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考點集訓】浙教版科學七上 第02章 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知識梳理(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考點集訓】浙教版科學七上 第02章 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知識梳理(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科學丨第2章 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知識點
生物的基本單位
一、生物是什么
1、我們根據物體是否有生命將物體分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1)能進行新陳代謝(呼吸、需要營養、排泄廢物)
能生長和發育 (3)具有應激性 (4)能繁殖后代 (5)能遺傳、變異、進化
(6)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7)都是有細胞構成的(除病毒以外)。
★2、生物的最基礎特征:能進行新陳代謝。
★3、植物與動物的主要區別:獲取營養的方式不同(能否進行光合作用)
動物——直接攝取食物;
植物——利用陽光、二氧化碳和水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料。
細胞的發現
(一) 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
★1.1665 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到了死亡植物細胞的細胞壁結構,提出了“細胞”這個名詞。
2.1831 年英國科學家布郎發現了植物細胞內的細胞核。
★3.19 世紀 40 年代,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在總結前有經驗基礎上,共同提出了“細胞學說”--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細胞所構成。
4.19 世紀 60 年代,德國科學家魏爾肖提出:一切細胞來自于細胞。
5.細胞學說的得出歷時 200 多年,是許多偉大科學家的共同努力的結晶。
★細胞學說: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是由原來的細胞分裂而來的。
顯微鏡的使用
顯微鏡使用的主要步驟:安放→ 對光→ 放片→ 調焦→ 觀察
2、巧記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a.取鏡安放:右手握左手托,7厘米 略偏左。
b.對光三轉:轉裝換器,先低倍后高倍。 轉遮光器,選用大光圈。 轉反光鏡看白亮視野
c.觀察三先:先低后高 先降后上 先粗后細
注意:①調焦時眼睛要看著物鏡:目的是防止物鏡壓碎玻片標本和損傷物鏡。
②觀察時左眼觀察,右眼同時睜開。
★3、顯微鏡常考點:
(1)調節視野明暗的是反光鏡或遮光器;調節視野清晰度的是細準焦螺旋。
①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逆時針(向后)轉,鏡筒上升,且變化明顯
粗準焦螺旋順時針(向前)轉,鏡筒下降,且變化明顯
②細準焦螺旋變化的幅度很小,其他與粗準焦螺旋一致。
(2)光線強弱問題: 。
(3)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放大的是細胞的長和寬,不是細胞面積或體積)
(4)目鏡和物鏡的區別:
①目鏡:無螺紋,鏡頭長度越長,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越亮;
②物鏡:有螺紋,鏡頭長度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
(5)低倍鏡與高倍鏡觀察視野的區別:
①低倍鏡下,觀察范圍大,細胞數目多,體積小,視野亮,物鏡離玻片標本遠;
②高倍鏡下,觀察范圍小,細胞數目少,體積大,視野暗,物鏡離玻片標本近。
分析視野中的污點:
①污點可能存在的位置:目鏡、物鏡、裝片。
②判斷方法:一般通過轉動目鏡和移動裝片觀察污點是否移動,來判斷污點所在的位置。
③具體方法:轉動目鏡,若污點動,說明污點在目鏡上;若不動,再移動玻片標本,若污點動,說明污點在標本上;若不動,說明污點在物鏡上。
(7)顯微鏡成像
①裝片的移動方向和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這說明顯微鏡中看見的像是原像的倒像;上下左右同時顛倒。
②視野中的物象移動:如物像在視野右下方,則向右下方移動玻片標本,物像移到視野中央。
(8)低倍物鏡換用高倍物鏡的操作方法:在低倍鏡下,①圖像移到視野中央;②調節反光鏡,使低倍鏡換成高倍鏡;③調節反光鏡;④再調節細準焦螺旋,即可看到放大的物像。
(9)視野中流動物體的移動順序:如玻片上,細胞質調節反光鏡,則調節反光鏡。
(三) 觀察細胞
1、顯微鏡下觀察的材料要薄且透明。
★2、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正確步驟是 :擦 --滴—撕—展—蓋—染
①用潔凈紗布把載玻片擦干凈 ;
②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目的:保持細胞原來形狀) ;
③用鑷子撕下一小片洋蔥內表皮;
④把洋蔥內表皮浸入清水中 ;
⑤蓋上蓋玻片( )防止產生氣泡;
⑥在蓋玻片一側滴 (便于觀察細胞)),在蓋玻片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
(如下圖:A正確)
★3、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擦→ 滴→ 刮→ 涂→ 蓋→ 染.
