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同一天的兩場不同峰會,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理念,文化態度!學習目標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價值,明確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和意義。文化交流的原則、作用,正確對待文化交流的態度。文化交融的原因、作用,以及正確對待文化交融的作用。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事件的本質。課標要求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文化交流、文化交融的作用。教學難點如何推動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區別。8.2 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主議題萬里如鄰,如何推進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子議題1. 是文化交流互鑒共存還是相互隔膜排斥取代?請舉例說明。2. 我國是如何通過文化交融發展民族文化、豐富世界文化的?議題1:是文化交流互鑒共存還是相互隔膜排斥取代?請舉例說明!中非平等文化交流,促進雙方的文化發展當地時間8月30日,為期10天的“何以文明·遇見良渚”2024全球巡展埃塞俄比亞特展順利閉展。活動充分體現了對文化多樣性的認可和尊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堅信,只有以相互尊重和文化間開放對話為基礎的以人為本的發展方式才能帶來持久的和平。文化霸權主義通過強化某一文化作為“榜樣”的地位,試圖通過文化滲透和控制人的頭腦來實現其意識形態的推廣。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其他國家的文化獨立性,還阻礙了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與發展,對全球文化安全構成了威脅,對世界和平發展形成了重大挑戰。文化霸權主義阻礙文化發展威脅世界文化安全1. 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推動2. 文化交流的原則及其作用正是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活動現場還播放了總臺非洲總站為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制作的紀錄片《萬里為鄰》的同名宣傳片。從“跨越山海”的互聯互通,到“走向美好生活”的民生改善,再到“熱土孕育希望”的共同發展,《萬里為鄰》全方位展現了中非兩大文明的交流互鑒,以及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3. 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偉畫卷司馬遷稱張騫出使西域所行為“鑿空”。意思是說張騫出使西域,使雙方都互有了解,打開了雙方交流之路,絲綢之路也從此成為了官方的中西通途。張騫(?—前114),西漢漢中城固(今陜西城固)人,官大行,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前139),張騫奉漢武帝命出使大月氏(今阿富汗,阿姆河中部),相約共同夾擊匈奴。他越過蔥嶺,親歷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和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等地,于元朔三年(前126)方回歸,前后達13年。他走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獲得了大量前所未聞的西域資料。元狩四年(前119)張騫又奉命出使烏孫(主要區域為巴爾喀什湖和伊塞克湖之間以伊犁河為中心的伊犁河流域地區),并派副使出使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康居、大夏、安息(即波斯,今伊朗)等地。張騫的兩次出使,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及中亞各地的聯系,使漢與西域的交往逐漸頻繁。這條偉大的道路溝通了中國、印度、希臘三大文明,全長7000多千米,東起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經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向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 它促進了歐亞大陸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在商貿、宗教、文化以及民族等方面的交流與融合,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和繁榮作出了卓越貢獻。海絲之路又叫絲綢之路、瓷器之路,這些由中國輸出的貿易品見證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使命。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海絲之路又叫香料之路,在中華文明走出去的同時,世界文明也伴隨海洋走進來。1405至1433年近30年的時間里,鄭和前后七次航行到印度洋、亞非兩大洲沿海的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開辟了海上交通和文化傳播的橋梁。鄭和使團把明代中國的歷法、技術、習俗和書籍傳播了所經各國,對這些國家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也從海外引進了珍異動植物和名貴藥材、香料等,了解了沿途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藝術。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一帶一路”是當今中國與沿線國家追求經濟發展全方位互利共贏的現實需要。在現實與歷史的承續轉化之間,“一帶一路”既是經貿自由之路,也是文化交匯之路。4. 文化交流的要求在元首外交引領和推動下,中非文化交流之路不斷拓寬。從孔子學院促進跨文化交流,到魯班工坊側重應用技能培養;從“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培養科教創新人才,到“一帶一路”教師成長計劃為非洲發展注入內生動力……中非教育合作結出累累碩果,不僅為中非合作培養了更多友好使者,也為實現共同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1)背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2)要求: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二、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1. 文化交融的原因和意義(1)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2)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3)可以推動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強本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傳統中國審美講究“留白”不同,這只青花雛菊紋菱口盤上繪滿了紋樣,整個盤子像一朵盛開的花,每片花瓣里又繪制了雛菊花,非常符合西方人的一種審美。青花黃釉葫蘆瓶,三層圓滾滾的肚子,在底層就用了黃釉渲染。專家推測,這樣小巧的葫蘆瓶一般被用來盛放香水,這類瓷器被稱為“巴達維亞瓷”,在當時的歐洲十分受歡迎。2. 如何通過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1)人類正是通過文化交融,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才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發展汲取豐富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本國本民族文化)(2)各國各民族通過文化交融豐富和發展本國本民族文化,也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 推進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讓各國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世界文化)探究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有何區別和聯系?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區別 表現不同 文化交流是一個過程,是彼此間文化的相互溝通,互通文化的有無,促進文化豐富與發展,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得以傳播。 文化交融強調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滲透,難分你我,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結果結果不同 文化交流側重的是把一種文化發揚光大,傳播開來,讓更多的受眾知道、理解的過程,量變 文化交融側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甚至是沖突碰撞之后的發展升華,產生新文化的過程,質變意義不同 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從而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聯系 (1)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礎,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華、發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礎上的; (2)文化交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結果之一。探究文化多樣性與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有什么聯系?1、文化多樣性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前提。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使得世界文化呈現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時也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鑒、學習提供了可能。2、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促進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堅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3、開展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來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之間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過程。課堂總結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文化交流的作用文化交流的要求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文化交融的意義和作用如何通過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課堂練習1.在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提交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項目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我國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茶樹種植、茶葉采摘和制作,這一源于東方的植物借助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用獨特的方式征服了世界的味蕾,也成為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見( )A.中華民族積極主動地吸納人類文化成果B.以茶為媒有利于增進不同文化的相互認同C.中國茶文化不僅屬于中華民族也屬于整個世界D.中國茶文化以獨特魅力定義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品牌價值C2.2024年6月9日,“文明互鑒的見證——中國景泰藍藝術交流展”在斯德哥爾摩中國文化中心開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鐘連盛在開幕式上表示,景泰藍不僅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發展在中國的一個縮影。開展上述文化交流活動能夠( )①搭建文化交流的平臺,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契機②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③推動文化交流與互鑒,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④以文化交流跨越文明隔閡,增進彼此的文化認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3.歷史為師,文化似友。多年來,中法雙方在文化遺產保護修復、展覽交流、考古研究等多個領域,持續不斷推動文明交流互鑒。2024年5月,中法簽訂《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關于互辦文物展覽的合作意向書》《中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科學基金會關于木質遺存與土遺址保護科學研究之合作協議書》,這是雙方傳承友誼、著眼長遠、攜手再出發的又一次“雙向奔赴”。中法文化“雙向奔赴”( )①能發揮文化的紐帶作用,推動中法關系更加融合②推動中法文化取長補短,促進中法文化共同發展③推動中法關系繼往開來,能化解兩國之間的矛盾④展現中法文化獨特魅力,引領世界文化共同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