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嵊州市201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學業成績檢測九年級社會思品考生須知:1.本學科考試為開卷考試。全卷分試卷Ⅰ、試卷Ⅱ,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100分鐘。2.答題前,先用鋼筆或圓珠筆在試卷Ⅱ的密封線內規定位置上填寫學校、班級、姓名、考號;答題時,把試卷Ⅰ的答案寫在試卷Ⅱ前的表格中對應位置,直接做在試卷Ⅰ上無效;試卷Ⅱ直接做在試卷上。3.考試結束后,只將試卷Ⅱ收回。試卷Ⅰ(選擇題 共40分)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各題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選出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和 ▲ 于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這是1949年后海峽兩岸領導人66年來首次會面。A.朱立倫 B.馬英九 C.蔡英文 D.洪秀柱2.2015年12月2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 ▲ 新協定,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 ▲ ,為2020年后全球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了制度性的安排。A.全球氣候 零排放 B.低碳經濟 零排放 C.氣候資金 適度排放 D.氣候行動 適度排放3.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至關重要的一項內容,便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 ▲ 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A.去產能 B.去庫存 C.去杠桿 D.供給側4.1921年胡適的《希望》:“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這詩與新文化運動內容有直接聯系的是A.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B.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C.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5.有人說: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卻黑暗依舊;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1921年迎來曙光”是因為中共的誕生A.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B.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C.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D.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6.下表是刊載在1923年上海《晨報》上的社會調查中兩個問題的數據,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歡迎(贊成)不歡迎(不贊成)您歡迎資本主義嗎27%73%您贊成社會主義嗎76%24%①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中國人對西方資本主義失望②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③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④國民革命運動的迅速開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7.右圖反映的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這個罪行是指A.南京大屠殺 B.細菌戰 C.“三光政策” D.毒氣戰8.中國近代史上,國共兩次合作都取得了重要的民主革命 成果。其中,第二次國共合作A.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B.宣告中華民族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C.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經濟恢復的基礎D.取得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9.右圖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某戰役的局部形勢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軍隊進攻的方向。該戰役發生于A.北伐戰爭時期 B.南昌起義期間 C.解放戰爭時期 D.抗日戰爭時期10.右圖為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報》頭版的部分內容,最右側標題寫著:“中國人民政協制定人民大憲章”。“人民大憲章”是指A.《權利法案》 B.《共同綱領》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1.2015年4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了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 ▲ 60周年紀念活動。A.雅爾塔會議 B.亞非會議C.聯合國成立大會 D.波茨坦會議12.20世紀70年代我國外交取得新突破,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后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一突破的關鍵在于A.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 B.中日建立外交關系C.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D.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3.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自1978年以來,中國企業有三次創業的高潮點,分別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1984年和2001年創業高潮點的動因分別是A.中美建立外交關系、鄉鎮企業異軍突起B.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設立四個經濟特區C.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D.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14年,我市農村污水治理項目投資超過2億元,新增受益4.03萬戶;培育民宿試點村4個,發展民宿經營戶53戶,累計接待市內外游客50多萬人次。我市的美麗鄉村建設正逐步從“美麗”向“美好”轉型升級。據此回答14—15題。14.材料反映了我市正在落實①科教興國戰略 ②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③可持續發展戰略 ④開源與節流并舉策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我市從“美麗”向“美好”轉型升級的美麗鄉村建設,說明了A.把保護環境放在首要位置 B.依然堅持粗放型的發展方式 C.經濟建設是我市工作重心 D.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可以相協調 16.針對圖中反映問題,其有效措施是 ①調整計劃生育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②加大職業教育投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③實行延遲退休政策,緩解社會養老壓力 ④提高職工工資水平,調動勞動者積極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討論和通過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為了這次編制“十三五”規劃以及召開本次五中全會,這一年以來中共高層密集展開基層調研。這說明我國制定“五年規劃”的客觀依據是A.黨的基本路線 B.國內外形勢 C.現階段的基本國情 D.兩個“百年目標”18.2016年1月1日起,國家工作人員的憲法宣誓制度正式實施。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這是因為①國家的一切權力來自于憲法②憲法是公民參與管理國家的基礎③遵守憲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政治義務④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國務院第10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居住證暫行條例》,并于2016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條例》規定:公民到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或合法穩定住所等條件之一,可依法申領居住證。持證人作為常住人口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條例》的出臺①說明國務院依法行使國家立法權 ②說明國家堅持依法治國方略③為社會公平正義提供制度保障 ④旨在擴大公民的各項民主權利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是 A.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B.平等、團結、互助、和諧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大雜居,小聚居嵊州市201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學業成績檢測九年級社會思品題 號1-202122232425總分得 分評分人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題號12345678910答案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試卷Ⅱ(綜合題 共60分)二、綜合題(5小題,共60分)21.(10分)(1)解讀圖一信息并說明我國“小康”的實現情況。(4分)(2)結合圖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分析說明我們以超常規的力度打贏新時期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意義。(6分)22.