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8張PPT)“追求美好人生”教材解讀《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一、單元立意二、單元學情三、課標依據四、內容結構五、重點難點六、教學建議目錄一、單元立意人 生本單元以“人生”為主題,圍繞“我所追求的美好人生”展開講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由此,本單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我應當追求怎樣的美好人生”,具體展開為三個問題,即“我應當樹立怎樣的人生目標”“我應當擁有怎樣的人生態度”“我應當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生觀重要地位,用“總開關”“總鑰匙”的比喻,強調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于人生的根本性地位,之于人的思想、行為、格局等的決定性作用。“三觀”中人生觀處于核心地位,決定著人生道路的方向,對世界觀的鞏固、發展和變化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人生觀也內在包含著價值觀的內容。系統領會、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生觀的重要論述,培養初中學生成為有正確人生目標、有積極人生態度、努力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青少年,是本單元的重要任務。一、單元立意人 生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了這把總鑰匙,再來看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丑,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一、單元立意完成這一任務,既要讓學生把握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又要使學生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不驕不餒對待人生不同境遇;還要使學生明白人生價值是通過勞動創造的,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創造有意義的人生。本單元是對前三個單元的拓展和深化。在前兩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家庭、老師、朋友、集體)的關系;第三單元開始叩問自己的生命本身;第四單元進一步升華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在踏實奮進中綻放人生光彩,在奉獻中走向偉大;體現出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內容體系。因而第四單元是本冊的落腳點,也是本冊結尾的升華。一、單元立意人 生對自己人生目標的明確程度已知點:思考過人生目標,并能夠多認識到明確的人生目標的意義。二、單元學情七年級學生的思維尚未成熟、人生閱歷尚淺、價值趨向還不夠明確,一部分學生還不能深刻認識人生目標的重要性。七年級學生的社會生活還有待豐富,對于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聯系在一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得還不夠充分。七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對人生意味缺乏深刻的體驗,思維較為具象化,準確把握人生態度的含義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內涵,對他們來說較為困難。我們應當怎樣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對學生的行動力培養和提升提出了較高要求。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勝不驕、敗不餒,對很多學生都是挑戰。七年級的學生容易受本能和個人好惡的驅使去看待和應對問題,勝則驕、敗則餒的例子不在少數,在道理上懂得怎么做,但在實操中無法落實的情況屢見不鮮。人生價值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概念,它涉及到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理解和把握這些抽象而復雜的內容對七年級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論難度。能夠把個人發展和國家命運聯系起來,能夠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并在社會生活中自覺踐行;能夠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負時代,不負韶華(政治認同)。形成初步的道德認知和判斷,能夠明辨是非善惡;通過體驗、認知和踐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道德修養)。熱愛生活;初步具有自尊自強、堅韌樂觀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具備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人生態度,能夠適應變化,不怕挫折(健全人格)。學生能夠關心集體、社會和國家,具有主人翁意識、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主動承擔對自己、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責任;能夠主動參與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活動,具有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勇于擔當(責任意識)。對標1:總目標三、課標依據政治認同:理解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自覺踐行。道德修養:懂得生命的意義,熱愛生活;做到言行一致;感知勞動創造的成就感、幸福感,領會勞動對個人和社會的價值,形成誠實勞動、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意識;健全人格: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熱愛生活,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不斷完善自我,保持樂觀的態度;養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態度,在生活中磨煉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理解個人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系,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變化。責任意識:體會敬業精神的重要性,具有較強的責任感;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活動。