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賣炭翁》課堂實錄師: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名篇佳作都有原型。比如《紅樓夢》,它的生活原型是曹氏家族;《西游記》的原型是《玄奘西域行》;《三國演義》的原型是《三國志》里面的故事及歷史人物……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白居易的《賣炭翁》,這篇流傳千古的詩歌,它同樣有其完整的生活原型,并且被記載在由韓愈編著而成的《順宗實錄》一書里面。接下來,請同學們一起來朗讀一下《順宗實錄》里面的對“賣炭翁”原型的描寫文字和白居易的詩歌《賣炭翁》。生:(齊讀《順宗實錄》節選文字與課文《賣炭翁》)師:大家要注意,“系”字在這里讀作“xì”,是“綁”的意思。那么,老師想請同學們分別概括或者復述一下這兩則故事。生:我來復述一下《順宗實錄》(節選)里所寫的故事。這篇文章講的是:曾經有一個農夫在去賣柴的路上遇到一個假稱宮市的宦官向他索取柴木,然而在農夫給了宦官柴之后,他還要繼續剝削農夫。最后,農夫被逼無奈,毆打了宦官。皇帝聽聞這個消息后,罷免了宦官并賞賜了農夫,但卻依然沒有罷免賦稅。師:說得非常完整。這里面的“宮市”一詞,大家理解起來可能有難度。在唐代德宗統治時期,皇宮的采買工作由宦官來負責。“宮”就是皇宮,“市”就是采買。“宮市”,就是太監以皇家的名義到集市進行采買。這本來是很正常的市場交易活動,可是在封建統治之下,這個宮市發展到最后就成為了“白望”,也就是在集市東張西望,白白索取百姓的東西。不僅如此,被宮市的那個人還要繳納一定的門戶錢,以表示與皇家做生意的榮幸。在這里我幫大家破解了“宮市”“門戶”兩個詞,大家理解了嗎?生:理解了。師:好的,那么《賣炭翁》又講了什么呢?生:我覺得《賣炭翁》講述的是一個平民在賣炭的過程中遇到了兩個宦官,他們拿著文書模樣的東西要把他的炭帶走,但卻只給他很少的紗。師:很好。這兩個故事,一個是原型,一個是文學作品,兩者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嗎?生:背景和故事情節大致相同,都敘述了太監借宮市的名義搶奪民財的故事。師:對,這個概括就十分簡練。還有嗎?生:情感態度相同。師:這種情感態度又可以稱為?生:主旨。師:對,那它表達了什么主旨呢?生:對宮市的譴責和對百姓的同情。師: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則故事中的人物是否也相似?一個賣柴,一個賣炭。因此,這兩則文言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主旨上都是相同的。既然這么多相似之處,為什么這一篇成為傳世佳作,而《順宗實錄》(節選)這篇卻知之寥寥呢?是什么原因使其出現了這樣的差異?這其實和你們進行同一個主題的記敘文寫作,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人物、素材都很接近,最后得分卻相差懸殊是一樣的道理。而這也是我們今天的學習目標——通過對比閱讀,感受《賣炭翁》的文學筆法。當你掌握并學會運用這種筆法之時,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是錦繡文章。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請同學們梳理一下這兩篇文章的大致情節。注意故事的情節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要素哦。生:第一段描寫的是賣炭翁的樣貌、生存境況,第二段是在講述以絹換炭的事情。師:好的,《賣炭翁》主要可以分為這兩個層次的內容。那么《順宗實錄》(節選)按照這個感覺往下走,它的第一個層次是什么?生:以絹換柴。師:之后又是什么呢?生:索要門戶。師:那農夫當然不肯咯,之后呢?生:毆打宦者。師:最后呢?生:皇家裁決。師:我們現在理順了這兩篇文章,大家通過這樣的梳理發現了什么不同之處嗎?生:《賣炭翁》突出了最重要的故事情節,也著力描寫了賣炭翁這個人。師: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生: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而吸引人。師:這個回答是我們答題時常用的套話。那么我們來看看《賣炭翁》到底描寫了賣炭翁的什么?生:生活的貧苦和燒炭的艱辛。師:從哪句可以看出?生:“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師:這是什么描寫手法?生:外貌描寫。師:從這樣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生:“兩鬢蒼蒼”說明賣炭翁的蒼老。師:“十指黑”呢?生:辛勞。師:“滿面塵灰”呢?生:條件惡劣。師:好。那么除了外貌描寫,后面還寫了別的嗎?生:還描寫了他賣炭的原因。師:是什么呢?生:為了自己的衣食。“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師:非常好。他賣炭僅僅是為了解決衣食問題,這是一種非常卑微的愿望。還有別的什么嗎?生:他的心理。“心憂炭賤愿天寒。”師:這種心理是矛盾的。他身上明明“衣正單”可為什么還希望天寒?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為了能多賣些炭。這是底層小人物一種卑微的生存境態。師:除了這幾句還有別的嗎?生:環境描寫。“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這是在寫環境的寒冷和人的辛勞。