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下冊復習題(中國現代史1949年——現在)1.社會分期:(1)過渡時期(1949年新中國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年底—1966年) (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5月16日—1976年10月) (4)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底—現在)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一、 籌建新中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2、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①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②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首都為北京;采用公元紀年;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準備工作。 3、 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1﹞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①時間: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②內容:《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2〕大典盛況 ①時間:1949年10月1日 下午3時,地點:北京天安門;②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③意義: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4、新中國成立的意義:(1)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勝利,(2)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3)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篇章。二、 西藏和平解放1.背景:為實現全國統一,1950年秋,人民解放軍向青藏高原進軍。2. 過程:①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人民政府達成《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 ②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進抵拉薩,西藏和平解放。 3.意義:標志著祖國大陸基本實現統一。第2課 為鞏固新中國的斗爭一、土地改革運動1、時間:1950—1952年 2、開始標志:中央人民政府公布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結果:1952年底,全國大陸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4、意義:(1)徹底廢除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2)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3)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二、 抗美援朝戰爭 1、背景:①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指揮“聯合國軍入侵朝鮮,同時派海軍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 ②美國把戰火燒到了中國東北邊境,新中國的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③中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請求 。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3、參戰部隊:中國人民志愿軍。 4、概況: 時間:1950年10月——1953 年7月,總司令:彭德懷 , 結束:1953年7月,美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3、英雄人物:上甘嶺戰役中(1)用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的黃繼光 (2)遵守潛伏紀律壯烈犧牲的邱少云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斗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4、意義:①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②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③為新中國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歸納列舉: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政權采取的措施:①和平解放西藏;②穩定物價之戰(米棉之戰);③土地改革;④抗美援朝。第3課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一、新中國第一部憲法——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時間: 1954 年 9 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性質: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3、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3)意義: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4)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首次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發表:1954年,中國、印度、緬甸三國總理共同發表。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意義: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三、亞非萬隆會議: 1、時間:1955年4月,亞洲和非洲國家的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我國政府派周恩來率代表團出席會議。2、特點: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己舉行的國際會議。3、內容:主要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4)結果: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推動萬隆會議取得圓滿。 第4 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時間:1953---1957年;(3)內容: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4)成就:克拉瑪依油田;武漢長江大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飛機制造廠、鞍山鋼鐵公司;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寶城鐵路、集二鐵路。(5)結果:到 1957 年底,主要工業指標都大幅度超額完成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概況:①主要途徑:農業——走集體化道路,1955 年,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到 1956 年, 90% 的 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②手工業:到 1956 年, 90% 的手工業者也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③資本主義工商業: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方式:從以加工訂貨為主逐步向公私合營過渡。結果:到 1956 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2、結果: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3、意義:(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2)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3)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 20 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的巨變。 4、實質: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公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 5、存在的主要問題:由于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于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一些偏差。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一、中共八大 1、時間:1956年9月;地點:北京。2、地位: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3、取得成果: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大躍進”:(1)標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3、表現:(1)工業方面:大煉鋼鐵運動,(2)農業:對農作物的產量估計浮夸;農村辦起人民公社,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4、人民公社化運動:(1)特點:一大二公。