注意:在載玻片上滴一滴 ,(維持細胞原來形狀,避免上皮細胞吸水脹破)
4、兩者區別:
比較項目 洋蔥鱗片表皮細胞 人體口腔上皮細胞
不同點 所滴液體 清水 生理鹽水
取材方法 用鑷子從鱗片內表皮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 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壁輕輕刮取
防止細胞重疊的方法 用鑷子將薄膜展平 把牙簽上刮下來的口腔上皮細胞均勻涂在生理鹽水中
染色 紅墨水或碘液 亞甲基藍溶液或稀碘液
相同點 擦凈玻片、蓋蓋玻片、滴加染液后用吸水紙吸水
★5.觀察臨時裝片時常見問題的原因:
(1)視野中有許多黑色圓圈:蓋玻片時氣泡太多。
(2)視野中細胞有重疊現象:洋蔥表皮細胞撕得太厚或洋蔥表皮細胞在載玻片上未展平。
(3)細胞結構看不太清楚:未染色。
(四)觀察細胞
1、觀察就是觀察者利用感覺器官或借助于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客觀事物的過程。
2、觀察會受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單憑我們的感官進行的觀察還不能對事物做出可靠地判斷,經常借助于一些儀器和工具來幫助我們做出準確的判斷。
3、借助儀器觀察的目的:擴大觀察的內容和范圍,提高觀察的準確性。
4、觀察結果的記錄與整理
記錄的重要性 記錄十分重要,因為這往往是科學研究重要的基礎材料
觀察記錄原則 尊重客觀事實
記錄的方法 文字描述法、表格記錄法、圖形記錄法
記錄的內容 觀察日期、觀察所用儀器、觀察步驟(包括注意事項)、現象和結果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動植物細胞的結構
結構 功能
動植物細胞 的共有結構 細胞核 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內含遺傳物質
細胞質 細胞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場所
細胞膜 保護細胞,控制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植物細胞特 有的結構 液泡 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常有較大的液泡,液泡內有細胞液,細胞液中溶解有多種物質
細胞壁 位于細胞膜外,能保護和支持細胞,使植物細胞具有一定形狀
葉綠體 一般位于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中,含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葉綠素,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
說明 ①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②有些動物細胞沒有細胞核,如成熟的紅細胞
★2、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
相同點:都有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
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
【注】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是一種生物;
B.顯微鏡不容易看到植物細胞的細胞膜;
C.并不是所有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和液泡(表皮細胞和根細胞沒有葉綠體)。
3、細胞的大小一般只有一到幾十微米 。需用顯微鏡觀察(放大鏡觀察不到)
4、細胞的形態:形態多樣,如:蝌蚪狀,橢圓形,梭形,扁平圓形,長方形等
第二節 形形色色的植物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區別:種子是否有果皮包被。
一 、種子植物
(1)概念:能產生種子的植物叫種子植物。
(2)分類:種子植物根據種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可以分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分類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特征 ①種子外有果皮包被 ②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 ①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 ②有根、莖、葉、種子,無花和果實 ③葉呈針狀或鱗片狀 ④根系發達,樹干高大
分布 是植物界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植物,也叫綠色開花植物 分布很廣,大多數種類植株高大,根系發達,抗寒能力強
舉例 郁金香、睡蓮、玉蘭、枸杞、珙桐 馬尾松、水杉、蘇鐵、銀杏
★區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可以根據是否有花,來判斷,會開花的就是被子植物。
二 、孢子植物
(1)概念:不能產生種子,但能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的植物叫做孢子植物。
(2)分類:根據植物的形態將孢子植物分為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藻類植物。
分類 蕨類植物 苔蘚植物 藻類植物
形態 ①有真正的根、莖、葉 ②無花、果實、種子 ①無真正的根,有假根(只有固定作用) ②有莖、葉 ③無花、果實、種子 ①無根、莖、葉分化 ②無花、果實、種子 ③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
