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教科版(2017秋)四年級科學下冊實驗操作細則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教科版(2017秋)四年級科學下冊實驗操作細則

資源簡介

四年級下冊實驗抽測細則
實驗一:觀察蠶豆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
實驗目的:觀察蠶豆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有什么不同。
實驗材料:蠶豆、水、鑷子、放大鏡、記錄本
實驗步驟:(1)將幾粒蠶豆放在水中,浸泡一天。
(2)取一粒干的蠶豆和一粒浸泡一天的蠶豆。
(3)從整體觀察浸泡一天的蠶豆,并跟沒有浸泡過的蠶豆進行比較,觀察它們的外部形態有什么不同。
(4)用鑷子輕輕剝掉浸泡過的和沒浸泡過的蠶豆的種皮,從有縫隙的一側分別將”豆瓣”分開,用放大鏡觀察“豆瓣”相連的部分有怎樣的結構,浸泡過和沒浸泡過的種子內部結構有什么不同。
實驗結論:
(1)蠶豆的外形呈腎形,接近長方形,有較硬的種皮保護種子。蠶豆的內部結構包括種皮和胚兩個主要部分,其中胚由胚根、胚芽和子葉構成。
(2)浸泡過的蠶豆和沒浸泡過的蠶豆相比,從外部看,浸泡過的蠶豆體積更大,種皮破裂,發出嫩芽;從內部看蠶豆的胚根長長了,子葉更飽滿。
實驗二:證明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實驗目的:證明根具有吸收作用。
實驗材料:一棵帶根的植物、紅色染料、水、試管、植物油。
實驗步驟: (1)在試管內倒入適量的水,滴入一滴紅色染料。
(2)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放入有紅色水的試管中,將植物的根浸泡在試管的水中。
(3)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蒸發到空氣中,并在水面處做標記。
(4)持續觀察幾天,看看試管中的水位有什么變化,并將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
實驗現象:通過觀察發現,植物的莖、葉依然保持良好的狀態;水面降到標記線下面,這說明試管中的水減少了
實驗分析:試管中的水是用油封閉在試管中的,因此水量減少不是由蒸發導致的,而是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實驗結論:植物的根有吸收作用,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實驗三:了解莖的運輸作用
實驗材料:一段鳳仙花的莖、燒杯、紅色水、小刀。
實驗步驟:(1)取一段鳳仙花的莖和裝有紅色水的燒杯,將鳳仙花的莖放入燒杯中。
(2)過一段時間,取出鳳仙花用小刀取一小段莖,縱向切開,觀察莖的縱切面。
(3)接著取一小段鳳仙花的莖,橫向切開,觀察莖的橫切面。
(4)仔細觀察鳳仙花的莖及莖切面的變化。
實驗現象:在紅色水中放一段時間后,原本綠色的莖變成淡紅色,由底部向頂端逐漸變淡;縱向切開后,可以看到紅色水成線狀遍布整個莖切面;橫向切開后,可以看到一圈紅色的點狀結構。
實驗分析:鳳仙花的莖的顏色的改變,與放入的液體顏色一致,這說明液體“流入”到鳳仙花的莖中了;莖的縱切面上可以看到線狀紅色液體,橫切面上可以看到紅色的點狀結構,這說明莖可以用來運輸液體。
實驗結論:植物的莖具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實驗四:探究植物的葉能吸收陽光
觀察材料:一盆鳳仙花、黑色紙、細線。
實驗步驟:(1)在鳳仙花植株上選一片葉子,將這片葉子用黑色紙遮住并用細線纏牢,使它見不到陽光。
(2)3天后,觀察被遮住光的這片葉子會發生什么變化。
實驗現象:3天后,被遮住光的葉子明顯比其他葉子顏色淡,變得枯黃。
實驗分析:用黑色紙把植物的葉子兩面遮住,這片葉子就失去了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養分的條件,它內部的葉綠素會逐漸減少,直到消失,植株會減少以至停止供應養分給它因此它會比正常的葉子早衰敗。
實驗結論:葉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養料。
實驗五:研究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怎樣散失的
實驗材料:一株植物、兩個透明塑料袋、細線。
