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0張PPT)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階段 表現原始社會 (距今約170萬年-約公元前2070年)夏 商 西周 (約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階段特征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階段。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1.政治: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階段;晚期盛行禪讓制。2.經濟: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共同勞動,產品平均分配。3.文化:原始宗教和圖騰崇拜出現。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時期,奴隸制社會的形成、發展與繁榮時期。1.政治: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從內外服制到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2.經濟: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青銅鑄造業發達;實行“工商食官”。3.文化:從“事鬼敬神”到“敬德保民”;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處于轉型時期。1.政治:王室衰微,戰爭不斷;奴隸制度走向崩潰,封建制度逐漸形成。2.經濟:鐵器和牛耕出現;小農經濟逐漸形成。3.民族關系:華夏認同觀念產生,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4.文化:百家爭鳴;私學興起,“學在官府”被打破。|←170萬年前~BC2070→||←BC2070~BC476→||←—————BC475~AD1840—————→|先 秦 時 期青 銅 時 代原 始 社 會奴 隸 社 會封 建 社 會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夏 朝商 朝西 周春 秋東 周戰 國秦 漢三 國兩 晉南 北 朝隋 唐五 代明 清元遼宋夏金時空坐標距今約170萬年約70-20萬年約1萬年約7000-5000年距今約5000年神話傳說約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元謀人北京人三皇五帝夏朝建立商朝建立西周建立西周滅亡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舊石器時代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傳說時代青銅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奴隸制社會文明產生早期國家世襲制井田制內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時空坐標涉及章節1、綱要上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2、選擇性必修1 第1課 先秦的政治制度3、選擇性必修2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征。3、了解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演變。4、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一、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1、生產工具:從_________方法到_________方法制作石器。2、生活:從_________到從事_________。3、文化遺存:到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數量多,且_____________,奠定了_____________的發展基礎。二、原始社會的階段和特征階段 特征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打制打磨結合采集原始農業分布廣泛多元一體群居生活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聯盟;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權貴階層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原始社會的分期及代表(1)按社會組織劃分:①原始人群:元謀人、北京人、藍田人。②母系氏族社會:山頂洞人、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③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龍山文化、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2)按生產工具劃分:①舊石器時代:元謀人、北京人、藍田人。②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70萬年~距今約1萬年生產工具典型代表生活狀態分布特點使用打制石器元謀人、北京人元謀人門齒化石北京人復原像①采集和漁獵;②遷徙群居生活;③已學會用火大河附近、平原地帶多地并存、分布廣泛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BC2070年 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生產工具典型代表開始使用磨制石器早、中期 晚期黃河中游-仰韶文化 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遼河上游-紅山文化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生產工具從事原始農業,過定居生活分布特點分布廣泛,朝著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方向發展材料1:蘇秉琦提出“滿天星斗說”,認為在距今6000年左右,從遼西到良渚,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滿天星斗一樣璀璨,這些文化系統各有其根源,分別創造出燦爛的文化……諸文化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密切,逐漸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國”。——摘編自張清俐《探索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進程》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良渚文化▲玉琮▲良渚古城城墻分布示意圖▲良渚墓葬及隨葬品祭祀文化和禮儀玉石文化階級的產生完善的城市系統公共權力的出現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三、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采集和漁獵:(1)時間:遠古時期(2)概況:食物來源生產工具生活方式婦女地位選擇性必修2采集可食用的植物果實和莖葉,捕撈魚蝦或獵取動物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遷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燒烤食物除生育和撫養后代外,還負責采集植物果實、昆蟲等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三、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2、農耕和畜牧:(1)時間:大約1萬年前(2)概況:選擇性必修2農業 西亞東亞中美洲畜牧業 西亞中國南美小亞細亞半島南部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黃河中上游、長江中下游分別是粟和水稻的發源地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距今約9000年前,人們已經飼養綿羊和山羊距今約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經飼養豬和狗距今約6000年前,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三、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2、農耕和畜牧:(1)時間:大約1萬年前(2)概況:選擇性必修2材料2:中國以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為基礎,南北形成稻作、粟作史前兩大農業系統的格局,這在世界史前農業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相對于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而言,中國無疑是自成完整體系的農業起源重要中心之一,也是史前農業地理分布廣闊、保持著持續性發展的一個國家。