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教材分析本課聚焦于夏商周時期(主要指春秋戰國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成就,通過介紹該時期在天文學、歷法、醫學、甲骨文發現、青銅器制作及文學(如《詩經》與“楚辭”)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展現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這些領域的突破不僅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科學技術水平,也深刻響了后世文化的發展走向。通過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先秦時期科技與文化方面的輝成就,深刻理解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這些成就所蘊含的創新精神、科學態度與人文關懷,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科學探索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核心素養通過了解先秦時期科技與文化方面的輝煌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涵養家國情懷。教學目標(1)通過探討先秦時期的天文歷法、醫學發展、青銅器與甲骨文的獨特魅力,以及《詩經》與“楚辭”的文化價值,認識到這一時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奠基階段。(歷史解釋)(2)通過搜集并分析祭祀、天文歷法等主題的甲骨文圖片,認識到甲骨文記錄內容的廣泛性;通過商周時期中原與四川三星堆青銅器,知道古代中國不同地域間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印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顯著特征。(時空觀念、史料實證)(3)認識到先秦時期科技文化成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樹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意識,堅定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及突破重點先秦時期的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詩經》和“楚辭”。難點甲骨文與青銅器蘊含的歷史信息。教學突破利用多樣化的史料展示先秦時期天文學、歷法、醫學及文學等方面的輝煌成就。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直觀地感受甲骨文與青銅器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魅力教學設想利用多樣化的史料展示先秦時期天文、歷法成就及醫學典籍的簡要介紹,幫助學生理解教材識。展示青銅器圖片、甲骨文實物圖片,讓學生近距離觀察,感受其獨特魅力,并引導 學生從獲取歷史新信息。選取《詩經》和“楚辭”中的經典篇章進行朗誦,并引導學生賞析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引導學生思考先秦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和啟示,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讓他們深刻認識到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九集:殷墟嵌綠松石甲骨。引導學生窺見商朝晚期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軍事活動及文字發展水平等方面的信息,了解先秦時期科技與文化的重要窗口。【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感受歷史的悠久,激發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二、教授新課教師展示材料。材料一:河南省安陽市出土了一根長約12厘米的獸骨,上面刻著有關一次日食的卜問:“癸酉貞日夕又食,佳若 非若 ”這句卜辭的大意為:“癸酉日占卜,黃昏發生日食,是吉兆還是兇兆 ”經研究人員判斷這是殷商武乙時期(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文物。《詩經·小雅》記敘了“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孔子編著的《春秋》則描述了“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的景象。——《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師:材料反映了先秦時期我國在天文學方面取得的哪些成就 以下為學生回答預設。生1;商朝時期已經有許多關于日食、月食的記載。生2:《詩經》中有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載。生3:《春秋》中有世界上關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確切記載。……師:隨著對天文現象的觀察和記錄,人們逐漸總結出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進而開始編制歷法。先秦時期我國歷法的發展狀況如何 生:夏朝時就有了歷法。到商朝時,歷法逐漸完備,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增加一個月。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教師出示如下材料。材料二 “敬授人時”表現了先民在歷法方面不斷探索的目的是精準指導農業生產,其結果就是節氣歷法的產生。可見,二十四節氣歷法體系的誕生是華夏先民在農業歷法方面自主探索的結果。并且,在節氣歷法指導下精耕細作的農業也最終成就了中華文明。——畢旭玲、湯猛《重估中國二十四節氣在人類歷法體系中的地位》師:制定歷法、分出二十四節氣有何意義 以下為學生回答預設。生1:指導農業生產,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生2:促進了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生3: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講述·中醫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先秦時期,我國中醫發展的情況如何 學生閱讀“天文、歷法和醫學”部分的相關內容后回答。以下為學生回答預設。生1: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意味著遠古時期人們已經認識了一些藥物。生2:扁鵲發明了切脈診法,他總結的望、聞、問、切四種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生3:《黃帝內經》總結當時的醫學經驗,講述了人體內臟部位和血脈循行情況,介紹了針灸、按摩等治療方法。……2.甲骨文與青銅器過渡;先秦時期的中國在天文、歷法和醫學領域展現出了卓越的創造力和智慧。甲骨文和青銅器的出現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師:什么是甲骨文 學生思考。教師指一名學生回答。生:商朝時期,人們常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對許多事情進行占卜,把占卜情況用文字形式刻在骨上。這些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教師播放紀錄片《中國文字發展史》第六集:甲骨文。