實驗步驟:(1)選擇一種葉片較大的植物,如天竺葵、月季等,在其中兩片葉子上各套上一個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并用細線纏住。
(2)過一段時間,觀察塑料袋內壁上有什么變化。
實驗現象:塑料袋內有水珠出現。
實驗分析:因為塑料袋是被扎緊的,所以塑料袋上的水珠一定來自植物體。植物用根部吸收水分,通過莖把水輸送到“身體”各個部分,一部分水分通過葉子散發到空氣中,變成水蒸氣,這就是蒸騰作用;蒸騰作用產生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塑料袋凝結成小水滴附著在上面,蒸騰作用可以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使周圍空氣變得濕潤。
實驗結論:植物的葉有蒸騰水分的作用,植物體內的水是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掉的。
實驗六:觀察雄蕊和雌蕊的特點
實驗目的:觀察雄蕊和雌蕊的特點。
實驗材料:放大鏡、雌蕊、雄蕊、白紙。
實驗步驟:(1)將解剖下來的雄蕊和雌蕊擺放好。
(2)用放大鏡從上到下仔細觀察每一個雄蕊的各個部分,并在白紙上抖一抖,做好記錄。
(3)用放大鏡從上到下仔細觀察雌蕊的各個部分,并用手輕觸雄蕊的頂端,做好記錄。
實驗記錄:(1)鳳仙花有多個雄蕊。每個雄蕊頂端有膨大呈囊狀的部分(即花藥),下面有柱狀結構支撐(花絲),當用手輕輕在白紙上抖動時,會有白色粉末狀物質掉落(即花粉)。
(2)鳳仙花的雌蕊只有個,頂端有一個大米粒形狀的部分(即柱頭),下面是一根細長的管道(花柱)底部有膨脹的部分(子房)用手輕觸雌蕊頂端,有黏液,這些黏液可以幫助雌蕊更好地接收來自雄蕊的花粉。
實驗結果:(1)雄蕊由花絲和花藥兩部分組成。頂端花藥里面有白色花粉,花粉很容易抖落。
(2)雌蕊頂端有一個柱頭,柱頭上有黏液,中間是花柱,底部膨大成為子房。
實驗七:點亮小燈泡
實驗材料:導線1根、電池1節、小燈泡1個
實驗步驟:
選擇連接方式使小燈泡發光。
1、導線連接小燈泡的螺紋與電池底部的鋅殼,電池銅帽與小燈泡的錫粒接觸,觀察現象。
2、導線連接小燈泡的錫粒與電池底部的鋅殼,電池銅帽與小燈泡螺紋接觸,觀察現象。
3、導線連接電池銅帽與小燈泡螺紋,小燈泡的錫粒與電池底部的鋅殼接觸,觀察現象。
4、整理器材。
實驗記錄:
實驗結論:電池的兩極分別與小燈泡的兩個連接點相連的電路,能點亮小燈泡,否則不能點亮小燈泡。
實驗八:簡易電路
實驗材料: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導線
實驗步驟:1、在電池盒的兩端各連接一根導線, 把電池安裝在電池盒里。
2、將小燈泡安入燈座。
3、用連接電池盒的兩根導線的另一端接觸燈座,確定能使小燈泡亮起來。
實驗結論:電池盒和燈座能幫助我們更加方便地組裝一個電路。
實驗九:組裝帶開關的電路
實驗材料: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導線
實驗步驟:1、在電池盒的兩端各連接一根導線,把電池安裝在電池盒里。
2、將小燈泡安入燈座,一端連接電池盒。
3、將開關接入電路中,一端連接燈座,另一端連接電池盒。
4、連接時開關要保持斷開狀態。連接后閉合開關,觀察小燈泡的變化。
實驗現象:斷開開關時,電路中斷,小燈泡不亮;閉合開關時,電路接通,小燈泡亮起來。
實驗結論:開關可以控制電路的通與斷。
實驗十:做一個電路檢測器并檢測電路故障
實驗材料: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導線
實驗步驟:
1、做一個電路檢測器:把簡易電路中的開關拆除后,就形成了一個電路檢測器。
做一個電路檢測器的步驟:
提示:每次檢測前,先將兩個檢測頭互相接觸一下,看看小燈泡能否亮起來。
強調:不能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家用電器的電路。
2、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故障
可能出現的故障 檢測部位 排除故障的方法
小燈泡壞了 檢測小燈泡 更換小燈泡
小燈泡與燈座接觸不良 檢測小燈泡與燈座的接觸之處 將小燈泡重新固定在燈座上,并且使之接觸良好。
電池沒有電了 檢測電池 更換電池
導線斷了 檢測導線 更換導線
開關接觸不良 檢測開關 更換開
實驗十一: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實驗材料:電路檢測器,接線盒