對標2:學段目標三、課標依據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能夠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具備迎接挑戰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生活,成就幸福人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踐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敬業樂群、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齊治平的理想追求,錘煉高尚人格;感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國情教育: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樹立“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觀念。對標3:學習主題三、課標依據對標4:學業要求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具備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能在學習和生活中進行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以積極態度對待自己面對的各種挑戰,主動承擔自己力所能及的責任,具備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和能力。三、課標依據對標5: 學業質量采取正確方法面對成長過程中的順境和逆境,自我管理,具有親社會行為,敬畏生命,熱愛生活;能夠結合社會發展和個人實際,制定個人生涯發展規劃,具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三、課標依據四、內容結構單元導語的作用:概括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主要內容和學習目標本單元以“人生”為主題,圍繞“我所追求的美好人生”展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由此,本單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我應當追求怎樣的美好人生”,具體展開為三個問題,即“我應當樹立怎樣的人生目標”,“我應當擁有怎樣的人生態度”,“我應當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教學目標:(1)認識到人與動物的活動的本質區別在于人是有意識的,體會人能夠積極主動地規劃人生。(2)理解人生目標的內涵,能夠闡述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的關系,領會人生目標的重要性,能夠結合實例闡明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對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意義。(3)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識到個人的人生目標應該同社會的發展進步緊密結合,能夠結合實例分析影響個人樹立人生目標的因素,并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樹立切實可行的人生目標,在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培育健全人格。(4)認同人生目標應該與國家、民族、人民、人類命運相連,增強政治認同,提高責任意識。第十一課 確立人生目標四、內容結構第十一課 確立人生目標內容結構分析:本課包括課導語和“探問人生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兩框內容。引言闡明了本課的核心觀點:確立人生目標才能找準人生前進的方向,在青少年時期就應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本課共設計兩框。第一框圍繞人生目標的內涵和重要性展開,第二框圍繞怎樣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展開。第一框從認識層面、第二框從實踐層面對人生目標的相關問題進行闡述。本課旨在引導學生理解人生目標的內涵,領會人生目標的重要性,知道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的關系;掌握樹立正確人生目標的方法,認同人生目標應該與自身實際與社會需要相符合。四、內容結構我們為什么要確立人生目標?0102怎樣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四、內容結構本框主要闡述了人生目標的內涵及重要性。全面、準確地認識人生目標,一方面要認識到人與動物的活動的本質區別在于人是有意識的進行活動,理解人生目標的內涵,領會人生目標的重要性,明確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才能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初步樹立要積極主動地規劃人生目標的意識;另一方面要辯證分析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的關系,理解長遠目標是一個個近期目標的組合,近期目標是逐步實現長遠目標的步驟和過程。二者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學生應該認識到樹立長遠目標的必要性,學會將長遠目標拆解為一個個近期目標。四、內容結構“生活觀察”欄目,將人類建造房屋和蜜蜂筑巢相對比,兩者的區別說明了什么。以此引導學生思考人的生命活動方式與動物不同。動物的活動是無意識的本能的活動,人的活動則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人能夠積極主動地規劃人生,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過有意識、有目的的生活。1“探究與分享”欄目,以北斗七星為素材,設問為:你如何看待北斗七星的作用?這對你走好人生道路有何啟示?引導學生懂得正確的人生目標會帶來穩定而持久的內在激勵,讓我們排除干擾,克服困難,堅定前行,少走彎路,指引我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接著,以李大釗《現代青年活動的方向》中的一段話作為“閱讀感悟”欄目的內容,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確立正確人生目標重要性的認識。2對人生目標可以分為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進行了闡釋。只有分階段實現一個個近期目標,才能實現長遠目標。所有近期目標都是圍繞長遠目標展開的,實現每一個近期目標帶來的成就感和喜悅感,鼓舞我們繼續奮發向上,朝著實現長遠目標邁進。最后通過“相關鏈接”欄目,對這個核心觀點進一步補充說明,這有助于學生理解教材中對人生目標的分類及其相互關系。教材這一框題主要回答了我們為什么要確立人生目標這一問題。3第一框 探問人生目標四、內容結構本框主要闡述了怎樣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一方面要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識到應該將個人的人生目標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面能夠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樹立切實可行的人生目標,將個人的人生目標與國家、民族、人民、人類命運緊密相連。