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滬教版)九年級上第4章 認識化學反應4.2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01教學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3探究新知04隨堂檢測05課堂總結06課堂典例0102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內涵,能闡述其本質原因;03學會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化學計算問題,提升解題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思維,體會化學的規律性。教學目標新知導入化學變化中物質的質量是否會發生變化?汽油燃燒排出尾氣總質量變小?銅片火上加熱表面變黑總質量變大?天然氣燃燒后連灰燼都沒有消失?任務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新知導入從定量的角度認識和研究化學變化,揭示化學反應的規律。任務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質量是否發生變化?模塊一 從定量角度認識化學變化探究新知假設與猜想提出三種猜想:1.變大,反應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大于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2.變小,反應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小于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3.不變,反應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任務二從定量角度認識化學變化探究新知任務二從定量角度認識化學變化在17世紀70年代,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在一個開放的容器中加熱金屬,發現反應后容器內的物質質量增加。因此,他得出了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并不相等的結論。18世紀70年代,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實驗法,在進行密閉容器內研究氧化汞生成與分解的實驗時,得出了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保持不變的結論。探究新知任務二從定量角度認識化學變化波義耳:金屬加熱后質量增加了拉瓦錫: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相等探究新知任務二從定量角度認識化學變化波義耳:金屬加熱后質量增加了拉瓦錫: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相等失 敗成 功在氣體參與或產生的化學反應中,為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實驗必須在封閉容器內進行。這樣可以確保氣體的質量不會因泄漏而受到影響,從而保證測量的準確性。波義耳的實驗使用敞口容器,實驗失敗;拉瓦錫使用密閉容器,實驗成功。探究新知任務二從定量角度認識化學變化0102化學反應前后,生成物的質量總和是否等于反應物的質量總和?提出問題化學反應前后,生成各物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反應物的質量總和。猜想假設接下來我們設計實驗觀測和記錄,得出結論。設計實驗,證明假設03探究新知任務三實 驗 :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硫酸銅 + 氫氧化鈉 硫酸鈉 + 氫氧化銅Cu NaOH Cu探究新知實驗現象產生藍色沉淀,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實驗原理氫氧化鈉 + 硫酸銅 → 硫酸鈉 + 氫氧化銅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實驗結論天平平衡說明:化學反應前后總質量不變任務三實 驗 :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實 驗 ②: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探究新知任務三實 驗 :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探究新知碳酸鈣 + 鹽酸 氯化鈣 + 二氧化碳+水Ca HCl Ca O任務四實 驗 :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實 驗 ②: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探究新知實驗現象石灰石表面產生氣泡,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實驗原理碳酸鈣 + 鹽酸 → 氯化鈣 + 水 + 二氧化碳CaCO3 + HCl → CaCl2 + H2O + CO2實驗結論天平平衡說明:化學反應前后總質量不變任務四實 驗 :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實 驗 ②: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探究新知任務四實 驗 :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實 驗 ②: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探究新知思考1.為什么實驗過程中電子天平示數為什么會變小?反應生成了氣體飄散到空氣中了。2.為什么實驗過程中機械天平保持平衡?使用密閉容器,生成的還在燒杯中,所以質量守恒,天平保持平衡。任務四實 驗 :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實 驗 ②: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探究新知反思:1.實驗中要注意哪些問題?(1) 遵守實驗室安全規則,了解各種緊急情況的處理方法。(2) 實驗前充分預習,明確實驗目的、步驟和注意事項。(3) 檢查實驗儀器是否完好,藥品是否齊全且符合要求。(4) 正確操作實驗儀器,規范取用藥品,注意用量和濃度。(5) 注意實驗中的反應條件,如溫度、壓強、催化劑等。(6) 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如實記錄實驗數據。 (7) 實驗產生的廢棄物要按照規定處理,保護環境。任務四實 驗 :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實 驗 ②: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探究新知反思:2.從化學變化的本質如何解釋得到的結論?化學變化的本質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反應物)的原子,重新組合而生成其他物質(生成物)的過程。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都沒有發生改變。只是原子之間的結合方式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物質的種類發生了改變。任務四實 驗 :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模塊二 質量守恒定律探究新知反應物的質量總和生成物的質量總和任務五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探究新知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恒定律。注意:正確理解“參加”的含義,沒有參加反應或者反應后剩余物質的質量不要計算在內。任務五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探究新知對于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于任何一個化學反應,但不適用于物理變化。2、生成物的總質量應包括全部生成物(包括沉淀或氣體)的質量。3、質量守恒定律揭示的是質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如體積)。4、有氣體參加和生成的化學反應,應包括參加反應氣體的質量和反應后氣體的質量實驗設計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應考慮在密閉容器中進行。