(2)一大是規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5、評價:“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等錯誤泛濫,6、后果: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家和人民遇到建國后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7、失誤的原因:(1)違背客觀經濟規律,急于求成;(2)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3)對國情沒有認識清楚。8、教訓:(1)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不能急于求成;(3)要立足本國國情,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第7課“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一、“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1、原因:毛澤東錯誤地分析了國內形勢。2、開始標志: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3、全面發動:毛澤東發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4、全面奪權:1967年1月,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斗; 5、最大冤案:劉少奇案,被加上“叛徒、內奸、工賊”的罪名開除出黨。6、兩個反革命集體: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團。7、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1)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2)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于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3)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五、啟示:經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為避免今后再發生類似的悲劇,必須保障和發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8課 鑄造共和國鋼鐵長城1、“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1)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我國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2)1966年10月,我國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實現了導彈和原子彈的結合。(3)1967年6月,我國又成功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之后第四個能夠自己研制氫彈的國家。(4)1970年4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順利送入太空軌道。2、標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地球衛星的空間技術。 3、“兩彈一星”精神即熱愛主義、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的體現,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奮勇開拓的巨大推動力量。 4、軍事力量:1、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空軍成立的時間:1949年4月和11月。2、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第9課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一、 1、重返聯合國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提出的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立即驅逐臺灣的提案進行投票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2、意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登上國際政治舞臺。(2)為實現聯合國憲章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二、中美建交:1、“小球轉動大球”指中美的乒乓外交。2、建交過程:(1)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澤東和周恩來會見了他,這一周被西方新聞界稱作為“改變世界的一周”。 (2)中美雙方經過反復磋商,中美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雙方認為:a、要實行_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__,反對__霸權主義_的威脅;b、只有一個中國,_臺灣_是中國的一部分。(3)_尼克松訪華_和《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是中美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對_國際形勢__產生了重大影響。(4)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5)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進入正常化發展階段。(4)1972年9月,中日建交。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一、 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時間、地點:1978年12月,北京 2、內容:①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②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③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3、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我國從此走上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二、改革開放(一)經濟體制改革(先農村,后城市)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農民創造了農民創造了“包產到戶”這一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空前地調動了農民地生產積極性,解放、推動了農村生產力地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2、國有企業改革——城市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過《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此后,大批國有企業積極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現了邯鄲鋼鐵總廠等一批搏擊市場經濟大潮的典型。(二)對外開放 1、 1979年7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 后增設海南經濟特區,成為最大的經濟特區。意義: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創建成功,有力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 2、 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起,相繼建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區。3、對外開放的格局的形成: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經濟開放區→內地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技文體事業一、科技的發展 :1、 農業科學家袁隆平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代秈型雜交水稻。這種水稻畝產量很高,被外國新聞媒體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八六三計劃”:即《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綱要》,1986年3月制定,目的: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技術。3、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我國政府的戰略上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努力實現科學和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二、教育:1、改革開放后,我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目的:振興科技和繁榮經濟。2、兩大舉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發展高等教育。3、奠基工程:1986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開始有步驟地推進九年義務教育;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三、文藝和體育:1、文化藝術:1981年設立茅盾文學獎、1991年開始實施“ 五個一工程”。2、體育:(1)零的突破:1984年在第23 屆奧運會上,我國突破了奧運金牌零的記錄,共或金牌15枚,名列金牌榜第四。(2)新的飛躍:2000年,第27屆悉尼奧運會我國獲金牌28枚,名列金牌榜第三。(3)2008年,第29屆北京奧運會我國獲金牌51枚,名列金牌榜第一。