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師姓名 單位名稱 填寫時間學科 語文 年級/冊 八年級(上) 教材版本 部編版課題名稱 第三單元 10《記承天寺夜游》難點名稱 感受《記承天寺夜游》作者特殊的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通過理解詩句,指導學生還原和建構品析文本的意境,走進作者細膩豐富的心靈,理解“閑人”的含義,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這篇小品文,作者的特殊心境,人生態度學生較難感受,因為這高于八年級學生的情感經驗和生活經驗。難點教學方法 1.細讀賞析文中的景物描寫的語句,把握景物特征。 2.借助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分析作者對月的理解來體會作者的人生態度和志趣。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導入 1.每當夜晚來臨,一輪皓月臨空總會引發人們無盡的遐思,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佳作《記承天寺夜游》,看看他是懷著怎樣的心境,走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個夜晚呢? 2.齊讀課文(找出描寫月光之景的句子) ①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③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知識講解 (難點突破) 3.理解詩句,體會情感。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入戶”二字將月光擬人化,此時的月光主動前來與作者相伴。面對皎潔的月光,作者睡意全無,穿衣起身,由此可品出蘇軾當時“賞月的欣喜”。 相與步與中庭。 雖未寫月,但這“步”卻是“月下之步”。“步”由“止”和“少”組合而成,它的本義是“一只腳保持停留狀態,另一只腳小幅度向前走”,從漫步、散步兩個詞看出蘇軾在皎潔的月光之下“漫步的悠閑”。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①這句話妙在是“一筆兩寫”,既寫了庭院的景色,又寫了皎潔的月光。雖未出現“月”,但處處都是表現月光的皎潔。 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以“積水”喻月色,以“藻荇交橫”,生動形象的寫出月色的皎潔,勾畫了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好境界。 ③“蓋”字結合書下注釋的意思是“原來是”,將作者從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的美好拉回現實,為何時值深夜,蘇張二人為什么徹夜難眠,他們究竟經歷了什么? ④寫作背景 此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那時蘇軾被貶到黃州已經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讓蘇軾入獄,幾經折磨,差一點丟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被獲釋出獄,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于蘇軾而言,身處人生低谷。眼前是夜夜有明月,處處有竹柏,為何只有他們二人識的此美景?課堂練習 (難點鞏固)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閑人”一詞,為我們揭開了謎題。“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指無所事事之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 ①表面上是蘇軾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 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所謂的“閑人”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我安慰。 ③“閑人”一詞收束全文,他已經不再停留在這一夜的美好,而是上升到對于人生的感慨。小結 他從“月色入戶”開始夜游,在夜游漫步中看到了皎潔的月色,再到最后的抒情,我們體會到蘇軾內心復雜而微妙的情感。雖然全文只寫了3處月景,但是全文卻被月色所籠罩,我們不僅要感嘆蘇軾的才華,還要贊賞蘇軾在人生的低谷中所表現自我解嘲的曠達樂觀。推薦閱讀書目。《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定風波》這三部作品相同之處都是蘇軾被貶之時所寫,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多維度知曉蘇軾,進一步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