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戊戌變法教材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大背景下,維新變法運動與洋務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重大事件一樣,在推動中國近代化前進的同時,也承擔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國之道的歷史使命。可以說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維新運動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國的政治思想傳統,同時又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起了良好的思想啟蒙作用。學情分析鑒于學生對當時整個社會大背景已經有了系統的了解,因此,應從整個事件的大背景入手,指導學生認識這是一次由維新派發起的救亡圖存的運動,但最終它失敗了。啟發學生思考:它與洋務運動有什么相似之處?它為什么會失敗?它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教學方法1.通過視頻創設歷史情境,培養學生研究學習歷史的興趣與動力。2.以分組討論、探究交流等形式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與理解,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核心素養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史料分析探究,引導學生掌握戊戌變法發生的經濟原因。2.家國情懷通過對“戊戌六君子”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重點難點1.重點了解“公車上書”的概況,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2.難點客觀認識戊戌變法的社會影響及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教學準備《公車上書》視頻、康有為和梁啟超的畫像或照片、“戊戌六君子”的圖片、相關史料、PPT 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896年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后,面對甲午戰爭后空前的民族危機,譚嗣同有感于國事,寫下了“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詩句。這首詩充分地流露了譚嗣同熱愛人民的博大胸懷,也充分地表現出中國近代愛國文人所特有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的情懷。在中國的歷史上,維新志士譚嗣同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他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壯舉感召日月。譚嗣同自主探究 譚嗣同為什么會犧牲?戊戌變法的內容是什么?他到底有沒有找到救國之路呢?(設計意圖:通過譚嗣同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為新課的講解打下良好基礎。)二、感知理解(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1.公車上書【播放視頻】《公車上書》片段教師解釋 漢代用公家車馬送應舉之人赴京,后來就以“公車”作為進京應試舉人的代稱。【提出問題】(1)影片介紹了什么事件?發生在何時何地?(2)上書內容有哪些?(3)公車上書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回答】(1)公車上書,發生在1895年春的北京。(2)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3)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清朝統治出現危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改變舊體制。公車上書對清政府的觸動并不大,卻轟動京、滬,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教師講解】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京師參加會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拒和、遷都、變法。這一事件史稱“公車上書”。2.主要人物介紹【圖片展示】康有為 梁啟超【教師講解】康有為和梁啟超是“戊戌變法”中兩個關鍵人物,他們都是廣東人。康有為:少年立大志,但六次科考失敗的經歷對其有很大的刺激。曾經在香港、上海等外國人管轄的地方逗留的經歷,使他深受觸動,他看到了這些先進的政治制度的背后必有出色的文明和思想作為基礎。從此萌發在中國發動政治變革、實現資本主義的理想。梁啟超:少年聰慧,12歲考中秀才,16歲中舉,可謂少年得志,一條平坦的仕途之路在少年梁啟超面前鋪就。然而,17歲時跟康有為學習,結成了“秀才先生、舉人弟子”的曠世情緣,從此,跟隨師父為維新變法奔走呼號。梁啟超知識淵博,學術研究涉獵廣泛,一生勤奮,著述宏富,被公認為是清朝最優秀的學者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也有人稱他為“舊時代的士大夫,新時代的啟蒙者”。【教師過渡】康有為、梁啟超是維新變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們為維新變法運動進行了大量的活動。公車上書雖然失敗了,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維新變法由一種社會思潮轉變為政治運動,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此后康有為和梁啟超為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積極奔走,做了大量的工作。3.變法前的準備【提出問題】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派宣傳思想的途徑有哪些?有什么影響?【學生歸納】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教師點撥】其中影響最大的報刊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份報紙都傳播了什么思想?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設計意圖:不斷設問,迅速引起學生有意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日本以變法而強大,中國如果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這些文字議論新穎,通俗易懂,風靡海內。嚴復等主持的《國聞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成為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教師過渡】維新派的變法活動擴大了維新派的影響,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促進人們的覺醒,激發人們探索救亡圖存之路,為戊戌變法作了有力的鋪墊。(二)百日維新1.