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道法學科七年級上第二單元《成長的時空》知識點4.1家的意味1.什么是家?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靈的港灣。家不只是一所房子, 家里有親人,家中有親情, 家讓我們的心靈有所寄托。2.什么是家庭?家庭是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3、家的意義(1)家是我們生命的居所,心靈的港灣。(2)家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是我們的修身之所。(3)家是代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4)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4.家風的作用(1)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會融人家庭成員的血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念、性格特征、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等。(2)優良家風引導人們向上向善,促進家庭幸福和諧。4.2讓家更美好1.怎樣建設美好家庭?(1)需要用心體會親情之愛(2)需要學會愛、奉獻愛。(3)需要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4)是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2.怎樣學會愛、奉獻愛?(1)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愛是家庭幸福美滿的重要條件。(2)在接受關愛的同時,也要學會回報愛。(3)對父母長輩,要孝順敬重;對兄弟姐妹,要相攜相助。(4)學會換位思考,有事多商量,主動化解矛盾,增進情感。3.如何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1)家庭是道德養成的起點,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發揚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3)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5.1 走近老師1、教師職業的特點?①使命:教書育人。②職責: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2、教師的作用?(P35-P36)①教師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②老師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師是我們錘煉品格的引路人,是我們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是我們創新思維的引路人,是我們奉獻祖國的引路人3、時代發展對老師提出了哪些要求?(“四有”好老師)(P36)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5.2珍惜師生情誼1.師生交往理想而美好的狀態是什么?彼此尊重、教學相長、攜手共進,是師生交往理想而美好的狀態。2.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①我們應主動理解、關心老師②真誠接受老師的引領和指導。③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④尊重并適應不同風格的老師。3.如何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① 表揚意味著肯定、鼓勵和期待,激勵更好地學習和發展。我們應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爭取做得更好。② 批評意味著關心、提醒和勸誡,幫助反省自己、完善自我。我們應把注意力放在老師批評的內容上,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6.1 友誼的真諦1. 怎樣建立友誼?在共同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從陌生到越來越了解和熟悉,逐漸建立了友誼。2.什么是真正的友誼?(友誼的真諦)①友誼是一種親密的關系。②友誼是一種心靈的相遇。③友誼是平等的、雙向的。3.友誼的作用?(1)朋友,見證了我們一起走過的成長歷程。(2)我們應當不辜負每一段情誼,讓友誼伴隨我們成長。6.2 交友的智慧1、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朋友?志趣相投,互相鼓勵,互相切磋,互相勸勉,共同進步。2.如何正確交友?①交友需要真誠和熱情;②交友需要慎重選擇;③交友需要學會關心和尊重對方;④交友需要學會處理朋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⑤交友需要講原則。3.交友中如何關心和尊重對方?(1)在朋友需要的時候,以行動表達關心和支持;(2)關心朋友,尊重對方,把握好彼此的界限和分寸,可以給予朋友積極合理的建議,但不要替朋友做決定。4.怎樣正確處理朋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1)發生矛盾和沖突時,一起協商,尋找彼此能夠接受的解決方式。(2)保持冷靜,坦誠交流,換位思考,及時處理,勇擔責任。7.1 集體生活成就我1.集體的含義集體不是個體的簡單相加,而是人們聯合起來的有組織的整體。2.集體生活的意義/作用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一個人;②能給我們帶來溫暖 ;③有助于我們學會與人交往; ④有助于培養我們的責任感;⑤有助于我們發展個性 ; ⑥我們共同成長的園地。7.2 共建美好集體1.美好集體的作用?在美好集體中,我們能感受集體的關愛,凝聚拼搏向上的力量,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2.集體愿景有什么作用?(1)愿景是集體的精神動力之源,是推動集體發展的內驅力。(2)共同的愿景引領集體成員團結一致,開拓進取。3.怎樣建設美好集體/建設美好集體有哪些要求?① 要確定共同的愿景。② 要樹立主人翁意識 。③要營造和諧有序的集體環境。④ 要樹立正確的合作與競爭觀念。⑤ 堅持集體主義原則,發揚集體主義精神。4.如何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①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應把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②同時,也要充分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促進集體和個人不斷發展。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