四、內容結構“生活觀察”欄目,呈現了圍繞“新時代青少年的人生目標”這一話題,同學們展開熱烈討論的場景,讓結合教材上的四個學生的發言內容,說說自己的人生目標。引導學生明白確立人生目標,需要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我們只有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明確人生目標,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走好人生之路。1“探究與分享”欄目,通過三個同學長大后想干什么,啟發學生認識到,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知識能力、家庭環境等,都是我們選擇和確立人生目標的影響因素。我們要綜合評估,全面考慮,以客觀務實的態度制定切實可行的人生目標。2以程開甲的故事作為又一個“探究與分享”欄目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到樹立人生目標,應當與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相結合。然后,又通過“閱讀感悟”欄目,介紹錢偉長這位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的故事,引導學生向榜樣學習,理解并認同“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我們的祖國,為了我們的同胞”這樣的價值理念。3第二框 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最后一個層次的核心觀點是“樹立人生目標,應當與人類的福祉相統一”,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欄目,以馬克思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的一段話對此進行了價值引領。4本欄目旨在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對已學內容進行總結和運用。四、內容結構教學目標:(1)了解人生態度的含義,知道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消極的人生態度對人的不同影響,理解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重要性。(2)知道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內涵,能夠結合實例闡明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3)能夠認識到人的一生不都是一帆風順的,既有順境也有逆境。學會辯證看待順境和逆境的作用,采用正確方法面對順境和逆境,使順境和逆境成為人生的財富,創造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4)理性看待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增強抗挫折的能力,勇敢迎接人生中的挫折和挑戰,遇到失敗和挫折時能夠運用正確積極的方式加以應對,培育健全人格。第十二課 端正人生態度四、內容結構第十二課 端正人生態度內容結構分析:本課包括課導語和“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兩框內容。引言闡明了本課的核心觀點:以什么樣的態度面對復雜的人生境遇,關系一個人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們應當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既有順境,又有逆境,要正確對待人生中的順境和逆境。本課共設計兩框。第一框圍繞認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展開,第二框圍繞應對人生中的順境和逆境展開。第一框闡述了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具體體現,第二框闡述了如何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順境和逆境。本課旨在引導學生認識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內涵,辯證看待順境和逆境的作用,理性認識順境和逆境的關系,能夠正確面對人生中的順境和逆境,提高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培養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四、內容結構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人生態度?0102如何對待人生的順境和逆境?四、內容結構“生活觀察”欄目,以兩位同學在參加完藝術節展演活動后的對話所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引發學生思考他們不同的態度會對各自今后發展有什么影響,從而認識到我們應當努力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積極的人生態度,會令人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從而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信心。消極的人生態度,往往使人看到事物壞的一面,從而心灰意懶、消極懈怠。1通過兩個“探究與分享”欄目,分別以蘇軾和華羅庚為榜樣,引領學生認識到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就要樂觀向上、認真務實、勤奮進取。2第一框 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四、內容結構本框主要闡述了應當培養何種人生態度這個問題。正確認識人生態度,首先要了解人生態度的含義,知道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消極的人生態度對人的不同影響,懂得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消極的人生態度會指引人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初步樹立應當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的認識;其次要準確把握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內涵,結合歷史和現實中的案例理解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具體表現,深化對積極的人生態度的認識。學生應當認識到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人熱愛生活、相信未來,從而選擇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為采用正確方法面對順境和逆境奠定基礎。四、內容結構“生活觀察”欄目,呈現學校開展的一場關于順境、逆境的辯論賽的場景,讓結合教材上正方、反方的不同觀點,談談自己對兩方觀點的看法并說明理由。旨在引導學生懂得順境和逆境是人生歷程中兩種不同的境遇。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對人生的作用都是雙重的,關鍵是以何種態度對待人生的境遇。