變法背景【材料展示】“若不及時圖志,數年之后,四鄰交逼,不能立國”“萬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發······瓜分豆剖,漸露機牙,恐懼國惶,不知死所。”“敵機遍伏,即無強敵之逼,揭竿斬木,也可憂危。”-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師生研討】此材料道出當時中國面臨內憂(揭竿斬木)外患(瓜分豆剖)的嚴峻形勢。特別是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后,康有為為中國所處的國際險境非常擔心,也為清政府的內政擔憂。從懇切的言辭中,可以看出康有為既主張維護清朝統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憂國憂民的思想,所以光緒帝被深深地感動了,于是接見康有為,表示“不甘作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設計意圖:師生共同探討,充分發揮了教學民主,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圖片展示】【提出問題】光緒帝作為一個封建統治者,為什么會支持變法呢?【學生回答】鞏固封建統治,希望有所作為,不當亡國之君;企圖利用變法從慈禧手中奪回最高統治權;也有愛國、保國、抵御外辱的思想。光緒帝2.變法內容【提出要求】請同學歸納一下百日維新的內容。【圖表展示】類別 頒布的新法政治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文化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師生互動,逐條分析變法的內容:(1)經濟上:提倡興辦實業,是指建立經濟實體,發展近代工業,發展資本主義。獎勵發明創造是指要推動科學技術進步,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2)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民指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開明地主)。其目的就是要讓資產階級參與政權。裁撤冗官,精簡機構,就是要改革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目標是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權,但維新變法的政治改革措施并沒有涉及這一內容,這表現出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這給戊戌變法的失敗埋下了禍根。(3)文化上:改革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設立譯書局。鼓勵倡導近代教育,順應世界教育發展潮流。其作用是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4)軍事上:學習和利用近代軍事技術,訓練新式海陸軍。加強國防,挽救清王朝統治危機,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維新派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措施要達到什么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戊戌變法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設計意圖:通過問題的展示和學生的質疑問難,形成教學過程的雙向交流,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素質。)教師肯定學生回答后總結:戊戌變法要學西方,興民權,發展資本主義,得到愛國知識分子的擁護和支持,但它觸犯了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破壞、在封建頑固勢力的鎮壓下,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3.戊戌政變【教師講解】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他們掌有實權,阻撓和破壞變法法令的貫徹。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康有為、梁啟超先后出逃。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圖片展示】《戊戌六君子》譚嗣同 康廣仁 林旭 楊深秀 劉光第 楊銳【提出問題】戊戌變法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為什么還會失敗?維新變法的失敗又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歷史教訓?【學生回答】頑固派力量強大,掌握實權。維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并缺乏群眾的支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要挽救民族危亡,如果不觸動封建制度的根基,只是走資產階級改良的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進而啟發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唯有通過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國。【材料展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譚嗣同【提出問題】我們應學習譚嗣同的什么精神?【學生回答】學習他為民族大業不惜犧牲生命的愛國主義精神。4.歷史意義【材料展示】材料一 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務新政播下現代文明的種子的提前收獲-洋務新政中成長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所培育出來的近代政治和倫理觀念,所引進和傳播的科學知識和觀念等等,正是戊戌新政得以開展的物質的、精神的基礎。材料二 戊戌新政不只繼承洋務新政的遺產,更多的是對洋務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號“保國”······還有更為真實的“興西學”“興民權”“開民智”的口號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可見是以建立君主立憲制度為目的的。戊戌新政已有較系統的近代思想理論做指導,即西方的進化論。戊戌新政的主導力量-維新派,他們的社會基礎是新興社會力量-資產階級。戊戌新政更為廣泛、深入,不僅涉及洋務新政所沒有的政治領域改革,即使是在經濟、文化領域改革中,也更具廣度和深度。-《層次遞進的晚清三次新政》【問題探究】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回答】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三、課堂小結1898年,短短三個多月的戊戌變法在歷史長河中猶如浪花擊石,轉瞬即逝。但這朵浪花激起的卻是千層浪,它有利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維新“雖時日極短,現效極少,而實二十世紀新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梁啟超語)”。失敗會換取教訓,一百多年后,回首戊戌變法,每一個探索救亡圖存的中國人,都不會忘記當年在深重的民族危機中艱難起步、用生命喚醒東方睡獅的愛國志士們!