第13課 我國統一的歷史大潮1、 一國兩制:(1)提出: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后,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對臺灣問題提出,首先被運用與解決香港問題,開始由構想進入實踐。 (2)含義: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我們國家的主體部分堅持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臺灣作為特別行政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3)地位:它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2、香港和澳門回歸: 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中葡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4)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分別是紫荊花紅旗、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綠色旗幟。) 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1)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2)兩岸交往的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3)前提:一個中國。(4)交往的任務:積極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和各項交往,為國家和平統一創造條件。(4)1995年1月,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呼吁所有中國人團結起來,堅持統一,反對分裂,全力推動兩岸關系的發展,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5)日益密切的交往:經過海峽兩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兩岸人民往來以及新聞、科技、學術、體育、文藝等各方面的交流蓬勃發展。(6)有利條件: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兩岸人民渴望統一。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一、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成為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根本大法;2、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初步建立起我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 二、就業制度的改變:(1)就業方針:實行“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體制。(2)就業觀念改變:逐漸告別“鐵飯碗”、“大鍋飯”,通過公平競爭獲得工作崗位。三、社會保障制度建立:20世紀90年代,我國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為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重點;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開始在全國建立。四、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1)1989年成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宗旨是通過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和共同繁榮。1991年,我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開放、共同繁榮”的區域經濟合作原則;中國在多極化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2001年,我國加入。五、中共十五大:1、時間: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報告。首次使用了“鄧小平理論”這個科學稱謂。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旗幟。補充、一、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20世紀以后,中國人民在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 1、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分別是:第一次巨變是辛亥革命;第二次巨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巨變是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三個偉人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3、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有:以國家和人民為重、大無畏的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貴品質等。4、中共所開辟的兩條正確道路:(1)毛澤東,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起點標志: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2)鄧小平,建設道路: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 的社會主義(起點標志: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新中國對土地和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①第一次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②第二次是1953—1956年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③第三次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擴大公有制規模,結果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④第四次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經營管理方式。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三、一個國家要崛起、要復興應該具備哪些要素?民族要獨立,國家要統一;要重視引進和發展高科技;要重視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教興國;要善于抓住機遇,注意加強國際間經濟聯系;要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要保持政局穩定和政策的連續性 。世界古代史??? 第16課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1.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距今500萬——100萬年前。距今約三四萬年前的晚期智人,已經是現代意義上的人類。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黃種人、黑種人和白種人三大人種。一些學者認為種族的形成主要是自然環境的影響。2、人類社會先經歷 母 系氏族,后經歷 父 系氏族。3、母系氏族::(1)特點:①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親戚關系以母系__計算;②_女人_的權力位于_男人_之上。(2)原因:①婦女的采集業____更穩定;②婦女所具有的__生育__功能使她們擁有較高的地位。(3)代表:古希臘神話大地女神_該亞_的故事。4、父系氏族:(1)大約在距今一萬_年前,母系氏族開始向父系氏族過渡。(2)_男人的權力開始超過_女人_。(3)農業__出現后男人天生的__優勢在勞動中顯現出來。古希臘神話中_厄瑞斯忒__的故事。5、原始人類的工具十分簡陋,_火_使用和弓箭_的發明使原始人的生活和征服大自然的能力增強。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大河流域的文明:1、約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統一的國家。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歷史遺產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2、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倫王國成立,古巴比倫王國的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期間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體系完備的法典。法典的實質是保護奴隸主利益的法典(奴隸主專政的實質)。3、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構成了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婆羅門:掌管宗教的祭司;剎帝利:掌有軍政大權的貴族;吠舍: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首陀羅: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非雅利安人)4、佛教的產生:(1)時間:前6世紀 ;(2) 地點:古印度;(3)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4)基本教義:主張“眾生平等”,教導人們消滅欲望。(5)傳播:佛教后來成為世界性_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東亞__、_東南亞__。