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歷史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與發展教科書 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教學目標1. 通過將真理標準問題討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置于特定的時空框架下,了解其背景、內容和意義;了解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成果及其意義。 2.通過分析農村改革和城市集體企業改革的先行者的事例,概述改革開放的主要進程;通過運用地圖,掌握對外開放格局在時空上的推進,能夠全面客觀地分析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 3.借助相關視頻片段了解港澳回歸的經過,掌握港澳回歸的歷史意義;借助圖片和時間軸說出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關系的重大進展。 4.結合改革開放的歷程和相關史料,理解“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意義,體會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 教學難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經驗。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什么是路 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魯迅 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過了怎樣的一條路?跟別人的路相比有何不同?前行的路又在何方? 【設計意圖】以魯迅先生經典語錄導入,圍繞著“路”切題引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到底是怎樣的一條道路? 新課講授 (一)改革開放的進程 一群人·開改革先鋒之路 1.出示“ 改革開放40周年的改革先鋒名單”中“農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引發學生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考: 探究一:經濟體制改革之路 (1)明知“殺頭”的小崗村農民為何尋找出路? (2)此后一種怎樣的農村經濟體制之路逐步確立起來? (3)這種體制給中國農村帶來了哪些巨大變化? 2.出示“ 改革開放40周年的改革先鋒名單”里令一位人物“城市集體企業改革的先行者——步鑫生”,引發學生對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考: 探究一: (4)步鑫生為海鹽襯衫廠找到了一條怎樣的路? (5)與大集體合作工廠相比,該出路有何不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之路有無借鑒? 【設計意圖】通過講述農村和城市改革的先行者事例,了解對內經濟體制改革的措施,思考農村和城市改革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 一座城·辟開放試驗之路 3.出示首個經濟特區——深圳的經濟轉型之路和“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示意圖”相關材料,引發學生對對外開放之路的思考: 探究二:對外開放之路 回望深圳來時之路,它殺出了怎樣的一條“血路”?這條“血路”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除了經濟特區,我國如何進一步打開對外開放新格局之路? (3)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之路是否能走通?又為何能走通? 【設計意圖】回望深圳的經濟轉型之路,讓學生充分認識開放的重要性;出示“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示意圖”,讓學生梳理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過程,涵養時空觀念。 (二)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一次會·啟改革開放之路 引導學生自主梳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思考改革開放實踐順利推行的原因,重點探討被稱為“偉大的歷史性轉折”的會議: 5.借助《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重要材料,從會議內容和意義角度思考十一屆三中全會被稱為“偉大”的歷史性轉折的緣由以及“偉大”的歷史性實踐——改革開放鋪路的重大事件: 探究三:改革開放決策 為何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2)哪些大事件為“偉大”的歷史性實踐——改革開放鋪路? 【設計意圖】通過梳理改革開放后重大會議的過程中,認識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借助《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重要材料講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深遠影響;進而圍繞著改革開放,思考為其鋪路的重大事件,理清內在邏輯,浸潤歷史解釋。 (三)“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 一大國·邁統一大業之路 6.觀看視頻“國歌”中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片段,思考祖國統一大業的偉大構想、進程和意義: 探究四:改革開放影響 我們為什么要準時奏響國歌?為什么能準時奏響國歌? “一國兩制”有著怎樣的內涵?“一國”與“兩制”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一國兩制”構想下,祖國統一大業之路邁出了哪些步伐? 如何理解港澳的回歸“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紀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一國兩制”構想下,兩岸關系實現哪些進展? 【設計意圖】以視頻、思維導圖、時間軸等多樣的形式,帶領學生掌握祖國統一大業的偉大構想、實現進程、重大意義,體會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總結升華 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習近平 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過了怎樣的一條路?跟別人的路相比有何不同?前行的路又在何方? 【設計意圖】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學完本課再度習近平總書記語錄,深度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怎樣一條路?”它是一條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作業練習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歷史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與發展教科書 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作業練習1.鄧小平指出,黨的某次會議確立了或者說重申了黨的思想路線,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解決了黨的歷史上所遺留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該會議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下圖為北京郊區1978年和1986年男戶主職業占比的情況。與1978年相比,1986年的變化主要得益于( ) A.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深入開展 C.農村計劃經濟體制的突破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3.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下列事件中,為中共十四大的召開作了重要思想理論準備的是( ) A.“雙百”方針的提出 B.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 C.“兩個凡是”觀點的提出 D.“一國兩制”的提出 4.如圖為漫畫《新的一頁》。該漫畫記錄的是 A.南方談話 B.九二共識 C.香港回歸 D.澳門回歸 5.報紙是歷史的記錄者和見證者之一。對如圖所示報刊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有( ) ①其發行日期為1979年元旦 ②標志九條方針政策正式提出 ③中美關系開始走向了正常化 ④推動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開創并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部分重要會議及主要內容 時間地點會議內容1921年上海-嘉興中共一大確定黨的名稱,明確黨的奮斗目標等1923年廣州A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B遵義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1949年西柏坡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促進革命在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及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黨的工作重心 C ;毛澤東提醒全黨堅持“兩個務必”等。——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上)》整理材料二 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中國的發展實現了三大歷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從1978年到1992年十四大,解決了“松綁發展”的問題。松什么綁呢?松社會主義傳統觀念和教條主義束縛之綁。第二大突破,是從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決了“借力發展”的問題。借什么力呢? 就是借從20世紀90年代蓬勃發展起來的經濟全球化大潮之力…… ——摘自李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的三大歷史性突破》 (1)根據材料一,寫出表中A、B、C對應的內容。結合所學,概括中共一大的意義。