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知識提綱】一、新經濟政策1.背景(1)經歷4年世界大戰和3年內戰的蘇維埃俄國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2)1920年末,蘇維埃俄國國內戰爭逐漸平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逐漸不適應社會需要。2.時間:1921年春3.內容: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允許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中小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4.作用:從蘇俄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二、蘇聯的工業化1.背景: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2.提出: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3.開始:1926年4.成就: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5.評價: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經濟日益僵化。三、農業集體化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蘇聯發生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決心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2.開始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3.措施:開展消滅富農運動,政府從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4.結果:農民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四、蘇聯模式1.確立: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也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3.評價:(1)作用: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日后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2)問題:隨著時間發展,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使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鞏固提升】1.列寧說:“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的陣地上去,從‘強攻’改為‘圍’……”這表明蘇維埃俄國將( )A.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C.部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D.開始實施農業集體化2.在納稅后剩余的一切糧食、原料和飼料,農民可以自己全權處理,可以用來提高個人的消費,用來交換工業品、農產品。允許在地方經濟流通范圍內實行交換。材料表明20世紀初期的蘇俄( )A.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保障軍事勝利B.關注農民利益,滿足農民土地要求C.通過新經濟政策調整經濟、發展生產D.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近年來蘇聯的全盤建設,飛快地進展,已得到了輝煌的結果。這與陷在經濟恐慌的泥沼中、走到窮途末路的資本主義世界的衰落,形成一個強烈的對照”,材料說明當時( )A.蘇聯新經濟政策成效顯著 B.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C.美國羅斯福新政獲得成功 D.蘇聯政治制度優勢明顯4.1928年,蘇聯農民不僅向國家繳納一般的稅,而且他們在購買工業品時還要因為價格高而多付一些錢,而在出賣農產品時多少要少一些錢。這是一種類似“貢稅”“超額稅”的東西。這種做法( )A.確立了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B.有利于蘇聯工業化的實現C.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 D.促使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5.下表為1928年和1932年蘇聯在農業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種方式的情況。這反映出當時蘇聯( )時間方式 手播(%) 馬拉播種機(%) 拖拉機牽引播種機(%)1928年 74.4 25.4 0.21932年 51.7 28.3 20.0A.新經濟政策對農業的影響 B.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C.政府對集體農莊建設的支持 D.計劃經濟體制弊端日益暴露6.1932年,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的一半被蘇聯買回家。當時世界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是蘇聯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大型鋼鐵廠,它是由美國麥基公司以美國最先進的鋼鐵企業為藍本設計的,700多名美國和德國的專家與工程技術人員,分別參加了這項工程的設計與施工。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美國政府幫助蘇聯建立工礦企業 B.蘇聯在工業化中注重技術引進C.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 D.蘇聯五年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效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由題干“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的陣地上去,從‘強攻’改為‘圍攻’”并結合所學可知,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部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和發展生產,C正確;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列寧認為,只有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才能恢復和發展生產,A排除;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于1928年,B排除;農業集體化是在斯大林執政時期開始實施的,D排除。故選C。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由題干可知,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這是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初期的蘇俄通過新經濟政策調整經濟、發展生產。故選C。3.答案:D解析:依據“近年來蘇聯的全盤建設,飛快地進展,已得到了輝煌的結果。這與陷在經濟恐慌的泥沼中、走到窮途末路的資本主義世界的衰落,形成一個強烈的對照”和所學知識,說明在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同時,蘇聯在斯大林模式下卻取得了工業化建設的顯著成就,由此反映出蘇聯政治制度優勢明顯,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新經濟政策已經取消,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即斯大林模式,排除A項;題干不是說明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而是通過與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相比,體現蘇聯制度的優勢明顯,排除B項;題干并沒有體現美國羅斯福新政獲得成功,而是說明蘇聯的建設成就,排除C項。故選D項。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蘇聯的農業集體化。依據材料“而且他們在購買工業品時還要因為價格高而多付一些錢,而在出賣農產品時多少要少一些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斯大林認為,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民必須作出犧牲,B項正確。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在1936年正式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結束于1921年,排除C項。材料中的做法是對農民的一種剝奪,導致了蘇聯農業的長期落后,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排除D項。故選B。5.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馬拉播種機、拖拉機牽引播種機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手播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初,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支援社會主義工業化,蘇聯展開了農業集體化運動,政府從多個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故C符合題意;1928年,新經濟政策已被取消,故A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工農業的比例情況,故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計劃經濟體制弊端日益暴露,排除D。故選:C。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蘇聯的工業化的相關知識。材料分析 “1932年,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的一半被蘇聯買回家”“蘇聯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大型鋼鐵廠,它是由美國麥基公司以美國最先進的鋼鐵企業為藍本設計的……分別參加了這項工程的設計與施工” 蘇聯在進行工業化建設材料的進程中,注分析重對科學技術的引進。故選B錯項分析 材料主要表明蘇聯在工業化進程中注重技術引進,且材料主要反映了企業之間的交流,美國政府幫助蘇聯建立工礦企業的說法欠妥,排除A項;材料沒有錯項分析涉及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排除C項;材料主要介紹了蘇聯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大型鋼鐵廠,得不出蘇聯五年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效,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