任務五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探究新知任務五理解質量守恒定律2H2 + O2 2H2O點燃氫原子個數:4 氫原子個數:4氧原子個數:2 氧原子個數:2相對質量:2×2 + 32 = 36 相對質量:2×(2 + 16)= 36探究新知任務五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在化學變化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質量守恒定律化學變化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因此,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探究新知質量守恒定律的本質物質由元素組成,目前已知的有限的元素組成了世界上數千萬種不同的物質。化學變化的本質,從微觀角度來看是原子的重新組合,化學變化前后分子的種類會發生改變,但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從宏觀角度來看物質的化學變化中,物質的種類發生了變化,但元素的種類沒有改變,只是重新組成不同的物質。所以化學變化前后質量守恒。任務五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實 驗 ②: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探究新知任務五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探究新知任務五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成語“點石成金”,即能使石頭變成黃金,請你用化學知識說明石頭不能變成黃金的道理。答:在化學反應中元素的種類不變。石頭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是由鈣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組成的。黃金是由金元素組成的,因此石灰石不可能變成黃金。模塊三 練習與實踐實 驗 ②:碳酸鈣與鹽酸反應例1、從微觀角度來看,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反應前后( )。A. 物質的種類沒有改變B. 分子的種類沒有改變C. 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都沒有改變D. 分子的數目沒有改變【答案】C【解析】從化學反應的實質入手,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都不變,故選C.課堂典例實 驗 ②:碳酸鈣與鹽酸反應例2、 某物質在氧氣中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則該物質的組成中( )。A. 一定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B. 可能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C. 一定含有碳、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 一定含有氧元素,可能含有碳、氫元素【答案】C【解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在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沒有改變,即化學反應過程中元素守恒。生成物二氧化碳、水中含有C、H、O元素,則反應物中也一定含有這三種元素。物質在空氣中燃燒是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氧氣是由O元素組成的,由此判斷該物質中一定含有C、H元素,而是否含有O元素都不影響元素種類的守恒,故該種物質中一定含有含C和H,可能含O。故選C課堂典例例3、下列現象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A.木材燃燒,余下灰燼的質量小于原木材質量B.銅絲在火焰上灼燒,灼燒后的“銅絲”質量增加C.加熱高錳酸鉀,剩余固體質量減少D.將一定質量的水冷凝后結成冰,質量不變課堂典例【答案】D【解析】A、木材燃燒,余下灰燼的質量小于原木材質量,是因為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了空氣中,該選項遵循質量守恒定律。B、銅絲在火焰上灼燒,灼燒后的“銅絲”質量增加,是因為銅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了氧化銅,該選項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C、加熱高錳酸鉀,剩余固體質量減少,是因為反應生成的氧氣導出,該選項遵循質量守恒定律D、水冷凝后結成冰的過程沒有發生化學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故選D。例4、科學家探索用CO除去S,該研究涉及的一個反應S+2CO=2X+S,則X為( )A.CB.C C.C D.COS課堂典例【答案】A【解析】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各原子種類和個數都不變,反應前有:1個硫原子、2個碳原子、4個氧原子;反應后有:1個硫原子,還缺少2個碳原子、4個氧原子,又因為X前面的化學計量數是2,所以X的化學式為C。故選 A。例5、在化學反應前后:①物質的化學性質②原子的種類③元素的種類④)反應物的質量總和與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其中一定不發生變化的是( )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②③課堂典例【答案】C【解析】由于是化學變化,物質的種類一定改變,因此物質的化學性質一定改變;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原子數目、原子質量、元素種類、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與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在化學反應前后一定不變。故選C。例6、汽車尾氣是空氣污染的元兇之一,使用催化凈化裝置可有效減少尾氣污染。下圖是種處理汽車尾氣的反應微觀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前后均為純凈物B.反應前后分子數不發生改變C.該反應可以減少N的排放D.該圖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課堂典例【答案】C【解析】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2N C+2O+A.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和反應后均由不同種分子構成,所以均屬于混合物,故A錯誤;B.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后分子總數發生了改變,故B錯誤;C.由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可以減少N0z的排放,故C正確;D.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都沒有改變,因此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符合質量守恒定律,故D錯誤。故選 C。一定條件課堂典例1、關于下列觀點中錯誤的有( )①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物的質量比鐵絲的質量大,這個反應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②因為“質量守恒”,所以氫氣燃燒生成的水中一定含有氫元素③根據質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變成“干冰”后質量保持不變④根據質量守恒定律,雙氧水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前后,二氧化錳質量不變。A. ②③④B. 