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一輪學案——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一、課程標準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認識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內涵及意義;知道“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意義。二、要點夯實知識點一 民族團結(八下P60-63)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背景: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中國共產黨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2)含義: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3)設置: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我國已經建立的民族自治區有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4)確立。①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②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載入憲法。③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5)實施。①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這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治區。②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6)意義。①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保障了少數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②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③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2.共同繁榮發展:(1)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國各民族發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2)措施。①政治建設: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使各族人民邁進了社會主義社會。②經濟建設:國家采取許多優惠政策,加強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③文化建設:國家重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④西部大開發。意義 為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成果 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等方面建設了一大批項目,極大地帶動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⑤興邊富民行動:采取特殊措施幫助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發展。⑥在全國脫貧攻堅戰中,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整族脫貧,一些少數民族實現了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知識點二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海峽兩岸的交往(八下P65-74)[2024年為澳門回歸25周年]1.“一國兩制”的構想:(1)目的: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2)提出: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3)含義: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4)地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2.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1)回歸的原因: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根本原因)②“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運用。(2)香港回歸: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3)澳門回歸: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4)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3.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1)面對香港局勢動蕩變化,202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推動香港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2)中央政府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澳門呈現與內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4.海峽兩岸的交往:(1)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時間 領導人 政策(方針)新中國成立以后 毛澤東 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20世紀50年代中期 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改革開放以后 鄧小平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1995年 江澤民 八項主張(2)促進兩岸關系不斷發展的措施。①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②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③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兩岸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進行對話。1992年,兩會就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3)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①1995年,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②2005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最大誠意和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表明了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③2005年,胡錦濤會見連戰,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④2008年,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4)新時代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方略:2015年11月,習近平同馬英九會晤,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晤,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5)阻礙祖國統一大業的不利因素:①“臺獨”勢力的破壞;②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涉。三、真題演練1.(2024 廣州)進入21世紀后,中央政府擴大香港人民幣業務,推動內地企業在港上市,在珠海橫琴島建設澳門大學新校區。中央政府的上述舉措( )A.有利于保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B.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C.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D.表明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2.(2024 貴州)如表“中國大事記(節選)”記錄了( )中國大事記(節選)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A.外交事業的發展 B.祖國統一的成果C.社會生活的變遷 D.改革開放的推進3.(2024 棗莊)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共同發展的國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互相影響,共同推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根據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B.西部大開發戰略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4.(2024 福建)在執行國家法定節假日基礎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紀念日放假2天,民族節日放假7天。這體現的是(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各地支援邊疆開發C.節日活動精彩紛呈 D.旅游行業蓬勃發展5.(2024 臨沂)圖1(來源:2019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67頁)和圖2(來源:2022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67頁)所反映的史事( )A.先后發生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B.徹底改變了當地實行的社會制度C.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所有問題D.使祖國統一大業邁出了重要一步6.(2024 菏澤)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它使港澳地區走上同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道路,是港澳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安排。