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共十四大為“松綁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第一大突破”期間,我國對外開放形成了怎樣的新格局?指出2001年中國“借力發展”的重大舉措。 參考答案: 1.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78年中國。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解決了黨的歷史上所遺留的一系列重大問題。B項正確;中共八大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排除A項;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C項;中共十五大進一步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提出了黨在這個階段的基本綱領,排除D項。故選B項。 2.C 【詳解】根據材料,與1978年相比,1986年北京郊區從事工商業等方面職業的男戶主所占比重大大上升,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建立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改革經濟管理體制,使農業生產適應市場需要,允許農產品進入市場;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進行多種經營。1986年從事工商業等方面職業的男戶主所占比重大大上升正是農村計劃經濟體制逐漸突破的結果,C項正確;A項時間是1956年,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B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與郊區農村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1992年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D項。故選C項。 3.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為中共十四大的召開作了重要思想理論準備,被譽為新時期第二次思想解放宣言書,B項正確;1956年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而十四大的時間是1992年,排除A項;“兩個凡是”堅持的是“文革”錯誤思想,排除C項;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初步構想,且材料和“一國兩制”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4.C 【詳解】依據材料圖示信息可知,紫金花與英國的國旗分開,掀開了歷史性的一頁,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南方談話、九二共識、澳門回歸,排除ABD項。故選C項。 5.B 【詳解】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9年1月1日,《告臺灣同胞書》在《人民日報》公開發表,對于推動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發揮巨大作用,①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就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提出九條方針,②錯誤,排除AC項;中美關系開始走向了正常化是在1972年,③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 6.(1)A:中共三大,B:1935年,C: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意義: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2)貢獻: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新格局:形成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舉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21——1949年(中國)。 內容:根據材料“1923年廣州,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次會議是中共三大,即A處填空:中共三大;根據材料“遵義,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遵義會議,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即B處填空:1935年;根據材料“1949年,西柏坡,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在西柏坡,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黨的重心的轉移,即C處填空: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意義:根據材料“1921年,中共一大,確定黨的名稱,明確黨的奮斗目標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78——2001年(中國)。 貢獻:根據材料“從1978年到1992年十四大,......松什么綁呢?松社會主義傳統觀念和教條主義束縛之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新格局:根據材料“第一大突破,是從1978年到1992年十四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978年到1992年,我國對外開放形成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舉措:根據材料“借什么力呢? 就是借從20世紀90年代蓬勃發展起來的經濟全球化大潮之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歷史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與發展教科書 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學習目標1. 通過將真理標準問題討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置于特定的時空框架下,了解其背景、內容和意義;了解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成果及其意義。 2.通過分析農村改革和城市集體企業改革的先行者的事例,概述改革開放的主要進程;通過運用地圖,掌握對外開放格局在時空上的推進,能夠全面客觀地分析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 3.借助相關視頻片段了解港澳回歸的經過,掌握港澳回歸的歷史意義;借助圖片和時間軸說出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關系的重大進展。 4.結合改革開放的歷程和相關史料,理解“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意義,體會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課前學習任務1.預習《中外歷史綱要》(上)與本課相關的基本內容,如表格梳理改革開放過程中與國家政策支持有關會議或事件;時間軸繪制海峽兩岸關系進展。 2. 了解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先行者的典型事例,港澳回歸和海峽兩岸關系進展的基本史實。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探究經濟體制改革之路 (1)小崗村農民明知“殺頭”為何尋找出路? (2)此后一種怎樣的農村經濟體制之路逐步確立起來? (3)這種體制給中國農村帶來了哪些巨大變化? (4)步鑫生為海鹽襯衫廠找到了一條怎樣的路? (5)與大集體合作工廠相比,該出路有何不同? 【學習任務二】探究對外開放之路 (1)回望深圳來時之路,它殺出了怎樣的一條“血路”?這條“血路”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除了經濟特區,我國如何進一步打開對外開放新格局之路? (3)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之路是否能走通?又為何能走通? 【學習任務三】探究改革開放決策 (1)為何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2)哪些大事件為“偉大”的歷史性實踐——改革開放鋪路? 【學習任務四】探究改革開放影響 (1)我們為什么要準時奏響國歌?為什么能準時奏響國歌? (2)“一國兩制”有著怎樣的內涵?“一國”與“兩制”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3)“一國兩制”構想下,祖國統一大業之路邁出了哪些步伐? (4)如何理解港澳的回歸“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紀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5)“一國兩制”構想下,兩岸關系實現哪些進展?推薦的學習資源《中國改革開放大事記(1978-2008)》,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編寫組編,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2008年。 《改革開放口述史》,歐陽淞、高永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張卓元,中信出版社,2014年。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吳曉波,中信出版社,2014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7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與發展(學習任務單)2024--2025學年《歷史》高中·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統編版).docx 第27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與發展(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歷史》高中·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統編版).docx 第27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與發展(課后練習)2024--2025學年《歷史》高中·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統編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