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隨堂檢測【答案】C【解析】①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參加反應的鐵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的四氧化三鐵的質量,所以生成物的質量比鐵絲質量大,這個反應遵守質量守恒定律,故①說法錯誤;②氫氣燃燒是氫氣和氧氣在點燃條件下生成水,反應物氧氣中只含有氧元素,氫氣中含有氫元素,根據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保持不變的原理(即”質量守恒“),確定水中一定含有氫、氧元素,故②說法正確;③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二氧化碳變成“干冰”是物理變化,不適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故③說法錯誤;④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的反應中,二氧化錳既不是反應物,也不是生成物,是該反應催化劑,催化劑的特點:反應前后的質量保持不變,二氧化錳質量不變的原因與質量守恒定律無關,故④說法錯誤。故選 C。隨堂檢測2、小麗在實驗室中發現濃硝酸存放在棕色瓶中。她查閱資料得知,濃硝酸見光易分解,產生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該氣體可能是( )A. N B.HCL C.S D.【答案】A【解析】A.濃硝酸中含有氫、氮、氧三種元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可能分解生成N,二氧化氮具有刺激性氣味,故選項正確;B.濃硝酸中含有氫、氮、氧三種元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由于硝酸銀中不含氯元素,不可能分解生成HCL,故選項錯誤;C.濃硝酸中含有氫、氮、氧三種元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由于硝酸銀中不含硫元素,不可能分解生成S,故選項錯誤;D.濃硝酸中含有氫、氮、氧三種元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可能分解生成,但氮氣沒有氣味,故選項錯誤。故選 A。隨堂檢測3、如圖是測定紅磷燃燒前后質量來驗證質量守恒的裝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紅磷燃燒時會產生大量的白色煙霧B.紅磷的用量多少不會影響實驗結果C.去掉裝置中的小氣球不會影響實驗結果D.把紅磷換成石灰石也能達到同樣的實驗目的隨堂檢測隨堂檢測【答案】B【解析】A.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不是霧,故A說法錯誤;B.由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之和等于反應生成的各物質質量之和,紅磷的用量多少不影響實驗結果,故B說法正確;C.氣球的作用是調節氣壓,如果去掉裝置中的氣球,裝置不密封,會影響實驗結果,故C說法錯誤;D.石灰石與氧氣不發生化學反應,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變化,所以不能達到同樣的實驗目的,故D說法錯誤。故選 B。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4.2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單元教學主題 學習主題“認識化學反應”。本單元涉及的主要化學大概念: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2)燃燒的條件;(3)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防火與滅火;從定量角度認識化學變化;質量守恒定律;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應用及計算。 學科 化學 年級 九年級單元 第四章《認識化學反應》 授課人 Xxx單元內容 本單元教學內容:課題1 在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部分,強調反應物性質、溫度、催化劑等對反應的影響。燃燒的條件包括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完全燃燒時可燃物充分與氧氣反應,產物較環保;不完全燃燒會產生有害氣體等。防火需控制可燃物、隔絕氧氣或降低溫度,滅火可采用冷卻法、隔離法、窒息法等。通過實驗和實例,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內容,提高安全意識和化學素養。課題2 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是否發生變化,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即質量守恒定律。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即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能用微粒的觀點對質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釋。利用原子的概念和化學反應的實質,解釋質量守恒定律。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都沒有改變,所以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課題3 能正確書寫簡單的化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是用化學式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它能簡明地表示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教會學生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方法,包括正確書寫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配平化學方程式、注明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的狀態等。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變化、質量關系和能量變化等。通過具體的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本單元內容的邏輯結構: “認識化學反應”單元內容具有清晰的邏輯結構。首先從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入手,讓學生區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認識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接著介紹常見的幾種化學反應類型,包括化合、分解、置換和復分解反應,使學生對化學反應的形式有初步認知。在此基礎上引出質量守恒定律,從宏觀的質量關系到微觀的原子角度進行解釋,為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提供理論依據。最后圍繞化學方程式展開,明確其書寫及意義。整個單元層層遞進,逐步深化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本單元內容可開發的教學活動與資源:本單元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密切的聯系,因此,本單元中安排了較多的實驗探究、討論、調查與研究、課外實驗等欄目,以激發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學生實驗、圖片、影像資料、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等創設教學情境,使每個學生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的世界,從而產生濃厚的化學學習興趣,加深對化學的了解。本單元教學重點:1.認識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有新物質生成和伴隨能量變化,讓學生能準確區分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2.掌握常見化學反應類型,如化合、分解、置換和復分解反應的特點及判斷方法。3.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認識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及原子的變化情況,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本單元教學難點:用微粒觀點解釋質量守恒定律。正確書寫復雜的化學方程式,尤其是配平及注明反應條件和狀態。靈活運用化學反應類型和質量守恒定律解決實際問題。單元學情 學生經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對化學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然而,對于化學反應中質量關系的理解還處于較為初步的階段。