生活環境 陰濕環境中,如樹林、田野、河流邊 陰暗潮濕環境中,如樹干、墻頭 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在陸地上陰暗潮濕處
代表植物 腎蕨、胎生狗脊、卷柏、桫欏 地錢、葫蘆蘚等 水綿、團藻、發菜等
第三節 多姿多彩的動物
根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椎骨,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
1、節肢動物分四類:昆蟲類、蜘形類、甲殼類、多足類。昆蟲類的種類和數量是生物界中最多的。
★(1)昆蟲類的特點:
①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對足和二對翅,身體、觸角和足都分節;
②體表長有堅硬的外骨骼(在生長中有“蛻皮”現象:外骨骼限制了動物的生長。)
(2)有益的昆蟲:螳螂、蜻蜓、蜜蜂; 有害的昆蟲:蠶蛾、蝗蟲、蚜蟲。
2、蝸牛
(1)觀察蝸牛借助 ( )進行觀察。蝸牛喜歡生活在 的地方,以 為食。
★(2)蝸牛的結構:眼、口、觸角、足、殼。殼具有保護的作用;足是運動器官,能分泌粘液;粘液的作用:減少與地面的摩擦,傳遞信息等。蝸牛到處爬行的目的:尋找事物,交配繁殖后代等;
★(3)蝸牛的感覺器官:蝸牛有視覺、觸覺、嗅覺、味覺,沒有聽覺。
二、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根據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拓展】★1、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動物最重要的兩個特征,胎生哺乳的優點:可以大大提高動物的成活率。
★2.幼體發育首先擺脫水的環境,成為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的是 。
★3.容易錯的動物分類
(1)魚類:海馬、鯊魚、黃鱔;(2)兩棲類:娃娃魚; (3)爬行類:鱷魚、甲魚
(4)鳥類:企鵝、雞、鴨、鴕鳥;(5)哺乳類:鯨魚、蝙蝠、美人魚;
(6)鮑魚是軟體動物;(7)鴨嘴獸是卵生
第四節 生物的分類
1、分類的意義:更好地識別和研究生物。
2、二歧分類法:把同一類別的生物,根據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按其差異或有無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
★3、林耐的生物學分類等級(從高到低):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的最基本單位是—— 。
★4、界、門、綱、目、科、屬、種,共同特征越少;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個體越少,共同特征越多)。
第五節 生物多樣性
一、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1、環境影響生物生存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大氣、土壤等)
生物因素(種內關系、種間關系)
①種內關系:指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關系(種內互助、種內斗爭)
A種內互助:螞蟻、蜜蜂的分工合作
B種內斗爭:動物之間為了爭奪食物、配偶、棲息地而競爭。
②種間關系:指不同種生物個體或種群之間的關系。
A、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兩者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繼續生存。例如: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根是互利共生關系兩者相互依存。
B、寄生:菟絲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蛔蟲、吸血蟲寄生在其他動物體內。
C、競爭:水稻和雜草生活在一起時為爭奪陽光、水分、空間而競爭。
D、捕食:草食動物兔以植物為食,肉食動物狼以兔等為食。
2、食物鏈和食物網:
①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通過 食物 形成聯系——食物鏈。舉例:舉例: 草 → 鼠 → 蛇→鷹 。
②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很多條 食物鏈 連接交叉,形成一種網狀聯系——叫 食物網。
3、生物與環境相適應
①形態和結構與功能的適應:如駱駝的駝峰,仙人掌的莖肉質化、葉特化為刺等;
②形態和結構與生活方式的適應:如保護色(雷鳥、北極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黃蜂等)、擬態(竹節蟲、枯葉蝶)。
4、生物與環境相影響:如植物蒸騰作用增加空氣濕度,影響降雨;柳杉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凈化空氣等等。
5、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整體,生物不僅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二、生物多樣性
1、生態系統:一定區域內的所以生物及其生活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2、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3、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 越多 ,成分越 復雜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強。