——任式楠《中國史前農業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史前農業生產已達到較成熟水平,為原始文化產生創造了物質基礎。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三、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2、農耕和畜牧:(3)意義——農業革命:①經濟生活:人類開始從_______________轉變為_______________ 。②社會生活:人類從________過渡到________,并逐漸形成________。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因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產生。③____________:一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④____________:天文歷法、數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也逐漸發展起來。選擇性必修2食物采集者食物生產者遷徙定居聚落社會分工科技發展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①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空間分布多地并存,以中原地區分布最為密集,凸顯中華文明起源由多元走向一體的特征。②中國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黃河、長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多元性 從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從文化的特點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種植上南稻北粟從遺址分布看:涉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諸多大河流域一體性 從經濟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點,如制作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定居生活從遺址分布看: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從演進趨勢看:多元發展的區域文化在歷史演進中逐漸匯聚融合成統一的中華文明所謂“多元”,是在中華民族“統一體”內部各族體單元不同文化和習俗的“多元”;所謂“一體”,則是結成一個有機的復合民族共同體的整體。 江蘇邳州梁王城遺址共發現139座大汶口文化時期墓葬,根據隨葬品的數量差異,可分為三個等級。在前人的分期研究基礎上,通過對不同時期墓葬的等級分布、墓主性別和墓均隨葬品數量進行對比分析可知,梁王城遺址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時出現了具有分層社會特征的社會分化現象,但明確的社會階級尚未形成;基于性別的社會分工已經出現。 ——《梁王城遺址大汶口文化墓葬相關問題探討》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史料實證】人類早期的生產生活▲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復原圖▲河姆渡遺址木結構水井▲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器史料一:史料二:探究根據史料一、二,分析新石器時代社會生產生活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成因。特征:①處于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生產工具有了改進; ?、谌藗冮_始了農耕和定居生活; ?、鄢霈F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階級即將形成。成因:生產力(生產工具)的發展,農耕經濟的產生等。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原始農業的誕生奠定了人類文明的基礎磨制石器的出現農業發展農業逐漸代替采集和漁獵,成為主要生產形式對原始社會影響重大人類定居生活成為可能,村落隨之出現男人體力優勢逐漸成為生產的主導,父系氏族公社應運而生推動影響影響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歷史解釋】早期中華文明的特點原生性 中華文明是在歐亞大陸產生的一支原生文明,經歷了從起源到逐步形成的過程,夏、商、周時期逐漸進入階級社會可信性 我國考古學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整體性 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是多元文明的融合,各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競爭、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完整的中華文明連續性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從未中斷,一直延續至今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四、生產關系的變化1、根本條件:2、主要表現:選擇性必修2隨著農業產生,生產力發展,出現了剩余產品。領域 特征社會結構 _________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女子地位下降階級關系 ____________出現和____________產生,氏族內部出現了____________治理方式 為了調節_________之間的利益沖突,產生了_________男子剩余產品私有制貧富分化階級國家知識點1 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構圖解史】私有制、階級和國家起源關系權貴階層出現(早期奴隸主)啟即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生產力發展剩余產品出現私有財產出現貧富分化嚴重戰俘和犯罪平民(早期奴隸)國家體制形成“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知識點2 傳說時代:從部落到國家一、部落聯盟1、三皇五帝:三皇時代較早,名稱眾說不一,____________。五帝的事跡較為具體。神話色彩濃重燧人氏——鉆木取火伏羲氏——帶領人們用獸皮制衣、結網打魚,發明八卦,創造文字結束“結繩記事”的歷史神農氏——為我國農業始祖和醫藥始祖三 皇知識點2 傳說時代:從部落到國家一、部落聯盟2、炎黃部落:處于黃河中上游一帶,形成了華夏族(漢族)多元一體的特點, 黃帝和炎帝被后世尊為_____________。華夏始祖3、堯舜禪讓:傳說堯、舜、禹時期,由各部落推舉部落聯盟首領。