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一選擇法治道路觀察圖片,思考是什么保證了社會生活的安全、有序、自由?法治1.什么是法治?法治意味著依法治理。2.為什么要追求法治?(1)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建立起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個人層面)世界各國對于醉駕的規定『日本國道路交通法』規定:醉酒駕駛將被吊銷駕照,并處以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外加 100 萬日元以下罰款,同時 3 年以上 10 年以內無法再取得駕照。『防止醉酒擾亂治安法』第二條規定:強制勸酒行為將被處以 48 小時以下監禁,1萬日元以內罰款的處罰;如被勸酒者酒駕或因酒肇事,勸酒者同罪。日本在加里福尼亞州,如果酒駕者是首次酒后開車被逮,初犯通常會在罰款之外讓其做些社會性勞動。對于二進宮的選手,還必須強迫去“停尸房”游覽一遍,親眼看看在車禍中死去的人的解剖過程。洛杉磯對酒后開車的駕駛員,除了受罰外,還要花費數百美元在車內安裝一種電子裝置,只要車內有酒味,車子就發動不起來。美國2.為什么要追求法治?(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經成為現代世界各國的共識。(世界層面)2.為什么要追求法治?(3)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國家層面)安全行駛在法治的大道上——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20周年20年來,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從9600萬輛增長到4.3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員數量從1.03億增長到5.23億。從近年來的情況看,交通事故發生數量呈總體下降趨勢。其中,重特大交通事故由2004年的55起下降至2023年的1起。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危險駕駛罪。危險駕駛罪“入刑”以來,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危險駕駛罪案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21年達到35.09萬人,后呈下降趨勢。20年來,道路交通安全法歷經三次修正,交通肇事賠償、醉駕入刑、駕駛資格考試管理等內容不斷更新,持續破解網約車、外賣快遞車等新業態發展帶來的交通管理新問題,為正確處理道路交通活動中的各種社會關系、嚴格規范執法提供了法律依據。2004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實施。根據上述材料,思考我們能夠安全行駛在法治的大道上靠的是什么?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亞里士多德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什么樣的法律是良法?3.良法的特征曾幾何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奪方向盤、毆打駕駛人員等妨害安全駕駛的行為時有發生,嚴重威脅道路交通安全。2021年,妨害安全駕駛罪被寫入刑法修正案(十一)。該罪“入刑”以來,妨害安全駕駛罪發案量總體呈現先升后降趨勢,2023年檢察機關審結的案件量較2021年減少53%。20年來,道路交通安全法歷經三次修正,交通肇事賠償、醉駕入刑、駕駛資格考試管理等內容不斷更新,持續破解網約車、外賣快遞車等新業態發展帶來的交通管理新問題,為正確處理道路交通活動中的各種社會關系、嚴格規范執法提供了法律依據。①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②反映社會發展的規律③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符合公平正義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思考:有了法律制度是否就意味著就有了法治呢?法制法制是指法律制度,側重于立法層面。法治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強調的是通過法律對國家和社會事物的管理,側重于執法、司法層面。善治的表現: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治要求實行善治。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不同:人治思維的本質是主張人高于法或權大于法;法治思維認為國家的法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人治思維漠視規則的普遍適用性,按照個人意志和感情進行治理,具有極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法治思維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穩定性和一貫性。人治思維奉個人的意志為最高權威;法治思維以法律為最高權威。4.法治的要求?①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②法治還要求實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二描繪法治藍圖改革開放以來的法治進程1978198219971999200220072010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求。頒布并實施現行憲法。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載入憲法。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2012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4.依法治國的重要性?(1)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2)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5.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地位?了解全面依法治國要求、16字方針6. 全面依法治國(1)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2)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3)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4)要求/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20周年看如何建設法治中國道交法迄今共經歷三次修改: ——2007年的修改明確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一方負全責的,機動車一方承擔不超過10%的賠償責任,進一步落實了“生命權高于路權”原則,也規避了“行人違法司機買單”的極端傾向,同時保證了法律的公平威嚴和道義上的分擔扶助。 ——2011年的修改關注危險駕駛問題,加大了對酒駕、醉駕的處罰力度,讓“酒駕”禁令更深入人心。歷次修改雖幅度不大,但均能切中要害,主動回應社會期待和群眾關切,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科學立法(人大)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年度數據,自道交法施行以來,全國交通事故發生數從2003年的667507起下降到2022年的256409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從2003年的104372人下降至2022年的60676人,受傷人數從494174人下降至263621人,其中汽車引發的交通事故數量和傷亡人數均大幅下降。 專家認為:“在20年來全國汽車數量激增20余倍的背景下,這些數據體現了道交法的貫徹落實效果顯著,該法為維護交通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值得稱道的貢獻。”從《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20周年看如何建設法治中國嚴格執法(行政機關、公安機關)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為統一執法司法標準,嚴格規范、依法辦理醉駕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2023年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制定了《關于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關于辦理醉酒危險駕駛刑事案件的意見》,進一步推動形成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梯次遞進的科學治理醉駕體系。公正司法(法院、檢察院)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全民守法(公民)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增設危險駕駛罪,有效遏制了醉駕等危險駕駛行為,“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的法治觀念深入人心,酒駕醉駕治理成效顯著。閱讀材料,從民法典的出臺過程思考怎樣建設法治中國?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為民法典編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和基本遵循。2019年12月24日全國人大法工委將《民法典(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后,在中國人大網向社會征求意見。在根據征求意見進行修改的基礎上,2020年4月20日起,全國人大常委會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再次對《民法典(草案)》進行審議。2020年5月28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以2879票贊成、2票反對、5票棄權,高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并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7.如何建設法治中國?①科學立法: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②嚴格執法:使每一部法律都得到嚴格執行。③公正司法: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④全民守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⑤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三課堂小結課堂小結夯實法治基礎選擇法治道路法治的內涵及作用法治的要求描繪法治藍圖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方針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建設法治中國的做法良法善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