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一、學習目標(2分鐘)
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
二、重要概念(3分鐘)
1.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以門第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2.科舉制
科舉制是開創于隋朝、形成于唐朝的選官制度,被以后歷朝沿用。其以考試為手段,以成績為標準,以儒家經典為內容,打擊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提高了統治集團的文化素養,有利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一定意義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后經歷朝調整,日趨完善,明朝八股取士走向僵化,逐漸成為思想文化專制的工具,晚清政府于1905年將其廢除。
3.三省六部制
唐朝在隋朝的基礎上,中央設中書省(草擬)、門下省(審核)和尚書省(執行),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在門下省設政事堂,作為三省宰相共同議定軍國大政的場所。相權一分為三,各部門又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同時相互監督、牽制,有利于君主專制的加強,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創新。
4.兩稅法
兩稅法將各種名目的賦稅統一并到戶稅和地稅這兩稅中,主要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征稅,開始改變以人丁為主的收稅標準,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三、自主學習(10分鐘)
(一)知識點梳理(閱讀課文,按要求完成)
一、選官制度
1.據課文第一目第1段,記憶九品中正制的興衰、方式、標準、實質。
據課文第一目第2、3段,記憶科舉制度的創立、完善、影響。
[思考1]:結合所學知識,總結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特點。
大運河貫通了南北交通,對于南北經濟交流產生了深遠影響。就此而論,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功績可以和大禹治水相媲美。
二、三省六部制
1.據課本第二目第1段,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形成。
2.據課本第二目第2、3段,記憶三省六部制的確立、特點、職權、發展、影響。
[思考2]:中樞政務機構的變化
材料一 宰相、丞相或相國之成為官名,始于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秦國都有此官職作為國家最高行政長官,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政事。秦漢時期的宰相,位高權重,相權與皇權的矛盾沖突,導致兩漢皇帝不斷調整、削弱宰相職權,結果就是以尚書臺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國家行政權力的中心從三公逐漸轉至三省。
——王成等《中國政治制度史》
[問題] 根據材料一中的文字材料和圖示,說明從秦漢到隋唐中央機構的主要變化,分析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
變化:從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漢朝的中外朝制度演變為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原因:三公制下宰相位高權重,皇帝為加強皇權削弱相權,重用身邊侍從;中朝官權力不斷增大,并逐漸演變成三省制度。
三、賦稅制度
1、據課文第三目第1段,記憶租調制和租庸調制的內容、影響。
2、據課文第三目第2、3段,記憶兩稅法的背景、內容、影響。
(二)教師點撥(重點知識分析)
比較租庸調制和兩稅法
賦稅制度 租庸調制 兩稅法
實行時間 唐朝前期 唐朝后期(780年開始)
前提條件 均田制的實行 均田制遭到破壞,財政困難
目的 保障政府的財政收入 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主要征收 對象 人口 土地與財產
內容 租:谷物;調:絹和布;庸:納絹或布代役 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每年分夏、秋兩次納稅
意義 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賦役負擔相對減輕,開墾了許多荒地。政府賦稅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鞏固 統一了稅制,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稅收。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課堂限時練(10分鐘)
1.(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科進士綴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牢寵、圈套)中矣。”材料反映了
A.太宗稱帝后的傲慢心理 B.監察制度的殘酷性
C.科舉制有利于鞏固統治 D.察舉取士的虛偽性
2.某學者論及唐代制度時說,在地方有為政府公開選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綜合管理全國行政事務的制度。這兩種制度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后一千年的穩固基礎。“這兩種制度”是指
A.分封制和郡縣制 B.郡縣制和三省六部制
C.科舉制和郡縣制 D.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
3.從均田制到租庸調制再到兩稅法,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出
A.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不斷加強 B.收稅標準由繁到簡的發展歷程
C.完全廢除以人丁為主的收稅標準 D.社會矛盾消除,鞏固國家統治
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其后,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注:如“參知政事”、“參議得失”、“參知機務”、“專典機密”等)。
——(宋)歐陽修《新唐書·百官志》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職責和特點,分析唐初實行這一制度的意圖。
材料二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當時用人定出一客觀標準,還是不失此項制度所應有的傳統精神的。但后來卻變成擁護門第,把覓取人才的標準,無形中限制在門第的小范圍內,這便大錯了。唐代針對此弊,改成自由競選,所謂“懷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長官察舉,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評定,把進仕之門擴大打開,經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之考試。這制度,大體說來,較以前是進步的。漢制規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人亦不能經商,鄉舉里選系由地方政府察舉呈報。現在自由報考之惟一限制,即報名者不得為商人或工人。
——摘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的異同。
【當堂反饋 參考答案】 (5分鐘)
1.C 2.D 3.B
4.(1)職責:中書省負責草擬詔令、門下省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
特點:分工明確,彼此制約。
意圖: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和效率;鞏固唐王朝統治。
(2)異:選拔人才的標準不同,前者靠才學,后者靠門第;選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自由報考中央考試選拔,后者舉薦。
同:都是選拔人才的制度;工商業者都不在舉薦或報考之列。
五、教師評價及總結。(5分鐘)
六、作業
完成第7課“課后達標檢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马市| 普格县| 尉犁县| 通化县| 湟源县| 青州市| 平江县| 诏安县| 阿拉尔市| 土默特左旗| 车险| 潮州市| 阿图什市| 扬中市| 华宁县| 游戏| 东港市| 兴城市| 土默特右旗| 洛隆县| 楚雄市| 金平| 阿克陶县| 油尖旺区| 贡觉县| 富顺县| 福鼎市| 奉贤区| 秦皇岛市| 新竹市| 湘阴县| 朝阳县| 铜鼓县| 和政县| 瑞金市| 安乡县| 漯河市| 仙游县| 临泉县| 调兵山市|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