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俄國的改革》教案一、新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俄國1861年改革等史事,初步認識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內容分析本課主要學習兩部分內容:彼得一世改革、廢除農奴制。兩部分內容的關系比較密切。17世紀以后,西歐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但俄國仍然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俄國沙皇彼得一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是,這次改革并不徹底,它進一步強化了農奴制。19世紀以后,西歐國家的發展速度加快,但農奴制嚴重制約了俄國經濟的發展。克里木戰爭的失敗暴露了俄國軍事和經濟的落后。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俄國廢農奴制。教學目標1.了解俄國發展歷程,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內容及影響,認識到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俄國近代化歷程的開端;(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了解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時間、人物、內容等基本史事,并能夠從正反兩方面正確看待改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認識到落后的制度是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唯物史觀)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圖片導入:在克里姆林宮普京辦公室中唯一的畫像是彼得大帝,在歷史名城圣彼得堡誕生300周年慶祝活動上,普京總統飽含深情地說:“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教師引導:彼得大帝是誰?他對俄國有著怎樣重大的貢獻?(二)新課講授1. 彼得一世改革(1)俄國發展歷程:【自主學習】結合視頻與教材,梳理俄國的發展歷程。(2)改革背景:【問題探究】結合材料,思考彼得一世進行改革的原因。材料:17世紀的荷蘭人幾乎控制了全世界的海洋貿易,相對寬容自由的環境使國家充滿活力。……英國在17世紀里完成了政治變革,君主立憲制初步建立……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帶領下,在17世紀中葉成為歐陸首強。……而當時俄國的經濟完全依賴于農業,全國只有幾十個手工工場,農業和手工工廠里主要使用農奴勞動,商業幾乎全部把持在外國人手中。①外部:西歐國家資本主義迅速發展;②內部:在沙皇的專制統治下,俄國盛行農奴制,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與西歐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改革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富國強兵。內容及性質:【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歸納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影響:材料1:到1725年,俄國已建立起240多個近代工場,不少工場的規模是比較大的。……1725年,俄國已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20余萬人的近代化常備軍,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已擁有各種艦只895艘,水兵28000人。①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俄國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材料2:彼得一世的改革適應了當時俄國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俄國的落后狀況,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彼得一世的改革不僅沒有觸動農奴制度,而且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了封建農奴制度。因而,改革并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沙俄的落后面貌。——汪濤、柯其成《世界近代史》②彼得一世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③局限性: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發展的障礙。2. 廢除農奴制(1)背景:【相關史事】19世紀上半葉,農奴在俄國全國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參加工業生產的勞動者是農奴。農奴世代被束縛在土地上,不能自由遷徙和務工經商。農村貧困落后,農奴購買力低,生產率低下,這些影響了國內市場的發展。1853—1856年,俄國同奧斯曼帝國在克里木半島進行戰爭,英、法支持奧斯曼帝國,俄國戰敗。這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下俄國軍事和經濟的落后,同時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社會矛盾。①根本原因:封建農奴制嚴重制約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直接原因: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激化了國內的社會矛盾。(2)目的與性質:目的:挽救統治危機,鞏固沙皇統治;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3)概況:時間:1861年領導者:亞歷山大二世內容:①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②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資本;農民受到剝削。實質:沙皇政府與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的一次敲詐和掠奪。影響:材料1:亞歷山大二世詔令廢除農奴制,解放了1000萬農奴,從農奴主手中釋放出1/3的土地權,邁出了俄國近代史上從封建君主制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最關鍵的一步。自由農民以及被解放了的農奴大量涌入城市,成為俄國工業化的最廉價勞動力。——鮑鷗、周宇、王芳《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材料2:農奴制改革后,地主仍然占有森林、草場、水源和牧場。農民雖然獲得了人身自由和國家分配的“份地”,但依然沒有足夠的土地,無法獨立經營,被迫租種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繳納贖金并負擔為地主勞動以抵付地租。因此,事實上剝削關系的實質并未改變。——唐晉主編《大國崛起》①積極: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②消極: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課堂總結17一19世紀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鞏固時期。兩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強化了農奴制和專制統治。后來,農奴制嚴重影響了俄國的近代化進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這一改革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節課主要采用史料教學法,同時貫穿講授法、問題教學法、閱讀感悟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學生情況等選擇多樣化的史料來豐富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史料,在觀點的碰撞中鍛煉學生思維、培養能力。由于受時間、教材等原因影響,講授的知識很難深化,缺乏前后聯系、比較及知識的遷移,以致學生對俄國歷史的了解較為片段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