“最佳安排”是指( )A.深化體制改革 B.實行對外開放C.堅持“一國兩制” D.注重科技創新7.(2024 牡丹江)某小組為進行項目化學習準備了“兩彈一星研制成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九二共識”“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等材料。他們的學習主題是( )A.科技成就助力經濟發展B.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C.國防建設促進經濟發展D.國力強盛推動祖國統一8.(2024 齊齊哈爾)我們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結成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 )A.政治協商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一國兩制9.(2024 湖南)“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照本法的規定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這些條款( )A.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B.完善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促進了經濟特區建設D.體現了“一國兩制”構想10.(2024 煙臺)“……方略在香港、澳門問題上的成功應用,為世界各國和平解決相互之間的沖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為處理歷史上遺留下來仍未了結的國際爭端(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B.“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D.“一國兩制”構想的實踐四、知能訓練1.“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提出的偉大構想,它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是中國共產黨為解決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而提出的基本國策。“一國兩制”的前提是( )A.和平統一 B.堅持社會主義制度C.祖國統一 D.維護中華民族利益2.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其體現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時間 政策 名稱1947年5月 設立民族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1980年3月 設立經濟特區 深圳特區1997年7月 設立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A.擱置分歧,共同繁榮 B.獨立自主,主權至上C.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3.2024年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一行。在會談時習總書記強調兩岸同胞要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我國制定的“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的基本方針是( )A.區域自治,共同發展 B.和平共處,求同存異C.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D.打破隔絕,深入交流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骨肉兄弟。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是( )A.實現直接“三通”B.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C.加強兩岸經濟合作D.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5.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這一規定( )A.直接促成了港澳臺勝利回到祖國懷抱B.有利于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體現了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最高行政權D.為“一國兩制”提供了法律依據6.如表所示詩句蘊涵的歷史信息是( )鄉愁……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A.渴望祖國統一 B.反對外來勢力C.贊同“一國兩制” D.緬懷革命先烈7.如表是某同學進行歷史學習時的課堂筆記,據該筆記推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1987年中葡聯合聲明A.經濟改革的深化 B.統一大業的推進C.對外開放的擴大 D.民主法治的完善8.下列論文中,與下面所示關鍵詞相匹配的是( )關鍵詞: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行使主權A.《中國共產黨和平外交的百年歷程與基本經驗》B.《20世紀五十年代鄧小平解放和建設西藏思想探究》C.《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與中華民族大團結》D.《鄧小平與澳門回歸》9.李華同學運用時間軸對中國某一時期的重大史事進行梳理,據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A.祖國統一大業的推進 B.民族工作的有效開展C.法制建設的不斷深入 D.外交領域的顯著成就10.1959年,教育部發布《關于編寫普通中小學和師范學校教材的意見》,主張少數民族地區除編寫本民族語言教材和民族學校漢語教材外,并且可以根據各民族區域特色,編寫補充教材和鄉土教材。這一政策旨在( )A.保障民族區域自治 B.為工業化提供支撐C.科學謀劃經濟建設 D.推行人民公社運動11.【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夙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全權代表和中央人民政府全權代表在北京簽訂《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材料二 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我們成功解決了香港問題和澳門問題,正在為早日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繼續奮斗。——摘自***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上所作的報告材料三“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臺灣同胞——《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有何重要的歷史意義?新中國成立后,在西蔵地區實行怎樣的制度,以確保西藏人民自己當家作主,中央政府為了加快西部各民族地區的發展,實施了什么戰略?(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前分別處于哪個國家統治之下?香港、澳門的回歸,有何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指出大陸對臺灣的基本方針。說說目前阻礙我國海峽兩岸統一大業的內部因素主要是?請你對他們寫一句心里話。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籌建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以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為目標,把一黨領導與多黨合作、一黨執政與多黨協商結合起來,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導入外來黨治模式,吸取國民黨黨治模式變異的經驗教訓——摘編自《新中國民主政治發展歷程》材料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以“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為目標,把少數民族視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促進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實現了民族大團結。——摘編自賈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自覺》(1)材料一中的“人民政協制度”是在哪次會議上正式確立的?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義。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認識。參考答案真題演練1-10 ABCAD CDBDD知能訓練1-10 CCCDD ABDAA11.(1)事件:1951年,西藏獲得和平解放。意義: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2)國家:英國、澳門。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恥辱,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統一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3)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因素:主要是“臺獨”勢力;對“臺獨”分子說:分裂不得人心;“臺獨”沒有和平;懸崖勒馬,回頭是岸等。12.(1)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原因: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導入外來黨治模式,吸取國民黨黨治模式變異的經驗教訓。(2)意義: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保障了少數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保障了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認識:民主法治建設需依據本國國情,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民主法治建設是保障公民權利和社會穩定的基石;民主法治建設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我國不斷加強民主法治建設,維護人民合法利益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