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大單元整體教學】2024學年滬教版(全國)化學九年級上冊 3.1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 第1課時 課件+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大單元整體教學】2024學年滬教版(全國)化學九年級上冊 3.1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 第1課時 課件+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3.1 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第1課時)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單元教學主題 學習主題“物質構成的奧秘”。本單元涉及的主要化學大概念:(1)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及其特征(2)元素與元素符號(3)元素周期表(4)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5)元素與人體健康(6)物質的化學式以及化學式的書寫(7)簡單化合物的命名(8)依據化學式的計算 學科 化學 年級 九年級
單元 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 授課人 Xxx
單元內容 本單元教學內容:課題1學習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微觀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離子,結合有關實例認識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及其特征,用比較等方法說明分子、原子、離子的區別與聯系,從原子或分子的視角對一些物質的變化進行簡單分析與解釋。課題2學習化學元素及其周期表,深入探究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化學元素,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與書寫規則,能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根據元素的原子序數在周期表中檢索該元素的名稱、符號、相對原子質量等信息,通過實例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與轉化過程,培養元素觀念,為深入理解化學反應奠定基礎。課題3掌握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化學式與命名規則,學習如何準確書寫化合物的化學式,理解化學式所承載的信息,包括物質的組成、結構以及量的關系。同時,學習簡單化合物的命名法,能夠依據化學式的結構特征進行命名,并能根據名稱推斷出化合物的化學式,提高化學語言的應用能力,為后續學習復雜的化學反應與物質性質分析提供重要工具,根據化學式進行物質組成的簡單計算。本單元內容的邏輯結構:揭開物質構成的神秘面紗→探索微觀粒子的奇妙世界→掌握元素與元素符號的基礎知識→簡單理解元素周期表→探尋自然界中元素的多樣存在→關注元素與人體健康的緊密聯系→學會物質的化學式表示與書寫→掌握簡單化合物的命名規則→運用化學式進行基本計算。內容的組織循序漸進,從學生對物質構成的初步好奇出發,逐步引導至對微觀粒子、元素、化學式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拓寬學生對自然界元素多樣性的認識,并結合人體健康,強調元素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最后,通過化學式的書寫、命名及計算,提升學生的化學語言表達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為后續的化學學習搭建堅實的橋梁。整個單元的設計既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構建,又強調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旨在通過一系列有序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物質構成的奧秘。本單元內容可開發的教學活動與資源:本單元內容緊密圍繞學生認知發展,設計了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包括動手實驗探究物質的微觀構成、小組討論元素周期表的規律等,同時充分利用高清圖片、生動影像資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等豐富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深入理解物質構成的奧秘。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化學基本概念與原理,還能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對化學與日常生活聯系的認識,特別是通過探討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與責任感,為他們未來的化學學習及科學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本單元教學重點:1.深入理解原子、分子、離子等微觀粒子的概念及其特性,這是理解物質構成的基礎。2.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書寫與識別,這些是化學學習中的核心概念。3.學會正確書寫和解讀化學式,理解化學式所表達的物質組成與結構信息,這是化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單元教學難點:1.能從物質組成元素的角度劃分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2.能從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視角說明化學式的含義,根據化學式進行物質組成的簡單計算。
單元學情 學生們在初步接觸化學學科時,往往對物質的微觀構成充滿好奇與探索欲。他們可能對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概念感到新奇,但對于如何將這些抽象概念與宏觀物質聯系起來,以及元素周期表的應用等方面,可能會感到一定的困惑和挑戰。此外,學生們在學習化學式的書寫、命名及計算時,可能會因為初次接觸化學語言而感到不適應,需要更多的練習和實踐來鞏固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對物質構成奧秘的全面理解。
單元目標 1.在知識與技能層面,能夠深入理解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如原子、分子和離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掌握元素符號的書寫,學會正確書寫和解讀化學式,理解化學式所表達的物質組成與結構信息,并能夠進行基本的化學計算。2.在過程與方法上,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實驗探究、討論交流等教學活動,能夠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理解并掌握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從微觀角度理解物質的構成和變化。3.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認識到化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合作學習中共同成長。
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1.關注課堂問題預設、實驗探究與學生課堂反饋表現。2.設計課時作業與學生答題正確率的及時分析。圍繞單元和主題目標:分層設置單元測試和家庭小實驗探究。
