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課程標準 核心概念詞提示1.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 2.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1.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治:《中華民國約法》、“中日民四條約”、宋教仁案、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府院之爭、護法運動、中國加入一戰(zhàn) 2.北洋軍閥時期的經濟、文化:獎勵實業(yè)、提倡國貨運動、《青年雜志》、蔡元培、德先生、賽先生、《文學改良芻議》、家庭革命【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zhàn)爭1.袁世凱復辟帝制(1)準備(2)稱帝:袁世凱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2.護國戰(zhàn)爭(1)背景(2)概況: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fā)動護國戰(zhàn)爭,討伐袁世凱。(3)結果知識點二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1.軍閥割據: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主要有直系、皖系和奉系等派別。2.“府院之爭”(1)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2)1917年,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擁清廢帝溥儀復辟。3.護法運動(1)原因: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2)過程:1917年,南下的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3)結果:由于受軍閥排擠,孫中山辭去大元帥之職。4.參加一戰(zhàn)(1)目的:為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fā)展。(2)概況: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zhàn),加入協約國方面。(3)影響知識點三 民國初年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新氣象【鏈接·選擇性必修1·P40】1.民國初年的官制改革(1)考試制度:1913年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2)甄別制度①內容:是指對已經在文職官位上工作的人,通過各種檢驗、調查、檢查等決定其能否留任。②意義: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2.民國初年經濟的發(fā)展(1)原因(2)表現: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的面粉廠和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yè)迅速發(fā)展壯大。(3)影響:隨著民族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中國產業(yè)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3.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原因:共和政體的建立和南京臨時政府的努力。(2)表現:改用陽歷;頒布剪發(fā)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知識點四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原因:人們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2.興起(1)開始: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2)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3)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錢玄同、劉半農。3.主張(1)擁護“德先生”,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2)擁護“賽先生”,反對舊藝術、舊宗教。(3)反對國粹和舊文學,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4.影響(1)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2)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使其涉及的內容更為廣泛和深刻。(3)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拓展補充】1.重要概念——買辦階層買辦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上服務的中間人和經理人,具有洋行的雇員和獨立商人的雙重身份。其職能主要是幫助洋行收購土貨,銷售洋貨。一些買辦脫離洋行獨立經營,使買辦資本成為民族資本,形成買辦資產階級。想一想 “買辦”階層的出現,有何客觀作用?提示 客觀上促進了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加劇了中國封建小農經濟的解體。2.重要觀點——新文化運動時期是一個新舊交替時期新文化運動既是中國人學習西方失敗的終點,也是中國人學習俄國的起點,呈現出新舊交替的突出特點。前期,資產階級激進派以民權、平等為指導思想,以民主、科學為旗號,開展思想啟蒙運動,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范疇;俄國十月革命之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新民主主義的曙光開始顯現。想一想 有學者說:“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批評孔子、反對孔教、否定儒家綱常,其實并不是指向傳統,而是針對現實。”這里的“現實”是指什么?提示 袁世凱執(zhí)意復辟帝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