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人教版九年級化學同步教學課件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跨學科實踐活動2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學家探索物質組成與結構的歷程1. 1.通過科學史實體會科學家探索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的智慧,知道可以通過實驗、想象、推理、假說、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質的結構。2. .能綜合運用化學、技術、工程及跨學科知識,秉承可持續發展觀,設計、評估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制作項目作品,并進行改進和優化,體現創新意識。3.初步學習利用物質的性質和化學反應探究物質組成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實踐目標1、紙片可以撕的很小很小2、一張紙可以由很多個細小的微粒構成3、不僅是紙,其他物質都是由微小粒子構成感知游戲走過花圃會聞到花香;濕的衣服經過晾曬會變干;蔗糖放到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讓我們再觀察下面的實驗現象。任務一 探究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你從這里能嗅到汽油味汽油分子在不斷地運動。當你走在校園里,能聞到沁人肺腑的桂花香。花香分子在不斷地運動。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一滿杯水敞口放置,過段時間發現液面下降,杯內的水減少,原因是 .水分子不斷地運動到空氣中去了1. 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向盛有水的小燒杯中加入少量品紅,靜置,觀察現象。實驗探究實驗現象:品紅在靜置的水中會擴散(如圖)。上述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探究興趣。為了解釋這類現象,他們提出物質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設想。科學技術的進步,證明了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現在我們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能夠觀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如圖)。掃描隧道顯微鏡某種有機物分子銀原子液態的水加熱氣態的水(1). 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分子間的間隔發生改變。2. 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水蒸發示意圖過氧化氫分解制氧氣的示意圖(2). 用分子的觀點解釋化學變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一種物質的分子會變成其他物質的分子。加熱OHgOHg氧化汞分子OOHgHg汞原子氧原子汞原子HgHgOO+氧分子(3)化學變化的實質: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氧化汞加熱汞+氧氣HgOHgO2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可以發生改變,原子的種類不會發生變化。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3. 物理、化學等課程中對微觀粒子運動特點實驗的相關描述:①物理學科:通過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分子在空氣中的擴散實驗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②化學學科:通過品紅在水中的擴散和濃氨水使酚酞溶液變紅的實驗得出分子在不斷運動的結論。舉例說明現階段我國了解微觀粒子基礎研究領域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新技術: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新方法:新奇自旋相互作用任務二認識模型在探索物質組成與結構中的作用1、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等課程中有多種模型體現了物質的組成與結構。①.化學②.物理③.生物2. 道爾頓、湯姆孫和盧瑟福等提出的原子模型,以及科學家認識原子結構的歷程3.綠豆、小米等材料制作上述三種原子模型,并說明實驗、推理和假說等科學方法在探索原子結構中的作用。任務三.以水為例梳理物質組成與結構的認識思路1. 了解科學家發現水的組成的歷程2、制作模型展示科學家探究水的組成與結構的過程。試著用紙板、橡皮泥等材料,根據阿伏加德羅的“分子論”制作水分子模型、氫氣燃燒過程物質變化模型。準備材料:兩種顏色的橡皮泥或黏土、牙簽把橡皮泥做成小圓球形狀 用牙簽把做好的小圓球連接起.經典例題例1.“聞香識茶”意思是通過聞的方法判斷出茶的類別。人們能夠聞到茶香的原因是( ) A.分子之間存在間隔 B.分子質量和體積很小C.分子在不斷的運動 D.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解析】人們能夠聞到茶香的原因是茶中含有特殊氣味的分子運動到了我們的鼻子之中的緣故。而能夠通過聞的方法來判斷茶的類別則是因為不同的茶的氣味上會不微小的差異。故選:C。C例2.下列微觀粒子示意圖中,能表示純凈物的是( )A. B. C. D.A【解析】A、圖中只含有1種分子,是一種物質,是純凈物,故正確。B、圖中含有2種不同的分子,是兩種物質,是混合物,故錯誤。C、圖中含有2種不同的分子,是兩種物質,是混合物,故錯誤。D、圖中含有2種不同的分子,是兩種物質,是混合物,故錯誤。故選:A。例3.下列各斟中“ ”和 “○”分別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解析】有多種分子。A中含有一種分子,是純凈物;B中含有三種分子,是混合物;C中含有一種分子,是純凈物;D中含有一種分子,是純凈物。B例4.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為現代量子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如圖幾位科學家對原子的觀點,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③④①②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解析】首先道爾頓創立了原子學說,認為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 湯姆森在1897年發現電子,否定了道爾頓的"實心球模型",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1911年盧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空的,電子按照一定軌道圍繞著一個帶正電荷的很小的原子核運轉:后來,玻爾在行星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子結構模型。故先后順序為③①②④。故選B。B例5.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是逐漸深入的。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一切物質都由原子構成,原子很小、不可再分B,湯姆森發現了質子,糾正了“道爾頓原子論”中原子不可再分的觀點 C,盧瑟福通過實驗,推測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D.三位科學家都運用了推理和模型來表達他們的理論成果B【解析】A、1803年,近代化學之父,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一切物質都由原子構成,原子很小、不可再分,故A說法正確: B、1897年,湯姆森通過實驗發現了電子,進一步發展了原子、分子論。湯姆森主要是糾正了“道爾頓原子論”中的原子不可再分觀點,故B說法錯誤:C、1911年,盧瑟福又通過實驗,推測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現代原子結構理論,故C說法正確;D、原子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粒,為了幫助人們理解原子的結構,這三位科學家都運用了推理和模型來表達他們的理論成果,故D說法正確;故選:B。。例6.人類對原子的內部結構認識永無止境,通過科學家不斷建立與修正原子結構模型,實驗中思考探索完成。(1)α粒子是某些放射性物質衰變時放射出來的氦原子核,由兩個中子和兩個質子構成,則α粒子帶2個單位 (填“正”或“負”)電荷。(2)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于是提出核式結構模型。下列能正確反映他的實驗結果的示意圖是 (選序號)。(3)金(元素符號為Au)是由金原子構成的,3個金原子的符號表示為 。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 (填“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或“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4)盧瑟福提出“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這里的“很小的結構”是指原子中的結構為 。(5)通過了解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你能得出哪些認識?(至少一點) 。【答案】(1)正;(2)D;(3)3Au;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4)原子核;(5)科學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解析】(1)中子不帶電,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α粒子是放射物質衰變時放射出來的, 原子核,由兩個中子和兩個質子構成,所以a粒子帶2個單位正電荷;故填:正;(2)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a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提出核式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是在原子內部存在著一個帶正電,體積很小、質量很大的核,核的外面存在著很大的空間,所以絕大多數a粒子能穿過金箔,少數a粒子運動方向發生了偏轉,極少數的a粒子原路返回,即能正確反映他的實驗結果的示意圖是 D;故填: D;(3)原子用元素符號來表示,表示多個原子就需要在元素符號前面添加適當的數字,所以3個金原子表示為3Au;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a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故填:3Au;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4)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盧瑟福提出“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這里的“很小的結構”是指原子中的結構就是原子核;故填:原子核;(5)通過了解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認識到科學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或人類借助建立模型,認識原子結構逐漸接近本質等;故填:科學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化學就象你頭頂上的果實,只要肯稍作努力,成功的甜蜜就屬于你!祝你成功!See You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