單元實施
課型安排 課時設置 課時目標 達成評價 任務活動 當堂檢測 課時作業
新授課 2 能結合有關實例認識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及其特征;能用比較等方法說明分子、原子、離子的區別與聯系;能從原子或分子的視角對一些物質的變化進行簡單分析與解釋。 1.理解分子、原子基本性質和特征;2.能辨析分子、原子的聯系和區別。 1.分子2.原子 1、課堂練習2、課本p92習題 校本課時作業
新授課 2 能利用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認識原子的構成,知道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的關系;認識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及其應用;了解離子的形成過程,知道離子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1.認識原子的構成;2.認識相對原子質量;3.了解離子。 1.原子的結構2.相對原子質量3.離子 1、課堂練習2、課本p92習題 校本課時作業
新授課 2 能認識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識記并正確書寫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結合實例解釋元素的含義和元素符號的意義;能對元素進行簡單分類, 從物質組成元素的角度劃分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能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根據元素的原子序數在周期表中檢索該元素的名稱、符號、相對原子質量等信息;能認識自然界中常見元素的分布和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掌握元素的概念;2.掌握元素符號的書寫與識別;3.掌握自然界中常見的元素;4.了解元素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1.元素與元素符號2.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3.元素與人體健康 1、課堂練習2、課本p98、p99習題 校本課時作業
新授課 2 能用化學式表示常見物質;能記住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依據化學式書寫規則分析物質中元素的化合價;能根據化學式命名常見物質;能從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視角說明化學式的含義,根據化學式進行物質組成的簡單計算。 1.了解化學式;2.學會化學式的書寫;3.學會簡單化合物的命名;4.學會根據化學式的計算。 1.化學式反映物質的組成2.化學式的書寫3.簡單化合物的命名4.依據化學式的計算 1、課堂練習2、課本p106、p107習題 校本課時作業
課時設計
課題 3.1 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第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
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具體實例來認識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分子、原子和離子,以及它們各自的特性。教學中,將采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明確分子、原子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這有助于學生構建起對物質微觀構成的清晰認識。此外,本節課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釋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從原子或分子的視角出發,對物質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與解釋,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物質變化的本質。這樣的教學內容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又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后續深入學習化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學習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對物質有一定的宏觀認識,但對其微觀構成可能還缺乏深入的了解。他們可能對日常生活中的物質變化有所觀察,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現象,未能從微觀角度進行思考和解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點,通過生動具體的實例和形象的比喻,幫助他們建立起對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的直觀認識。同時,我們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引導他們從微觀視角去分析和解釋物質的變化,從而逐步構建起對物質構成的全面理解。
3.學習目標確定 1.能結合有關實例認識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及其特征;2.能用比較等方法說明分子、原子、離子的區別與聯系;3.能從原子或分子的視角對一些物質的變化進行簡單分析與解釋。
4.學習評價設計 課件隨堂練習校本課時作業課堂實驗
學習活動設計
任務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
【展示】視頻:世上萬物由什么構成 這是人類自古以來不斷探索的問題。【展示】圖片:物質由分子、原子、離子構成【提問】你能說出上述兩張圖片和二氧化碳有什么關系嗎? 學生能回答出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分子可以直接構成物質,原子不但可以直接構成物質,還能構成分子。 對全球變暖有一定知識了解,能對生活中常見的碳酸飲料有思考。
任務二:分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
【展示】視頻:分子是什么?【觀念構建】1.概念: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2.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水、二氧化碳、氫氣、氧氣、氮氣、氨氣、酒精、碘。氫氣球中聚集有大量的氫分子水滴中聚集有大量的水分子3、大量分子聚集成物質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我們能感知到的物質。如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思考交流】(1)嘗試描述上述物質的分子構成?(2)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分子種類是否改變呢?(3)從分子的角度看看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改變了什么呢?【觀念構建】分子的基本性質以及舉例:①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1滴水(約)中約有 個水分子,1個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 。②分子在不停地運動(溫度越高,運動越快):遠處可聞到花香;濕衣服晾干。 ③分子之間有空隙,將 水和 酒精混合,總體積小于 。④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如氧氣和液氧是由同種分子構成的,它們的化學性質相同,都具有助燃性;過氧化氫和水的分子構成不同,化學性質不同。 觀看視頻構建分子概念。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后回答問題。學生能回答出:水分子 沒有變,變的是水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屬于物理變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不發生變化,變化的只是分子間的間隔。學生嘗試總結分子的基本性質,并且舉例。 學生對分子有初步了解,激發學生興趣。具體了解分子的概念。通過圖片直觀了解分子的分布。讓學生思考交流,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小組協作能力。讓學生先嘗試自己總結,提高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任務三:原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