實驗步驟:
( 1 )用電路檢測器的兩根導線分別接觸1號和2號接線柱;
( 2 )用電路檢測器的兩根導線分別接觸l號和3號接線柱;
( 3 )用電路檢測器的兩根導線分別接觸l號和4號接線柱;
( 4 )用電路檢測器的兩根導線分別接觸2號和3號接線柱;
( 5 )用電路檢測器的兩根導線分別接觸2號和4號接線柱;
( 6 )用電路檢測器的兩根導線分別接觸3號和4號接線柱。
( 7 )將每次檢測的結果記錄下來。
實驗十二:導體和絕緣體
實驗材料:電路檢測器,多種檢測材料
實驗步驟:
1、用兩個檢測頭接觸要檢測物體的兩端,觀察小燈泡是否發光 。
2、重復檢測兩次,并將檢測時小燈泡"亮”或“不亮”的情況記錄下來。(重復檢測兩次,是為了提高準確性,減少失誤)
實驗十三:做個小開關
實驗材料:橡皮、圖釘和回形針
實驗步驟:
1、把回形針伸開放在橡皮上,用 筆在伸開的回形針兩端各描一個點作為標記。
2、先把一枚圖釘固定在橡皮的一個描點上,再用圖釘把回形針大的一端固定在橡皮的另外一個描點上。
3、把橡皮回形針開關連接到電路中,看看它能不能控制小燈泡的亮與不亮。
實驗結論:我們在設計制作小開關的過程中,不僅需要使用絕緣體材料, 還需要使用導體材料,導體負責接通電路,絕緣體負責斷開電路。
實驗十四:觀察并描述巖石和土壤
實驗材料:石灰石 、鐵礦石 、水晶 、土壤等標本
實驗步驟:
1、借助感覺器官(味覺除外)觀察巖石和土壤標本。
2、借助工具進行觀察。
3、將觀察到的巖石和土壤的特征用語言文字進行描述
4、再次觀察巖石,傾聽別人的描述,通過與別人交流,學習別人的觀察方法,把新的發現補充到自己的觀察記錄中。
實驗十五: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實驗材料:花崗巖、砂巖、大理巖三種巖石的標本、放大鏡、手電筒、小刀、銅鑰匙。
實驗步驟:
1、用肉眼仔細觀察這三種巖石標本是否有紋理、分層,是否有斑點、小孔 。
2、用放大鏡觀察
3、用手摸巖石標本表面感受光滑程度。
4、用手電筒照射巖石觀察它的光澤
5、分別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刻劃巖石,通過比較留下的印記來比較不同巖石的硬度。
6、填寫觀察記錄表
實驗十六:觀察比較觀察比較巖石、沙和黏土
實驗材料:巖石、沙、黏土、放大鏡、水、白紙等
實驗步驟:
1、把巖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 。
2、分別聞一聞巖石、沙和黏土,感覺有什么不同。
3、用手觸摸巖石、沙和黏土,感覺有什么不同。
4、試著分別把潮濕的沙和黏土團成小球,觀察經過多長時間它們能平攤在紙上。
5、用手指分別醮少量潮濕沙和黏土,在白紙上涂痕。
實驗十七:觀察土壤
實驗材料:白紙、放大鏡、牙簽、水、玻璃杯、小棒等。
實驗步驟:
1、把土壤倒在一張白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鏡觀察。
2、先聞一聞土壤的氣味,再用手摸一摸土壤。
3、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顆粒的大小,并描述。
4、把水倒進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攪拌后靜置,觀察整個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并記錄下來。
實驗結論:土壤里面有沙礫、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
實驗十八:比較不同的土壤
實驗材料:三種不同的土壤
實驗步驟:
1、看、摸、聞,觀察土壤的外表
2、捻、團、揚,比較土壤的黏性
3、比較土壤的滲水性
實驗結論:土壤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壤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灵县| 罗甸县| 诏安县| 芦溪县| 永德县| 玛多县| 肥西县| 利川市| 汝城县| 新干县| 卢湾区| 隆林| 许昌县| 海晏县| 云和县| 河间市| 禹城市| 海口市| 华坪县| 金秀| 平顺县| 五河县| 伊金霍洛旗| 奉节县| 华宁县| 灵川县| 周至县| 施甸县| 池州市| 海城市| 乌什县| 新丰县| 兴安盟| 晴隆县| 大同市| 大余县| 息烽县| 工布江达县| 石景山区| 乌兰浩特市|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