師: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涉及哪些方面 生: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方面。教師展示“日”“車”“馬”三個漢字的演變過程。師;從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以下為學生回答預設。生1: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生2:漢字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教師出示如下材料。材料 以地下出土的甲骨對照《殷本紀》,證明司馬遷的記載是可信的,同時知道《殷本紀》“報丁、報乙、報丙”的世次有誤,應更正為“報乙、報丙、報丁”。——黃天樹《甲骨文的發現及其意義》師:甲骨文的發現有何歷史意義 生1:證明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生2:更正了史書中的一些錯誤。……師:商朝不僅創造了以甲骨文為代表的精神文明,還創造了以青銅器為代表的物質文明。教師用課件出示四羊方尊與司母戊鼎的圖片,引導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對這兩件青銅器進行介紹。師:這兩件青銅器反映了商朝青銅器制造業的哪些特點 以下為學生回答預設。生1:規模宏大,組織嚴密。生2:分工細致,制作工藝高超。……教師出示爵、壁、鼎鉞、編鐘等物品的圖片。師:青銅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生:主要用于祭祀及軍事等方面,是王公貴族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象征。師:鑄刻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叫做金文。教師展示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和青銅縱目面具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先秦時期來自四川地區的古蜀文明。師:在三星堆還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時期中的玉禮器和青銅容器,這說明了什么 以下為學生回答預設。生1: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有密切的聯系。生2:證明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3.《詩經》和“楚辭”過渡:甲骨文和青銅器作為物質文化的代表,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和深厚底蘊。接下來,讓我們從精神文化層面來領略古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追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詩經》和‘楚辭’”部分的內容,完成下表。《詩經》創作時間構成主要內容地位學生完成填寫。活動一:誦讀經典,品味《詩經》(1)朗誦《詩經·秦風·無衣》。(2)感悟《詩經·秦風·無衣》反映的時代特征。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回答:先秦時期,戰爭頻繁發生。《詩經·秦風·無衣》描繪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御外侮的場景,體現了秦人尚武好戰、崇尚軍力的風俗。活動二:走近屈原與“楚辭”(1)朗誦《離騷》(節選)。(2)感悟《離騷》所抒發的情感。生:充分抒發了屈原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教師播放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用二十四節氣做倒計時的相關視頻片段,引導學生討論后談談感悟。以下為學生回答預設。生1: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古老智慧,流傳千年而不衰。生2:中國文化以全新姿態展現于世界面前。傳統文化既浸潤著我們的生活,也滋養著我們的精神。生3: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煥發時代光彩。……三、總結本課師:先秦時期,科技與文化的廣闊領域均綻放了璀璨的光芒,這些非凡的成就不僅是古代中國人民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更為后世的發展鋪設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應當珍視這份寶貴的遺產,積極繼承并將其發揚光大,讓先人的智慧之光繼續照我們前行的道路,激勵我們在新的時代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板書設計第八課: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科技:1、天文:①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載。②世界上關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確切記載。2、歷法:①漸完備。②戰國時期:測定二十四節氣。3、醫學:①扁鵲:望、聞、問、切②《黃帝內經》:一部重要的中醫理論著作。4、甲骨文:我國已經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成熟文字。5、青銅器:司母戊鼎,身份和權力的象征,金文,四川廣漢三星堆。6、古代詩歌源頭①《詩經》: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歌總集。②楚辭:戰國時期屈原等人創作出的新體詩歌教學探討與反思通過精心設計的導人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教學內容涵蓋了天文、歷法、醫學、甲骨文、青銅器和文學等多個領域,使學生全面了解先秦時期的文化成就。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提高教學效果。雖然教學內容全面,但部分環節時間分配略顯緊湊,可以適當調整以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知識進行深人探討。在某些知識點的講解上,可以進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感。雖然課堂互動較多,但仍有部分學生未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補充資料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春秋戰國時期,以牛耕、鐵器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不斷發展,集中反映到政治文化上來,尤其在文化上表現為百家爭鳴的盛世景象,而天文學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并由此奠定了古代中國在世界天文史上的地位。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指出:“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萇弘;于宋,子韋;鄭則裨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其中,齊國的甘公及魏國的石申,就是戰國時期兩大天文學家。對此,《晉書》有著同樣記載:“其諸侯之史,則魯有梓慎,晉有卜偃,鄭有裨灶,宋有子韋,齊有甘德,楚有唐昧,趙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論圖驗。”這里的甘德就是《史記》中提到的甘公。