【思考交流】在電解水的反應中,什么發生了變化 什么沒有變化 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微觀辨析】辨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化學反應的實質: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觀念構建】1、原子能直接構成物質,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1)常見的金屬(如鐵、銅、鋁、汞等)(2)某些非金屬(如金剛石等)2、原子的概述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不是指大小,指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分)微觀粒子。3、原子的基本性質①原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②原子在不停地運動;③原子之間有空隙。【概念辨析】分子、原子的聯系和區別【觀念構建】 學生能回答出:1.水的分解過程中,水分子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每兩個氫原子結合成一個氫分子,每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2.該反應中發生變化的微粒是水分子,該反應中不變的微粒是氫原子和氧原子。學生能回答出:宏觀上講: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化學變化生成其他物質。微觀上講:物理變化分子沒改變,化學變化分子變成其他分子或原子。學生能回答出:區別:分子: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分解為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分子或新物質。原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可再分。聯系:分子可以拆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氫分子是由氫原子構成,1個氫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構成; 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構成,1個氧分子是由2個氧原子構成;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1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 學生思考后回答,通過圖片直觀了解水的分解。學生討論后辨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從微觀和宏觀上的區別。辨析分子、原子的聯系和區別,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
6.板書設計
7.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校本課時作業
8.教學反思與改進反思發現學生對于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概念理解尚不夠深入,課堂互動和實例應用環節有待加強。為改進教學效果,未來教學中將增加更多直觀的實驗演示和生動的比喻,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微觀世界的認知框架,同時增加小組討論環節,促進學生對抽象概念的深入理解與應用。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3張PPT)
(人教版)九年級

第3章 物質構成的奧秘
3.1 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第1課時)
01
教學目標
內容總覽
02
新知導入
03
探究新知
04
隨堂檢測
05
課堂總結
06
課堂典例
01
02
能結合有關實例認識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及其特征;
03
能用比較等方法說明分子、原子、離子的區別與聯系;
能從原子或分子的視角對一些物質的變化進行簡單分析與解釋。
教學目標
新知導入
世上萬物由什么構成 這是人類自古以來不斷探索的問題。
新知導入
有些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
水由水分子構成
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
新知導入
有些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
鉛筆芯內的石墨由碳原子構成
金剛石由碳原子構成
新知導入
有些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
銅由銅原子構成
金屬鋁由鋁原子構成
新知導入
有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
氯化鈉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
1、構成物質的微粒有: 、 、 。
分子
原子
離子
2、分子可以直接構成 ;原子不但可以直接構成 ,還能構成 。
物質
物質
分子
模塊一 分子
探究新知
分子
任務一
【觀看視頻】分子是什么?
探究新知
分子
任務一
1.概念: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
(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性質)
2.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
水、二氧化碳、氫氣、氧氣、氮氣、氨氣、酒精、碘
氫氣球中聚集有大量的氫分子
水滴中聚集有大量的水分子
探究新知
分子
任務一
3、大量分子聚集成物質
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我們能感知
到的物質。如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
探究新知
分子
任務一
(1)嘗試描述上述物質的分子構成?
(2)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分子種類是否改變呢?
物理變化中分子種類不變
【思考交流】
探究新知
分子
任務一
【思考交流】
水的蒸發
水分子 變,變的是 ,屬于物理變化。
沒有
水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
(3)從分子的角度看看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改變了什么呢?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不發生變化,變化的只是分子間的間隔。
探究新知
分子
任務一
基本性質 舉例