(10分)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獲201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了治療最嚴重傳染病之一——瘧疾,1967年5月23日我國啟動“523”項目,課題組長屠呦呦和她帶領的科研團隊接受了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合作攻關。從東晉《肘后備急方》等中醫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改變傳統的水煎熬煮的方法,采用沸點低的乙醚為溶劑,終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的新方法,使上億人因此而獲救。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變了世界,讓中國之蒿走向了世界。(1)屠呦呦和她帶領的科研團隊從中醫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成功提取青蒿素,說明中華文化具有怎樣的特點?(2分)(2)結合材料,從科技創新和社會責任角度,分析屠呦呦和她帶領的團隊研制青蒿素取得成功對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啟示。(8分)23.(12分)近年來,中東IS極端組織的恐怖主義犯罪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其實,受國際恐怖活動高發、境內外“東突”勢力滲透煽動的影響,我國國內面臨的暴恐活動威脅愈發突出,對我國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2015年1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為反恐怖主義納入國家安全戰略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支撐和保證。(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問題說明了什么?(4分)(2)結合材料,運用國家安全的有關知識闡述我國制定反恐怖主義法的必要性。(8分)(3)反對恐怖主義,人人有責。這對每個公民提出了怎樣的要求?(2分)24.(14分)2016年是孫中山先生誕生150周年、毛澤東主席逝世40周年。他們在近代風云變幻中,盡顯偉人風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至1925年孫中山逝世,“大總統誓詞”中哪些內容已經實現?此后的哪些史實可以說明“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6分)(2)結合材料,概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為“圖謀民生幸福”、實現“平均地權”的歷程。(6分)(3)從以上信息中可以領略兩位偉人怎樣的風采?(2分)25.(14分)“多年宿敵,一朝為友”是近現代歷史上法德關系的寫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20世紀法德關系大事年表時 間事 件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德之間進行一系列會戰,最終德國戰敗1919年《凡和賽和約》簽訂,德國被宰割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1940年6月德國進攻法國,法國貝當政府投降,法國淪陷1951年4月法國、聯邦德國等六國簽訂《巴黎條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49年,1955年法國,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分別加入北約和華約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1991年,1993年《歐洲聯盟條約》簽訂; 歐洲聯盟正式成立材料二 德國的認罪態度使得法德兩國能夠捐棄前嫌,使法國拋棄以前對德國“侵略成性”的成見,把德國作為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德國則依靠自己的誠意,消除了籠罩在法國及所有歐洲人心頭的陰云。 ——劉作奎、張偉《德法化解百年恩仇》(1)一戰前法德分別屬于哪一軍事集團?例舉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德之間的著名戰役各一例。(4分)(2)指出一戰后歐洲形成的“新秩序”,該“秩序”與二戰的全面爆發有怎樣的關聯?(4分)(3)法德關系一直是影響歐洲乃至世界國際秩序穩定的重要因素。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促成法德和解的主要因素,并簡析兩國和解對國際格局產生的影響。(6分)嵊州市201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學業成績檢測九年級社會思品參考答案與評分意見 2016.01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題號12345678910答案BADBCAADCB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DCDBCDBA二、綜合題(5小題,共60分)21.參考答案:(10分)(1)我國的人均收入不斷增加,正由溫飽奔向小康。但從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人均GDP居于世界第80位看,目前的“小康”又是低水平的,不全面,不平衡。(4分)(2)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2分)我國目前有7000萬貧困人口,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任務艱巨,而且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2分)我們必須以超常規的力度“精準扶貧”,才能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讓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真正實現共同富裕,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3分)22.參考答案:(10分)(1)博大精深,源遠流長。(2分)(2)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課題組長屠呦呦和她帶領的科研團隊,改變傳統的水煎熬煮的方法,開創了瘧疾治療的新方法,讓中國之蒿走向了世界,說明只有科技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戰略主動地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4分)②勇擔重任,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我國啟動“523”項目后,課題組長屠呦呦和她帶領的科研團隊接受了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并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說明肩負著鑄造民族輝煌的重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通過我們的奮斗成為現實。(4分)23.參考答案:(12分)(1)恐怖主義已經成為影響世界和平(威脅非傳統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2分)(2)國家的安全關系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沒有國家的安全,公民個人有安全就無法保障。(2分)受國際恐怖活動高發、境內外“東突”勢力滲透煽動的影響,我國國內面臨的暴恐活動威脅也愈發突出,恐怖活動對我國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2分)反恐怖主義法的出臺必將為我國依法打擊暴恐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加強國際反恐合作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支撐和保證。(4分)(3)樹立國家安全意識,自覺履行反對恐怖主義,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2分)24. 參考答案:(14分)(1)實現:傾覆滿洲專制政府。史實: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清朝覆亡。(2分)1942年1月,美蘇英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員;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議,發表《開羅宣言》,1945年7月又發表《波茨坦公告》;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常任理事國。(任答兩點給4分)(2)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廣泛開展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2分)1947年,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2分)1950年—1952年底,中央人民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約三億無地少地農民分到了土地其他財產,徹底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分揀土地制度,農民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2分)(3)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堅持不懈的革命精神;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等等。(2分)25. 參考答案:(14分)(1)法國屬于三國協約集團,德國屬于三國同盟集團。(2分)凡爾登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2分)(2)以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為核心的一系列條約,構成了一戰后歐洲國家的新體系,即“凡爾賽體系”。(2分)《凡爾賽和約》對戰敗國極為苛刻,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間的矛盾。德國民眾也對該條約抱著痛恨的態度,被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利用,是促成納粹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重要因素之一。(2分)(3)和解因素:德國對戰爭真誠的認罪態度使得兩國能夠捐棄前嫌;二戰中,德國被打敗,法國被削弱,戰后歐洲從屬于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4分)產生影響:二戰后,法德逐步走向和解,歐洲走向聯合,有力的沖擊了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并不斷加強。(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