教學反思實施課程改革,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師觀念,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倡導并建立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討學習的學習方式。在“戊戌變法”一課的教學中,我在教學方式和教育模式的轉變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和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歷史學科因其內容龐大、時間久遠、即逝性強的特點,常被當作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這一偏見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歷史學科不夠重視,甚至失去興趣。因此,在歷史課堂的教學中,要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開發其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幽默、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鏈接資料公車上書公車指的是漢代負責接待臣民上書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原指入京請愿或上書言事,也特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1895年春,乙未科進士在北平考完會試,等待發榜。這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全島及遼東半島和賠款白銀二億兩的消息突然傳至,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臺籍舉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為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根據傳統的歷史學教材所載:反對者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雖然上書被清政府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之后,康有為等人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在北京、上海等地發行報紙,宣傳維新思想。嚴復、譚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傳維新思想。之后,光緒帝啟用康有為等人,史稱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康有為康有為(1858-1927年),廣東南海縣人。他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為自幼受過嚴格的封建教育,攻讀孔孟之道的論著。19世紀70年代,中國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資產階級開始醞釀著資產階級維新思潮。康有為開始朦朧地意識到應該探求新興的學問了。1879年,康有為開始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文化,閱讀了《西國近事匯編》《環游地球新錄》等書,乃始知西方治國有法度。在西學的影響下他如饑似渴地向西方尋找真理。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書,并認真研讀。他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1888年,他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1891年后,他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聽到《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后,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書,得到了光緒皇帝的贊許。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不久,在北京組織強學會。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1898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折奏事,籌備變法事宜。百日維新中的相關措施,大抵都是康有為、梁啟超所籌劃的。變法失敗后,康有為逃往日本,設立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1913年,回國后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1917年,伙同張勛復辟失敗。1927年,病逝于青島。梁啟超梁啟超(1873-1929年),廣東新會縣茶坑村人,祖父和父親都是封建文人,出身于和資產階級有聯系的地主家庭。15歲時,受業于阮元在廣州創辦的學海堂,16歲考中舉人。1890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時開始接觸到《瀛環志略》和江南制造總局翻譯的書籍,初步接觸西方資本主義文化。1891年,他拜師康有為,接受維新思想的熏陶。1895年,他在北京協助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組織強學會。1896年,他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叢書》。第二年,他到湖南,擔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在他和譚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變法運動迅速開展。1898年入京,以六品銜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等事務。變法失敗后,他逃往日本,主編《清議報》,后又創辦《新民叢報》,鼓吹君主立憲,反對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但是他所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對當時的知識界有較大的影響。1907年,他在東京成立政聞社。辛亥革命以后,他回到國內,糾集立憲派、保皇黨徒組成進步黨,擁護袁世凱,并出任袁世凱政府的司法總長。1916年,他與蔡鍔聯合反袁。8月,他組織憲法研究會,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祺瑞政府的財政總長。1920年,他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鼓吹孔孟之道。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他的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嚴復嚴復(1854-1921年),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西學翻譯家。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縣人。少年時代在私塾受教。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英語和輪船駕駛技術,初步接觸到一些西方自然科學。