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教案1.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及其原因,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3.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探究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央與地方關系、君權和相權的發展演變,并理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特征,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演變線索,說明中央王朝對地方治理的歷史驗和教訓,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5.了解歷史上中央對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加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認同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重點: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難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響。本課是人教部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本課通過三個子目(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講述了中國古代從先秦到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導入新課】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在公元2世紀,陸上絲綢之路的兩端有著兩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漢朝和羅馬,但隨著羅馬的衰亡,歐洲再也沒能出現像羅馬一樣統一的政權,而在中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為什么中國能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保持統一呢?我們今天就來一起探討其中的緣由吧。【講授新課】知識點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新知講解』探究一:先秦時期是如何通過政治制度建設實現社會治理?[問題情境1]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夏、商、西周時期創立了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自主學習1]1.夏朝建立(1)建立:有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最早奴隸制王朝國家——夏。(2)世襲制:禹死后,其子啟繼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禪讓政治傳統,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是謂小康。——《禮記·禮運》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征,降民監德,乃自作配饗。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貴唯德,民好明德。——遂公盨銘文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戰國策·燕策一》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變化?帶來了哪些變化?【提示】制度: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變化:政權性質:公天下 → 家天下。權力傳承:傳賢 → 傳子。社會形態:原始公有制 → 奴隸私有制2.商朝(1)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2)職官制度: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圖片情境1][材料引導]內外服制為何演化為分封制?三監之亂與周公東征武王滅商后,聽取周公旦意見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統治殷民。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武王滅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見機拉攏發動叛亂。周王朝面臨嚴峻的形勢,周公東征,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平定了三監之亂。周公東征后,為加強統治,進一步分封諸侯,完善分封制。[問題情境2]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西周有哪些主要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點?[自主學習2]3.西周體制(1)分封制:周天子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控制著王畿地區,其他地方則分封給與周天子有血緣關系的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在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在國內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貴族等級分封序列。諸侯雖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統治權,但也要服從周天子的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義務。(2)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各級貴族相對周天子是小宗,周天子與各級貴族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3)禮樂制:維護宗法分封制的相關制度。(4)基本特征: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禮樂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是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商朝內外服制與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相同:(1)都是為了鞏固奴隸主貴族的統治;(2)都是國家結構的體現,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國家治理的一種形式。不同:(1)與王室關系:內外服制之下,王室與附屬國是同盟關系,未必有血緣關系;分封制下諸侯國的主體與王室有學緣或姻親關系。(2)對地方控制力:內外服制下,商王對地方控制力相對較弱;分封制下諸侯國義務明確,周天子成為“天下共主”。[圖片情境2][問題情境3]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商周政體中的原始民主遺存有何表現和影響?[自主學習3]4.商周政體中的原始民主遺存(1)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2)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3)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國人”(平民)意見,“國人”也可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材料引導] 厲王虐,國人謗王。