三、保護生物多樣性
1、大多數生物的滅絕的主要原因:喪失棲息地。
2、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
①生存環境破壞 ②掠奪式開發利用 ③環境污染 ④外來物種影響
3、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科學丨第2章 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知識點
生物的基本單位
一、生物是什么
1、我們根據物體是否有生命將物體分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1)能進行新陳代謝(呼吸、需要營養、排泄廢物)
能生長和發育 (3)具有應激性 (4)能繁殖后代 (5)能遺傳、變異、進化
(6)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7)都是有細胞構成的(除病毒以外)。
★2、生物的最基礎特征:能進行新陳代謝。
★3、植物與動物的主要區別:獲取營養的方式不同(能否進行光合作用)
動物——直接攝取食物;
植物——利用陽光、二氧化碳和水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料。
細胞的發現
(一) 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
★1.1665 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到了死亡植物細胞的細胞壁結構,提出了“細胞”這個名詞。
2.1831 年英國科學家布郎發現了植物細胞內的細胞核。
★3.19 世紀 40 年代,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在總結前有經驗基礎上,共同提出了“細胞學說”--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細胞所構成。
4.19 世紀 60 年代,德國科學家魏爾肖提出:一切細胞來自于細胞。
5.細胞學說的得出歷時 200 多年,是許多偉大科學家的共同努力的結晶。
★細胞學說: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是由原來的細胞分裂而來的。
顯微鏡的使用
顯微鏡使用的主要步驟:安放→ 對光→ 放片→ 調焦→ 觀察
2、巧記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a.取鏡安放:右手握左手托,7厘米 略偏左。
b.對光三轉:轉裝換器,先低倍后高倍。 轉遮光器,選用大光圈。 轉反光鏡看白亮視野
c.觀察三先:先低后高 先降后上 先粗后細
注意:①調焦時眼睛要看著物鏡:目的是防止物鏡壓碎玻片標本和損傷物鏡。
②觀察時左眼觀察,右眼同時睜開。
★3、顯微鏡常考點:
(1)調節視野明暗的是反光鏡或遮光器;調節視野清晰度的是細準焦螺旋。
①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逆時針(向后)轉,鏡筒上升,且變化明顯
粗準焦螺旋順時針(向前)轉,鏡筒下降,且變化明顯
②細準焦螺旋變化的幅度很小,其他與粗準焦螺旋一致。
(2)光線強弱問題:光線弱,選用大光圈,凹面鏡;光線強,選用小光圈,平面鏡。
(3)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放大的是細胞的長和寬,不是細胞面積或體積)
(4)目鏡和物鏡的區別:
①目鏡:無螺紋,鏡頭長度越長,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越亮;
②物鏡:有螺紋,鏡頭長度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
(5)低倍鏡與高倍鏡觀察視野的區別:
①低倍鏡下,觀察范圍大,細胞數目多,體積小,視野亮,物鏡離玻片標本遠;
②高倍鏡下,觀察范圍小,細胞數目少,體積大,視野暗,物鏡離玻片標本近。
分析視野中的污點:
①污點可能存在的位置:目鏡、物鏡、裝片。
②判斷方法:一般通過轉動目鏡和移動裝片觀察污點是否移動,來判斷污點所在的位置。
③具體方法:轉動目鏡,若污點動,說明污點在目鏡上;若不動,再移動玻片標本,若污點動,說明污點在標本上;若不動,說明污點在物鏡上。
(7)顯微鏡成像
①裝片的移動方向和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這說明顯微鏡中看見的像是原像的倒像;上下左右同時顛倒。
②視野中的物象移動:如物像在視野右下方,則向右下方移動玻片標本,物像移到視野中央。
(8)低倍物鏡換用高倍物鏡的操作方法:在低倍鏡下,①圖像移到視野中央;②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鏡換成高倍鏡;③調節反光鏡;④再調節細準焦螺旋,即可看到放大的物像。
(9)視野中流動物體的移動順序:如玻片上,細胞質流動方向是順時針,則視野中也是順時針。
(三) 觀察細胞
1、顯微鏡下觀察的材料要薄且透明。
★2、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正確步驟是 :擦 --滴—撕—展—蓋—染
①用潔凈紗布把載玻片擦干凈 ;
②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目的:保持細胞原來形狀) ;
③用鑷子撕下一小片洋蔥內表皮;
④把洋蔥內表皮浸入清水中展平;
⑤蓋上蓋玻片(一邊先接觸水滴,另一邊以45o再慢慢蓋上)防止產生氣泡;
⑥在蓋玻片一側滴紅墨水(染色便于觀察細胞)),在蓋玻片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
(如下圖:A正確)
★3、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擦→ 滴→ 刮→ 涂→ 蓋→ 染.