①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1滴水(約)中約有 個
水分子,1個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
②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溫度越高,運動越快) 遠處可聞到花香;濕衣服晾干
③分子之間有空隙 將水和 酒精混合,總體積小

④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 如氧氣和液氧是由同種分子構成的,它們的化學性質相同,都具有助燃性;過氧化氫和水的分子構成不同,化學性質不同
模塊二 原子
探究新知
原子
任務二
【思考交流】
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電解水的反應中,什么發生了變化 什么沒有變化
探究新知
原子
任務二
【思考交流】
1.在水通電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的過程中, 發生分解,
生成了 和 , 和 分別重新組合成
新的 和 。
水分子
氫原子
氧原子
氫原子
氧分子
氫分子
氧原子
水分子
氫原子和氧原子
2.該反應中發生變化的微粒是    ,該反應中不變的微粒是       。
探究新知
原子
任務二
【微觀辨析】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宏觀
微觀
化學反應的實質: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沒有生成其他物質
分子沒改變
分子變成其他分子或原子
生成其他物質
探究新知
原子
任務二
1、原子能直接構成物質,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
(1)常見的金屬(如鐵、銅、鋁、汞等)
(2)某些非金屬(如金剛石等)
探究新知
原子
任務二
2、原子的概述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不是指大小,指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分)
微觀粒子。
3、原子的基本性質
①原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②原子在不停地運動;
③原子之間有空隙。
探究新知
原子
任務二
【概念辨析】分子、原子的聯系和區別
分 子 原 子
區別
聯系
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分解為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分子或新物質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可再分
分子可以拆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
探究新知
原子
任務二
【概念辨析】分子、原子的聯系和區別
氫分子 氧分子 水分子 氫原子 氧原子
氫分子是由 構成,1個氫分子是由 構成;
氧分子是由 構成,1個氧分子是由 構成;
水分子是由 構成,1個水分子是由 構成。
氫原子
氧原子
氫原子和氧原子
2個氫原子
2個氧原子
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
探究新知
概念構建
物質
分子
(化學變化中可分)
原子
(化學變化中不可分)
構成
構成
分裂
構成
例1、下列物質由分子構成的是( )
A.金
B.金剛石
C.水
D.氯化鈉
課堂典例
【答案】C
【詳解】金是由金原子直接構成的;金剛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構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氯化鈉是由離子構成的。故選C。
例2、海浩現象是在持續 的超低溫度下,蒸發的海水與低溫冷空氣中的顆粒物相結合,形成冰晶后,呈現出煙雨茫茫的自然景象。這種由水蒸氣形成冰晶的過程發生變化的是 ( )
A.分子的種類變多 B.每個水分子體積變大
C.分子間的空隙變小 D.每個水分子質量變大
【答案】C
【詳解】水蒸氣變成冰晶的過程是物理變化(由氣態變成固態),
分子本身不改變,主要是分子間的空隙變小。
課堂典例
1.下列物質由分子構成的是( )
A. 金
B. 金剛石
C. 干冰
D. 氯化鈉
隨堂檢測
【答案】C
【解析】A、金屬于金屬單質,是由金原子直接構成的,不符合題意;B、金剛石屬于固態非金屬單質,是由碳原子直接構成的,不符合題意;C、干冰是固態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構成的,符合題意;D、氯化鈉是含有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鈉是由氯離子、鈉離子構成的,不符合題意;故選C。
2.長時間切洋蔥人會流眼淚,從分子的角度解釋正確的是(  )
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之間有間隔
C.分子大小發生改變
D.分子在不斷運動
隨堂檢測
【答案】D
【分析】根據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質量和體積都很小;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同種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的分子性質不同,可以簡記為:“兩小運間,同同不不”,結合事實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析】切洋蔥時人會流眼淚,是因為洋蔥中含有強烈刺激性的物質正丙硫醇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斷地運動的,向四周擴散,使人會流眼淚。
3.下列客觀實對應的微觀解釋錯誤的是(  )
A.端午時節,粽葉飄香——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C.氧氣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燒——構成物質的分子相同,其化學性質相同
D.水壺中的水燒開沸騰后,壺蓋被頂起——水分子間的間隔增大
隨堂檢測
【答案】B
【解析】A、端午時節,粽葉飄香,是因為粽子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向四周擴散,使人們聞到粽香,故選項解釋正確。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因為蔗糖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運動到水分子中間去了,故選項解釋錯誤。C、氧氣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燒,是因為它們是由氧分子構成的,同種的分子化學性質相同,故選項解釋正確。
D、水壺中的水燒開沸騰后,壺蓋被頂起,是因為溫度升高,水分子間的間隔變大,故選項解釋正確。
4.在液態水轉化為冰的過程中,發生改變的是( )
A.原子大小
B.分子大小
C.分子數量
D.分子間隔
隨堂檢測
【答案】D
【解析】A、原子大小在液態水轉化為冰的過程中未發生改變;B、分子大小在液態水轉化為冰的過程中未發生改變;C、分子數量在液態水轉化為冰的過程中未發生改變;D、在液態水轉化為冰的過程中,發生改變的是分子間隔;故選D。
課堂總結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讓備課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瓮安县| 聊城市| 东阿县| 莆田市| 肇州县| 自治县| 惠东县| 泽普县| 江北区| 新绛县| 都匀市| 咸宁市| 万宁市| 青海省| 南平市| 大渡口区| 寻乌县| 新田县| 天峨县| 芦山县| 綦江县| 佛山市| 焦作市| 莆田市| 五寨县| 丘北县| 潍坊市| 武川县| 大姚县| 桐城市| 沙河市| 古浪县| 钟祥市| 黄大仙区| 三台县| 神池县| 侯马市| 云和县| 象山县| 方正县| 奈曼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