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第一課時)1.下列現象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 A.10gNaCl溶解在90g水中,成為100g溶液B.100g干冰完全汽化成100g氣體C.酒精燃燒后,什么都沒有了D.2g氫氣和2g氧氣混合得4g氣體2.下列現象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 A.石蠟熔化前后,其質量不變B.高錳酸鉀加熱后固體質量減少C.木材在空氣中燃燒后化為灰燼,灰燼的質量小于木材的質量D.在空氣中加熱銅絲,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銅絲的質量大3.下列項目中,在化學反應前后一定不改變的是( ) A.分子種類 B.原子種類 C.分子數目 D.物質種類4.用下列實驗裝置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托盤天平未畫出),能達到目的的是( ) A. B. C. D.5.鎂帶在耐高溫的容器中密封(內含空氣)加熱,下圖中能正確表示容器里所盛物質總質量變化的是( ) A. B.C. D.6.質量守恒定律是人類探索世界的偉大發現之一。下列認識不正確的是( ) A.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變化,不能用來解釋物理變化B.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數目一定都發生改變C.通過化學變化,只能改變世界上物質的種類,不能改變物質的總質量D.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一定不發生改變7.硅單質是制造芯片的重要材料,下圖是工業上制取硅的微觀示意圖,反應后還應補充的微粒是( ) A. B. C. D.8.用下圖裝置研究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1)實驗1,點燃蠟燭后,電子秤示數減小。蠟燭減少的質量 燃燒后生成物的總質量(填寫“等于”或“不等于”)。(2)實驗2的實驗現象是有 色固體生成,溶液由藍色變為淺綠色,電子秤示數不變。(3)分析實驗3中,電子秤示數改變的原因是 。(4)從微觀角度分析,化學反應一定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9.1783年,拉瓦錫研究水的組成,裝置示意圖如圖6所示,將水加熱成蒸氣通過灼熱的鐵管,一段時間后,在出口處收集到一種可燃性氣體。實驗后稱量發現水的質量減少,鐵管質量增加,拉瓦錫研究并判斷鐵轉化為氧化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中收集到的可燃性氣體可能是甲烷 B.鐵在該實驗中起催化劑作用C.實驗中水蒸氣減少的質量等于鐵管增加的質量 D.該實驗推翻了“水是單一元素物質”的觀點10.質量守恒定律也有人曾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對于在化學反應中“物質不滅”的理解正確的組合是( ) ①構成物質的分子種類不變 ②構成物質的元素種類不變 ③構成物質的原子種類不變 ④物質的種類和質量不變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1.某同學使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通過紅熱的玻璃導管引燃紅磷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實驗過程中,錐形瓶內物質質量與時間關系正確的是( ) A.B.C.D.12.如圖是A、B兩組同學分別設計的質量守恒定律的兩個驗證實驗。請根據圖示進行思考回答(假設A、B兩組藥品混合前質量均為m前、混合后質量均為m后)。(1)A組藥品混合前、后質量關系為:m前 m后(填“>”或“=”或“<”)。(2)B組藥品混合前、后質量關系為:m前>m后,請解釋原因 。(3)有同學認為白糖和水混合前后的質量也相等,說明該實驗也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這種說法對嗎? 為什么? 。13.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如下圖所示的實驗回答問題:(1)圖A是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實驗時紅磷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 過量。(2)為達到驗證量守恒定律的目的,小林更換了B實驗中的藥品,以下改進正確的是 (填序號)。①將藥品換成雙氧水和二氧化錳②將藥品換成鐵粉和硫酸銅溶液③將藥品換成白糖和蒸餾水(3)為達到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目的,小郭只更換了B實驗的裝置,如圖2所示,此裝置中氣球沒有體現的作用是 (填序號)。①控制氣體的總量 ②盛放、添加固體藥品③調節裝置的壓強 ④調節裝置的容積(4)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一定不變的是 (填序號)。①原子種類 ②原子數目 ③原子質量 ④分子種類14.將一定質量鎂粉(mg)與足量的純氧氣分別在密閉與開放的環境中完全燃燒,固體物質的質量隨時間變化如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開始反應的時間為t1sB.生成的氧化鎂中氧元素的質量為m1-m3C.燃燒時放熱使氧化鎂逸散,因此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為m2-m3D.此反應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15.用如圖裝置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稱得質量為m1,引燃紅磷,冷卻后稱得質量為m2,m1=m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中紅磷質量的多少不影響實驗結論B.m1為紅磷和氧氣的總質量C.實驗中氣球脹大不會影響實驗結果(不考慮浮力)D.m2中P2O5的質量一定等于m1中紅磷與氧氣的質量和16.實驗室制取氧氣,取MnO2和KClO3,混合粉末M克,MnO2在固體混合物中的質量分數為a%,加熱一段時間后,KClO3部分分解,MnO2的質量分數增加為b%,則M×a%=(M-MO2)×b%,這個等式正確的分析為( ) A.依據了質量守恒定律 B.依據了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守恒C.依據了元素守恒 D.依據了原子守恒17.某興趣小組為探究“質量守恒定律”做了如圖所示的四組測定實驗(實驗4中裝置氣密性良好)。【小組討論】(1)上述實驗能用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是實驗 (填數字)。