注意:在載玻片上滴一滴生理鹽水,(維持細胞原來形狀,避免上皮細胞吸水脹破)
4、兩者區別:
比較項目 洋蔥鱗片表皮細胞 人體口腔上皮細胞
不同點 所滴液體 清水 生理鹽水
取材方法 用鑷子從鱗片內表皮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 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壁輕輕刮取
防止細胞重疊的方法 用鑷子將薄膜展平 把牙簽上刮下來的口腔上皮細胞均勻涂在生理鹽水中
染色 紅墨水或碘液 亞甲基藍溶液或稀碘液
相同點 擦凈玻片、蓋蓋玻片、滴加染液后用吸水紙吸水
★5.觀察臨時裝片時常見問題的原因:
(1)視野中有許多黑色圓圈:蓋玻片時氣泡太多。
(2)視野中細胞有重疊現象:洋蔥表皮細胞撕得太厚或洋蔥表皮細胞在載玻片上未展平。
(3)細胞結構看不太清楚:未染色。
(四)觀察細胞
1、觀察就是觀察者利用感覺器官或借助于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客觀事物的過程。
2、觀察會受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單憑我們的感官進行的觀察還不能對事物做出可靠地判斷,經常借助于一些儀器和工具來幫助我們做出準確的判斷。
3、借助儀器觀察的目的:擴大觀察的內容和范圍,提高觀察的準確性。
4、觀察結果的記錄與整理
記錄的重要性 記錄十分重要,因為這往往是科學研究重要的基礎材料
觀察記錄原則 尊重客觀事實
記錄的方法 文字描述法、表格記錄法、圖形記錄法
記錄的內容 觀察日期、觀察所用儀器、觀察步驟(包括注意事項)、現象和結果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動植物細胞的結構
結構 功能
動植物細胞 的共有結構 細胞核 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內含遺傳物質
細胞質 細胞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場所
細胞膜 保護細胞,控制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植物細胞特 有的結構 液泡 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常有較大的液泡,液泡內有細胞液,細胞液中溶解有多種物質
細胞壁 位于細胞膜外,能保護和支持細胞,使植物細胞具有一定形狀
葉綠體 一般位于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中,含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葉綠素,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
說明 ①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②有些動物細胞沒有細胞核,如成熟的紅細胞
★2、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
相同點:都有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
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
【注】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是一種生物;
B.顯微鏡不容易看到植物細胞的細胞膜;
C.并不是所有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和液泡(表皮細胞和根細胞沒有葉綠體)。
3、細胞的大小一般只有一到幾十微米 。需用顯微鏡觀察(放大鏡觀察不到)
4、細胞的形態:形態多樣,如:蝌蚪狀,橢圓形,梭形,扁平圓形,長方形等
第二節 形形色色的植物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區別:種子是否有果皮包被。
一 、種子植物
(1)概念:能產生種子的植物叫種子植物。
(2)分類:種子植物根據種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可以分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分類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特征 ①種子外有果皮包被 ②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 ①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 ②有根、莖、葉、種子,無花和果實 ③葉呈針狀或鱗片狀 ④根系發達,樹干高大
分布 是植物界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植物,也叫綠色開花植物 分布很廣,大多數種類植株高大,根系發達,抗寒能力強
舉例 郁金香、睡蓮、玉蘭、枸杞、珙桐 馬尾松、水杉、蘇鐵、銀杏
★區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可以根據是否有花,來判斷,會開花的就是被子植物。
二 、孢子植物
(1)概念:不能產生種子,但能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的植物叫做孢子植物。
(2)分類:根據植物的形態將孢子植物分為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藻類植物。
分類 蕨類植物 苔蘚植物 藻類植物
形態 ①有真正的根、莖、葉 ②無花、果實、種子 ①無真正的根,有假根(只有固定作用) ②有莖、葉 ③無花、果實、種子 ①無根、莖、葉分化 ②無花、果實、種子 ③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
生活環境 陰濕環境中,如樹林、田野、河流邊 陰暗潮濕環境中,如樹干、墻頭 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在陸地上陰暗潮濕處
代表植物 腎蕨、胎生狗脊、卷柏、桫欏 地錢、葫蘆蘚等 水綿、團藻、發菜等
第三節 多姿多彩的動物
根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椎骨,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