——《國語·周語》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周語上》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以相輔佐也。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左傳·襄公十四年》上述材料體現了商周原始民主傳統的哪些特點?【提示】(1)君主的權利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利有制約作用。(2)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國人”(平民)的意見。(3)“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干預朝政。(4)原始民主傳統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合作探究1]西周分封制材料:周初的分封是一種武裝駐防事業……我們知道周王當時所能直接統治的只有王畿之地……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諸侯國,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不過按期納貢朝覲,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濟畿內的災患而已。諸侯國的內政幾乎完全自主,而王室開國初年的武王成王過去以后,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也就成了具文(徒有形式而無實際作用的空文)。——白壽彝《中國通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目的及諸侯國與周王政治關系的特點,并分析這種特點對周朝政治產生的影響。【提示】目的:對全國進行有效統治。特點:周王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諸侯王要服從周王;實際上諸侯國具有較大的自主性(獨立性)。影響:初期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擴展了疆域;后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勢力發展,導致國家分裂和群雄混戰。知識點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新知講解』探究二:秦朝時如何通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實現國家治理?[問題情境1]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P3—4及所學知識,什么是中央集權?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是如何運作?[自主學習1](一)背景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宗法血緣關系瓦解,分封制開始解體。2.各國都進行了改革,君主專制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3.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時期以來長期戰爭的混亂局面,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二)內容1.皇帝制度(1)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2)內容:丞相和諸大臣聽命于皇帝,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行政中樞所在;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管圖籍、文書,監察百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各類政務的機構,泛稱“九卿”。3.廷議制度國家重大事情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4.郡縣制秦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郡、縣兩級。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郡下設縣或道,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5.文書行政和傳送制度(1)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2)建立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圖片情境1][合作探究2]秦朝文書行政制度材料一:有事請毆(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睡虎地秦墓竹簡 內史雜》材料二: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睡虎地秦墓竹簡 行書律》在秦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中,文書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文書行政在秦朝推行全國的歷史條件。【提示】歷史條件: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秦統一后,統一車軌,修馳道,形成以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秦朝建立了以郵驛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秦朝以法治國,文書行政管理制度十分嚴密。探究三:秦朝建立前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自主討論,老師總結。知識點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探究四:歷代中央行政中樞制度經歷了哪些變化?[問題情境1]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兩漢至明清時期中央行政體制是如何演變的?[自主學習1]1.兩漢行政中樞的演變(1)西漢漢承秦制,中央行政體制仍為三公九卿制。漢武帝為了加強集權,設立中朝(或稱“內朝”),從而使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西漢晚期以后,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2)東漢至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2.隋唐至元行政中樞的演變(1)隋唐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確立,中書省是出令機構,門下省是封駁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三省長官并稱宰相。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2)宋朝宋朝另設中書門下省,其長官履行宰相的職權。(3)元朝元朝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一省制中樞體制。[合作探究3]三省六部制材料:“以中書、門下較漢代之宰相,以尚書六部較漢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謂非一種絕大之進步……尚書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書惟在政務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奪,尚有中書、門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說是政制上之一進步。”