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節《地形圖的判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區域認知目標1.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讀山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等。(二)綜合思維目標1.為學生創設“用”的情景,讓學生在“用”中學地圖,在知識的構建中體驗知識的價值。(三)地理實踐目標會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四)人地觀念目標通過將地形圖中的地形類型與實際地形加以對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建立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重點和難點1.在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五種地形類型。三、教材設計思路在學會閱讀地圖的基礎上,本節教材需要落實的課程標準內容是: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這節教材的設計思路和上一節相同,重在閱讀和使用地圖的過程中學習地圖知識。從知識的角度來看,這一節講述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學習閱讀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本節內容與上一節內容緊密聯系,旨在共同培養學生閱讀和使用地圖的能力。從學生能力上看,學生從閱讀平面地圖過渡到通過地形圖判讀地形、地勢,形成空間概念,達到較高的能力要求。四、教學過程設計【導入新課】想一想: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圖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地在平面的地圖上表示出來呢?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那就是用繪制等高線的方法來表示。(承轉)這節課就讓我們來學習,地形圖的判讀。【講授新課】議一議:何帥同學地圖上查了三清山的最高峰有1820米,但當他來到山腳下時,感覺并沒有那么高,你知道為什么嗎?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這里就涉及兩個高度標準:海拔和相對高度。學生活動一:對比海拔和相對高度。方法引導:閱讀圖2.9和課本P32。問題引領:1.什么是海拔、相對高度?2.甲、乙兩地的海拔分別是多少米?3.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是多少米?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講述:海拔是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三清山的最高峰1820米);相對高度是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何帥所在位置和最高峰的垂直距離)。等高線上的數字就是海拔,區分海拔和相對高度,是我們學習等高線地形圖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就可以來繪制等高線地形圖了。(承轉)那等高線地形圖是怎樣得來的呢?學生活動二:探究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方法指引:讀圖2.10-2.13課本P32-34頁文字。問題引領:1.等高線地形圖的定義。2.任意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垂直距離相等嗎?3.等高線的疏密與山坡的陡緩有沒有關系?有何關系?4.總結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特征。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同一條等高線上,海拔相等高;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等高距相同;等高線是閉合曲線;等高線稀疏,坡緩;等高線密集,坡陡;等高線不相交,但可重合。練一練:讀圖2.13等高線地形圖,在圖中識別地形部位,描述地形特征。1.識別圖中①—⑦表示的地形部位。2.比較圖中④和⑥的坡度差異。(承轉)山體總是連綿起伏的,呈現著不同的景觀,接下來我們來認識不同的地形部位。學生活動三:探究等高線地形圖上不同的地形部位。方法指引:讀圖2.10-2.13課本P32-34頁文字。問題引領:1.用手演示不同的地形部位。活動準備:學生動手在手背上畫等高線。具體步驟是先伸出自己的左手,握緊拳頭,在手背上畫等高線圖。握緊拳頭是立體的地形,手伸開就是平面的等高線圖,在收與放的切換。向手背上灑些水,觀察水流的方向。(教師在同學們做好演示之后,回到課件的順序講解,通過等高線和實景圖的結合進一步強化學生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體部位的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教師小結:活動有很強的參與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對等高線地形圖的印象,山體部位—盡在“掌握”中。問題引領: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地形部位。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在常見的地形部位中,重點和難點是區分山谷和山脊,教師要通過對比形象化、生動化地解決問題。問題引領:3.幾種地形部位特征的小結。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中間高,是山峰;等高線向低凸,是山脊;等高線向高凸,是山谷;山脊成嶺,山谷成河;兩山峰之間是鞍部;等高線重疊處是陡崖。(承轉)除了五種常見的地形部位,還有常見的五種地形,如果同樣把五種地形放在一起的話,等高線地形圖就會非常復雜,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五種地形放在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同時又簡單易懂。學生活動四:分層設色辨地形。方法指引: 讀圖2.14和課本P34-35頁文字。問題引領:1.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定義。2.對比平原、丘陵、山地、盆地和高原的地形特征。3.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判讀常見的五種地形。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可以比較容易地判讀出各種各樣的地形,以及地勢的起伏狀況。從平原-丘陵-山地,海拔在不斷地升高,起伏在不斷地加大;盆地就是外圍是山地,內部是平原和丘陵,就像你家的臉盆;高原形象地講就是比較高的平原,相當于把盆地翻過來。通常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中:綠色表示平原;黃色表示丘陵和低山;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用于表示雪山和冰川。練一練:讀圖2.15等高線地形圖,在圖中分層涂色,判讀地形類型。1.根據圖中高度表,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完成分層涂色。2.判斷圖中①—⑤所代表的地形類型。教師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兩種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其中等高線地形圖是基礎和重點,分層設色地形圖讓等高線地形圖更容易判讀、更加直觀。課后反思經過指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溝通、研究新知等多種方式達成學習內容,表現出“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練為主線”的教課思路。利用多種教課方式打破教課要點和難點,利用等高線地形模型進行直觀演示,配合電腦動畫加深印象,再讓學生察看自己的拳頭辨別不一樣地形部位,最后經過判讀繪制在拳頭上的等高線地形圖增加興趣,將乏味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但在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踴躍性和主動性,學生參加度方面,有所短缺。