4、“萬邦”時代: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①原始社會晚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②特點:“選賢任能”③“非血統繼承”產生國家領導人的制度;是上古中國的“民主制度” 。制禪 讓知識點2 傳說時代:從部落到國家【概念解讀】部落與國家 國,邦也,從口從或。 或,邦也,從口,戈以守其一地也。——許慎《說文解字》材料3:國家形成的標志:一是階級和階層的存在,二是公共權力(公共權威,穩定的公職人員——官僚機構),強制性機構和統治的存在等。——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2013》知識點2 傳說時代:從部落到國家【唯物史觀】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的關系。采集漁獵農耕畜牧剩余產品社會大分工生產效率提高私有制階級定居村落播種收獲生產定居國家階級矛盾部落戰爭統治者被統治者政府軍隊監獄文字國家實質:是一定階級的統治機關,擁有國家機器。早期國家的突出標志:金屬器具、貧富分化、文字、城市、禮制等。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知識點2 傳說時代:從部落到國家【概念解讀】部落與國家部落:一般指原始社會民眾由若干血緣相近的宗族、氏族結合而成的集體。國家:從廣義的角度,國家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府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從部落到國家,意味著民族凝聚力與認同感的強化。國家的出現,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一般認為:金屬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國家的形成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社會組織的演進: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國家知識點2 傳說時代:從部落到國家奴隸制世襲制二、夏朝(約公元前2070-約公元前1600年)1、國家建立:(1)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_________國家。(2)禹死后,其子啟繼位,_________代替禪讓制。 ?、偬攸c: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②評價:宗族關系從此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 家天下的制度由此開始,這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制世 襲2、國家治理:(1)中央:夏王是最高統治者; 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2)地方: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 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治。知識點2 傳說時代:從部落到國家【史料實證】夏朝到底是否存在?夏朝具備國家的特征嗎?文獻記載:茫茫禹跡,畫作九州。 ——《左傳·襄公四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左傳·昭公十四年》筑城(內城墻)以衛君,造郭(外城墻)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淮南子·原道訓》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于夏臺(監獄名),使至此?!? ——《史記·夏本紀》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于甘。 ——《史記·夏本紀》▲二里頭宮殿遺址孤證不立考證歷史之法——“二重證據法”紙上之材料(文獻資料)+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資料)=實證夏朝存疑: 在國家重要的文化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把偃師二里頭遺址歸納成夏,但依舊有很多學者以及西方社會并不贊同,大致有幾個方面還有存疑。其一,沒有找到證明夏代的文字,在商人的甲骨文字中,也從未提及夏。其二,二里頭遺址沒有發掘到王陵,沒有直接的物證。其三,如果偃師二里頭定為夏都,為何僅在其六公里處,又建立了偃師商城?難道不怕在敵占區里隨時有版軍?其四,夏的最早記錄來自文獻《尚書》,而離夏滅亡也近千年。其五,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長許宏老師,在此地工作近二十年,從未輕言有夏,他認為夏還只是一個傳說。有待考證知識點2 傳說時代:從部落到國家【史料實證】對歷史傳說和考古史料的態度歷史傳說:古文獻中有一些神話色彩濃厚的傳說,透過傳說可以窺見中國從部落向國家轉變的大致情況。故事傳說是研究中國遠古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考古資料:文化遺存、遺跡、遺址,以實物形態證實所處時期的歷史面貌和社會發展狀況,對于歷史研究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史 料一手史料:原始資料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二手材料:間接資料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知識點2 傳說時代:從部落到國家真題演練材料一:這部中國史的著眼點在社會組織的變遷,思想和文物的創辟,以及偉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這些項目要到有文字記錄傳后的時代才可得確考……本書即以商朝為出發點,然后回顧其前有傳說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關于夏朝的一切傳說和追記中,我們(所)能抽出比較可信的事實。——張蔭麟《中國史綱》(1941年)材料二:我們如果不自滿于神話與傳說,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學之地下發掘的證據,現在雖因為材料缺乏、考訂困難,還沒有明確的論斷,可與古代的記載互證……我們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記載的爭辯,而只有從事于考古學而努力于地下發掘之一條大道。 ——周予同《開明本國史教本》(1931年)(1)據材料一,分析《中國史綱》不以夏朝作為“出發點”的原因,指出該書探索夏朝歷史所依據的史料。(4分)(2)據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歷史奧秘應遵循的最重要路徑,并分析其原因。(2分)(1)原因:該書側重的項目需要確切可考的文字記錄; 夏朝歷史缺乏當時的文字記錄。 史料:傳說、追記。(2)路徑:考古發掘。 原因:神話傳說、文字記載無法定論。知識點2 傳說時代:從部落到國家二、夏朝(約公元前2070-約公元前1600年)材料4: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史記·夏本紀》材料5: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 ——《戰國策·燕策一》(1)根據材料4,指出夏朝繼位制度的變化。(2)關于啟的繼位,材料4和5為什么有不同說法 世襲制取代禪讓制①說明古人對啟的繼位方式有不同意見;②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過程中可能存在斗爭。 夏朝王畿內外分布著許多封國,史稱:“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如有男氏等,還有承認夏朝“天下共主”地位的異姓族邦。夏與這些族邦或長期結盟,或短暫結盟,隨著夏朝勢力的消長,它們與夏王朝的關系或即或離,有的邦甚至演化為夏的敵對勢力。