【記錄分析】(2)實驗4反應過程中氣球的變化是 ;下列圖像中符合實驗4容器中物質總質量隨時間變化關系的是 (填字母)。【評價反思】(3)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對于有氣體參加或生成的反應,應在 裝置中進行。【拓展延伸】(4)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一定不變的是 (填序號)。①原子種類 ②原子數目 ③分子種類 ④分子數目 ⑤元素種類 ⑥物質種類4.2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第一課時)1.下列現象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 A.10gNaCl溶解在90g水中,成為100g溶液B.100g干冰完全汽化成100g氣體C.酒精燃燒后,什么都沒有了D.2g氫氣和2g氧氣混合得4g氣體【答案】C【解析】A、氯化鈉溶于水屬于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選項錯誤;B、干冰汽化屬于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選項錯誤;C、酒精燃燒屬于化學變化,燃燒過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逸散到了空氣中,所以“什么都沒有了”,選項正確;D、氫氣和氧氣混合屬于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選項錯誤;故選C。2.下列現象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 A.石蠟熔化前后,其質量不變B.高錳酸鉀加熱后固體質量減少C.木材在空氣中燃燒后化為灰燼,灰燼的質量小于木材的質量D.在空氣中加熱銅絲,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銅絲的質量大【答案】A【解析】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于化學變化,不適用于物理變化。A、石蠟熔化過程只是狀態的改變,無新物質生成,是屬于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符合題意;B、高錳酸鉀加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屬于化學變化,氧氣逸出導致固體質量減少,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不符合題意;C、木材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等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木材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等氣體逸散到空氣中,消耗的氧氣質量小于生成的二氧化碳質量,灰燼的質量小于木材的質量,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不符合題意;D、銅絲在空氣中加熱生成氧化銅,屬于化學變化,生成物氧化銅的質量等于參加反應的銅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銅絲的質量大,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不符合題意。故選A。3.下列項目中,在化學反應前后一定不改變的是( ) A.分子種類 B.原子種類 C.分子數目 D.物質種類【答案】B【解析】A、化學變化的本質特點是分子本身變化,在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種類不同,所以錯誤;B、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原子只能重組,原子數目不變,所以正確;C、化學反應前后,分子數目可以改變,,也可以不變,,所以錯誤;D、在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種類變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種類也就不同,所以錯誤。故選B。4.用下列實驗裝置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托盤天平未畫出),能達到目的的是( ) A. B. C. D.【答案】D【解析】A.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若有氣體參加反應或生成物以氣體、白煙或霧的形式逸散到空氣中,反應必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硫酸與碳酸鈣反應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該實驗不能達到目的,故A錯誤;B.碳酸鈉與鹽酸反應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該實驗不能達到目的,故B錯誤;C.鎂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鎂,該反應有氣體參加反應,部分氧化鎂以白煙形式逸散在空氣中,該實驗不能達到目的,故C錯誤;D.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硫酸亞鐵,該反應沒有氣體參加反應,生成物是固體和液體,該反應可在敞口裝置中驗證質量守恒定律,能達到實驗目的,故D正確。故選:D。5.鎂帶在耐高溫的容器中密封(內含空氣)加熱,下圖中能正確表示容器里所盛物質總質量變化的是( ) A. B.C. D.【答案】B【解析】鎂與氧氣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氧化鎂,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則容器里所盛物質總質量不變。故選B。6.質量守恒定律是人類探索世界的偉大發現之一。下列認識不正確的是( ) A.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變化,不能用來解釋物理變化B.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數目一定都發生改變C.通過化學變化,只能改變世界上物質的種類,不能改變物質的總質量D.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一定不發生改變【答案】B【解析】A、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化學變化,不解釋物理變化,故正確;B、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一定發生變化,但分子的個數不一定改變,故錯誤;C、通過化學變化,只能改變物質的種類,不能改變物質的總質量,故正確;D、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都不變,故正確;故選B。