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第六單元 控制燃燒第一節燃燒與滅火從鉆燧取火到冶煉金屬,從工業革命時代蒸汽推動的滾滾車輪,到信息時代新型燃料推動的飛天神舟,人類從認識火、利用火,到控制火、改造火,每前進一步都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只有不斷深化和拓展對火的認識,才能有力地駕馭和利用火,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一、探究燃燒的條件紙張、酒精等用火柴就能點燃,木塊、煤塊等還能用火柴直接點燃嗎 用燈帽蓋住火焰就能將酒精燈熄滅,同樣的方法能給燃燒正旺的木塊、煤塊滅火嗎 燃燒這類化學反應需要滿足什么條件才能發生 如何促進或抑制這類化學反應的發生 探究燃燒的條件1.如圖Ⅰ所示,在 500 mL 燒杯中加入 300 mL 80℃左右的熱水,在水底放入一小塊白磷。然后在燒杯上蓋一片薄銅片,銅片上一側放少量的紅磷,另一側放一小塊已用吸水紙吸過水的白磷,分別用倒置的小燒杯罩住,觀察現象。實驗結論:燃燒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交流:為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合理,上述實驗過程采取了哪些措施 燃燒條件的定量探究上述關于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如果用數字化儀器來進行,是否會有驚喜呢 以下是借助氧氣傳感器做的兩組實驗:1.用氧氣傳感器測量木條在密閉容器內燃燒至熄滅過程中,容器內氧氣含量的變化。發現當容器內氧氣的體積分數降到11.7%時,木條燃燒停止了。2.用蠟燭代替木條進行上述實驗,發現當容器內氧氣的體積分數降為 15.8% 時,蠟燭熄滅了。思考:上述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 對你有何啟示 通過探究我們知道,物質跟氧氣發生的燃燒反應必須同時滿足如下三個條件才能發生:(1)物質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2)可燃物與充足的氧氣接觸;(3)達到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通常所說的燃燒,都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劇烈的氧化反應。雖然不同可燃物的著火點各不相同,燃燒時產生的現象也不完全一樣,但都有氧氣參加,并且反應都會伴有發光、放熱的現象。二、認識滅火的原理燃燒,既溫暖也無情。有些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阻斷燃燒、及時滅火。尋找滅火的方法下列著火的場景,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滅火 采用這些方法滅火的原理是什么 上述各種滅火方法,其目的歸結起來,無外乎下列三種:(1)移走可燃物;(2)使可燃物隔絕空氣(或氧氣);(3)降低可燃物的溫度(降至其著火點以下)。可見,滅火就是破壞燃燒所需的條件。同樣的,預防火災的措施也是提前破壞能引發燃燒的條件。三、促進燃燒的方法隨著“西氣東輸”工程的全面實施,我國許多家庭都使用上了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你觀察過天然氣在燃氣灶上燃燒的情況嗎 通常,當燃燒很旺時,甲烷充分燃燒,火焰呈藍色;當調小空氣進口時,甲烷就會不充分燃燒,火焰變為黃色。增大氧氣的濃度或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都能促進可燃物燃燒。常用燃料的主要組成元素是碳。在氧氣供給充足時,燃料中的碳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若氧氣供給不足,碳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此外,在高溫下,熾熱的木炭也可使二氧化碳轉變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它的存在不容易被覺察。當一氧化碳隨呼吸進入人體血液后,便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液失去了輸送氧氣的能力,導致一氧化碳中毒。人吸入少量的一氧化碳就會頭痛,吸入較多量時,就可能導致死亡。煤爐、煤氣灶及燃氣熱水器中的燃料不充分燃燒時會產生一氧化碳氣體,使用時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風和有效的排氣,確保安全。四、爆炸是如何發生的你見過爆炸的場面嗎?在露天的空地上引燃少量火藥粉末不會發生爆炸,爆竹里只有少量火藥,卻為什么會爆炸?氫氣的燃燒和爆炸將一個塑料瓶的瓶底剪下,在瓶塞處插入一根帶有止水夾的尖嘴玻璃管。用排水法集滿純凈的氫氣后,將塑料瓶移出水面,固定在鐵架臺上。打開止水夾,在尖嘴處點燃氫氣。觀察現象。思考:為什么剛開始時氫氣能夠在導管的尖嘴處安靜地燃燒,而片刻后卻發生爆炸了呢 上述實驗中,當氫氣剛開始燃燒時,只有少量氫氣在玻璃管口跟氧氣接觸發生反應,產生的熱量不多,很快就散失到空氣中。隨著燃燒的進行,空氣從瓶底涌入,在瓶子中與氫氣相互混合后,大量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同時接觸,反應瞬間釋放出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在有限的空間里急劇膨脹,就發生了爆炸。家庭使用的天然氣、煤氣或液化氣等可燃性氣體一旦泄漏,且在通風不良的廚房等有限空間里遇到明火,就有可能發生爆炸。在加油站、化工廠、煤礦的礦井和面粉廠等場所,空氣中會含有較多的可燃性氣體或粉塵,一定要嚴禁煙火,嚴格遵守安全規程,防止發生火災和爆炸事故。與燃燒一樣,任何化學反應都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因此,通過控制反應條件可以促進或抑制化學反應,使之滿足人們的需要。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