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講 中國古代的變法改革、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課程標準 核心概念詞提示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 1.中國古代的變法與改革: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 2.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大鴻臚、西域都護府、屯戍政策、羈縻州、衛所制度、改土歸流、《尼布楚條約》【知識梳理】【鏈接·選擇性必修1·P22-23】知識點一 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春秋戰國時期——商鞅變法(1)背景: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2)目的:實現富國強兵。(3)內容(4)意義:打擊了貴族特權,使秦國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2.兩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權;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2)內容(3)作用: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交融,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3.北宋——王安石變法(1)背景(2)目的:富國強兵。(3)舉措: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4)結果: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因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當,最終失敗。4.明朝——張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2)舉措:整肅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3)結果: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封建統治危機暫時緩解。【鏈接·選擇性必修1·P60-65】知識點二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1.古代的民族關系與邊疆治理(1)秦朝(2)漢朝①設立官職: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②邊疆管理北方 漢初,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三擊匈奴取得大勝西面 在河西走廊設“河西四郡”;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東北 西漢設護烏桓校尉③邊疆開發: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隋朝①民族關系: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加強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②邊疆管理:推行郡縣制,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4)唐朝①民族關系西北各族 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與唐保持密切聯系吐蕃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會盟南詔 南詔王經唐朝加封,遣子弟入唐學習②邊疆管理:主要機構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5)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斷過。(6)元朝①民族關系:“行漢法”;實行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②邊疆管理:八思巴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役。(7)明朝①管理機構:在中央設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管理民族事務。②邊疆管理北方 修長城,布軍鎮,與各族開展貿易。東北 西北和西南:設都司、衛、所、土司等機構進行管理。西南 敕封西藏僧俗領袖,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8)清朝①管理機構: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②民族管理方式 概況聯姻 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軍事斗爭 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冊封 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設新機構 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改土歸流 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2.古代的對外交往(1)先秦: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2)秦漢:打通了陸海兩個通道;東漢時倭國派使臣來朝。(3)隋唐:對外交流活躍,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隋朝加強與流求的接觸,三次派人抵達流求。(4)宋朝:北方陸路交通阻隔,海路轉趨發達。(5)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6)明清【拓展補充】1.重要概念——三長制三長制規定: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設一黨長。三長制是北魏基層行政組織。它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征收租賦,征發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想一想 三長制的推行有何影響?提示 健全了縣以下地方基層政權,使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行政體制得以完善,取代了為豪強地主所把持的宗主督護制,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的控制。2.重要概念——羈縻政策羈縻,“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即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中的政治統治地位,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想一想 羈縻政策的特點是什么?提示 以夷制夷,因其俗以為治。3.圖解歷史——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想一想 從圖示中看出唐朝的民族關系如何?提示 唐朝通過邊疆機構的設置,使得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