7.硅單質是制造芯片的重要材料,下圖是工業上制取硅的微觀示意圖,反應后還應補充的微粒是( ) A. B. C. D.【答案】A【解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反應前有2個碳原子、1個硅原子、2個氧原子,反應后有1個碳原子、1個硅原子、1個氧原子,則未知物中有1個碳原子和1個氧原子,即還應補充一個一氧化碳分子,即。故選:A。8.用下圖裝置研究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1)實驗1,點燃蠟燭后,電子秤示數減小。蠟燭減少的質量 燃燒后生成物的總質量(填寫“等于”或“不等于”)。(2)實驗2的實驗現象是有 色固體生成,溶液由藍色變為淺綠色,電子秤示數不變。(3)分析實驗3中,電子秤示數改變的原因是 。(4)從微觀角度分析,化學反應一定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答案】(1)不等于(2)紅(3)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逸出(4)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個數和質量都不變【解析】(1)實驗1中,點燃蠟燭后,電子秤示數逐漸減小,反應的蠟燭質量和反應的氧氣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水的質量和二氧化碳的質量之和,因此蠟燭減小的質量小于燃燒后生成物的總質量;(2)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硫酸亞鐵,現象為鐵表面有紅色固體出現,溶液由藍色變為淺綠色;(3)實驗3中,電子秤示數會變小,這是因為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擴散到空氣中;(4)從微觀角度分析,化學反應一定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個數和質量都不變。9.1783年,拉瓦錫研究水的組成,裝置示意圖如圖6所示,將水加熱成蒸氣通過灼熱的鐵管,一段時間后,在出口處收集到一種可燃性氣體。實驗后稱量發現水的質量減少,鐵管質量增加,拉瓦錫研究并判斷鐵轉化為氧化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中收集到的可燃性氣體可能是甲烷 B.鐵在該實驗中起催化劑作用C.實驗中水蒸氣減少的質量等于鐵管增加的質量 D.該實驗推翻了“水是單一元素物質”的觀點【答案】D【解析】A、將水加熱成蒸氣通過灼熱的鐵管,一段時間后,在出口處收集到一種可燃性氣體,由于反應物中不含碳元素,實驗中收集到的可燃性氣體不可能是甲烷,錯誤;B、反應后鐵管質量增加,鐵轉化為氧化物,鐵在該實驗中不是催化劑,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錯誤;C、鐵管增加的質量是水中氧元素質量,錯誤;D、該實驗生成氫氣,氫氣由氫元素組成;鐵轉化為氧化物,增加了氧元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說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該實驗推翻了“水是單一元素物質”的觀點,正確。故選D。10.質量守恒定律也有人曾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對于在化學反應中“物質不滅”的理解正確的組合是( ) ①構成物質的分子種類不變 ②構成物質的元素種類不變 ③構成物質的原子種類不變 ④物質的種類和質量不變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沒有變化,元素的種類、元素的質量、物質的總質量都不變。在此過程中,分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的種類也發生了改變;分子數目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也可能前后相等。故在化學反應中“物質不滅”是由于②③。故選:B。11.某同學使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通過紅熱的玻璃導管引燃紅磷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實驗過程中,錐形瓶內物質質量與時間關系正確的是( ) A.B.C.D.【答案】D【解析】A、紅磷燃燒消耗氧氣,故隨著反應的進行,氣體的總質量減小,但是氮氣等不參與反應,故氣體的總質量不會減少至零,不符合題意;B、該實驗中,氮氣不參與反應,故氮氣的質量不變,不符合題意;C、紅磷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故固體的質量增加,待完全反應后,不再變化,不符合題意;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和質量不變,故氧元素的質量不變,符合題意。故選D。12.如圖是A、B兩組同學分別設計的質量守恒定律的兩個驗證實驗。請根據圖示進行思考回答(假設A、B兩組藥品混合前質量均為m前、混合后質量均為m后)。(1)A組藥品混合前、后質量關系為:m前 m后(填“>”或“=”或“<”)。(2)B組藥品混合前、后質量關系為:m前>m后,請解釋原因 。(3)有同學認為白糖和水混合前后的質量也相等,說明該實驗也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這種說法對嗎? 為什么? 。【答案】(1)=(2)反應生成的CO2氣體從燒杯中逸出,總質量減少(3) 不對 因為兩種物質未發生化學反應,所以不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解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A組藥品混合前、后質量關系為::m前=m后。故填:=。(2)稀鹽酸與碳酸鈉溶液反應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生成的氣體從燒杯中逸出,總質量減少,所以B組藥品混合前、后質量關系為:m前>m后。故填:反應生成的CO2氣體從燒杯中逸出,總質量減少。(3)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而白糖和水混合屬于物理變化,所以該實驗不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故填:不對;因為兩種物質未發生化學反應,所以不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13.