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套中人”看語文人——《裝在套子里的人》課例賞鑒【設計緣由】單元提示上明確: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把握主題,一要理解作品蘊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圖,二是要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此外,還要注意細節描寫體會小說刻畫人物的藝術特色。在本節課上,老師帶領學生梳理小說情節內容,在此基礎上歸納提煉小說的主題,思路明晰,環節緊湊且步步推進。再由課文聯系到現實社會,使文本具有了開拓性,也拉近了學生與經典間的距離,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課例描述】一、導入師:(課前發導學案)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擬寫別里科夫的病歷表。簡析:這一環節從學生擬寫到發言更正用了20分鐘,但卻是不可省略的。這正體現了文本為中心的觀點,任何言論都要以文本為基點,而不是我覺得。通過這個過程,學生真實的進入學習狀態。同時也創設了一個情境:學生即是醫生,面對別里科夫這樣的病人,能不能救?要怎么救?為主旨探究作了很好的鋪墊。二、第二環節討論探究:師:別里科夫是個怎樣的人?可以用幾個“可”字來表達,請同學們想一想。并說明理由。生1:可笑:。他的打扮很可笑。師:具體有哪些句子呢?生1:(讀描寫別里科夫外貌打扮的句子)師:你覺得現實生活中有這樣打扮的人嗎?生1:(笑)應該沒有吧。師:所以這里作者應該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生1:夸張。師:(點頭)很好。(板書:可笑)哪位同學還有新的觀點?生2:可悲。他用政府的公告制度來約束自己,讓自己一直活在恐懼與害怕之中。生3:他還一直用這種套子式的言論去約束和管制他人。所以可恨。生4:可憐。他最終因為這些套子死了,而且死了以后大家覺得大快人心。簡析:學生回答得很快。老師抓住時機追問為什么,讓學生的理解站在文本基礎上,更深入的感受契訶夫細節描寫的深刻性。答得快,意味著學生預習到位,也可能意味著問題思考的難度不大。三、第三環節主題探究:師:別里科夫的套子有有形的,有無形的。有表面的,有思想深層次的。那你覺得這個套子具體指什么?生:舊思想、舊生活、舊制度師:那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身邊還有這樣的套子嗎?生:各種規章制度,各種禮法觀念,世俗觀念。簡析:這個環節從情節,形象的分析上升到主題的探究,學生的理解基本沒有問題,表達也很精彩。我也在思考,學生很容易就解決的問題能使課堂趨于熱烈,但思維的深度就欠缺了些,孫紹振就提出很重要的兩個值得研討的地方:一個是別里科夫的口頭禪“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以及他周圍的人對他這樣一個荒謬的,沒頭腦的人的不斷讓步。有頭腦的、正派的人屈服于沒有頭腦的人,而這個沒有頭腦的人并沒有什么權力,也沒有什么強制性的手段,卻使恐懼彌漫全城,事情嚴重到這種程度就不僅僅是輕松的幽默,而是尖銳的諷刺了。第二個是課文編者將結尾部分刪去,包括別里科夫在棺材里的那些反諷性的話語和獸醫伊凡和中學教師布爾金的對話,伊凡最終有句結論“不,再也不能這樣生活下去了!”加入這兩個內容,教學時也就不再局限于別里科夫身上,學生也就不止于泛泛而談生活中的套子,甚至還有學生將套子等同與規則、制度,規則制度又是社會必須的,套子也應該合理存在?降低了批判的力度。這就是思維深度沒有達到的表現。師:所以我們要勇于沖破各種套子,還自己以自由。簡析:其實這兒是有一點問題的,脫離了文章的寫作背景,單純地將套子等同于各種規章制度、禮法觀念,豈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這有兩種處理方式:可以將文章寫作背景插入,更正學生對文中套子的理解;也可以補充被課文編者刪改了的小說的結尾。通過講故事的兩個人的語言將小說的內核探究深入一些。【評價與反思】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四種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堂課是否有語文味的標志之一,而決定這四種外在能力的核心的東西是學生的思維。語文教學不只是單純的文化傳遞,更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是思維的碰撞。從這節課堂教學來看,要深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設計思考教學。一、從文本走向生活,充分利用類比性思維。在教學中充分設置各種情境,在第一環節的填寫病歷過程中,就預示了別里科夫是個病人,而這個病人無藥可救,在后續的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順向展開思維和討論。如何救治像別里科夫那樣的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將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教師要加強語文與生活,學生情感與文本情感,以及不同文本之間的類比與貫通,從而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走進文本,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發展。二、新課標語文四大素養其中一條就是思維發展與提升。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是語文課堂的目的之一,真正行之有效的思維訓練,不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靈光乍現,而應該是經過周密策劃,精心籌備的既定教學內容,并且所有的思維都應立足于文本,立足于語言。離開語言的思維,不僅是文本的迷失,也是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迷失。三、注重知識積累,形成深度閱讀,探究閱讀的習慣。教師應該適時適量的補充擴展文本背景知識,開闊閱讀視野和質疑的能力。只有大量的積累才能提高語言品味的能力,讓他們在一定深度與廣度的知識體系下,去關照所學內容,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中營造一種深度表達的語境,涵養語言的直覺與鑒賞能力。【問題與討論】1.語文教學方式需要進行變革,在這節課上我們看到很多閃光的地方,比如導入創設情境,考慮到整個課堂,以此貫穿始終,著眼于知識的育人價值,在此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建立。但語文課終究是語文課,站立的基礎應該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所以政治和語文的學科界限一定要清楚。2.作為一篇經典文本,本文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不同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取舍,但假如不給學生設定引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呢?會不會更符合“思辨性的閱讀與表達”這一任務群?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發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認清事物的本質,辯明是非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水平。這樣的課堂也許對學生能力的發展意義更深遠,我們還是顧慮太多,不敢放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