1、節肢動物分四類:昆蟲類、蜘形類、甲殼類、多足類。昆蟲類的種類和數量是生物界中最多的。
★(1)昆蟲類的特點:
①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對足和二對翅,身體、觸角和足都分節;
②體表長有堅硬的外骨骼(在生長中有“蛻皮”現象:外骨骼限制了動物的生長。)
(2)有益的昆蟲:螳螂、蜻蜓、蜜蜂; 有害的昆蟲:蠶蛾、蝗蟲、蚜蟲。
2、蝸牛
(1)觀察蝸牛借助放大鏡(放大正立的虛像)進行觀察。蝸牛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以植物莖葉為食。
★(2)蝸牛的結構:眼、口、觸角、足、殼。殼具有保護的作用;足是運動器官,能分泌粘液;粘液的作用:減少與地面的摩擦,傳遞信息等。蝸牛到處爬行的目的:尋找事物,交配繁殖后代等;
★(3)蝸牛的感覺器官:蝸牛有視覺、觸覺、嗅覺、味覺,沒有聽覺。
二、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根據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拓展】★1、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動物最重要的兩個特征,胎生哺乳的優點:可以大大提高動物的成活率。
★2.幼體發育首先擺脫水的環境,成為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的是爬行動物 。
★3.容易錯的動物分類
(1)魚類:海馬、鯊魚、黃鱔;(2)兩棲類:娃娃魚; (3)爬行類:鱷魚、甲魚
(4)鳥類:企鵝、雞、鴨、鴕鳥;(5)哺乳類:鯨魚、蝙蝠、美人魚;
(6)鮑魚是軟體動物;(7)鴨嘴獸是卵生
第四節 生物的分類
1、分類的意義:更好地識別和研究生物。
2、二歧分類法:把同一類別的生物,根據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按其差異或有無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
★3、林耐的生物學分類等級(從高到低):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的最基本單位是——種。
★4、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個體越多,共同特征越少;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個體越少,共同特征越多)。
第五節 生物多樣性
一、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1、環境影響生物生存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大氣、土壤等)
生物因素(種內關系、種間關系)
①種內關系:指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關系(種內互助、種內斗爭)
A種內互助:螞蟻、蜜蜂的分工合作
B種內斗爭:動物之間為了爭奪食物、配偶、棲息地而競爭。
②種間關系:指不同種生物個體或種群之間的關系。
A、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兩者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繼續生存。例如: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根是互利共生關系兩者相互依存。
B、寄生:菟絲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蛔蟲、吸血蟲寄生在其他動物體內。
C、競爭:水稻和雜草生活在一起時為爭奪陽光、水分、空間而競爭。
D、捕食:草食動物兔以植物為食,肉食動物狼以兔等為食。
2、食物鏈和食物網:
①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通過 食物 形成聯系——食物鏈。舉例:舉例: 草 → 鼠 → 蛇→鷹 。
②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很多條 食物鏈 連接交叉,形成一種網狀聯系——叫 食物網。
3、生物與環境相適應
①形態和結構與功能的適應:如駱駝的駝峰,仙人掌的莖肉質化、葉特化為刺等;
②形態和結構與生活方式的適應:如保護色(雷鳥、北極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黃蜂等)、擬態(竹節蟲、枯葉蝶)。
4、生物與環境相影響:如植物蒸騰作用增加空氣濕度,影響降雨;柳杉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凈化空氣等等。
5、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整體,生物不僅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二、生物多樣性
1、生態系統:一定區域內的所以生物及其生活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2、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3、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 越多 ,成分越 復雜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強。
三、保護生物多樣性
1、大多數生物的滅絕的主要原因:喪失棲息地。
2、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
①生存環境破壞 ②掠奪式開發利用 ③環境污染 ④外來物種影響
3、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霸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加查县| 鱼台县| 凤山市| 威海市| 荆州市| 南澳县| 乌兰察布市| 麻栗坡县| 阿瓦提县| 深圳市| 突泉县| 禹城市| 玛多县| 枝江市| 台东市| 望江县| 渑池县| 敦煌市| 昌平区| 锡林郭勒盟| 岑巩县| 上思县| 金乡县| 江山市| 怀柔区| 米脂县| 田林县| 通化县| 敖汉旗| 盐边县| 嵊州市| 县级市| 故城县| 麻城市| 凤凰县| 新丰县| 峨眉山市| 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