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恒事件:嫦娥六號登陸月球問題:火箭的第三級推進器中常用液氫為燃料,液氧為助燃劑。如果加入的液氧量不夠,后果不堪設想。請同學們計算:如果火箭攜帶了70噸液氫,那么需要多少噸液氧才能保證這些液氫完全燃燒呢?單元大情境依據氫氣質量求算氧氣質量mH2 :mO2 有無固定的質量關系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恒化學反應的表示化學反應中的有關計算定量研究化學反應單元大情境如果火箭攜帶了70噸液氫,需要多少噸液氧才能保證這些液氫完全燃燒呢?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有無變化△Hg + O2 → HgO1673年,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做過一個實驗:在密閉容器中煅燒金屬汞, 煅燒后立即打開容器蓋進行稱量,發現質量增加了。科學史話1777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密閉容器里進行多種金屬和非金屬的鍛燒實驗,研究反應中各物質的質量關系,得到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總質量在反應前后保持不變的結論。科學史話科學史話兩位化學家的“爭論”波義爾質量減少拉瓦錫質量相等(1) NaOH(溶液) + CuSO4(溶液) →Cu(OH)2(沉淀)+Na2SO4(溶液)(2) 稀鹽酸 + 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 → CaCl2 (溶液) + H2O + CO2↑交流討論:怎么稱量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怎么使反應發生?怎么稱量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有無變化【實驗探究】 實驗設計 (1) NaOH(溶液) + CuSO4(溶液) →Cu(OH)2(沉淀)+Na2SO4(溶液)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有無變化【實驗探究】m前m后整體稱量效果最好(1) NaOH(溶液) + CuSO4(溶液) →Cu(OH)2(沉淀)+Na2SO4(溶液)(2) 稀鹽酸 + 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 → CaCl2 (溶液) + H2O + CO2↑交流討論:怎么稱量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怎么使反應發生?怎么稱量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有無變化【實驗探究】 實驗設計 【思路建模】確定一個化學反應作為研究對象測量反應前的物質總質量>>達成條件使反應發生>>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有無變化測量反應后的物質總質量>>數據對比得出結論>> 實施實驗 (1) NaOH(溶液) + CuSO4(溶液) →Cu(OH)2(沉淀)+Na2SO4(溶液)(2) 稀鹽酸 + 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 → CaCl2 (溶液) + H2O + CO2↑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有無變化研究對象 反應前物質 總質量 反應后物質 總質量 結論NaOH溶液 + CuSO4溶液稀鹽酸+大理石 (主要成分CaCO3) 反應前后質量相等 形成結論 反思與交流 【裝置建模】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有無變化預先分控是否密閉條件達成整體稱量氣壓調節裝置磷+ 氧氣 → 五氧化二磷(白煙)點燃熱水浴放大鏡聚焦陽光加熱玻璃棒引燃資料卡片白磷燃燒所需最低溫度為40℃,燃燒生成大量白煙,放出大量的熱你來評價【應用模型】反應前各物質的總質量 = 反應后各物質的總質量=橡皮塞、玻璃管、氣球 橡皮塞、玻璃管、氣球參加反應的白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空氣中的其他成分 空氣中的其他成分未反應的白磷 未反應的白磷錐形瓶、細沙 錐形瓶、細沙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有無變化【實驗結論】【數據分析】質量守恒定律大量的實驗事實證明: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Hg + O2 → HgO1673年,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做過一個實驗:在密閉容器中煅燒金屬汞, 煅燒后立即打開容器蓋進行稱量,發現質量增加了。科學實話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繼承古希臘樸素原子論和牛頓微粒說,提出原子論。最先從事測定原子量工作,并發表第一張原子量表,為后來測定元素原子量工作開辟了光輝前景。過氧化氫在催化劑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你認為哪個圖示可以表示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水和氧氣的反應?為什么?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本質原子的種類、數量、質量均不變①原子種類沒有改變②原子數目沒有增減③原子質量沒有變化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守恒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本質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有無變化實驗探究微觀探析質量守恒定律證據推理模型建構批判質疑定性定量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是如何變化的?你來揭秘練習與應用1.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 ,等于 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 。2.(多選)下列各項在化學反應前后沒有發生變化的是( )A.分子的種類 B.原子的種類 C.元素的質量 D.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3.下列現象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A. 溫度上升冰融化成水,變化前后的物質質量不變B. 木炭燃燒成為灰燼,灰燼的質量比木炭的質量小C. 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D. 鎂條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固體氧化鎂,反應后固體的質量增加質量總和參加質量總和BCDA追本溯源波義耳(1673年)羅蒙諾索夫(1756年)拉瓦錫(1777年)道爾頓(1803年)質量增加質量不變形成理論微觀視角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哎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