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4.4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 第1課時浙教版七年級上冊新知導入2023年7月14日,在墨西哥沿岸近海發生里式6.2級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位于15.1°N、93.8°W。該地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地震有哪些危害?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新知講解探索活動:1.用透明紙在世界地圖的底圖上描繪非洲、南美洲的輪廓。2.將兩個輪廓進行拼合,你發現了什么?非洲南美洲或許你會發現,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的大陸海岸線會是這么吻合。難道它們曾經連在一起嗎?科學假說:就是用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界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假說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在18世紀及以前,地質學家普遍認為,大陸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到了20世紀初,有科學家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各各大陸原先是連在一起的。大陸漂移學說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對大陸之間的位置關系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大陸是移動的。魏格納認為,所有的大陸曾經是連成一片的,之后經過分裂、漂移才能形成現在的樣子。2億年前1億3500萬年前6500萬年前現在魏格納把各個大陸連在一起形成的超級大陸,叫作泛大陸。泛大陸形成于3億年前,經過漫長歲月,泛大陸分裂成幾個大陸,這些大陸緩慢地移動,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地形證據:他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事實。南非有一條從東到西走向的山脈可以跟阿根廷境內的一座山對接起來。還發現,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相互對應,連兩地的巖石和褶皺也相吻合。化石證據:一種叫舌羊齒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等地的巖層中均有發現。舌羊齒化石 ,它是2.5億年前的一種蕨類植物,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印度和南極洲都發現了舌羊齒化石,由于舌羊齒的孢子太大,不能隨風漂移,另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移過海。思考與討論:舌羊齒適合在溫和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但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洲、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地,這些地區現在并不具有適合舌羊齒生長的氣候條件。這說明什么問題?說明這些地區在很久之前可能是連在一起的,且處在溫和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氣候證據:在北冰洋以北的島上發現了熱帶植物化石;在南極洲發現了巨大的煤層;在南非發現了冰川擦痕。生物證據:兩塊大陸相隔很遠,卻有相似的動物結論:地球上的陸地曾經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海底擴張學說由于魏格納并沒有對大陸漂移理論的動力來源做出科學的解釋,當時科學界不接受他的假說。直到近半個世紀后,一些新證據被發現,科學家們才開始重視魏格納的這一假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地磁學研究的成果支持了陸地斷裂分離的觀點,并形成了一種新的大地構造學說。年輕大洋中脊0.1億1億最年輕0.5億1.3億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海嶺1960~1962 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海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海底擴張說”。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思考與討論:1.如圖為洋中脊形成的示意圖。說說洋底巖石1、2、3、中形成較早的是哪個。較早的是3。 因為根據海底擴張學說的內容“越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老”,可推知3的年齡最老,因此形成較早。2、海底擴張學說是否支持大陸漂移學說?它解決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什么問題?“海底擴張說”支持了“大陸漂移說”,并且它解決了“大陸漂移說”中動力的來源問題,即熱的熔巖物質不斷上涌,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探索活動:如圖是海洋底部洋中脊和海溝分布圖。根據赫斯的海底擴張學說,大西洋的面積將如何變化?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將遠離,還是靠攏?根據赫斯的“海底擴張說”,大西洋的面積將會不斷地擴大,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將遠離。板塊構造學說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它們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板塊“漂浮”在________上,不斷地發生________和________。軟流層碰撞張裂板塊的碰撞會擠壓地殼,形成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板塊的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1.陸—陸板塊的碰撞(喜馬拉雅山的形成)2.海—陸板塊碰撞示意圖板塊的碰撞形成山脈與海溝。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裂谷海洋3.板塊的張裂形成裂谷與海洋。我們生活在地球的某一個板塊上,由于地球板塊運動非常緩慢,有一些大得板塊每年僅移動幾毫米,因此我們無法感覺到它的運動。若測出某一板塊在一定時間內移動的路程,我們就能計算出它的移動速度,也能對地表未來的變化做出預測。方法與技能:科學假說是對事物現象的因果關系或規律的假定性解釋。如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需要實踐的檢驗,在新的證據被不斷發現時,原有的假說將會被修正,形成新的假說,進一步發展成“板塊構造學說”。課堂總結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一)2、海底擴張說1、大陸漂移說3、板塊構造學說地球上的陸地曾經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它們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碰撞 大陸板塊 與大陸板塊大陸板塊 與大洋板塊張裂 裂谷、海洋海溝-島弧(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海溝-海岸山脈(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巨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大西洋課堂練習1、關于海陸變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B.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板塊運動活躍的地帶火山地震活動頻繁C.地球表面形態比較穩定變化很小D.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板塊碰撞擠壓造成的C2、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說法不正確的是( )A.板塊碰撞常形成裂谷或海洋B.板塊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C.火山、地震多發生在地殼比較活躍的板塊交界地帶D.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A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全球由七大板塊組成。B、地中海在不斷擴張,幾千萬年后將出現新的大洋。C、板塊的運動目前還在緩慢的進行著。D、板塊漂浮在海面上,相互之間不斷的發生碰撞和張裂。C4、根據板塊構造學說,紅海海域逐年擴大的原因是( )A.板塊的上升 B.板塊的張裂C.板塊的下降 D.板塊的碰撞B5、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1)寫出圖中字母表示的板塊名稱:A ,B ,C ,D ,E ,F 。(2)板塊的碰撞和 是引起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使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引起人們的恐慌。按圖中應該是板塊和 板塊碰撞而造成的。張裂亞歐太平洋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2)兩大板塊張裂后,會出現 怎樣的地形變化?6.(1)若兩書代表兩大板塊。兩大板塊“緩慢”相碰后,會出現怎樣的地形變化?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隆起現象:牛皮紙斷裂時,產生震動,礦泉水瓶翻倒,出現裂縫。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4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第1課時).pptx 大陸漂移學說.mp4 板塊構造學說.mp4 海底擴張說.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