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 教案【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版必修下冊《中外歷史綱要》第八單元第21課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本課通過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發展中國家的成就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三個子目,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并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三世界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第三世界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教學目標】(一)學習目標通過了解第三世界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通過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歷史事實,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過程及原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三世界的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成就,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第三世界面臨的問題,并認識到作為第三世界的國家應該如何應對當今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二)素養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史觀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不同國家獨立的歷史必然性,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時空觀念通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3.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了解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當今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問題及挑戰的具體表現,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發展中國家面臨問題的區域性與共性特征,以及問題解決的艱巨性。【教學重點和難點】1.重點:世界殖民體系走向瓦解的原因與表現。2.難點: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成就與問題。【教學方法】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史料教學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知識回顧: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過程。▼講授新課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一)背景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戰爭期間,反法西斯同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1945年6月通過的《聯合國究章》強調“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戰后,英帝國很快解體,法國也不得不承認印度支那、阿爾及利亞等法屬殖民地獨立。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隆重舉行,通過《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中和發限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了各國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下)》材料二:二戰后形成了兩大陣營對峙的世界格局……為了把民族解放運動納入世界革命運動,組成世界范圍的反帝統一戰線,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鞏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對殖民地的民族獨立斗爭給予了積極支持和大力援助。——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問題探究:根據材料,想一想世界殖民體系為什么會崩潰。1.二戰期間反法西斯同盟樹立的原則;2.各國人民的反抗斗爭;3.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衰落;4.二戰后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的廣泛傳播;5.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推動;6.第三世界國家的聯合;7.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壯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二)過程1.自主學習(一)(1)史料實證印巴沖突是指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沖突。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耸裁谞枂栴}是“分而治之”殖民地政策造成的。2018年2月25日,印度軍隊炮擊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的巴基斯坦哨所,導致巴方人員傷亡。同年5月30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停止交火,雙方同意落實于2003年達成的?;饏f議。2019年3月,應巴基斯坦方面邀請,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對巴基斯坦進行訪問,就印巴局勢與巴進行溝通。2020年6月22日,印度與巴基斯坦于“克什米爾實控線”猛烈交火,又一次造成1名印度士兵死亡。(2)問題探究:英國為何要對印度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提示:英國不甘心放棄印度的殖民統治,通過這一形式,使印度和巴基斯坦相互牽制和制約,從而有利于英國繼續控制印巴地區。(3)圖片展示2.自主學習(二)(1)圖片展示(2)圖片史料解釋為了紀念阿爾及利亞獨立,中國郵電部于1962年7月10日發行了這套郵票。本套郵票共2枚。右圖為“火炬及地圖”。主圖為火炬和阿爾及利亞地圖。燃燒的火炬象征著阿爾及利亞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及其光輝勝利。阿爾及利亞地圖正中是本套郵票的主題文字——“支持阿爾及利亞解放斗爭”。郵票背景為暗紅色,既突出了主體圖案,同時也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莊重、肅穆。 左圖為“戰斗的阿爾及利亞戰士”。主圖描繪阿爾及利亞戰士手持武器、沖鋒陷陣的場面。人物均呈前俯姿勢,背景為阿爾及利亞國旗,新月和星代表了這個國家的伊斯蘭教信仰。人物刻劃生動、樸實,具有很強的感染力。3.自主學習(三)(1)圖片展示(2)知識拓展1990年3月,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歷史使命的完成及歐洲殖民者入侵、奴役非洲歷史的結束。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標志著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4.探究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原因(1)史料閱讀材料:從(20世紀)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約30年左右時間,在亞非拉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獨立國家體系……60年代聯合國接納的43個新會員國全都是亞非發展中國家;在70年代接納的33個新會員國中,除了兩個德國以外也都是發展中國家。——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2)問題探究:結合材料,思考殖民體系崩潰有什么樣的影響。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和政治格局;推動國際關系平等化;使得世界進一步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二、發展中國家的成就(一)自主探究1.發展中國家的含義發展中國家,又稱第三世界,是指原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取得獨立后建立的擁有完整主權的新興民族國家。這些國家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掀起了現代化建設浪潮。2.成就(1)亞洲: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抓住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新加坡、韓國與中國的臺灣、香港地區一起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也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2)非洲:非洲國家獨立后,經濟一度發展較快,經歷了快速增長、停滯、調整、再增長的過程。(3)拉丁美洲:各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大多數拉美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二)圖片展示(三)圖說歷史問題探究:分析圖片,想一想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怎樣的挑戰。發達國家利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操縱國際市場,壓低農產品和原料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四)小試牛刀(五)拓展提升問題探究:結合以上兩道題,試著談談你的感受。1.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1)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2)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后于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于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后。(3)發展中國家內部不平衡發展也在加劇發展的不平衡趨勢如不設法解決或抑制,將對投資構成潛在的威脅,刺激泡沫經濟的發展,為金融危機埋下隱患。(4)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5)對發展中國家的改革帶來巨大的壓力。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如何接受經濟的正傳遞,抑制副傳遞,成為發展中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6)發展中國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2.應對措施(1)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積極利用國際分工深化和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2)采取符合本國國情的對外開放戰略和政策,引進外國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本國的產業結構和產品質量(3)盡快地提高本國民族企業的競爭力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使國內資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實現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4)積極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