——摘編自詹子慶《夏史與夏代文明》統治間 接都城 商朝的都城多次遷移,后來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稱_________文字 考古學家在殷墟遺址出土大量_________,主要是商人刻寫的_________記錄,是一種成熟的文字制度 經濟:_________政治: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國家管理實行_____________一、商朝(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中國信史的開端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殷朝甲骨文占卜材料6: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禮記·表記》神權與王權相結合井田制內外服制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北至燕山南跨江漢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商朝的國家組織結構商 王尹或相王室職官神事職官民事職官軍事職官方國/部族 外服制下的方國及部族首領要為商王承擔一定的義務,如:向王室定期朝貢、服役、以及隨商王征伐。商朝的國家特征:分散性獨立性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商朝的國家組織結構商王 是最高的統治者中央 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內外 服制 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材料7:商朝國家內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顯然還不是非常嚴密的,地方勢力在相當大程度上享有自治權。——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 商王朝是以商族為中心的松散的方國聯盟,商王是盟主,控制力有限,方國有義務。 外服方國保持原有的血緣界限,享有自治權。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商朝的神權統治▲“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 中國古代統治者多以天命神權來詮釋所獲得的政權與君權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們解釋一切社會、政治或歷史現象的重要標尺。殷商時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是神權政治興盛的標志。材料8: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左傳》探究商朝為什么神權政治盛行? 帝王由于迷信,凡事(如征戰、祭祀)都要用龜甲或獸骨進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刻在甲骨上,并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限制了人們的認知能力; 統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強對勞動人民的殘酷統治。二、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1、建立:BC1046年,周武王率眾伐紂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2、統治:政治 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經濟 農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土地:實行________________,土地不能隨便買賣手工業:_________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商業:實行_________制度文化 文字:_________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青銅鑄造工商食官金文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分封制/貴族等級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藩屏周”(1)目的:維護周朝統治(2)內容:由天子授民授疆土(3)特點:①分封對象:分封對象多元化,但以同姓親族為主體②宗族統治色彩③分布地區: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同姓親族多分封在富庶之地或戰略要地④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天子—諸侯—卿大夫—士)⑤諸侯享有較大的獨立性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分封制/貴族等級分封制(4)影響:①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國家政權逐漸由松散趨向嚴密;②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周的文化形式覆蓋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礎;④對中國風俗文化影響深遠;(姓氏來源古代封國、封地,如姓氏中的齊、魯、燕、趙、燕、晉、楚等;成語“秦晉之好”等)⑤地方權力過大容易造成分裂割據,后期王權衰微,分封制遭破壞。春秋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知識拓展】國野制 周初分封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然后被分封的諸侯率本族人到達封地,先建立一個軍事據點,由點到面再進行武裝拓展完成對封地的控制。據點當時稱“國”,國以外的土地叫“野”?!皣笔堑胤降恼沃行?,貴族及其同族成員居住其中,稱為“國人”。居住在“野”的人叫“野人”;亦稱庶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區的原住民,包括殷商等部族的后裔和其他地方遷徙來的居民。 在平面上,西周國家管理形成了一系列的行政單元。國人的主要義務是當兵作戰,繳納少量的產品作為軍費。野人的主要義務是從事農業生產,以耕種公田的方式為國家貢獻勞役。天子統治天下管轄王畿諸侯管轄封國公侯伯子男管轄采邑卿大夫士管轄祿田庶民得田而耕繳稅服役奴隸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宗法制嫡長子余嫡子及庶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大宗(宗主)小宗小宗大宗小宗大宗 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是具有血緣關系的宗族組織內部的制度,用以規定宗族內嫡庶關系的辦法。以確立家族財產、地位和土地繼承權的制度。制宗 法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宗法制(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 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2)核心:嫡長子繼承制(正妻長子) 原則: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形成大、小宗(3)性質: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 ?。ㄅc分封制互為表里) “兄終弟及”主要實行于夏朝、商朝,西周“嫡長子繼承制”確立后,這一慣例基本結束,宋元出現過這種做法的回溯。 “兄終弟及”更容易引發權力紛爭,“嫡長子繼承制”根據“子”“嫡”“長”這些先賦的條件,確立起較明確的標準,減少諸子爭立、骨肉相殘的局面。“兄終弟及”與“嫡長子繼承制”辨 析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宗法制(4)宗法制的特點:①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②大、小宗具有相對性;③政權(政治)與族權(血緣)結合(實質:按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④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⑤家國同構。