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第十三章 內能第2節 內能1.掌握內能概念及單位,知道影響內能大小的因素。2.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知道熱量的概念及單位。學習目標裝著開水的暖水瓶,有時瓶塞會彈起來。推動瓶塞的能量來自哪里?新知導入運動著的籃球運動著的分子結論:運動著的物體具有動能,運動著的分子也有動能。分子動能:分子做無規則運動而具有的能。類 比一、內能新知學習彈簧形變時具有勢能分子間互相吸引和排斥類 比分子勢能:由于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結論:由于分子之間存在類似彈簧形變時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勢能。1.內能的含義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2. 對內能的理解① 內能的單位也是焦耳(J)北極的冰山熾熱的鐵水② 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不論溫度高低)3.影響內能大小的因素一杯水加熱或常溫質量200g和質量100g的水0℃的冰熔化成0℃的水內能的多少與物體的溫度、質量和狀態等有關同一物體的內能只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內能增多,溫度降低,內能減少4. 內能與機械能的關系聯系區別二者都是能量,單位都是焦耳機械能是宏觀物體所具有的能量;內能是物體內部微觀分子所具有的能量。(物體可以沒有機械能,但是永遠具有內能)1. 用火焰加熱 2. 太陽曬3. 用砂紙摩擦 4. 用手焐5. 在地上摩擦 6. 用錘子不斷敲擊7. 反復彎折8. ……銅絲的溫度升高了,說明銅絲的內能增大了上面的方法中,增大內能的方式是一樣的嗎?改變內能的方法想辦法使一段銅絲溫度升高(即內能增大),你能想到哪些方法?用溫度更高的物體使鐵絲溫度升高溫度升高的過程往往伴隨著運動熱傳遞做功二、物體內能的改變把燒熱的工件放到冷水中在這個過程中,工件溫度 ,內能 ,冷水溫度 ,內能 。降低減少升高增加(1)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高溫物體低溫物體熱量(Q)內能減少內能增加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做熱量。熱量的單位也是焦耳。分析①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做熱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②發生熱傳遞時,高溫物體內能減少,低溫物體內能增加。③物體間發生熱傳遞的條件:物體之間有溫度差。④熱傳遞的本質:內能的轉移。內能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傳遞。(不是傳遞溫度)注意:熱量是過程量,只能說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千萬不能說物體“含有”或“具有”熱量。小結發生熱傳遞的一些實例對手呵氣燒水棉被被曬得暖呼呼的(2)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實驗觀察2實驗觀察1結論:① 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增加,溫度升高。 物體對外做功,物體內能減少,溫度降低。② 做功改變內能的本質: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③ 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內能上是等效的。生活及自然界中利用做功改變內能實例從滑梯下滑時屁股有點發燙冬天人們搓手感到暖和做功改變內能汽車急剎車時,輪胎克服地面間的摩擦做功,內能增加,溫度升高,輪胎表面被燒焦。流星穿越大氣層時,克服空氣阻力做功,內能增加,溫度太高,達到流星燃點,流星燃燒。溫度、熱量、內能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溫度 熱量 內能區 別 概念量的性質表述單位聯系物體吸熱,內能會增加,溫度不一定升高,如晶體熔化;物體放熱,內能會減少,但物體的溫度不一定降低,如晶體凝固.宏觀上: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微觀上:反應物體中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在熱傳遞的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狀態量過程量狀態量用“降低”“升高”“降低到”“升高到”等表述用“放出”或“吸收”等表述用“有”“具有”“改變”“增加”“減少”等表述攝氏度(℃)焦耳(J)焦耳(J)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單位是焦(J)。內能熱傳遞和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一個物體溫度升高時,它的內能就增加;一個物體溫度降低時,它的內能就減少。熱傳遞實質——內能的轉移內能改變的量度——熱量做 功實質——內能與其它能的轉化內能改變的量度——做功的多少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內 能課堂總結1.關于內能,下例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的內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熱量B、物體的內能增大,一定是外界對它做了功C、同一物體,溫度越高,它的內能就越大D、物體的機械能增加,它的內能一定增大C課堂練習2.下例事例中,屬于用熱傳遞的方法改變內能的是( )A、地球外的石塊,墜入地球的大氣層,成為流星B、涼雞蛋泡在熱水中溫度升高C、兩手相互摩擦,手心發熱D、鋸木頭時,鋸條變得燙手B3.下列屬于通過做功途徑改變物體內能的是( )A.在火爐上燒水,水溫升高B.感冒發燒,用冷毛巾敷額頭C.用氣筒給輪胎打氣,氣筒壁發熱D.炎熱的夏天,柏油路面溫度升高C4.關于內能、熱量和溫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溫度低的物體可能比溫度高的物體內能多;B.物體內能增加,溫度一定升高C.物體內能增加,一定要從外界吸收熱量;D.物體溫度高時比溫度低時含有的熱量多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