1以李自成的歷史典故作為一個“探究與分享”欄目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到應該做到順境不驕。身處順境時,我們應珍惜美好時光,抓住機遇,順勢而為;也要有憂患意識,警惕優越條件滋生的驕傲、自負等不良心態,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2通過又一個“探究與分享”欄目,呈現司馬遷在一段話中所提到的一些圣賢是如何對待逆境的,引發學生思考,啟發學生認識到我們應該做到逆境不餒。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在逆境中前行,需要我們鼓足勇氣,迎難而上。青少年時期多經歷一些挫折和考驗,有助于我們走好人生之路。教材還通過“閱讀感悟”欄目,以《季羨林文集》中的一段話啟發學生對此深度思考。3第二框 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本框最后一個層次的核心觀點是“順境和逆境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自滿自足,意志衰退,順境就有可能轉化為逆境;受磨難而奮進,不悲觀、不言敗,逆境就有可能轉化為順境。4本框主要闡述了如何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這個問題。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一方面要認識到沒有人的人生完全是一帆風順的,人生既有順境又有逆境,順境和逆境的作用都是兩面的,能夠理性看待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為正確人生觀的確立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正確認識順境和逆境的關系,知道順境有可能轉化為逆境,逆境也有可能轉化為順境,從容對待成敗得失,使之成為人生成長的階梯。學生應當以積極的態度應對人生中的順境和逆境,理解經歷挫折和考驗有助于我們走好人生之路,增強抗挫折能力。四、內容結構本欄目旨在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將知識化為行動,知行合一。四、內容結構第十三課 實現人生價值教學目標:(1)領會人生價值的重要性,理解人生價值是指人的生命和活動對自己、他人和社會所具有的積極意義。(2)理解人生價值是通過勞動創造的,明確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是衡量其人生價值的尺度。(3)樹立勞動不分貴賤的觀念,懂得在平凡的崗位上辛勤工作能夠實現人生價值,在踏實奮進中可以綻放人生的光彩。(4)能夠自覺把自己的小我融入時代、祖國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弘揚無私奉獻的精神,追求高尚的人生價值。(5)理解人生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一定的社會客觀條件和個人的主觀努力,在學習生活中積極進取,在新時代的廣闊舞臺上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四、內容結構第十三課 實現人生價值內容結構分析:本課包括引言和“在勞動中創造人生價值”“在奉獻中成就精彩人生”兩框內容。引言闡明了本課的核心觀點:有價值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在勞動中創造人生價值;在奮斗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本課共設計兩框。第一框圍繞人生價值的創造展開,第二框圍繞人生價值的實現展開。第一框闡述了如何在勞動中創造人生價值,第二框闡述了如何在奉獻中成就精彩人生。本課旨在引導學生領會人生價值的重要性,理解人生價值的內涵,理解人生價值是通過勞動創造的,通過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來衡量,追求高尚的人生價值,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四、內容結構為什么要在勞動中創造人生價值?0102怎樣才能在奉獻中成就精彩人生?四、內容結構“生活觀察”欄目,以農民、工人、科研人員及交通警察為勞動主體呈現了四幅圖畫,啟發學生思考圖中人物的勞動為社會帶來了什么。進而引領學生認識到人生價值是通過勞動創造的。人們通過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人們各種各樣的愿望都是在勞動中實現的,因此,人們在勞動中感受到幸福和愉悅,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和美好。1通過“探究與分享”欄目,以黃山風景區基層工作人員李培生、胡曉春兩個“中國好人”為榜樣人物,作為教材的故事素材,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是衡量其人生價值的尺度。一般來說,一個人通過勞動為他人和社會作出的貢獻越大,他的價值就越大。人們的職業不同、崗位有別,但只要為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就是為社會創造了價值,也就創造和實現了人生價值,就應當得到社會的尊重和積極評價。2本框最后一個層次的核心觀點是“人世間的一切美好生活都是通過勞動來創造的”。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欄目,以馬克思的勞動觀“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們所取得的每一項成就,都是廣大人民用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換來的。今天,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都要靠勞動來實現。3第一框 在勞動中創造人生價值本框主要闡述了如何在勞動中創造人生價值。要準確理解人生價值,首先要把握人生價值的內涵,是指人的生命和活動對自己、他人和社會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在此基礎上,要重點把握清楚人生價值是通過勞動創造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也是創造人生價值的途徑。人生價值通過對他人和社會所作的貢獻來衡量,這是評價人生價值的基本尺度。學生應當熱愛勞動,在勞動中感受到幸福和愉悅,積極為他人和社會作貢獻,體悟到人生的價值和美好,為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四、內容結構“生活觀察”欄目,通過講述一名郵車駕駛員其多美吉的榜樣故事,引發學生思考人們為什么認為其多美吉是“最美奮斗者”。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會從事各種不同的工作,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時代、祖國和人民的大我之中,才能更好的實現人生價值。接著用“閱讀感悟”欄目呈現《雷鋒日記》中的一段內容,加深對這一觀點的認識和理解。1教材呈現本框的一個核心觀點“立足崗位做貢獻。任何一項工作都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通過“閱讀感悟”欄目《莊子》中的一段話,以古文中蘊含的道理啟發學生,要在踏實奮進中綻放人生的光彩。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只有沉下心來,心無旁騖,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人生華章。