1877年他被保送到英國倫敦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親身觀察英國的社會制度,研究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并開始深入思考中國為什么會落后的問題。1879年5月,他從英國學成回國,先后在福州船政學堂和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擔任教習、總教習、總辦,前后長達20年。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嚴復在天津《直報》先后發表了《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一系列論文,評論歷史,針砭時事,主張學習西方,實行維新變法。1897年11月,嚴復和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創辦《國聞報》和《國聞匯編》,鼓吹學習西方國家的“民主”和“西學”,以拯救民族危機,并翻譯《天演論》,介紹西方近代進化論思想。在所發表的政論中,嚴復利用近代西方資產階級學術文化思想和社會政治學說,尖銳批判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倡民主、新學,主張變法圖強。他主張“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的君主立憲制度。他還積極宣傳和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當時和后來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維新運動失敗后,他的興趣逐漸轉移到學術研究上來,相續翻譯了西方近代的一些邏輯學、社會學、政治學著作。辛亥革命后,他于1912年2月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監督,5月改任校長。但他的思想漸趨保守,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成立“籌安會”,他名列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他對西學深感失望,又將希望寄托于中國傳統文化,1921年病逝于鄉里。嚴復致力于翻譯著述,通過介紹西方學術文化思想和政治學說以“警世”。嚴復的著作除一些政治和學術文章之外,基本上是翻譯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天演論》(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原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群己權界論》(約翰·穆勒的《自由論》)《群學肄言》(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社會通詮》《法意》(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穆勒名學》(穆勒的《邏輯學原理》上半部)《名學淺說》(耶芳斯的《邏輯學初步》),通常被稱為“嚴譯八種”。這些譯著在清末的西學東漸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清末知識分子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天演論》。《天演論》是嚴復根據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論文集《進化論與倫理學》翻譯而來的。嚴復用文言文翻譯了它的主要內容,并附加了自己的許多見解,于1897年12月開始在《國聞報》上發表。次年3月正式出版。《天演論》的基本思想是闡述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嚴復看來,《天演論》最主要的意義在于“質力雜糅,相劑為變”。他反復宣傳和強調這種“變”的觀點,并利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向國人敲起亡國滅種的警鐘,大聲疾呼:要順應“天演”的規律,改革現狀,變法維新,才能避免危亡之禍,否則,就會在“生存競爭”和“天然選擇”中被淘汰。《天演論》的發表促進了維新運動的發展,也對行將到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起到重要影響。強學會清末維新派的政治團體。1895年,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后,維新變法成為全國性的政治運動。帝黨想利用這個運動向后黨奪權,開始支持維新活動。8月,在帝黨翁同龢、孫家鼐等人的支持下,由康有為發起,侍讀學士文廷式出面組織強學會。入會者達數千人,康有為、梁啟超等為會中主要分子。康有為作《強學會序》,痛陳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現狀,號召國人發憤圖強。學會每10日集會一次,每次都有人發表演說。又附設“強學書局”,刊行《中外紀聞》,翻譯西方和日本書籍,宣傳維新主張。一些官僚見學會勢盛,也紛紛表示“贊助”,想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都捐銀入會。英國人李提摩太等也加入,并成為學會的指導者。不久,康有為又組織上海強學會,吸收黃遵憲、汪康年等數十人為會員,刊行《強學報》,與北京強學會相呼應。御史楊崇伊(李鴻章的親家)以“私人會堂,將開處士橫議”之風上奏慈禧太后。1896年1月,慈禧太后強迫光緒帝下令封閉北京強學會。張之洞也停發上海強學會的經費,前者只活動了4個月,后者只活動了1個多月,便被扼殺了。譚嗣同譚嗣同(1865-1898年),湖南瀏陽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譚繼洵,曾任湖北巡撫。青年時代,喜歡讀王夫之、黃宗羲、龔自珍、魏源等人的著作,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更加刺激了他發憤提倡新學。他學習了大量的西學知識,加上舊的儒學、老莊學,構成自己的變法理論體系,成為維新運動時期第一流的思想家。1895年,他在北京結識了梁啟超;1896年,他寫成《仁學》一書,主張沖破一切封建羅網,對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綱常名教進行有力的批判。在對待清朝統治階級的態度上,康有為不敢提出“反清”的主張,而他卻嚴斥清朝“蠻野兇殺”的統治;在君民關系上,康有為主張君民共治,他則主張民治;在對待頑固派的態度上,康有為主張妥協,他主張斗爭,但他同情光緒帝,故仍不能超出維新范圍。1897年譚嗣同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署按察使黃遵憲在長沙設立時務學堂,創辦《湘學報》,并籌辦內河輪船公司、開礦、修筑鐵路等新政。1898年2月,他和唐才常等組織南學會,辦《湘報》,宣傳維新變法。維新變法運動在湖南的發展,遭到了頑固派的激烈反對。1898年6月,頑固派在長沙城廂內外,遍貼匿名揭帖,對維新人士進行攻擊。他們哄散南學會,毆打《湘報》主筆,陰謀搗毀時務學堂,梁啟超被迫出走,其他維斷派人物也紛紛離開長沙,唯獨譚嗣同不走。他說:“平日互相勸勉者全在“殺身滅族'四字,豈臨小小利害而變其初心乎?······今日中國能鬧到新舊兩黨流血遍地,方有復興之望······今日但觀誰勇猛耳。”1898年9月,光緒帝授他四品卿銜,擔任軍機處章京,參與變法。變法失敗,他拒絕了日本人的勸告,不肯逃亡,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后和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楊銳被殺害于北京菜市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