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上期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教學思考一、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進入小學,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對學校、環境、老師、同學、課堂、學習、學校的要求都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于小朋友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一年級上冊科學在小學六年科學學習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如果說他們在幼兒階段主要是通過“玩”來認識和了解科學的話,從現在起,他們進入的將是一門“課程”。課程的含義是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系統的設計,但也是“有意思”、令人“感興趣”,在一年級的課程是“兒童的科學”,課堂中有大量的“探索空間”,孩子們可以表達“個人看法”,提升科學素養。二、教材解讀“什么是科學”“怎樣做科學”諸如此類的問題,無法也不應該教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與之交融的探究活動逐漸體驗和理解。因此,一年級上冊科學的主要功能是為六年的科學學習打基礎。1.內容分析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內容由“周圍的植物”和“我們自己”兩個單元組成。其中“周圍的植物”單元有6個教學內容,“我們自己”單元有7個教學內容,總計13個教學內容,原則上每個教學內容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最后都有“單元小結”和“科學閱讀”內容。(1)“周圍的植物”單元:本單元以觀察、 記錄、 交流能力為培養重點, 促進學生科學觀念的形成與思維發展。通過各類觀察活動,讓學生知道描述植物的方法, 認識到植物的需要。通過對生活中植物的用途的了解, 真切感受到植物, 作為我們人類的好朋友,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和美的享受。 同時通過單元小結、科學閱讀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 學生通過閱讀板塊的插圖和文字認識更多周圍的植物, 感受到植物的多樣性。(2)“我們自己”單元:在這個單元中,學生了解了我們身體的基本結構, 知道眼、耳、 鼻、 舌、 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 每個感覺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 能夠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世界。 本單元還幫助學生回顧自己從出生到現在的生長變化, 推測未來的身體信息, 引導學生關注身體的生長, 認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責任。 知道保護感覺器官的重要性, 了解保護感覺器官的方法, 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識。2.板塊分析一年級的科學書每課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討和拓展四個板塊組成。在實際教學中,這四個板塊并不是截然分開、機械使用的,四個板塊呈現的是一個有結構的,既符合科學家的工作特點,又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目的是讓兒童親身經歷和體驗問題解決的系列科學實踐。這個實踐過程與兒童轉變他們的原有認識相關,與促進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相關,與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相關,而且一定是以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共生的方式發生的。具體說明如下:(1)聚焦板塊:一般以陳述句的形式描述問題情境,以疑問句的形式提出1-2個學生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以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語句與前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聯系,體現課程的連貫性。(2)探索板塊:包括前概念測查、預測、探究計劃的制訂、收集信息、組織和呈現證據以及形成初步解釋。這一板塊通常以陳述句的形式出現,列出可供選擇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有關的第二手資料和數據呈現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3)研討板塊:呈現的是學生在交流、討論、論證時所應圍繞的關鍵問題。一般以疑問句的形式指導學生抓住主題學習的核心,陳述自己的觀點,運用證據支撐自己的解釋,在個人論證的基礎上,展開集體論證以達成共識。(4)拓展板塊:為學生提供一系列活動建議,以便他們在課外開展進一步的探究,使他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與其他學科領域的學習進行聯系。三、教學目標1.“周圍的植物”單元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①知道植物是各種各樣的,認識一些植物的外部特征。②知道植物具有很多特點, 能識別植物之間的異同。③知道植物的生存需要環境, 認識到不同環境下植物的特征不同。④知道幾種常見植物的名稱。⑤知道植物需要水、 陽光、 空氣等條件, 了解植物在生長過程出現的變化。(2)科學思維①通過回憶、交流、運用多種感官觀察與比較一些植物,認識到植物是各種各樣的。②通過對植物特點的比較、 分析, 能概括出植物特點, 嘗試描述觀察到的信息。③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不同環境下的植物, 分析植物的不同之處。④通過觀察和畫 “像” 記錄, 能分析植物與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系。⑤依據觀察到的現象搜集證據, 體會植物在不斷地生長變化。(3)探究實踐①能運用多種感官觀察植物, 描述和記錄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征變化。②觀察不同環境中的植物, 用簡單的語言描述植物的外部特征和生長環境。③學會用畫圖的方式真實地記錄植物的主要特征。④在實地觀察中, 能用簡單的示意圖來描述和記錄植物的形態, 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植物的問題。(4)態度責任①能傾聽、樂于表達和分享有關植物的信息。②激發了解植物的興趣, 培養愛護植物、 熱愛大自然的情感。2.“我們自己”單元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①通過觀察身體的外部,知道我們的身體基本結構分為頭、 頸、 軀干和四肢, 身體外形具有左右對稱的特點。運用耳聽、透光看、手摸等方式探知身體的內部,初步認識到身體內部有骨骼、肌肉、心臟等。②知道從出生到現在, 我們的身體在不斷地變化, 有些變化能夠說明我們在生長。③知道眼、 耳、 鼻、 舌、 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 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周圍的事物及變化等。④理解每種感覺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局限性。知道保護感覺器官的重要性, 學會簡單的保護方法。⑤認識到自己在未來會持續成長, 同時也理解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發育過程。(2)科學思維①能夠運用耳聽、 手摸、 眼看等方式收集信息, 據此推測身體的內部結構。②通過比較衣服、 外貌和牙齒等方面的差異, 可以察覺到我們身體的變化,意識到自己正在成長。③通過觀察與比較, 能逐漸有意識地關注感覺器官及其作用。④通過對哥哥、 姐姐們身體生長情況的了解, 能夠推測自己身體的生長變化情況。(3)探究實踐①能夠觀察并描述身體的外部結構, 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②能夠從不同角度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 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③在多次 “抓尺子” 的游戲活動中, 用表格記錄、 畫圖記錄的方式記錄游戲中的發現。④在聞味辨物的活動中, 能恰當運用感官進行觀察和比較, 區分布袋里的物品。⑤能夠恰當地運用感覺器官進行反復觀察, 通過畫圖的方式記錄觀察中的發現。⑥在制作 “時間膠囊” 的過程中, 能夠選擇適合放入其中的身體信息, 并獲取相關數據。(4)態度責任①能夠如實將自己觀察到的身體特征記錄下來, 養成認真、 細致記錄的習慣。②愿意在小組合作中表達自己的意見, 傾聽他人的意見。③能夠保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保持科學研究的興趣。④認識到保護感覺器官的重要性,學會簡單保護感覺器官的方法,認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責任, 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材料清單1.第一單元大麥、 大蒜等種子, 校園圖片,綠蘿 (水培)、 菊花 (土培)、 石竹、 薄荷等常見植物盆栽,種植經驗分享 (照片、 觀察日記等),綠豆,種植盆,餐巾紙,土壤,種植工具,自己種植的植物,彩筆,各類植物 (花盆上貼好名稱)。2.第二單元人體結構拼圖,能夠證明自己長大的照片、 衣服、 用具等物品, 水彩筆, 白紙,反應速度尺,花椒, 大蒜,洋蔥,橘子,不透光的小布袋或無紡布袋,一張校園室外環境觀察地圖,一個蘋果 (實物或圖片),軟尺,身高體重秤,準備封裝“時間膠囊” 的容器,紙帶。五、具體教學措施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學習興趣對于科學學習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與同伴合作交流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于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愿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并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了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類型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臺,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