情境創設請用宗法制的相關知識解讀這一現象。 在《紅樓夢》第九十回中,賈母說:“自然先給寶玉娶了親,然后給林丫頭說人家。再沒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①先給宗族內人員操辦婚事,后給宗族外的人員操辦,體現了宗法制注重血緣親疏的特點。②以“賈母”為代表的宗族內家長的權威。材料說明賈母具有濃厚的宗法觀念。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宗法制(5)影響:①形成了世襲經濟、政治權力,并享有特權的貴族政治(世卿世祿制);②宗法制與分封制相結合,使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了文化認同和天下共主的社會政治秩序,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③形成宗法觀念,“忠”“孝”觀念深入民心,提倡尊老愛幼,有利于社會安定,形成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④消極:缺乏選賢機制,重人治輕法治,強調男尊女卑、等級貴賤、任人唯親,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與現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識相違背。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禮樂制度1、目的: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2、內容: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例如祭神、結婚、喪葬等,制定規則和儀式,并配有特定的音樂,不同等級的貴族要行不同的禮儀3、作用:是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有利于統治秩序的穩定,防止僭越的發生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春秋時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概念辨析】是我國傳統社會的獨特社會結構,源于宗法制度。家族是家庭的擴大,國家是家族的延伸。在家庭家族內,父系家長地位至尊;在國內,君王地位至尊。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君父同倫,家庭治理的形式擴大到國的范圍。古代早期家國同構實現族權與政權的統一。家國同構西周“封建”和封建社會西周“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封邦建國”“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如唐朝柳宗元的《封建論》,實為評論分封制。封建社會,是指以地主土地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社會形態。知識點2 傳說時代:從部落到國家【知識拓展】商周的原始民主傳統文獻記載:厲王虐,國人謗王。 ——《國語·周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周語上》選擇性必修1探究上述材料體現了商周原始民主傳統的哪些特點?(1)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2)國人可以通過輿論干預朝政;(3)原始民主遺存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4)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國民”的意見。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地位 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形成與發展時期 表現 夏 世襲制度取代禪讓制 商 實行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 據記載,商朝已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 西周 內容 天子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推行貴族等級分封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特點 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原始民主傳統 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人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 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 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選擇性必修1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井田制/奴隸主土地國有制 商周時期井田制材料9: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貴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員集體耕作,收獲物歸貴族分授給村社成員的份田,收獲歸己;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土地層層分封,世代享用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不能轉讓與買賣受封者還要向國王交納貢賦土地由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圖解歷史】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井田制的關系權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級化—天下歸周權力繼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歸宗權力認同:禮樂制—等級觀念生活化—天下歸心①井田制是經濟基礎,分封制建立在 井田制基礎上。②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體現,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緣紐帶。③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相輔相成。④禮樂制是保證分封制、宗法制穩定 推行的工具。史料二:青銅器克罍(léi)的銘文拓片,其大意為:周王對太保說,我非常滿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兒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史料實證】早期國家政治治理探究(1)史料一、二說明西周實行什么制度?西周地方上實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并通過禮制來維持。史料一:《禮記》載:“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br/>史料四:《詩經·大雅》祭祀樂歌有謂:“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史料實證】早期國家政治治理探究(2)史料三、四說明西周社會在政治上有什么特點?(3)史料五反映出從夏朝到西周的政治制度出現了什么變化?