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如下圖所示的實驗回答問題:(1)圖A是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實驗時紅磷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 過量。(2)為達到驗證量守恒定律的目的,小林更換了B實驗中的藥品,以下改進正確的是 (填序號)。①將藥品換成雙氧水和二氧化錳②將藥品換成鐵粉和硫酸銅溶液③將藥品換成白糖和蒸餾水(3)為達到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目的,小郭只更換了B實驗的裝置,如圖2所示,此裝置中氣球沒有體現的作用是 (填序號)。①控制氣體的總量 ②盛放、添加固體藥品③調節裝置的壓強 ④調節裝置的容積(4)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一定不變的是 (填序號)。①原子種類 ②原子數目 ③原子質量 ④分子種類【答案】(1) 需要(2)②(3)①(4)①②③【解析】(1)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紅磷應過量, 以確保反應盡可能完全,從而更準確地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故填:需要。(2)①雙氧水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生成的氧氣該裝置中沒有能體現這部分的質量,不適合驗證質量守恒定律;②鐵粉和硫酸銅溶液發生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適合驗證質量守恒定律;③白糖和蒸餾水不是化學反應,不適合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故填:②。(3)①控制氣體的總量,氣體總量是由反應物決定的,錯誤;②盛放、添加固體藥品,由圖可知氣球可以承裝藥品,添加藥品,正確;③調節裝置的壓強,氣球可以緩沖壓強,正確;④調節裝置的容積,氣球可以變大變小,調節容積,正確。故填:①。(4)在化學反應中:一定不變的是: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元素的種類元素的質量、原子的種類、原子的數目、原子的質量;一定改變的是:物質的種類、分子的種類;可能改變的是分子的數目。故填:①②③。14.將一定質量鎂粉(mg)與足量的純氧氣分別在密閉與開放的環境中完全燃燒,固體物質的質量隨時間變化如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開始反應的時間為t1sB.生成的氧化鎂中氧元素的質量為m1-m3C.燃燒時放熱使氧化鎂逸散,因此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為m2-m3D.此反應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答案】A【解析】A、由圖可知,t1時開始固體質量發生變化,故開始反應的時間為t1s,故A正確;B、鎂燃燒生成氧化鎂,固體質量增加,增加質量為氧元素質量,故氧化鎂中氧元素的質量為m2-m1,故B錯誤;C、鎂燃燒生成氧化鎂,固體質量增加,在密閉容器中反應時固體增大的質量為參加反應的氧氣質量,所以參加反應的氧氣質量為m2-m1,故C錯誤;D、鎂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屬于化學反應,化學反應一定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可在密閉容器中的反應來驗證,故D錯誤;故選A。15.用如圖裝置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稱得質量為m1,引燃紅磷,冷卻后稱得質量為m2,m1=m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中紅磷質量的多少不影響實驗結論B.m1為紅磷和氧氣的總質量C.實驗中氣球脹大不會影響實驗結果(不考慮浮力)D.m2中P2O5的質量一定等于m1中紅磷與氧氣的質量和【答案】AC【解析】A、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只要發生化學反應,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即可,實驗中紅磷質量的多少不影響實驗結論,說法正確;B、反應前稱得質量應為前各物質的總質量,則m1不僅為紅磷和氧氣的質量,還包括裝置及空氣中氣體成分質量等,說法錯誤;C、紅磷燃燒放出熱量,實驗中氣球脹大,若不考慮浮力,則不會影響實驗結果,說法正確;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則m2中P2O5的質量一定等于m1中參加反應的紅磷與氧氣的質量和,說法錯誤;故選:AC。16.實驗室制取氧氣,取MnO2和KClO3,混合粉末M克,MnO2在固體混合物中的質量分數為a%,加熱一段時間后,KClO3部分分解,MnO2的質量分數增加為b%,則M×a%=(M-MO2)×b%,這個等式正確的分析為( ) A.依據了質量守恒定律 B.依據了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守恒C.依據了元素守恒 D.依據了原子守恒【答案】B【解析】由題意知,MnO2在固體混合物中的質量占a%,加熱一段時間后,KClO3部分分解,MnO2的含量增加為b%;則M×a%是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量,(M-MO2)×b%表示反應后MnO2質量;因為MnO2反應前質量=反應后MnO2質量,故M×a%=(M-MO2)×b%。故選B。17.某興趣小組為探究“質量守恒定律”做了如圖所示的四組測定實驗(實驗4中裝置氣密性良好)。【小組討論】(1)上述實驗能用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是實驗 (填數字)。【記錄分析】(2)實驗4反應過程中氣球的變化是 ;下列圖像中符合實驗4容器中物質總質量隨時間變化關系的是 (填字母)。【評價反思】(3)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對于有氣體參加或生成的反應,應在 裝置中進行。【拓展延伸】(4)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一定不變的是 (填序號)。①原子種類 ②原子數目 ③分子種類 ④分子數目 ⑤元素種類 ⑥物質種類【答案】(1)4(2) 先脹大后縮小 B(3)密閉(4)①②⑤【解析】(1)實驗1:鎂條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鎂,不在密閉的容器中進行,不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實驗2:鋅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氫氣逸散到空氣中去了,使天平不平衡,不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應該用密閉的容器;實驗3:蔗糖溶于水,屬于物理變化,不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實驗4:白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可以驗證質量守恒定定律;故能用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是實驗4。