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直觀的實驗現象感知到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發生了變化,但對于質量在反應前后是否改變的問題,往往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部分學生可能認為反應后物質的質量會增加或減少,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從微觀角度去思考化學反應的本質。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但對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和邏輯推理能力還有待提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難,例如難以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即原子在化學反應中的重新組合并未改變其種類、數目和質量。針對以上學情,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通過實驗直觀地展示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進行思考,同時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他們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單元目標 1.能準確區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2.掌握常見化學反應類型的特點及判斷方法;3.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4.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學會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總結化學反應的規律;6.培養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強學生對化學在生產生活中重要性的認識。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1.關注課堂問題預設、實驗探究與學生課堂反饋表現。2.設計課時作業與學生答題正確率的及時分析。3.圍繞單元和主題目標:分層設置單元測試和家庭小實驗探究。單元實施課型安排 課時設置 課時目標 達成評價 任務活動 當堂檢測 課時作業新授課 1 在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部分,強調反應物性質、溫度、催化劑等對反應的影響。燃燒的條件包括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完全燃燒時可燃物充分與氧氣反應,產物較環保;不完全燃燒會產生有害氣體等。防火需控制可燃物、隔絕氧氣或降低溫度,滅火可采用冷卻法、隔離法、窒息法等。 通過實驗和實例,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內容,提高安全意識和化學素養。 1.鎂條燃燒實驗2.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實驗。 1、課堂練習2、課本p121習題 校本課時作業新授課 2 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能用微粒的觀點對質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釋。利用原子的概念和化學反應的實質,解釋質量守恒定律。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都沒有改變,所以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 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是否發生變化,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即質量守恒定律。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即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 1.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實驗2.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實驗 1、課堂練習2、課本p126,p127習題 校本課時作業新授課 3 能正確書寫簡單的化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是用化學式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它能簡明地表示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變化、質量關系和能量變化等。 教會學生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方法,包括正確書寫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配平化學方程式、注明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的狀態等。通過具體的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1. 白磷燃燒前后質量測定實驗2. 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測定實驗 1、課堂練習2、課本p133習題 校本課時作業課時設計(課題2)課題 4.2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為第四章第二節,涵蓋多個重要內容。本教學內容首先引入質量守恒定律,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直觀感受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變。接著深入剖析其微觀原因,即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在反應中均不變。然后探討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以定量表示化學反應。在應用方面,指導學生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化學計算和實際問題。教學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習者分析 學生對化學實驗有一定興趣,但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已具備部分化學基礎知識,能簡單描述化學反應現象。在理解質量變化的微觀原理時可能有困難,需多借助直觀教具。個體差異較大,教學應分層引導,滿足不同需求。3.學習目標確定 1. 深入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明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 熟練掌握通過實驗探究質量守恒定律的方法和步驟。3. 能從分子、原子角度闡釋質量守恒的微觀原理。4. 學會運用質量守恒定律書寫化學方程式,并進行配平。5. 利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化學反應中有關物質質量的計算問題。6. 培養科學探究精神,提高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4.學習評價設計 課件隨堂練習校本課時作業課堂實驗5.學習活動設計任務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提問】所有的化學反應質量是否會發生變化?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不同化學反應中的質量變化。記錄數據、分析結果,展開小組討論,分享實驗心得與發現。 學生對質量變化概念的理解較清晰,實驗操作技能有所提升。對質量守恒定律有初步認識。任務二:從定量角度認識化學變化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觀念構建】紙張燃燒后只余下少許灰燼,汽車發動汽油燃燒后排出尾氣,在這一化學變化中發生反應的物質的總質量變小了嗎?薄銅片在火焰上加熱,表面變黑,鐵鏈生銹,質量增大,在這一化學變化中發生反應的物質的總質量變大了嗎?