紀功。紀什么功? 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設問銜接下一部分內容。二、走近刻石——你在訴說什么? 【教師提問】刻石中記載了秦始皇哪一功績? 【教師歸納】疆域一統之功。 探究一:秦何以平天下 【教師提問】統一之前的時代背景如何?如何結束戰亂?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攻戰日作,流血于野,自古泰始。 ——嶧山刻石 材料二 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呂氏春秋》 【教師歸納】 戰亂不休,只有統一才能結束戰爭。 【教師提問】為什么是秦朝統一天下?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秦朝地圖) 材料二 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 ——《之罘刻石》 武威旁暢,震動四極,禽滅六王。 ——《東觀刻石》 材料三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賈誼《過秦論》 【教師歸納】 1.地理:位置優越 2.政治:數代秦王勵精圖治 3.商鞅變法后國力日盛 過渡:地域一統并不是大一統國家的全部內涵。統是治的前提,治是統的保障。秦始皇作為開國皇帝,會如何治理這個龐大帝國呢? 探究二:秦何以治天下 第一部分:除弊之政 【教師提問】周朝在君臣關系和央地關系中分別面臨怎樣的問題?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八佾篇》 材料二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左傳·宣公三年》 【教師歸納】 1.君臣關系混亂。 2.中央政權無力。 【教師提問】秦朝采取了什么策略除前朝之弊?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皇帝并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 ——《會稽刻石》 材料二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 ——《東觀刻石》 材料三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嶧山刻石》 方伯分職,諸治輕易。 ——《瑯琊臺刻石》 【教師歸納】 1.皇帝制度。皇權至上。 2.三公九卿制。各司其職,互相牽制,保證皇權。 3.郡縣制。廢分封,行郡縣,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實現了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過渡。 第二部分:布新之政 過渡:除了前朝之弊,秦朝還面臨著新的問題。 【教師提問】秦朝是如何解決風俗不一,車軌不通,民族交流不深的新問題呢?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端平法度,萬物之紀。 東撫東土,以省卒士。 器械一量,同書文字。 匡飭異俗,陵水經地。 ——《瑯琊刻石》 材料二 秦朝的貨幣、文字、度量器物、馳道圖片。 【教師歸納】 1.經濟上,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修筑馳道。 2.文化上,秦始皇統一文字。 3.教育上,秦始皇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焚百家之語,以求定思想于一。 過渡:除了國家內部問題的新政,秦朝還面臨著一些外部新情況。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外教諸侯,光施惠文,明以義理。 ——《嶧山刻石》 【教師提問】秦朝是如何處理民族關系的呢?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惠文始皇,克定六國,輒遷其豪杰于蜀。 ——《華陽國志》 材料二 “及秦惠王并巴中, 以巴民為蠻夷君長, 世尚秦女。” ——《 后漢書· 南蠻列傳》 【教師歸納】通過徙民、婚姻進行教化。 過渡:秦朝實現了由亂到定,由異到同,由裂到一,建立了一個秩序穩定,疆域統一,認同同一的大一統國家。 【教師提問】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意義是什么?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 ——《東觀刻石》 材料二 常職既定,后嗣循業,長承圣治。 ——《東觀刻石》 【教師歸納】 1.結束分裂,建立了大一統國家。 2.奠定兩千年封建社會制度基礎。 3.促進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閱讀材料,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思考、閱讀。 結合教材,閱讀材料,思考為什么是秦朝統一天下。 閱讀,思考。 閱讀材料,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閱讀材料,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思考問題,做出回答。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銜接探究一。 通過史料解讀,幫助學生理解統一的必要性。 運用地圖和材料,以問題作為引領開展探究,落地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 通過層級設問強調歷史邏輯,激活學生思維,認識到國家制度的設置受到前朝滅亡之弊端的影響,認識到秦朝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幫助學生認識到,制度的設置有多重原因,受到現實需要的影響。幫助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促進思維發展,落地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引導學生從長時段探尋影響,落地歷史解釋素養。