師:雪有一尺深,這說明天氣很冷。可是賣炭翁的心里又是什么狀態的呢?生:充滿希望的。師:對的。天隨人愿,非常寒冷,所以這個人“曉”駕,看得出他是一個內心充滿希望的卑微的百姓。經典作品就是要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地去咀嚼、品味。那么下一句,“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這一句是什么描寫?生:動作描寫。師:哪一個動作最能刺痛我們?生:“泥中歇。”師:是的。讀到這里,我們已經可以總結賣炭翁的形象了,有哪些詞可以形容他的形象呢?生:蒼老、艱辛、卑微、貧困、充滿希望。師:這個時候你會有怎么樣的心情呢?生:同情他,希望他的炭賣得好一點。師:其實還有一句描寫大家是沒有說到的:“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南山”指的就是終南山。王維有一句詩:“欲投人宿處,隔水問樵夫。”從中可以看出終南山的位置很偏遠,而且我們要注意到的是他“伐薪”的動作。按照現在的工藝,五公斤的柴才能燒一公斤的炭。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人生活的艱辛和環境的惡劣。師: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順宗實錄》(節選)里面連一句關于人物的描寫都沒有呢?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到的第一點文學筆法——人物形象之鋪陳。為什么要鋪陳呢?生:鋪陳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使讀者對人物投入更多的感情。師:是的。人物很飽滿,情感有投入。我們越是同情賣炭翁就會越怎么樣?生:會對統治者們產生更加厭惡的情感,可以更好地凸顯主題。師:好。接下來還發現有其他的不同點嗎?在以絹換炭的過程中是不是也有不同之處呢?生:有動作描寫,寫出了宦官的神態。師:非常好。《順宗實錄》(節選)里面就是一句話帶過了,而在《賣炭翁》中不僅有宮市的過程,還有對宦官的描寫。首先是外貌上的“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他們穿的是什么顏色的衣服啊?生:黃色、白色的。師:再看看老者穿的是什么?生:灰的、黑的。師:那么材質呢?生:分別是絲綢和麻布。師:這里用的是不是對比的寫作手法?首先是衣著的對比。接下來,一個是坐在泥中的,而兩個宦官是騎著高頭大馬翩然而至的,這里給你們什么感覺?生:宦官十分驕橫。師:沒錯。老百姓是如此卑微,宦官是如此肆意驕橫。同學們很聰明,眼光很獨到。還有其他對比嗎?他們是如何宮市的呢?生:“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師:是啊,賣炭者伐薪燒炭南山中,辛辛苦苦得來的一車炭,宦者輕輕松松將手中的文書一念就把人家的炭拿走了。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出賣炭翁心情的沉重和宦者態度的輕——?生:輕慢!師:這個詞用得非常好!一車炭,千余斤,如此之重,只能換得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輕一重之間是否形成對比產生視覺上的沖擊呢?生:是的。師:這樣的兩類人能夠兼容嗎?生:不能。師:對,這兩個階層是對立的。這就是第二點——人物對比之張力。這樣的對比有什么好處呢?生:突出主題。師:沒錯,這就是《順宗實錄》(節選)不能打動我們而《賣炭翁》可以的原因所在。那么我們接下來再看到前者還寫了好多內容,比如農夫如何打、如何罵,而在《賣炭翁》里只有三個字,是什么?生:“惜不得。”師:是的。《順宗實錄》(節選)中的農夫還會說我家中有妻有女,會有毆打、抗拒的動作。而從“惜不得”這三個字中,你能看得到他的表情、動作、語言嗎?生:不能。師:那為什么原型中有,這里卻不讓他說了呢?他是說還是不說更好一點呢?生:不說更好一些。師:為什么?生:可以留下想象的空間。師:不僅僅是這樣。不動不說,沒有表情,更加說明了他的卑微。然而他內心是沒有怨言的嗎?為什么卻不敢說出口呢?生:因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對其精神的壓抑、束縛。師:沒錯,這樣的結果比搶一車炭更嚴重。這比宮市掠奪更可怕,是對人生存權的掠奪。如果這個地方濃墨重彩地進行描寫,反而沒有了這種鞭撻的力量,這就是白居易詩歌的藝術魅力所在,也是這篇文章的深刻之處,更是我們要講的第三點——無聲勝有聲的力量。比如在《紅樓夢》中林黛玉臨死之前說了一句:“寶玉,你好……”好什么呢?她沒說,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在《賣炭翁》中,如果不把毆打宦官和皇帝裁決的內容省略掉,會有什么樣的效果呢?生:削弱主題。師:沒錯。那么我們繼續想想,當賣炭翁的炭被拿走了,就剩下一頭牛和一點布,他會有什么結局呢?生:他會被剝削直到死去。師:對,他在那個時代是活不下去的。還有其他猜想嗎?生:他也許會再次回到南山燒炭。師:那么當他再次燒好炭出來賣的時候可能又會遇到宮市,他還是很難活下去。所以我們設想一下會不會有第三種結局呢?比如說他賣了炭,過上了好日子?你們為什么不給他一個這樣的結局呢?是什么限制了他的結局?生:時代。師:對,那是一個老百姓受盡磨難也無法好好活下去的時代。我們今天通過對比閱讀發現了《賣炭翁》中所蘊含的三個精妙的文學寫作筆法。那么,同學們在寫文章的時候,也要做到:心中有情,眼中有事,最關鍵的是筆下要有法。好,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