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辛亥革命【教學目標】1.了解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和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的史實。2.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教學重點】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教學難點】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教學內容】一、新課導入導入1(圖片式導入)每逢新中國的重大節日或隆重慶典,天安門廣場都要擺放孫中山的巨幅畫像。這幅高6.18米、寬5.24米、重約1噸的巨幅畫像是依據孫中山20世紀20年代攝于上海的照片繪制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個世紀,這一形式一直保持了下來,并且還將繼續下去。孫中山最大的貢獻是什么?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本課去探究這些問題。導入2(情境式導入)多媒體展示中山陵風景圖片。同學們知道這個著名的旅游景點在哪里嗎?長眠于此的世紀偉人指的是誰?此景點為南京中山陵,偉人是孫中山。毛澤東稱他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何以贏得如此高的贊譽?那是因為在100多年前,一場震驚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什么是辛亥革命?它產生了什么深遠影響?讓我們走進本課去探究這些內容。二、課堂探究板塊一:革命志士的奮斗分組討論:(1)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進行了哪些武裝起義?(2)這些起義的后果如何?產生了什么影響?答案:(1)1906年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舉行萍瀏醴起義。1907年光復會會員徐錫麟舉行安慶起義;1907年,孫中山與黃興領導廣西起義,襲取鎮南關。1910年,孫中山同黃興、趙聲等人在廣州舉行起義。1911年4月,黃興領導黃花崗起義。(2)這些起義都失敗了。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過渡語:孫中山等人舉行了一系列起義失敗后,他們并沒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舉行了更大規模的起義——武昌起義,這次起義的結果如何,產生了什么影響呢?板塊二:武昌起義閱讀材料:材料一:民國初年,全國報紙總數高達500余家,不少報紙以“民主”“民權”“民國”和“國民”命名;全國報紙發行總數達4200萬份,“讀報者雖限于少數人,但報紙發表之意見,有公眾的或私人議論,幾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傳”。材料二:文學來源于生活。魯迅小說《阿Q正傳》里描述了辛亥革命時期一個可憐可悲的中國最底層的百姓形象,他想投靠革命,把自己的辮子繞起來用一根筷子別在頭頂,最后卻落得被處死的悲慘下場。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2)根據材料二,魯迅眼里的辛亥革命成效如何?(3)請結合以上兩則材料評價辛亥革命?你認為應如何評價歷史事件?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2)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現狀,或辛亥革命沒有能夠給中國百姓帶來福音等。(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推動歷史的進步;但是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況,中國百姓依舊在水深火熱中掙扎。評價歷史事件要多方尋找資料,力求全面,不能武斷下結論,要論從史出,實事求是。結束語:辛亥革命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辛亥革命的先輩們為之奮斗、為之獻身的理想,今天已成為光輝的現實。辛亥革命的先輩們開創的偉大事業,正由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繼續推向前進。【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