(2)實驗4中,白磷燃燒放出大量的熱,裝置內氣體受熱膨脹,壓強增大,氣球脹大,待完全反應后,逐漸冷卻至室溫,由于消耗了氧氣,裝置內壓強減小,氣球縮小,故氣球先脹大后縮小。依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實驗4容器中物質總質量一直不變;故選:B。(3)通過分析實驗可知,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對于有氣體參加或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實驗應在密閉裝置中進行。(4)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一定不變。從微觀角度分析,化學反應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一定不變;根據元素的概念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和質量一定不變;另外,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種類一定改變, 分子數目可能改變,物質種類一定改變。 故化學反應前后,一定不變的是:①②⑤。(共20張PPT)第4章 認識化學反應4.2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第1課時)新課導入天然氣燃燒最后連灰燼都沒有留下木炭然燒后剩下一些灰燼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質量是否發生變化?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都有新物質生成,同時還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或吸收。在100年后的18世紀70年代,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進行密閉容器內關于某種物質生成與分解的實驗時,有了意外發現,得出了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保持不變的結論。在17世紀70年代,英國化學家波義耳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在一個開放的容器中加熱金屬,發現反應后容器內的物質質量增加。因此,他得出了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并不相等的結論。猜想假設設計實驗證明假設提出問題化學反應前后,生成物的質量總和是否等于反應物的質量總和?化學反應前后,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物的質量總和接下來我們設計實驗予以正面一、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索實驗1 NaOH與CuSO4反應,測量反應前后質量實驗2 CaCO3與HCl反應,測量反應前后質量實驗探究實驗① :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一、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索1. 實驗現象:產生藍色沉淀,天平仍然保持平衡2. 實驗原理:氫氧化鈉 + 硫酸銅 → 硫酸鈉 + 氫氧化銅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3. 天平平衡說明了:化學反應前后總質量不變探究實驗一:NaOH 溶液與 CuSO4溶液反應實驗②:碳酸鈣與鹽酸反應1. 實驗現象:石灰石表面產生氣泡,天平仍然保持平衡2. 實驗原理:碳酸鈣 + 鹽酸 → 氯化鈣 + 水 + 二氧化碳3. 天平平衡說明了:化學反應前后總質量不變實驗②:CaCO3 與HCl反應CaCO3 + HCl → CaCl2 + H2O + CO2所有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不是都不發生改變?接下來,請大家思考并討論一個問題: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視頻1. 實驗現象:固體粉末溶解,有大量的氣泡產生2. 實驗原理:碳酸鈉+鹽酸 → 氯化鈉+水+二氧化碳3. 天平示數為什么會變小?Na2CO3+ HCl → NaCl + H2O + CO2反應生成了氣體CO2飄散到空氣中了HCl與Na2CO3粉末反應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敞口容器,實驗失敗密閉容器,實驗成功在氣體參與或產生的化學反應中,為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實驗必須在封閉容器內進行。這樣可以確保氣體的質量不會因泄漏而受到影響,從而保證測量的準確性。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1. 內容:二、質量守恒定律反應物的質量總和生成物的質量總和(2)化學反應:質量守恒定律僅適用于化學變化。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1)參加:沒有參加反應的剩余部分的質量不應計算在內(化學反應是按一定比例關系進行的)。2. 理解注意點:二、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3)各物質:所有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和所有的生成物。(4)質量守恒定律的“守恒”指的是“質量”守恒,其它不一定守恒(不能任意擴展到其他物理量)。二、質量守恒定律2. 理解注意點:二、質量守恒定律2H2 + O2 2H2O點燃課堂總結知識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2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第一課時)(分層練習)(原卷版).docx 4.2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第一課時)(分層練習)(解析版).docx 4.2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第一課時)(同步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