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4張PPT)想一想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圖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地在平面的地圖上表示出來呢?2.2《地形圖的判讀》核心素養目標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讀山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等。會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議一議何帥同學在地圖上查到三清山的最高峰有1820米,但當他來到山腳下時,感覺并沒有那么高,你知道為什么嗎?學生活動一閱讀圖2.9和課本P32,對比海拔和相對高度。1.什么是海拔、相對高度?2.甲、乙兩地的海拔分別是多少米?3.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是多少米?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1.什么是海拔、相對高度?甲海拔:1500米乙海拔:500米2.甲、乙兩地的海拔分別是多少米?甲、乙相對高度:1500米-500米=1000米3.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是多少米?學生活動二讀圖2.10-2.13課本P32-34頁文字,探究等高線地形圖的特征。1.等高線地形圖的定義。2.任意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垂直距離相等嗎?3.等高線的疏密與山坡的陡緩有沒有關系?有何關系?4.總結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特征。把海拔相同的各點依次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在等高線上標有海拔數值,如100米、200米。這種用等高線表示地形的地圖,就是等高線地形圖。1.等高線地形圖的定義。相鄰等高線之間的垂直距離(本圖是10米)叫等高距。每一幅等高線圖上,都有固定的等高距。2.任意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垂直距離相等嗎?山 峰等高線稀疏緩 坡 等高線密集陡坡等高線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疏,坡度越緩。3.等高線的疏密與山坡的陡緩有沒有關系?有何關系?同線等高,高距相同,閉合曲線,線疏坡緩,線密坡陡,不交可重。4.總結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特征。學生活動三讀圖2.10-2.13課本P32-34頁文字,探究等高線地形圖上不同的地形部位。1.用手演示不同的地形部位。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地形部位。3.幾種地形部位特征的小結。先伸出自己的左手,握緊拳頭,在手背上畫等高線圖,握緊拳頭是立體的地形,手伸開就是平面的等高線圖。向手背上灑些水,觀察水流的方向。鞍部山峰陡崖山谷山脊山體部位—盡在“掌握”中1.用手演示不同的地形部位。山 峰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山谷山脊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高線向低處彎曲為山脊等高線向高處彎曲為山谷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凸低為脊凸高為谷山谷成河山脊成嶺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鞍部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陡崖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山峰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等高線閉合,數值從四周向中間逐漸增大。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兩側的山脊、山谷等高線近似對稱。▲等高線重疊在一起。閉合線處看數值;中間高,是山峰;向低凸,是山脊;向高凸,是山谷;兩頂之間有鞍部;等高線重疊是陡崖。3.幾種地形部位特征的小結。1.識別圖中①—⑦表示的地形部位。2.比較圖中④和⑥的坡度差異。練一練讀圖2.13等高線地形圖,在圖中識別地形部位,描述地形特征。①③是山峰;②是陡崖;④⑥是山脊;⑤是山谷;⑦是鞍部④處等高線稀疏,坡度緩;⑥處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學生活動四讀圖2.14和課本P34-35頁文字,探究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特征。1.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定義。2.對比平原、丘陵、山地、盆地和高原的地形特征。3.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判讀常見的五種地形。在繪有等高線和等深線的地形圖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圍,涂上不同的顏色,這種地圖叫分層設色地形圖。1.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定義。讀圖2.14,完成下面表格。平原 丘陵 山地 盆地 高原等高線特征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程度高原面稀疏邊緣密集大于500米地面起伏小邊緣陡峭密集曲折大于500米地面起伏程度大,坡陡。稀疏較曲折小于500米地面起伏較小,坡緩。周圍密集,內部稀疏,呈閉合曲線四周高中間低無要求稀疏平直小于200米平坦開闊起伏小2.對比平原、丘陵、山地、盆地和高原的地形特征。3.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判讀常見的五種地形。通常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中:綠色表示平原;黃色表示丘陵和低山;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用于表示雪山和冰川。1.根據圖中高度表,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完成分層涂色。2.判斷圖中①—⑤所代表的地形類型。練一練讀圖2.15等高線地形圖,在圖中分層涂色,判讀地形類型。①是平原 ②是盆地③是高原 ④是山地⑤是丘陵1.圖中三號營地的海拔可能是( )A.7500米 B.7900米C.8300米 D.8700米2.隊員從前進營地前行至一號營地的方向是( )A.由西北向東南B.由東北向西南C.由東南向西北D.由西南向東北課堂小練CB下圖為珠峰測量攀登部分線路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下圖中等高線最大值為300米,最小值為100米,等高距為50米。據此完成問題。3.等高線①和②的海拔分別為( )A.100米、200米 B.150米、200米C.100米、250米 D.150米、250米4.圖中③④⑤三條河流中畫法不正確的有( )A.③、④ B.④、⑤C.③、⑤ D.③、④、⑤5.圖中河流干流的流向大致是( )A.自東南向西北 B.自西北向東南C.自東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東北ACA是學習地理的工具。圖為“我國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圖中表示陡崖的序號是( )A.① B.②C.③ D.④7.圖中小河的流向大致是( )A.自東向西B.自北向南C.自東北向西南D.自西南向東北C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2 地形圖的判讀(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冊同步實用高效備課課件(人教版2024).docx 2.2 地形圖的判讀(課件解讀).mp4 2.2 地形圖的判讀(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冊同步實用高效備課課件(人教版2024).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