三、再識刻石——你隱瞞了什么? 【教師提問】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治理下的國家呈現怎樣的景象?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節事以時,諸產繁殖。 ——《瑯琊臺刻石》 材料二 歡欣奉教,盡知法式。 ——《瑯琊臺刻石》 材料三 黔首安寧,不用兵革。 ——《瑯琊臺刻石》 【教師歸納】國泰民安的美好場景。 過渡:按照刻石的記載,秦朝會在十四年間速亡嗎?可見,刻石中存在著被質疑的空間,讓我們一起去求證以此探究秦為何速亡。 【教師提問】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百姓生活如何?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憂恤黔首,朝夕不懈…節事以時,諸產繁殖。 ——《瑯琊臺刻石》 【教師提問】刻石中富足美好的生活是真實的嗎?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是時北筑長城40余萬,南戍五嶺50余萬,驪山、阿房之役,各70余萬。僅以上這幾項征調,就已動用勞力300多萬,占全國人口總數1500萬的20%以上。 ——何坦野:《秦朝徭役賦稅制鉤沉》 材料二 隸臣、下吏、城旦與工從事者冬作,為矢程,賦之三日而當夏二日。 冗隸妾二人當工一人,更隸妾四人當工一人,小隸臣妾可使者五人當工一人。 ——《睡虎地秦簡·工人程》 【教師歸納】 徭役沉重,民生艱難。 【教師提問】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的法律如何?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歡欣奉教,盡知法式…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瑯琊臺刻石》 【教師提問】事實上秦朝法律是寬和公正的嗎?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實官戶關不致,容指若抉,廷行事貲一甲。 實官戶扇不致,禾稼能出,廷行事貲一甲。 ——《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 材料二 秦代刑法的殘酷,不僅表現在動輒用刑,而且也反映在刑法種類的繁多,劓、宮、笞、棄市、腰斬、戳、梟首、剖腹、烹、絞、鬼薪… ——林劍鳴:《從云夢秦簡看秦朝的法律制度》 【教師歸納】 嚴刑峻法,天下仇怨 【教師提問】從材料中可以秦朝國家是如何?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黔首安寧,不用兵革。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瑯琊臺刻石》 【教師提問】天下真的臣服了嗎?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11年)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教師歸納】 矛盾尖銳,天下不寧 我們運用考古材料和傳世文獻一共進行了三次舉證,現在可以確定刻石中記載的百姓生活富足,統治者愛惜民力的情景只是一個謊言。 過渡:公元前210年, 始皇會稽刻石,表達了他對國家治理長治無極的期望。 【教師提問】秦始皇的愿望實現了嗎?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教師講解】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公元前207年,劉邦進展咸陽,秦朝滅亡。 【教師提問】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 材料一 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故其亡可立而待。 ——(西漢)賈誼《過秦論》 材料二 周之失在于制,不在政; 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唐)柳宗元《封建論》 【教師總結】 秦亡于暴政。 過渡: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注意到刻石之中有不盡真實的記載 【教師提問】如何對待看似可靠的史料? 【教師總結】 大膽質疑,小心求證 多重互證,方辯真偽 閱讀史料,思考問題。 閱讀,感受秦朝徭役的沉重。 閱讀,感受秦朝的嚴刑峻法。 閱讀,思考。 認識到刻石中有不實記載。 結合教材第18頁史料閱讀欄目思考秦朝滅亡的原因。 思考、總結對待史料的方法。 激發學生認知沖突,從刻辭的記載出發,運用簡牘、傳世文獻和考古發現等多重史料,幫助學生意識到刻辭與歷史事實的差異,以此探究秦朝統治中存在的危機,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落地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 引導學生探究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幫助學生樹立對秦朝的正確歷史認識。 從方法論上引領學生學習,實現知識遷移,落地史料實證素養。課 堂 小 結 3 mins 過渡:后人對秦朝的滅亡多有議論,留下不少詩詞。今天,老師用一首自己所作的詩來結束本課。 詠秦 眇眇一身掃六合, 功成作制政多苛。 空哀國滅人尤惡, 不如三思奈若何? 【教師總結】為避免空哀的悲劇,應以史為鑒。 了解秦朝之速亡,思考秦朝速亡的啟示。 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課后作業結合今日所學,查閱更多相關史料,以客觀公正之態度為秦朝立一塊刻石,評判功過,留下殷鑒。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優點 1.線索明晰。 2.落地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不足 1.簡牘史料學生閱讀困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