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導學案知道解放區土地改革、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三大戰役等基本史實重要的事件、人物、現象等,知道內戰的過程,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運用圖文史料分析中共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認識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感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解放軍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歷盡艱辛、英勇作戰、不畏犧牲的精神,樹立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堅強的意志。(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教學難點: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2022課標內容:通過了解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知道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1)主要內容:①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② 1947年 , 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 。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③制定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2)結果: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3)歷史意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2.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概況: 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天險,千里挺進大別山。 (2)影響: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 的序幕。 3.三大戰役名稱 遼沈戰役 淮海戰役 平津戰役時間 1948年 9—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指揮者 林彪、羅榮桓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 聶榮臻、林彪、羅榮桓參戰 部隊 東北人民解放軍 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 東北人民解放軍與華北人民解放軍過程 首先攻占遼寧錦州,后攻占長春、沈陽 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 武力攻占張家口、天津;和 平解放 戰果 47萬余人 55萬余人 52萬余人意義 解放________全境 解放了 的廣大地區 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總的意義 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4.渡江戰役 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 ,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問題探究1:史料分析,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材料一:1947年3月,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機關及解放軍總部撤離延安。毛澤東說:“人有失地,地終可得。有地失人,必將人地皆失。”此后,毛澤東指示人民解放軍采用靈活機動的“蘑菇”戰術,將敵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滅。——華師大版 八上歷史材料二: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陳毅材料三: 解放戰爭時期……(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財富驟然增至200億美元之多,達到發展頂峰,壟斷金融、工礦業等;濫發紙幣,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從人民那里掠奪了無數的財富。——王檜林《中國近代史》問題探究2: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1.下表為晉冀魯豫解放區下轄的河北武安縣五個村的土地變動情況,表中數據反映出( )項目 40戶地主 667戶貧民面積 比重 面積 比重1946年5月4日前 4 874畝 20% 3 222畝 6.1%1946年5月4日后 1 508畝 6.1% 7 174畝 29%A.統一戰線范圍擴大 B.黨工作重心的轉移C.生產關系發生變化 D.土地改革業已完成2.“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戰爭形勢起了一個根本的變化,即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國民黨軍隊則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這一轉變,是以解放軍渡過黃河向南進攻,把戰爭推進到國民黨統治區為標志的。”這段話所指的歷史事件是( )A.重慶談判開始 B.《雙十協定》簽訂C.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 D.千里躍進大別山3.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國民黨軍官感嘆道:“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由此可知他感嘆的戰役是( )A.千里躍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4.根據下圖反映的史實,確定一個研究主題是( ) A.抗日烽火遍九州 B.挺進中原揭序幕C.百萬雄師過大江 D.三大戰役展威風5.下圖報紙可以印證( ) A.敵后戰場的抗戰 B.解放戰爭全面爆發C.抗日戰爭的勝利 D.解放戰爭走向勝利6.1948年12月5日密云解放,12月6日懷柔解放……12月15日大興解放……為了戰爭的勝利,北京郊區人民表現出了極大的革命熱情和勇于犧牲的精神,“寧肯自己麻煩千遍,也不讓解放軍一事為難”。子弟兵一到,老百姓主動熱情地問寒問暖、燒水做飯、縫縫洗洗,勝似親人。材料體現了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是( )A.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B.解放軍戰士的英勇善戰C.國民黨統治不得民心 D.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7.土地問題是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不容回避的一個問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蓋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則主有所運用,天下大家處處平均,人人飽暖矣。——《天朝田畝制度》材料二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表時期 土地政策具體內容 意義① 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 廢除了革命根據地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使廣大農民踴躍參加紅軍,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 ② 鞏固了敵后抗日根據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了盡可能多的力量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時期 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 ③(1)根據材料一,概括《天朝田畝制度》的特點,并分析其局限性。(2)結合所學知識,將表格中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相關內容填寫完整。(3)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共產黨進行土地政策調整的主要特點?8.回望中國近代百年史,風云變幻,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初次攜手】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材料一……軍校的創辦,是國共合作的產物。他為國共兩黨培養了許多軍事將領和軍事骨干…… ——姜廷玉《中國軍校發展史》 打倒列強,打到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 ——《國民革命歌》【兄弟鬩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材料二“它是地球上的一條紅飄帶,一頭連著黃土高原,一頭連在瑞金城外。這條詩意而壯美的紅飄帶背后,是皚皚白雪、茫茫草地、濤濤江河,是饑餓、寒冷、疾病、硝煙,是理想、信念、意志……” ——魏巍《地球的紅飄帶》 1936年10月21日,蔣介石對張、楊(指張學良和楊虎城)進行訓話,要分清敵人的遠近,事情的緩緊。不“安內”,而輕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華民族抗日全史》【同仇敵愾】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材料三“全國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表號召抗戰的宣言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演說。【內戰烽火】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材料四1945年8月,蔣介石在短短十天之內一連三次。電邀毛澤東共同商討國家大計。毛澤東在中來,等人陪同下去。同國民黨進行談判。 圖3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政府總統府(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的軍校的名稱和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條“紅飄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哪一軍事行動?1936年,為了讓蔣介石由“安內”轉向“攘外”,張學良、楊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動?在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該行動最終得到和平解決,這在當時有何積極意義?(3)材料三中國共兩黨的宣言和演說是在哪一事件后發表的?國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果?(4)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四中的國共談判指的是什么?指出材料四中圖3反映的事件的重要意義。反思1:結合所學,分析臺灣與祖國的分離,你有何認識?第一次 離: 歸:第二次 離: 歸:第三次認識參考答案:問題探究1:(1)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作戰方針正確,(2)中國共產黨得到人民大力支持(3)國民黨官僚資本主義集團經濟腐敗,失民心問題探究2:1.C2.D3.B4.D5.D6.D7.(1)特點:代表農民階級的利益;具有反封建的性質;提倡絕對平均主義的原則。局限性: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會財富,以求人人平等,是農民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這種方案不可能使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具有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落后性。(2)①土地革命時期;②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③激發了農民革命與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3)主要特點:土地政策的調整與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或國共關系、中國國情)的變化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始終關注農民的切身利益;以調動廣大農民革命的積極性為目標;經歷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演變。8.(1)學校:黃埔軍校;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2)行動:紅軍長征;行動:發動西安事變;意義: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3)事件:七七事變;成果: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4)談判:重慶談判;意義: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反思:第一次 離:1624年荷蘭殖民者占據了臺灣 歸: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第二次 離: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占臺灣 歸: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第三次 1949年內戰結束,國民黨殘余勢力敗退臺灣,造成了今日海峽兩岸的分離現狀認識 1.前兩次“分離”屬于國家主權問題,第三次“分離”則是中國內政問題 2.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兩岸團圓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祖國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潮流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