天然氣燃燒后什么都沒有留下,在這一化學變化中天然氣完全消失嗎? 在17世紀70年代,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在一個開放的容器中加熱金屬,發現反應后容器內的物質質量增加。因此,他得出了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并不相等的結論。18世紀70年代,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實驗法,在進行密閉容器內研究氧化汞生成與分解的實驗時,得出了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保持不變的結論。我們需要通過科學探究來認識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間存在的質量關系,即從定量的角度認識和研究化學變化,揭示化學反應的規律。 引導學生學習波義耳和拉瓦錫的實驗,明確認識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間存在的質量關系,要從定量實驗入手。學會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以及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的化學式;并了解兩個實驗的現象與原理。 能從定量角度認識化學變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反應中的質量變化,從定量角度認識化學變化,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任務三:實驗探究①: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方法導引】向學生介紹實驗目的和實驗原理,即探究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后的反應情況,以及反應前后的質量變化。演示如何正確組裝實驗裝置,強調操作的安全性。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后的變化。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的細節,如是否有沉淀、是否有顏色變化等。【演示實驗】往盛有氫氧化鈉的燒杯中滴入硫酸銅【提問】為什么會產生藍色沉淀?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說明什么? 看視頻,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現象分析】在氫氧化鈉稀溶液中加入硫酸銅稀溶液,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且天平保持平衡。【板書】 實驗探究: 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 認真觀察教師的實驗演示,注意實驗裝置的組成和操作方法。仔細觀察燒杯中的變化,記錄實驗現象。 【觀看實驗視頻】【實驗現象描述】1.產生藍色沉淀。2.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能對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歸納、交流任務三:實驗探究②: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演示實驗】實驗準備:準備密閉容器、一些干燥的石灰石、稀鹽酸和天平以及砝碼。實驗操作:全程使用密閉容器操作,往準備好的純凈石灰石中滴入稀鹽酸,觀察天平。【提問】 1. 看到這個實驗現象,大家能想到驗證質量守恒的關鍵是什么呢?2. 為什么波義耳的實驗會失敗?【現象分析】 實驗現象:石灰石表面產生氣泡,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分析: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石灰石表面產生氣泡,釋放二氧化碳,天平始終保持平衡。【板書】碳酸鈣與鹽酸反應 1. 觀察實驗: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注意實驗現象和天平變化。 2. 思考問題:實驗結論是什么。3. 討論交流:與同學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共同探討。【觀看實驗視頻】【實驗現象描述】石灰石表面產生氣泡,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歸納、交流通過課后作業、小測驗等方式,評價學生對質量守恒的了解情況。是否能夠準確說出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的現象及結論。任務四:理解質量守恒定律【講解】 1. 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恒定律。2. 注意:正確理解“參加”的含義,沒有參加反應或者反應后剩余物質的質量不要計算在內。3.對于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于任何一個化學反應,但不適用于物理變化。(2)生成物的總質量應包括全部生成物(包括沉淀或氣體)的質量。(3)質量守恒定律揭示的是質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如體積)。(4)有氣體參加和生成的化學反應,應包括參加反應氣體的質量和反應后氣體的質量實驗設計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應考慮在密閉容器中進行。4.質量守恒定律的本質物質由元素組成,目前已知的有限的元素組成了世界上數千萬種不同的物質。化學變化的本質,從微觀角度來看是原子的重新組合,化學變化前后分子的種類會發生改變,但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從宏觀角度來看物質的化學變化中,物質的種類發生了變化,但元素的種類沒有改變,只是重新組成不同的物質。所以化學變化前后質量守恒。【板書】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小組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化學反應,以及對于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案例分析】:成語“點石成金”,即能使石頭變成黃金,請你用化學知識說明石頭不能變成黃金的道理。答:在化學反應中元素的種類不變。石頭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是由鈣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組成的。黃金是由金元素組成的,因此石灰石不可能變成黃金。 通過小測驗或作業,考查學生對于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任務五:課堂檢測【提問】學完本課題,談談你收獲……【反饋練習】課堂練習和校本練習 根據板書,小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課堂延伸 鞏固所學6.板書設計7.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校本課時8.教學反思與改進作為一名化學老師,在第四章第二節“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于微觀粒子在反應中的變化理解不夠深入,導致在解釋質量守恒定律時存在困難。 在教學方法上,雖然通過實驗進行了直觀展示,但對于實驗現象的引導分析還不夠細致,使得學生在得出結論時不夠自信。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增加更多微觀模型的展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重組過程。在實驗環節,加強對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總結。同時,豐富課后練習的形式和層次,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在教學中要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指導。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2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變化.doc 4.2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變化.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