通過流傳版本及相關古代天文資料保存的內容可知,《甘石星經》以甘德、石申二人記錄的關于宇宙星系變化情況為主要內容,反映了戰國時代天文學的巨大成就,是世界上最早成書的恒星和五行星觀測記錄。《甘石星經》中的《甘石星表》最早記錄了恒星變化位置圖表,石氏部 分包括二十八星宿中官與外官;甘氏部分則系統記錄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了五大行星出沒規律,記載了800顆恒星的名宇,測定了120顆恒星的方位。如《甘石星經》稱北斗星為北斗七星,視為天帝的星君,“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沖,齊七政,斗為人君號令之。主出號施令,布政天中,臨制四方”。當然,中國古代的天文記載更多是用來占卜的,《甘石星經》中關于天文、天象的記載也不例外,具歷史局限性。如對北斗七星的記載明顯附有占卜之意。“守斗西,大饑,人相食。守斗南,五不成。五星入斗,中國易政.又易主,大亂也。彗孛入斗中,天下陜,主有大戮,先舉兵者咎,后舉兵者昌。其國主大災甚于彗之禍。”從記載來看,北斗七星的位置轉輾被賦予更多國家時運的預測,這里也涉及了彗星。事實上,這種通過天象變化占卜國運的文化在后世產生了較大閘,成為生產力極不發達情況下的一種特有文化方式,如西漢諸帝還好言讖緯,將一些天文現象牽強附會,妄言興衰,宋代禁止流傳。《甘石星經》中的《甘石星表》所載星座的測量形式,是中國天文測量學上獨特的赤道坐標系。該星表也是t界上最早的星表,比希臘天文學家伊也谷測編的歐洲第一恒星表大約早二百年,后世許多天在測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時,都要用到《甘石星經》的數據。《甘石星經》標志著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高度,同時也影響到當時的政治、文化生活。秦始皇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都采用了天文學的知識,兩座建筑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西漢惠帝元年重修長樂宮,將城垣提局三丈,“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舊京城為斗城”。在西漢陵墓壁畫中也有相當精彩的星象圖,最有名的是河南洛陽西北郊西漢墓中的壁畫天文圖。耷杖時期的天文成就奠定了中國天文學的基礎,影響深遠,“其巫咸、甘、石之說,后代所宗。暴秦燔書,六經殘滅,天官星占,存而不毀。及漢景武之際,司馬談父子繼為史官,著《天官書》,以明天人之道。其后中壘校尉劉向,廣《洪范》災條,作《皇極論》,以參往之行事。及班固敘漢史,馬續述《天文》,而蔡邕、譙周各有撰錄,司馬彪采之,以繼前志。今詳眾說,以著于篇”。顯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天文成就中當屬《甘石星經》最大,該書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學著作。三星堆遺址三星堆遺址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對研究早期國家的發進程及宗教意識的發展有重要價值,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國西南地區一處具有區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遺址。它的發現,為已消逝的古蜀國提供了存在的物,把四川地區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1988年1月,三星堆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學家將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其中一期為早期堆積,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則屬于青銅文化。遺址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近2000年。三星堆遺址群的年代范圍前后延續2000年,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銅器、金器,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單獨的文化體系,被中國考古學者命名為“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與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徑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歷史學界一向認為,與中原地區相比,古代巴蜀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聯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遺址證明古代巴蜀地區應是中國夏商時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也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以前歷史學界認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然后漸漸地傳播到全中國。而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到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證了長江流域地區存在過不亞于黃河流域地區的古文明。兩個祭巳出土的青銅器,除青銅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長江中游地區的青銅文化風格外,其器物種類和造型都具有極為強烈的本地特征,它們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商代中晚蜀國青銅文明的高度發達和獨具一格的面貌。在青銅器冶鑄方面,范鑄法和分鑄法的使用,以銅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煉,表明商周時期的古蜀國已具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有力地駁斥了傳統史學關于中原周邊文化滯后的誤。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文物,屬于世界文化遺產范峙。三星堆遺址依托鴨子河,橫跨馬牧河,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優越,形成了經東、西、南三面城墻及北側鴨子河為防御體系的古城。古城由一道外郭城(大城)和若干個內城(小城)組成,古城內外可分作祭祀區、居住區、作坊區、墓葬區,并有三星堆、月亮灣等重要夯土建筑遺亦,展示出度繁榮,布局嚴整的古代王國的都城氣象,是不同于中原夏、商都城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古城。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制品玉石制品以及黃金制品,造型奇特、制作精美,具有濃厚而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獨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是極為罕見的人類上古史奇珍,在世界上享有極的聲譽。三星堆遺址所見古蜀國的手工業甚為發達,門類齊全技術先進。三星堆遺址豐富的文化遺存填補了中華文明演進序列重要文物的缺環,是長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中國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有助于探索人類早期政治組織及社會形態演化的進程。- 1 --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