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1.認識燃燒的概念以及燃燒的條件,學會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重點)2.認識滅火的原理;掌握滅火的常用措施。(重點)人類的進步與火有著密切的聯系怎樣才能燃燒?條件是什么呢?火災怎樣滅火呢?燃燒的概念:通常情況下,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叫燃燒。鐵絲燃燒硫燃燒木炭燃燒燃燒的條件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燃燒?一定條件下可以燃燒的物質叫做可燃物實驗一:在500mL的燒杯中加入300mL熱水,并放入用硬紙圈圈住的一小塊白磷,在燒杯上蓋一片薄銅片,在銅片的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紅磷,另一端放一小塊已用濾紙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實驗二:用導管對準上述燒杯熱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氣(或空氣)。實驗一實驗二物質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實驗一:薄銅片上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紅磷不燃燒;熱水中的白磷沒有燃燒。實驗二:熱水中白磷燃燒起來。實驗一實驗二1.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著火點: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物質 白磷 紅磷著火點/℃ 40 2602.向熱水中的白磷通氧氣,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燒起來,這再次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燃燒需要氧氣結論:可燃物燃燒需要達到一定溫度且必須和氧氣(或空氣)接觸。思考:如果是冷水,通入氧氣后白磷還會燃燒嗎?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2)氧氣(或空氣)。(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注意:(1)燃燒的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2)著火點是可燃物本身的一種固有屬性,與可燃物的性質有關,一般情況下某物質的著火點是固定的。(3)燃燒的定義是一種狹隘的概念,并不是物質燃燒都需要氧氣參與,如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當火作為人類的朋友出現時,我們為了發揮它的作用,應采取哪些措施?增加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增加空氣的流通提高氧氣的含量當火成為人類的敵人時,我們應如何將其消滅掉?滅火的原理和方法隔絕空氣(或氧氣)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清除可燃物實驗探究:滅火的原理實驗操作:點燃3支蠟燭,在其中一支蠟燭上扣一個燒杯;將另兩支蠟燭分別放在兩個燒杯中;然后向一個燒杯中加適量碳酸鈉和鹽酸。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現象 分析ⅠⅡⅢ蠟燭熄滅扣上燒杯后,燃燒的蠟燭與氧氣(空氣)隔離,蠟燭熄滅。蠟燭燃燒情況不變蠟燭熄滅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使蠟燭與空氣隔離,蠟燭熄滅蠟燭始終與氧氣接觸,繼續燃燒1.要有可燃物。2.要有氧氣(或空氣)。3.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1.清除可燃物2.隔絕氧氣(或空氣)。3.降溫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缺一不可滿足其一燃燒的條件可燃物氧氣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清除可燃物隔絕氧氣降低溫度到可燃物著火點以下滅火的原理滅火的根本就是破壞燃燒的條件Na2CO3+2HCl = 2NaCl+H2O+CO2↑簡易滅火器原理常用滅火器干粉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水基型滅火器適用于木材、棉布等著火。一般失火、油、氣等著火。適用于精密儀器,圖書,檔案。救火時不要貿然開窗,以免空氣對流,可燃物又得到充足的氧氣,加速火勢蔓延。請告知:詳細地址 著火位置火源種類 燃燒狀況火災處理受到火勢威脅時,要當機立斷披上浸濕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沖出去。火災襲來時要迅速逃生,請不要貪財物身上著火,可就地打滾,或用厚重的衣物壓滅火苗。身體貼近地面,濕毛巾捂住鼻。室外著火,門已發燙時,千萬不要開門,以防大火躥入室內。要用浸濕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門窗縫,并潑水降溫。不可乘坐電梯若所有逃生線路被大火封鎖,要將立即回室內,用打手電筒、揮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發送求救信號,等待救援。1.《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曹操率百萬水師乘船橫渡長江,聲勢浩大,卻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來的東風弄得大敗而逃。用燃燒三要素回答以下問題:(1)用瑜使用了“火箭”射進曹軍的連環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著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軍的部分船只逃脫,這些船沒有被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孔明“借”來的“東風”不僅使火勢吹向曹營,還為燃燒提供了__________ ,使火燒得更旺。提供熱量,使木船達到著火點移走可燃物充足的氧氣A2.下列滅火方法與隔絕氧氣無關的是( )A.森林發生大火時設置一條隔離帶B.用CO2滅火器滅火C.用鍋蓋蓋滅著火的油鍋D.用燈帽蓋滅酒精燈3.下列關于燃燒的敘述正確的是( )A.有放熱、發光現象的變化一定是燃燒B.燃燒一定要有氧氣參加C.可燃物燃燒時一定有發光放熱現象D.可燃物燃燒時一定有火焰和發光的現象C4.下列關于燃燒和滅火說法錯誤的是( )A.硫、碳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劇烈B.鍋里的油著火時可以用鍋蓋蓋滅,是因為隔絕了氧氣C.用扇子扇煤爐火焰,越扇越旺,是因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氣D.圖書館內圖書著火,立即用水基型滅火器滅火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