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課題2 氧氣的制取舊知回顧1.氧氣的物理性質2.氧氣的化學性質3.氧氣的用途4.什么是氧化反應?什么是化合反應?新知導入在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氧氣的性質及用途,那么這么重要的氧氣在實驗室中該如何制取呢?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氧化汞分解?從空氣中分離?實驗室制取氣體要從反應速率、藥品價格、來源、安全、所得產物是否純凈等方面綜合考慮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加熱分解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分解過氧化氫制取氧氣加熱氯酸鉀制取氧氣加熱分解高錳酸鉀制取氧氣PART 011.反應原理2.發生裝置的選擇固固加熱型固液常溫型√收集方法適用條件3.收集裝置的選擇排水法向上排空氣法向下排空氣法氣體難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氣體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的成分反應氣體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與空氣中的成分反應3.收集裝置的選擇排水法向上排空氣法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且不和空氣中的成分反應,可選擇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的氣體較干燥)氧氣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應,可選擇排水法。(收集的氣體較純凈)4.氧氣的驗滿方法排水法:集氣瓶口有大氣泡冒出時,說明氧氣已集滿。向上排空氣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說明氧氣已集滿5.實驗裝置發生裝置收集裝置酒精燈試管棉花鐵架臺導管集氣瓶水槽儀器連接① 將玻璃管口用水潤濕,稍用力將玻璃管插入膠皮管。② 將玻璃管口用水潤濕,對準膠塞的孔稍用力轉動插入。③ 手拿容器 ( 切勿抵桌面 ),將膠塞慢慢轉動旋進容器口。裝置氣密性的檢查方法:把導氣管的一段浸入水中,用手緊握試管或熱毛巾捂住試管,一段時間后把手或熱毛巾移開。現象:開始時看到導管口有氣泡冒出,手或熱毛巾移開一段時間后,導管中會形成一段水柱。裝置氣密性的檢查方法:夾緊止水夾,向長頸漏斗中加水至長頸漏斗下端浸入液面。現象:注入水一段時間后,長頸漏斗中液面不下降。裝置氣密性的檢查方法:先加水將長頸漏斗下端浸沒,緩慢推或拉注射器的活塞。現象:長頸漏斗下端有氣泡產生,長頸漏斗內液面上升。進行實驗1.檢查氣密性:將導管伸入水中,手握試管,觀察水中導管口的現象。進行實驗2.裝試劑:在試管中加入高錳酸鉀,在試管口放入一團棉花,塞上膠塞。進行實驗3.固定裝置:試管口略向下傾斜,固定在鐵架臺上。將盛滿水的集氣瓶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內,要求瓶內沒有氣泡。墊高酒精燈至適當位置,將導管伸入水槽中進行實驗4.加熱試管,收集氣體:點燃酒精燈,先使酒精燈火焰在試管下方來回移動,再用外焰集中加熱盛試劑的部位。導管口開始有氣泡放出時,不宜立即收集,當氣泡連續并比較均勻地放出時,再把導管口伸入集氣瓶中集氣。集滿后,在水中蓋好玻璃片,取出集氣瓶,正放在桌上。進行實驗5.撤離導管,停止加熱:先將導管從水槽中移出,再熄滅酒精燈進行實驗6.驗證氧氣的化學性質:用坩堝鉗夾一小塊木炭,先在空氣中加熱至紅熱,再伸入所收集的氧氣瓶中,觀察現象。現象:木炭在空氣中加熱,觀察到木炭紅熱;伸入氧氣瓶中,觀察到木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進行實驗7.整理歸位:試劑歸位,清洗儀器,整理實驗臺實驗注意事項1.試劑要平鋪在試管底部——便于均勻受熱2.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試管炸裂3.試管內的導管稍稍伸出橡膠塞即可——便于氣體導出4.排水法收集氣體時,待氣泡連續且均勻冒出再開始收集——防止收集到的氣體中混有空氣而不純5.實驗結束時,先撤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炸裂試管分析與討論1.裝試劑后,為什么要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2.若收集到的氧氣不純,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3.若在實驗過程中出現試管炸裂,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防止加熱時試管內的粉末狀物質進入導管,堵塞導管①集氣瓶中未裝滿水;②導管口一有氣泡就開始收集等試管外壁有水、沒有預熱就直接加熱、加熱過程中試管底部觸到焰心、實驗結束時先熄滅酒精燈后撤導管、未待試管冷卻至室溫就洗滌等。隨堂練習D1.下列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裝置和操作不正確的是( )A.檢查裝置氣密性 B.裝入試劑C.制氧氣 D.收集氧氣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有如下操作步驟:①加熱 ②檢查裝置氣密性 ③裝藥品 ④用排水集氣法收集⑤從水槽中取出導氣管 ⑥熄滅酒精燈 ⑦連接儀器其中操作順序正確的是( )A.①⑦③②⑤④⑥ B.⑦②③①④⑤⑥C.⑤⑦③②①④⑥ D.⑦②③①④⑥⑤隨堂練習B3.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裝置中,有關幾個“口”的位置錯誤的是( )A.給試管中藥品加熱時,試管口不應朝向人B.用排空氣法收集時,集氣瓶口應向下C.試管內的導管口稍露出膠塞即可,不能伸入太長D.需要加熱時,裝固體藥品的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隨堂練習B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