史料三:有學者認為:“西周的封建社會,從縱剖面看,是一個寶塔式結構,王室之下,有幾級的封建;從橫切面看,統治階級中,也存在著以親屬血緣為基礎的宗族組織?!?br/>史料五:夏朝時期,天下萬國,夏王為“諸侯之長(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家國一體王權與神權相結合,按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史料五反映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出現了宗法倫理化的變化。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試論歸納】評價早期國家政治治理1、不斷發展:建立了世襲王朝,確立了中央與地方的基本架構,具備了職官、軍隊等國家機器。2、不完善之處:(1)部族組織殘留嚴重,國家內部結構往往采取部族、方國聯盟或分封制管理形式,比較松散,中央集權程度不高。(2)職官選拔采取世卿世祿制度,固化了社會等級。(3)國家治理使用禮治而非法治。天子統治天下管轄王畿諸侯管轄封國公侯伯子男管轄采邑卿大夫士管轄祿田庶民得田而耕繳稅服役奴隸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選擇性必修2商業 ①商朝出現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商業貿易遍及商朝統治區域和周邊地區,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②中國在商朝就使用_________作為貨幣;③《周禮》中已有借貸糾紛的記載;④商周時期出現契約。城市 概念:一定區域內政治權力、軍事防御、宗教祭祀的中心場所①商朝:城市已初具規模,宮殿和宗廟位于_________;②周朝:營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為三等,_________王城、_________都邑、_________采邑,各有定制。民居 _________和_________構成中國民居最早的兩大類型貝中心天子侯卿大夫巢居穴居三、商周經濟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選擇性必修2工商食官西周時期占有工商業者并進行壟斷性經營的制度。工,百工;商,官賈。在西周,王室和各諸侯國擁有各種手工業作坊,占有大量手工業者即“百工”,并設工官管理。作坊內設有監工,督促眾工勞動;生產用料及食宿皆由官府提供,按工師設計的官方“圖程”生產各種器物,“工有不當,必行其罪”。夏商西周的科技1、歷法:夏朝時期的歷法《夏小正》,商朝改為“殷歷”。2、數學:商朝在世界上最早出現十進位制。3、天文: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載。知識點3 青銅時代:商和西周選擇性必修3西周的敬天保民與明德思想鑒于商代夏,周代商,西周統治者感到“天命靡常、唯德是輔”(上天的命令沒有恒常不變的受命者。君主有德則受命,失德則剝奪天命),更加認識到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觀點,就是既要順從天意,又要適應人心,才能保持統治的延續。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為了“保民”,統治者還需“明德”,這就要求統治者加強自我克制。敬天保民、明德,反映了西周時期統治思想把禮的重心從神事轉到人事,強調保民、德政的重要性,比夏商時代有了重大進步。(民本思想)歸納總結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發展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早期國家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會 父系氏族社會 夏、商、西周元謀人 北京人 藍田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王位世襲制內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經濟走向繁榮歸納總結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發展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①血緣親族關系尚未被地域關系取代,最高統治集團集權程度不高,管理比較松散(從內外服到分封); ②貴族政治:以血緣為紐帶形成森嚴的等級體系; ③國家權力與家族權力相結合; (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家國同構:分封制、宗法制) ④王權與神權相結合,神權色彩濃厚(甲骨文、祭祀); ⑤國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①進入青銅時代,但生產工具仍以木石為主; ②青銅鑄造處于繁榮時期; ③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奴隸在貴族封地集體勞作(井田制) ①呈現出濃厚的鬼神迷信與原始宗教色彩;②強調敬天保民(民本思想);③形成禮樂文化;④文字(甲骨文)⑤開始形成統一的心理文化認同(多元一體、華夏認同:華夏文化,炎黃子孫)【歷史解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循框圖——理清主要史實 理線索——歸納主要特征一、原始社會與夏商西周——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線索1: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社會時期(距今170萬年—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階段;原始社會晚期實行禪讓制。(2)經濟上: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刀耕火種;生產資料公有制,共同勞動,產品平均分配。(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圖騰崇拜出現。線索2:中華文明的奠基——夏商周時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禮樂制度。(2)經濟上:集體勞動,井田制是主要土地經營方式;青銅鑄造業發達;實行“工商食官”。(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1.(2023·浙江·統考高考真題)2019年7月,中國“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國史前稻作文化的偉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下列關于良渚古城遺址的表述,正確的有( )①屬于夏文化的遺存 ?、谝延兴接兄飘a生的實證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艹霈F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真題演練D2. ( 2022·北京·統考高考真題)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國字山發現了戰國中期的大型墓葬。該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時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此考古發現( ?。?br/>A.印證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C.證明中原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 D.說明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已經建立B3.(2023·全國·高考真題)據下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真題演練CA.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 B.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C.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 D.緣于統治區域擴大的江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