在漢朝__傳入中國,對古代的中國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1、古代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保持了希臘文明的特點,希臘和羅馬文明共同構成了地中海文明。希臘、羅馬文明的特點:更多的商品經濟成分和議會政治體制。2、在希臘城邦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被稱為“全希臘的學校”。(1)形成:經過梭倫改革,在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達到極盛。(2)表現:①除_十將軍_外,各級官員,向所有公民開放。②公民大會、_五百人會議_和陪審法庭擁有最充分的權利,__公民大會_是最高的權力機構。③雅典的每個_公民_都有機會以_抽簽__的形式參與政治活動。④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治事務的公民發放__津貼___。(3)評價: ①局限性:平等和公正的民主原則僅適用與雅典男性成年公民。②進步性:在盛行專制的古代社會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典范,為后世留下一筆寶貴的政治遺產。3、古代羅馬共和國成立的時間_前509年__。4、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爆發的戰爭。影響:(1)積極:使羅馬掠奪了大量的土地,奴隸和戰勝品,使羅馬變 得空前強大和繁榮。(2)消極:但也使羅馬的貪婪和占有欲惡性膨脹,疆域的擴大使 原有的共和國體制不再適應新的統治需要。 5、公元前27年,羅馬的屋大維建立了羅馬帝國。第19課 “日出之國”與“新月之鄉一、大化改新:1、時間: 公元646年;改革者:孝德天皇;用的人:從中國歸來的留學生。2、性質:它是日本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隋唐的政治經濟為主要內容的封建性質的改革。3、內容:(1)經濟:①實行“班田收授法”,由國家將天下公田班給公民;②實行租庸調制,統一租稅;(2)政治:①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②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4、意義:大化改新為日本(1)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2)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5、標志: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二、阿拉伯帝國:1、穆罕默德的事跡:(1)創立伊斯蘭教產生:①時間:7世紀;②地點:阿拉伯半島的麥加;③創始人:穆罕默德;④基本教義:安拉是唯一的神,只有信仰安拉死后才能進入天堂;⑤經典:《古蘭經》。⑥影響:伊斯蘭教“一神教”的宣傳促進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和阿拉伯國家的建立。2、傳教:公元610年,穆罕默德開始傳教;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成了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教國家。他的后繼者發展為成為地跨亞、非、歐的阿拉伯帝國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1、 查理馬特改革的內容和作用:(1)內容:改變了將土地無償分給貴族的辦法,有條件地分封給貴族。(2)作用:產生了西歐的封建制度。2、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的基礎是封土制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 封建貴族等級制度,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次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騎士。3、基督教產生:(1)時間:公元1世紀;(2)地點:巴勒斯坦 ;(3)創始人:耶穌;(4)基本教義:對人類博愛。(5)經典:《圣經》。 4、 羅馬天主教廷和教皇 成為歐洲的精神支柱; 丕平把羅馬附近的拉文那地區送給教皇,稱 丕平獻土,丕平獻土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教皇國由此形成。5、羅馬天主教會的作用:(1)經濟上,教會擁有西歐1/3的土地;(2)政治:鼓吹教權高于王權,與王權分庭抗禮;(3)思想文化:處于萬流歸宗的壟斷地位。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6、1108年,法國東北部的瑯城__人民以大量的金錢取得城市自治權,瑯城主教出爾反爾;_1112__年發動起義,打敗國王的軍隊。7、中古西歐興起的意義:(1)經濟: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相對集中的地區,它的商品經濟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2)政治:擁有自治權的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農奴在自由的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可以取得自由身份)城市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貴族,加速國家統一;(3)文化: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8、中古西歐城市與古代中國城市有何區別:中古城市是作為經濟中心,而古代中國城市是作為政治、經濟中心出現的。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同:中古西歐的城市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有自治權,古代中國城市沒有那么突出的作用。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1、羅馬帝國的分裂和拜占廷帝國的建立:(1)公元4世紀,羅馬皇帝_君士坦丁在歐亞兩州交界要地,營建新都_君士坦丁堡__。(2)公元_395__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_,將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交給兩個兒子分別治理。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因其首都舊名為_拜占廷_,故稱“拜占廷帝國。”公元476__年,西羅馬帝國被 日耳曼 人所滅2、希臘羅馬文明的繼承者和保存者是拜占廷帝國 .3、拜占廷帝國衰亡:(1)15世紀,拜占廷帝國僅有_君士坦丁堡_及其周圍的小部分地區。(2)1453__年,土耳其素丹__穆罕默德二世_集結十余萬大軍向拜占廷發動進攻。經過53天的激戰,首都_君士坦丁堡_陷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_戰死沙場,古老的千年帝國滅亡。4、興盛的原因:(1)保存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2)位于亞歐兩州交界處的優越地理位置;(3)商業貿易發達:(4)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拜占廷帝國衰亡的原因:(1)陶醉于已有的輝煌,無視西歐城市出現興起的文明新因素;(2)不屑于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3)職責在于保存祖先的遺產而不在與創新;(4)奧斯曼土耳其人的進攻。5、拜占廷帝國衰亡帶來的啟示:開放寬容促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導致文明衰落。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1、人類文明交流與發展的方式:暴力沖撞和和平交流;(1)暴力沖撞:希波戰爭和亞歷山大東征,(2)和平交流:阿拉伯數字、馬可波羅訪華。2、希波戰爭:公元前(1)時間:前492—前449年;(2)雙方:希臘城邦雅典、斯巴達與波斯;(3)戰役:馬拉松戰役和薩拉米斯海戰。4、亞歷山大東征的(1)經過: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一個落后的城邦_馬其頓_;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_,于公元前334年_率軍東征,歷經10年,滅亡包括_埃及_、_巴比倫_在內的龐大的_波斯帝國__,一直打到_印度河__流域,建立龐大的_亞歷山大帝國___。(2)影響:①使東西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②希臘文化于古代東方文化相結合, 使當時自然科學飛躍發展,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德和阿基米德產生這一時代。5、任何評價暴力:(1)積極:客觀上起到了傳播文化、擴展文明的作用;(2)消極: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損失。6.阿拉伯數字是 古印度 人發明,由 阿拉伯 人傳播到歐洲. 7、馬可波羅是 意大利 (國家)人, 在中國 元 朝時來華,元世祖忽必烈很喜歡他,馬可波羅著有 《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紀>)。第24課 昔日的輝煌1、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4000年代末,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這種文字既有_語義符號__,又有_語音符號__。稍晚一點的埃及人發明的象形文字,屬于真正的文字。2、史詩在古代文明中是一種主要的文學形式。《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不朽的文學作品,同時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書。包括兩部分:《伊利亞特》、《奧德賽》3、最能代表古希臘文學成就的是悲劇。著名悲劇家有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埃斯庫羅斯被稱為“悲劇之父”。4、《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民間故事集。5、古代著名的建筑有希臘的帕臺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巴黎圣母院(典型的法國哥特式建筑)、阿拉伯麥加清真寺(特點:圓頂、尖塔和精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