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秋統編九上道法期中期末復習核心考點梳理(讀記版)第三單元 文明與家園思維導圖第五課 守望精神家園第1框 延續文化血脈1.中華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 ,薪火相傳、歷久彌新。2.中華文化具有應對挑戰、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3.中華文化的重要性(1)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2)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4.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 的傳承發展。5.如何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 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6.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性(1)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熔鑄了中華民族堅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遠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智慧,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2)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中華傳統美德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成為一種文化基因。(3)美德走進生活、走向未來,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美好、更加幸福。7.中華傳統美德的特點: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第2框 凝聚價值追求1.偉大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是維系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團結奮斗的牢固精神紐帶,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 。2.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及品格(1)內涵:以愛國主義 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品格: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 的品格。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并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豐富和發展。3.愛國主義的重要性以及本質(1)重要性: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2)本質: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4.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表現及青少年的做法(1)表現:①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能夠挺身而出、舍生忘死 、前仆后繼。②在他人生命、財產遇到危險的關鍵時刻能夠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 。③在日常學習工作中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敬業創優。(2)青少年的做法: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自覺高揚民族精神,放飛夢想,創造精彩人生。5.為什么要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我們必然堅守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又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價值觀。(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中國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共識,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當代中國精神 的集中體現。(3)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引領。(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引領社會全面進步。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1)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富強 、民主、文明、和諧。(2)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第六課 建設美麗中國第1框 正視發展挑戰1.我國人口狀況的新特點總人口增速趨緩、總和生育率明顯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偏高、老齡化加劇 、大量的人口流動等。2.黨和國家面對人口問題采取的措施(1)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科學把握人口發展規律,堅持計劃生育 基本國策,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2)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口問題,根據我國人口發展變化形勢,先后作出實施單獨兩孩、全面兩孩政策等重大決策部署,取得積極成效。為進一步適應人口形勢新變化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要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2021年,我國開始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3.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4.我國面臨的資源形勢及其形成原因(1)資源形勢:我國自然資源豐富,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少 ,開發難度大,總體上資源緊缺。我國面臨的資源形勢非常嚴峻。(2)形成原因:長期以來,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 ,依靠消耗大量資源換取經濟發展的現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污染和破壞都很嚴重。5.當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及其形成原因(1)形勢:我國生態環境雖總體有所改善,但生態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 。(2)形成原因:①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②工業化進程加快、資源短缺、人口基數大等問題所產生的多重疊加效應。6.當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的危害:環境惡化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 和身體健康。7.面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我們的必然選擇是: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第2框 共筑生命家園1.為什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 。(2)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 。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類也有責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同時要為開發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補償和修復。(3)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這是一種動態中的平衡、發展中的協調、進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紛亂”中的有序。(4)人類可以開發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駕于自然之上,必須遵循自然規律 。2.我國應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1)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2)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3)貫徹創新、協調、綠色 、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3.怎樣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1)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 的關系。(2)堅持綠色富國 ,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堅持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發人民群眾的綠色創造熱情,實現綠色富國之夢。(3)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 、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4)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5)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4.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如果金山銀山要以失去綠水青山為代價,那么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秋統編九上道法期中期末復習核心考點梳理(讀記版)第三單元 文明與家園思維導圖第五課 守望精神家園第1框 延續文化血脈1.中華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 ,薪火相傳、歷久彌新。2.中華文化具有應對挑戰、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3.中華文化的重要性(1)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2)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4.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 的傳承發展。5.如何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 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6.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性(1)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熔鑄了中華民族堅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遠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智慧,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2)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中華傳統美德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成為一種文化基因。(3)美德走進生活、走向未來,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美好、更加幸福。7.中華傳統美德的特點: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第2框 凝聚價值追求1.偉大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是維系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團結奮斗的牢固精神紐帶,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 。2.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及品格(1)內涵:以愛國主義 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品格: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 的品格。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并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豐富和發展。3.愛國主義的重要性以及本質(1)重要性: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2)本質: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4.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表現及青少年的做法(1)表現:①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能夠挺身而出、舍生忘死 、前仆后繼。②在他人生命、財產遇到危險的關鍵時刻能夠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 。③在日常學習工作中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敬業創優。(2)青少年的做法: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自覺高揚民族精神,放飛夢想,創造精彩人生。5.為什么要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我們必然堅守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又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價值觀。(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中國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共識,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當代中國精神 的集中體現。(3)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引領。(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引領社會全面進步。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1)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富強 、民主、文明、和諧。(2)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第六課 建設美麗中國第1框 正視發展挑戰1.我國人口狀況的新特點總人口增速趨緩、總和生育率明顯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偏高、老齡化加劇 、大量的人口流動等。2.黨和國家面對人口問題采取的措施(1)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科學把握人口發展規律,堅持計劃生育 基本國策,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2)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口問題,根據我國人口發展變化形勢,先后作出實施單獨兩孩、全面兩孩政策等重大決策部署,取得積極成效。為進一步適應人口形勢新變化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要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2021年,我國開始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3.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4.我國面臨的資源形勢及其形成原因(1)資源形勢:我國自然資源豐富,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少 ,開發難度大,總體上資源緊缺。我國面臨的資源形勢非常嚴峻。(2)形成原因:長期以來,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 ,依靠消耗大量資源換取經濟發展的現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污染和破壞都很嚴重。5.當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及其形成原因(1)形勢:我國生態環境雖總體有所改善,但生態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 。(2)形成原因:①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②工業化進程加快、資源短缺、人口基數大等問題所產生的多重疊加效應。6.當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的危害:環境惡化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 和身體健康。7.面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我們的必然選擇是: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第2框 共筑生命家園1.為什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 。(2)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 。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類也有責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同時要為開發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補償和修復。(3)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這是一種動態中的平衡、發展中的協調、進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紛亂”中的有序。(4)人類可以開發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駕于自然之上,必須遵循自然規律 。2.我國應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1)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2)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3)貫徹創新、協調、綠色 、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3.怎樣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1)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 的關系。(2)堅持綠色富國 ,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堅持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發人民群眾的綠色創造熱情,實現綠色富國之夢。(3)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 、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4)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5)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4.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如果金山銀山要以失去綠水青山為代價,那么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秋統編九上道法第三單元《文明與家園》 期中期末復習核心考點梳理(自測填空版) .docx 2024秋統編九上道法第三單元《文明與家園》期中期末復習核心考點梳理(讀記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