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一、學習目標1、熟讀并背誦全詩,把握詩歌大意。2、品讀全詩,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3、學習作者超然的心態和對自然的喜愛之情。二、學習重點1、把握詩歌大意。2、品讀全詩,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三、學習難點品讀全詩,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四、學習課時:1課時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哪位大詩人寫的詩句?(讓學生自由回答。)你從中讀出一個怎樣的陶淵明?(讓學生自由回答,老師適當補充。)(二)簡介作者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晉朝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馬,到他時已家境沒落。少年時代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是東晉時局動蕩,政治黑暗,陶到29歲時才出仕,不久又歸隱。后又時隱時仕。直到41歲完全棄官歸隱。他的典型故事有“不為五斗米折腰”。有名的作品有《歸去來兮辭》等等。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其一)》。通過學習這首詩,來感受一下這又是一個怎樣的陶淵明。(三)初讀感知1、請同學自由朗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和節奏。2、請一個同學朗讀全詩。3、全班齊讀全詩。(四)品讀全詩1、詩歌標題為“歸園田居”,應該扣住哪個詞?明確:歸2、為什么歸?請從原詩中找出對應句子、翻譯,并談談你的理解。明確:(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2)翻譯:年少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氣質,(我)天性原本就熱愛山林。(不小心)誤落在世俗的種種束縛中,一轉眼就是三十年。被關在籠中的鳥留戀生活過的樹林,養在池里的魚思念遨游過的深潭。(3)品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俗韻”指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鉆營取巧的本領?!盁o適”指無法適應,可見作者的不俗與特別。年少的時候就無法適應逢迎世俗、周旋應酬的本領。因為天性就喜歡山林。表明作者的清高孤傲、淳樸自然,也是作者辭官歸家的根本原因。“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薄罢`落”顯示詩人對做官的感嘆和悔恨之深。“塵網”比喻官場?!叭辍毙稳葑龉贂r間長。“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北扔?,詩人以“羈鳥”、“池魚”自比,自己就像關在籠子中的鳥兒一樣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像養在池塘里的魚渴望自由閑適的生活?!芭f林、故淵”比喻詩人久違的田園,這里表達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眷念和向往,對官場的厭惡。3、怎么歸?歸到哪里?請從原詩中找出對應句子、翻譯,并談談你的理解。明確:(1)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2)翻譯:我在南面的田野邊開墾荒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鄉過田園生活。(3)品讀:“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被氐睫r村自己主動到田地干活,雖然身體上勞累一點,但是能保持自己的本性(守拙),沒有心理的負擔,還能使筋骨舒爽。4、歸到“園田”的環境如何?請從原詩中找出對應句子、翻譯,并談談你的理解。明確:(1)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2)翻譯:宅子四周圍繞十幾畝地,還有茅草小屋八九間。榆樹柳樹遮蓋著后檐,桃樹李樹排列在堂前。隱隱可見遠處的村莊,依稀可見村落輕柔飄升的炊煙。狗在深巷中叫,雞在桑樹上打鳴。門戶庭院里沒有世俗的繁瑣雜事,靜室里自有余暇。(3)品讀:“方宅十余畝”宅子周圍有十余畝地,這個視野開闊,空間非常寬敞,人生活在這里神清氣爽。“草屋八九間”顯示主人生活簡樸,但八九間的草屋也不是一般的農民家庭能做到。“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此為從近處寫農家田園風光。“蔭”字用的非常巧妙?!笆a”為“庇護”之意。表達詩人對樹木的感恩之情。佳木環繞,詩人愛之不足,又移情于樹木,以為樹木也對主人飽含深情,主動播撒濃陰蔭蔽主人?!疤依盍_堂前”的“羅”似乎有情誼,羅列堂前歡迎主人歸來。另外,這里既有榆樹、柳樹,又有桃樹、李樹(既能開花,還能結果),想想美不可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边@是寫遠處的田園風光,給人寧靜安詳之感。如果說:“榆樹、柳樹、桃李”是靜態之景,那么“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眲t是動態之景,而且是最具農家氣息的。老子有云:“雞犬之聲相聞”。這樣動靜結合,使田園畫面活起來,富有生氣,也更具有農家氣息。“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薄皦m雜”、“虛室”一語雙關,去掉塵雜,自然就有了清空的屋子。陶淵明的心靈也是如此,沒有了雜念,心清空,自然輕松愉悅了。5、歸到園田的感受如何?請從原詩中找出對應句子、翻譯,并談談你的理解。明確:(1)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2)翻譯:長久困守在束縛本性的俗世里的我呀,又能返回自然了。(3)品讀:“樊籠”比喻官場。人長久地呆在官場,身心都像被關在籠子里,很不自由?,F在又有機會“返自然”。一方面表明對官場的厭惡;一方面表達對農家田園生活和自然環境的喜愛。六、總結全課1.再背全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