2通過設置一個“探究與分享”欄目,以“時代楷模”潘東升的事跡為例,讓學生談談對奉獻的理解,以此啟發學生,我們應該在奉獻中走向偉大,成就精彩人生。當我們將個人的命運和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并為之奉獻時,人生就會閃耀出偉大的光輝。3第二框 在奉獻中成就精彩人生本框主要闡述了如何在奉獻中成就精彩人生。關于如何實現人生價值,要把握三個要點:一是在平凡的崗位上能夠實現人生價值,二是要積極追求高尚的人生價值,三是把握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我們應當尊重每一位勞動者,致敬奮斗者和奉獻者,珍惜新時代提供的廣闊舞臺,在積極進取中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四、內容結構本欄目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思考并總結出今后自己踐行勞模精神的途徑和方法,進而樹立科學的勞動觀念,確立正確的勞動態度,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四、內容結構四、內容結構“單元思考與行動”是新增的一個欄目。圍繞本單元的主題內容,設計的相關活動。通過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鞏固本單元所學重點知識,學會運用本單元知識分析和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完成活動任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形成相應的品格和正確價值觀念,達到培育核心素養的目的。包括兩部分:一是“情境思考”,設計一個綜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分析社會現象和問題。二是“實踐活動”,圍繞本單元學習主題,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觀察、分析和解決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活動形式可以活潑多樣,如生活觀察記錄、完成某項特定任務、開展社會調查、設計活動方案、提出問題解決方案、寫規劃書或者建議書、制作簡報等。四、內容結構這部分內容旨在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所學知識與真實生活相融合,學以致用。引領學生走進社會,了解社會,以便更好的融入社會。四、內容結構五、重點難點六、教學建議首先,教師要準確理解和把握人生觀的內涵。“人生觀”這個詞雖然沒在教材里出現,但是三課的內容分別闡述了人生觀的三個方面,即“人生目標”“人生態度”“人生價值”,這些都是新知識點,在以往的教材中并沒有出現,同時,這三個詞也是本單元的核心詞,準確理解其內涵,是講好這一單元的前提。其次,制定切實可行的單元及課時教學目標。依據新課標素養培育的要求,本單元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具備迎接挑戰的能力;養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態度,熱愛生活,成就幸福人生;感知勞動創造的成就感、幸福感,領會勞動對個人和社會的價值,形成誠實勞動、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意識。本單元的總素養目標細化為每課時的具體目標時,要進行課時活動設計和作業設計,各課時根據具體內容的不同對素養的培育落腳點也應有所不同。厘清概念,明確目標1六、教學建議與時俱進,豐富內容2六、教學建議研透教材內容的同時,要及時跟進社會發展進程,結合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時事進行講解。要將黨和國家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引入課堂,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人生觀是相對抽象的內容,如何把內容具象化,要把相關教學內容與學生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相關聯。以教材內容為主要載體,用好教材上素材的同時,要及時選用更多富有時代氣息的鮮活內容,以增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時效性、生動性和新穎性。讀懂教材,用好教材,還要拓展教材。灌啟結合,以理服人3六、教學建議這個單元的內容學理性的東西相對多一些,放在初一來講,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人生目標”“人生態度”“人生價值”這些都是新概念,如何深入淺出地把人生觀、價值觀的道理講清楚、講透徹,同時又能啟發學生主動學習、深度學習,能夠理解和悟透這些道理,這就需要教師按照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的原則,做到“灌中有啟”“啟中有灌”。取材身邊的教學資源,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設置引發深度學習的問題鏈,讓課堂變得既有意思又有意義,既有溫度又有深度,既有思想性、理論性又有親和力、吸引力和針對性。方法多樣,知行合一4基于素養培育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落腳踐行,強調知行合一。在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也應是靈活多樣的。比如,新課標里面提到的案例教學、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及參觀訪問、現場觀摩、志愿服務、生產勞動、研學旅行等多種方式,都是可以靈活選用的。這就要看所講授的內容選用哪些方式方法會讓課堂更有效果。六、教學建議方法多樣,知行合一4比如,在講“人生態度”這部分內容時,可采用案例法,除了教材上提供的蘇軾和華羅庚的例子,還可以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古今中外的榜樣人物的例子,以增強學生的認同感。也可以用同一個榜樣人物的事跡把“人生目標”“人生態度”“人生價值”的內容串聯起來,比如用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素材,就可以把三課的內容都一例到底的講清楚講明白,同時還把偉人的光輝人生歷程對學生進行了普及,在引領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同時,還對其進行了革命傳統教育,以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培育。六、教學建議方法多樣,知行合一4新課標要求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課內課外相聯結,實現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配合。那么,無論是學校“小課堂”還是社會“大課堂”,都應體現教學內容的活動化。課堂教學可以通過案例式、項目式、體驗式、啟發式等各種增強參與度和體驗性的活動“活起來”,而課外實踐活動則可以通過研學、參觀等各種實踐方式引導學生“動起來”,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六、教學建議謝 謝 大 家 !敬 請 批 評 指 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