——錢穆《國史大綱》有學者認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的理解。【提示】理解:(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和監督,可以防止大臣專權;(2)設政事堂由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形式上帶有民主色彩。但其實質是封建君主專制。[自主學習2]3.明清行政中樞的演變(1)明朝: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親理政務,標志著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更高階段;廢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內閣制;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大量政務。(2)清朝: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圖片情境2][合作探究4]明代中樞監閣雙軌輔政體制材料:票擬和批紅,這兩者不僅將司禮監與內閣同皇權有機地聯結在一起,也將司禮監與內閣聯結成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所有奏章,無論缺少票擬還是批紅,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二者缺一不可。換句話說,就是任何無票擬的批紅或者無批紅的票擬在法律上都是非法的且不被官僚體制所認可的。由此可知,內閣和司禮監二者在整個中樞決策體系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內閣和司禮監在體系運轉過程中,相互制約,相互合作,共同保障體系的平衡運行。——陳光捷《明代中樞監閣雙軌輔政體制及其現代啟示》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明代中樞監閣雙軌輔政體制形成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歷代王朝調控中樞權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則。【提示】背景:丞相制度廢除,皇權加強;皇帝直接領導六部后,工作壓力劇增,于是設立內閣;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內廷宦官機構獲得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皇帝有意讓監閣相互牽制以維護皇權。策略:分散權力;權力制衡。原則:皇權至上。探究五:隨著國家治理的需要,歷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調整的?[問題情境1]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兩漢至明清時期地方行政體制是如何演變的?[自主學習1](一)中國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1.漢朝(1)西漢A.郡縣制:沿襲秦朝的郡、縣兩級制;郡設太守,郡下設縣(有少數民族地方設道),縣設令或長。B.封國制:漢初地方行政體制中還包括王國和侯國,景帝、武帝后,諸侯國的權力被不斷削弱。(2)東漢到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2.魏晉南北朝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州刺史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3.隋唐(1)隋朝:隋朝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2)唐朝:A.唐朝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B.唐中期后,設節度使統兵征戰,后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圖片情境1][自主學習2]4.宋朝宋朝改道為路,又將隋唐時期作為軍事管理機構的府變為一級行政區劃,形成路、府、縣三級制。5.元朝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掌管一省政務,簡稱“行省”,后演變為地方常設的最高行政機構。這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形成了省、路、府、州、縣的多級行政體制。[合作探究5]行省制材料:行省制是蒙元統治者在行政區劃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給后世的一份重要遺產……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壯大過程中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不斷調整、完善的產物。它并非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該體制有三個特點:行省性質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中央分馭各地,主要為中央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所握權力大而不專。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紀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的較大變動,對元代社會和后來的明清、近代影響至深。——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元朝行省制確立的歷史意義。【提示】意義:元朝行省制度的確立,是行政區劃和地方行政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變革);協調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有效加強了中央集權;為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有利于發揮地方的積極性;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對元代社會和后世影響深遠。[自主學習3]6.明朝明初廢行中書省,其權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分割。后來,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7.清朝清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數省軍政大權。明清時期,省之下設府,府下設縣,相對較為穩定,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體制。[圖片情境2][合作探究6]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形成并發展的原因、特征、影響1.原因(1)經濟上,小農經濟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權的保護。(2)政治上,地主階級鞏固統治地位的需要,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4)自然環境上,疆域遼闊,需要中央集權政權進行管理。(5)直接條件,秦的強大與統一的完成以及后世的沿用。2.特征(1)矛盾: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2)趨勢:削弱相權,強化皇權;分散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3.影響(1)積極影響: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中華文化的延續和傳播。奠定了中國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2)消極影響: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和腐敗現象;思想專制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二)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變化的特點1.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經歷了從兩級制到三級制再到四級制、五級制的演變,其中三級制占主體地位,層級的增加體現了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2.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穩定的是縣,它始終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級的行政單位,具有極強的穩定性。3.在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演變中,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單位的變化最大,同時最為頻繁。4.隨著州、道、路等監察區轉化為一級行政單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級行政單位的級別不斷下降,淪為二級或者三級行政單位。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變革是絕對的,穩定是相對的。【課堂總結】『拓展探究』思考歸納中國古代君主專制演變過程,思考的君主專制演變的總趨勢和影響。『典題練習』1.周初受封的幾個大諸侯國,如齊、魯、晉、燕等,在夏商時期皆為蠻、夷、戎、狄各族所居,長期徘徊于原始社會軍事民主制階段,分封制推行后,這些封國所在地區無例外地建立起奴隸制政權。由此可見分封制( D )A.使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化 B.初創了中央集權政治體制C.促進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認同[解析]從“分封制推行后,這些封國所在地區元例外地建立起奴隸制政權”可以看出,中原文化逐漸推廣到少數民族地區,同時少數民族的文化與被中原文化所整合,故選D項;“封國所在地區元例外地建立起奴隸制政權”建立了有序的社會規則,有利于簡化矛盾,排除A項;“周初受封的幾個大諸侯國,如齊、魯、晉、燕”分封的諸侯有很大的自主權,不屬于中央集權,排除B項;“周初受封的幾個大諸侯國,如齊、魯、晉、燕”屬于地方管理體系,他們延用的世親世祿制,不是官僚政治,排除C項。2.春秋戰國時兼并日趨劇烈。楚、晉、秦國已在邊地重鎮設“縣”,盡管其長官最初多為世襲,但往往由國君直轄,與卿大夫的采邑不相同了。戰國的“郡”最初是諸侯國的一種軍區,所以其長官稱“守”,即鎮守者。上述材料說明( A )A.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熱衷建立郡縣制B.郡縣制源于諸侯國加強對地方軍政控制C.郡縣長官由國君直接任命承擔軍事任務D.大多諸侯國加強了中央集權[解析]根據兩則材料可知當時縣與郡的出現都是服務于諸侯國的軍事控制,故A正確。材料中無法得知是否“普遍”存在,故B錯誤。材料無法得知“郡”是否是在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事實上春秋已出現“郡”這種組織,但剛出現時尚未承擔軍事作用,排除C。因為國家沒有統一,故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加強中央集權,中央集權制度尚未建立,故D錯誤。故選A。3.秦漢的歷史經歷了由統一、分裂到重新統一的過程,國家結構形式選擇也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郡縣制因秦統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潰,其后分封制重蹈覆轍,如楚霸王項羽,同樣為歷史所否定。因而在邁向單一郡縣制的過程中,有一種過渡性中間形態的結構形式。材料旨在論證( B )A.郡縣制不利于維護國家統一 B.漢初實施郡國并行的合理性C.秦漢由分裂到統一的必然性 D.分封制違背了歷史發展潮流[解析]材料強調的是秦單一的郡縣制易“崩潰”,項羽分封同樣“為歷史所否定”,郡國并行體制就是在邁向單一郡縣制過程中“過渡性中間形態的結構形式”,故選B項;A、D兩項均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故排除A、D兩項;材料強調的重點是“過渡性中間形態的結構形式”的合理性,而非從分裂到統一的必然性,故排除C項。4.唐代地方鄉族勢力較為關注地方官員的去留,有時會“詣闕”請求官員留任,或帶領民眾截道攔留官員,直接干涉地方官員的任免。而中央也重視向以耆老為代表的地方民眾核實該官員的治績是否屬實。這些舉措( A )A.有利于穩定基層社會秩序 B.保障了中央政府的政治權威C.強化了對地方官員的監督 D.反映了“家天下”觀念的弱化[解析]唐代地方鄉族勢力利用輿論影響地方政治運作,或直接參與地方政治,顯示了唐朝基層制度設計的某些合理性,因為它給基層社會提供了一定的民意表達渠道和理性的政治訴求機會,這些都有助于化解地方矛盾,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的穩定,A項正確;B,C兩項只是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內容,不夠全面,排除;“家天下”觀念是指政權在一家一姓中傳承,不符合材料主旨,D項錯誤。5.宋初,地方監司、通判等兼職監察官“多不守職,至有歲終不按一人,終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視不問”。對此,宋太祖做出規定,凡“臨事簡慢,所蒞無狀者為下;恪居官次,職務粗治者為中;治狀尤異,大有殊績者為上”,朝廷以此“厲行賞罰”。此規定( D )A.防止了地方官員濫用職權 B.強化了部門之間的相互監督C.遏制了地方官員貪污腐化 D.加強了對地方監察官的考核[解析]解讀材料可知,針對地方監察官司職不力的情況,宋太祖劃分上中下,“厲行賞罰”,說明宋太祖加強了對地方監察官的考核,故D項正確;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力度,有利于減少地方官員濫用職權、貪污腐化的現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絕對,A、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加強對地方監察官的考核,沒有涉及“部門之間的相互監督”,排除B項。6.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是清代前期滿洲貴族參與處理軍國大事的制度,遵循“從來國家政務,惟宗室協理”的原則,參與的人皆是太祖、太宗子孫,他們成為皇帝依賴的群體,也是清朝前期皇權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議政王大臣會議( A )A.體現了家國一體的特征 B.表明清初滿族貴族享有民主權利C.恢復了西周的宗法體制 D.是清朝集權體制達到頂峰的標志[解析]根據材料“從來國家政務,惟宗室協理”“參與的人皆是太祖、太宗子孫”可知,議政王大臣會議體現了家國一體的特征,故A項正確;清初滿洲貴族參與處理軍國大事帶有明顯的奴隸主貴族軍事民主的色彩,并非滿族貴族享有民主權利,排除B項;西周宗法體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與議政王大臣會議有較大區別,排除C項;根據材料“是清朝前期皇權的重要分享者”可知,議政王大臣會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